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烟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3&rec=54&run=13

明朝万历年间,烟草传入中国福建一带。传入临朐的时间无从查考。至清朝
末年,临朐烟草收入仅次于蚕丝,除满足县内需要外,还销往寿光、利津等县。
当时的烟草,因烟叶成熟后,自上而下连秸割下晾晒而成,故名晒烟,俗称笨烟。
1916年,烤烟(俗称黄烟)由益都县(今青州市)传至临朐大朱封(今东朱
封)、傅家李召一带,因其利厚,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36年为临朐在民国年间
烤烟种植面积最大、 产量最高的年份,当年栽种80946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
积的10%以上, 占全省烟田面积的19.5%; 产烟721.5万公斤, 占全省总产的
23.1%。产品销往英、美、日本、菲律宾等国。1938年日军侵占临朐后,民不聊
生,烤烟种植面积锐减。
1948年全县解放后,人民政府先后采取以粮食、化肥换购烤烟,交售烤烟顶
公粮任务,赊销煤炭、发放贷款等措施,扶持、鼓励农民发展烤烟生产。1951年,
全县烟田面积超过11万亩,单产81.8公斤,总产925.23万公斤。1953年,烤烟由
国家统一经营后,贯彻执行发放"预售饼肥"、"预购定金"政策,促进烤烟生产。
1958年,忙于"大跃进",烤烟生产受到影响。1959年后,连续三年经济困难,烤
烟生产屡受挫折。1960年烤烟单产仅40.5公斤,成为临朐烤烟生产史上的最低单
产量。1961年,国家对烤烟生产实行奖励政策,推广优良品种,产量逐年回升,
至1966年,单产提高到183.5公斤。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奖售政策多次变动,烤烟生产受到影响,但事关农
民年终分配的切身利益,绝大多数社队未放松烤烟生产。1970年,试种春烟成功,
随即在全县推广。
1979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把临朐列为优质烟生产基地县。1982年后,临朐
县贯彻"计划种植,主攻质量,优质适产"的方针,调整各公社(乡、镇)种植计
划,统一供应良种,在栽培、烘烤上推行新技术,烟叶质量明显提高。1987年,
全县栽种面积17.23万亩,单产191公斤,总产量3286万公斤,上中烟占83.07%,
均价2.75元, 全县农业人口人均烤烟收入百元以上。 烟草公司销售收入7520.4
万元, 上交税金3100万元,1984、1985、1987年,临朐三次被评为"全国烤烟生
产先进县"。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临朐烟农积累了丰富的烤烟生产经验。1950年后,黑龙
江、河南等省及诸城、淄川、沂南、沂源等县先后聘请临朐县技术员前往指导烤
烟生产;被誉为"土专家"的赵树槐在临朐县烤烟生产上做出卓越的贡献。技术员
刘中山、李文宗、黄建如、宗先华、马维政、曾广珉、张成志等人,先后随中国
专家组分赴坦桑尼亚、索马里等国指导烤烟生产。联邦德国、日本、美国、英国、
泰国、阿尔巴尼亚等国的专家、客商16批33人次先后来临朐考察,对临朐烤烟生
产给予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