第十篇 水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3&rec=72&run=13

临朐县有弥河、 汶河两大水系,大小河流230多条,其中较大河流57条,多
年平均径流量4.63亿立方米。明、清年间,地上水未得到利用。全县80%以上的
农田,天旱则土地龟裂,禾苗枯槁。溪流谷底,地挂高坡,农民空望水流,靠天
收获。自宋朝熙宁八年(1075)至1949年的874年间,临朐发生中旱146次,大旱
36次,特大干旱19次。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大旱,出现五谷不生,树木枯
死,骨肉相食的惨景。遇多雨年份则山洪暴发,冲毁粮田,漂没房舍,伤亡人畜。
1928年7月大雨, 山洪暴发,辛寨、蒋峪、柴家庄、冕崮前、鹿皋、岸青等数十
村淹死480多人。 明清两代的府、县官吏曾多次致祭沂山,祈求神灵普降甘霖,
以救百姓,但此举仅是欺骗民众而已,人民逃脱不了饥饿的厄运。民国年间,县
政府有专司水利的部门和技术员,曾提倡凿井灌田,修坝防水,但收效甚微。如
1934年,水利费支出548元,仅占全县财政支出的5‰。
新中国建立后,临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精神,兴修各种水利工程,使抗旱防洪能力逐年加强。1952年,老龙湾自流灌
溉工程竣工开灌,粮食增产,激发了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全县掀起以小型塘
坝和引河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高潮。 至1957年底, 共建塘坝370处,水浇面积
扩大到7.5万亩。 1959年,冶源水库建成后,全县又相继建成中小型水库多处。
1960年前后,全县开始了地下水的开发,先富水区后贫水区,从浅水层到深水层,
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凿土井、 大口井、机电井。至1976年水浇面积扩大到43.16万
亩。
1979~1981年,农村开始推行生产责任制,由于新的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
水利设施被拆毁;又加工程老化、水源不足和田间渠系管理不善,库灌面积逐年
减少。1982~1987年,县采取国家补助,县、乡、村、群众集资的办法,筹集资
金290万元,修复建筑物3100座,渠系650公里。同期,新打和修配机井数量增多,
井灌面积有所增加。
自新中国建立至1987年, 全县修建大中型水库5座, 小型水库155座,塘坝
495座, 机电井3460眼,各种灌区建筑物9139处,渠系1642公里。水利建设经费
与投资2亿多元,用工2亿多个,完成工程量19870.94万立方米。如将水利建设挖
筑的土石,筑一道高1米、宽0.5米的墙,可绕赤道一周多。水利工程的兴建,改
变了生产条件, 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300亩,扩大到1986年的47.64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60.2%。库塘拦蓄河水,使弥河、汶河的暴洪极少成灾,并提供
养鱼水面3.2万亩, 年产鱼90万公斤。建水电站18座,年可发电近百万千瓦时。
历史上缺水的386个自然村,已有157个村解除缺水之苦。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已治
理48.28%。由于连年干旱,水源不足,库塘老化和建设占地等原因, 1987年灌
溉面积比1986年少9.29万亩。但粮食总产仍达2.62亿公斤,比1949年增长3.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