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技农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3&rec=50&run=13

第一节 良种推广

一、品种演变
小麦 县内传统品种为火麦、时麦、蚰子麦、三月黄、小白麦、红半芒、红
秃头、六棱麦等。上述品种一般亩产80公斤左右,但能抗旱,适应性强,退化慢。
1954年,南杨善从济南引进碧玛1号和4号,繁殖后向全县推广。该品种系杂交种,
亩产200公斤左右。1962年县种子站引进抗倒伏品种济南2号,亩产300公斤左右,
但因其粒红,质量稍差,农民不愿种,未推广。同期引进的济南4号、8号,粒白,
农民喜爱, 迅速推广。搭配品种有耐旱品种昌乐5号,早熟品种辐63。随着水利
条件的改善,化肥的推广和对小麦高产的要求,1973年后平原灌区多种济南13号、
泰山1号和临选1号, 因其适应大肥大水,亩产均在400公斤左右。山丘区则以抗
旱品种昌乐5号为主。1985年始,推广鲁麦5号、7号、12号、13号,成熟期稍长,
抗倒伏,亩产500公斤左右。至1987年,无新的高产品种引进。
玉米 传统品种有火棒锤、白马牙、小粒红、二珉子、小八趟、白玉米、粘
玉米等。 种植以前4种为主,亩产均在100~150公斤左右。1951年引进金皇后和
坊杂2号。前者亩产350~400公斤,生长期130天;后者亩产200~250公斤,生长
期90天, 适宜畦田播植。 1958年引进双杂交种双跃4号、双跃150号品种,亩产
400公斤, 虽长势较强,但个头短小,要求密植(每亩2700~2800株),因而未
能大面积推广。 1968年,更换为新(河南新乡)单1号、泰单71号等单交种,播
种面积占玉米总播面积的91%左右。1973年,群单105、中单2号取代原单交种。
1978年后推广丹玉6号(生长期115天)、鲁原单1号、4号(生长期85天)等良种。
1983年始,先后引进鲁玉6号、沈单3号、丹玉13号、烟单14号、鲁玉2号、鲁玉3
号等,上述品种亩产多在400~500公斤,生长期比丹玉6号稍短。1985年,鲁玉6
号、丹玉13号和烟单14号种植面积33万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87%。同年,引
进掖单2号和沈单7号玉米良种,亩产均在400~500公斤,灌区内播种面积逐步扩
大。
地瓜 1958年前,全县普遍栽植亩产鲜瓜1500公斤左右的胜利百号,杂以少
量长蔓、 大八叉、一窝红等品种。进入60年代,更换为52-54、南京92、丰收白
等品种。因品种退化,产量降低,70年代相继引进青农2号、烟薯1号、2号、3号
和济薯1号等品种。 1976~1984年,全县普遍改植徐薯18,年栽植面积12万亩左
右, 占地瓜总面积的70%。因病害加剧, 品种退化,1985年开始引进能抗三病
(黑斑病、根腐病、茎线虫病)的79-555和79-709良种,迅速推广。
谷子 传统谷子品种较多,如小毛谷、大毛谷、三石六、小黄谷、红粘谷、
刀把齐、大红苗、大青苗、龙爪谷、六十日还仓等。1970年前,主要种植前3种,
之后,昌潍69、柳条青、昌潍75等品种相继引进。春播以昌潍69为主,夏播以六
十日还仓为主,亩产均在200公斤。1981年,更换鲁谷6号、豫谷1号和鲁谷3号等
夏播品种,播种面积3.5万亩左右,亩产200~250公斤。
高粱 农民种高粱,大多粮、秸兼图,对其产量和成色不甚计较,因而长期
以来品种演变不大,通常种植打罗锤、黑萼子、黄萼子、母鸡够、粘秫秫、大红
袍、长莛子等品种。
大豆 县内通常种植小黄豆、白荚子、大黑豆、伏豆子、圆黑豆、爬蔓青等
品种,多年无大演变。
花生 传统品种有俗称的大果子、小果子两大类,包括伏果子、大立秧、半
站秧、大爬蔓等。1960年前,县内花生种植以半站秧、一窝猴等当地品种为主。
1965年,引进反修1号、反修2号、白沙1016及伏花生等品种。1973年,又有花27、
28、 32等品种引进。1980年,普遍更换为海花1号、徐州68-4、鲁花4号、3号、
花17等良种。
蔬菜 50年代初,县内始种西红柿。白菜由大包头、小包头、大青帮等当地
品种渐更为鲁白2号、 青杂中丰、山东4号、80-25、78-3等优良品种。黄瓜则由
津研4号、 5号、7号和长春密刺、鲁泰32等良种,取代了大把叉、小把叉、大青
条、棒锤黄瓜等当地品种。韭菜传统品种如大黄根、紫根等,渐次更换为寿光马
莲韭、大金钩韭、汉中冬韭等良种。芹菜新品种多以青苗实心芹菜和大叶黄空心
芹菜为主。其他蔬菜如茄子、萝卜、大蒜、土豆、辣椒等,也有新品种引进。所
引进的品种具有产量高,质量好,抗病力强等优点。

二、良种繁育
选优去劣,自选、自繁、自留、自用是临朐沿用已久的留种方法。1949年,
在南杨善建立国营农业试验场, 面积104亩,是为临朐县第一个良种基地和农技
推广中心,开始培育和推广良种。1956年,县建立种子站。1958年后,县种子站
在部分公社建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特约种子基地,生产大队设农科队,生产
队辟种子田。种子站将良种交种子基地培育,所产种子再由生产大队或生产队繁
育,良种繁育均纳入种植计划。经过去杂汰劣,片选或穗选,单收、单打、单晒、
单存。定期检查,推广种植。为加快良种培育,保证良种纯度,1968~1971年,
曾三次派人去海南岛繁育新单1号玉米和高粱种,共繁育20余万公斤。
1975年,在龙岗建立县良种场,各公社建立种子站。自此全县形成了良种场、
种子站、农科队、种子田的四级良种繁育体系,对普及良种繁育起过积极作用。
前洼子、吕家庙、青年山(粟山)等大队农科队良种繁育较有成绩,培育出临选
1号小麦良种和临单6号、7号玉米杂交种。
1977年,全县推行品种布置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和由
县级单位统一供种的办法。县种子站建立种子化验室,对调出调入的种子进行检
验。全县常年建种子基地1.5万亩,每年供玉米种100万公斤,小麦30万公斤。
1978年后,对玉米杂交种采取市繁、县制、公社(乡镇)供应的办法,部分
乡镇还与辽宁省签定合同调进玉米杂交种。供种执行合同制,并发放"说明书",
开展咨询业务,以方便用户。
至1987年,县内培育良种13种,其中小麦5种、玉米3种、谷子2种、黄烟3种。

第二节 耕作制度

一、单作单收
建国前,粮食作物种植除小麦、玉米二年三作外,谷子、高粱、地瓜多为一
年一作。南部丘岭山区单作单收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1936年,全县耕地
829446亩,其中单作单收面积达439600亩,占53%。1949年,仍占48%以上。此
后,逐步推行一年二作或两年三作,单作单收的面积渐少,1965年降至36.6%,
1975年又降至31.3%,1980年后,基本稳定在30%左右。

二、间作套种
清末,县内只有少量蔬菜间作。民国期间,始有玉米与大豆、地瓜与高粱、
谷子与高粱、黄烟与萝卜间作。1951年,冶源区张家李召村民学习外地经验,开
始试行麦田套种玉米。1954年,全县推广此法,改两年三作为一年两作。至1956
年,间作、套种面积达3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近40%。
60年代, 推广麦田套栽黄烟及烟田套种小麦。 1964年,烟田套种小麦面积
14.5万亩,占全县烟田总面积的90%以上,形成一年两作、烟粮隔年轮作的制度。
70年代后期,间作套种面积进一步扩大,方式亦多样化,有麦田套种玉米间
大豆,麦田间作油菜或菠菜,烟田间作花生或大豆。平原灌区曾推广过小麦、春
玉米、夏玉米三作三收,山区丘陵地带则实行小麦、地瓜、高粱三作三收,因不
切实际,遂弃用。唯小麦套玉米间大豆受农民欢迎。
1983年,全县间作套种48.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其中小麦套种玉米
36万亩,玉米间大豆3.7万亩。1987年,全县粮田面积复种指数为172.1%,地力
得到较充分的利用。

表6-5 临朐县农田间作套种形式演变表
┏━━━━━━━━━━━━━┯━━━━━━━━━━━━━┯━━━━━━━━━━━━━┓
┃间套方式 │种植方式 │推行时间 ┃
┠─────────────┼─────────────┼─────────────┨
┃高粱间谷子一年一作 │高粱谷子混种(谷子稍稀) │建国前~1957年前后 ┃
┠─────────────┼─────────────┼─────────────┨
┃高粱间豇豆一年一作 │高粱行间点种豇豆 │建国前~1955年前后 ┃
┠─────────────┼─────────────┼─────────────┨
┃谷子间杂豆一年一作 │春谷播后隔行或四边点种绿 │建国前~1958年前后 ┃
┃ │豆、豇豆等 │ ┃
┠─────────────┼─────────────┼─────────────┨
┃地瓜间芝麻一年一作 │地瓜垄间稀种芝麻 │建国前~1957年前后 ┃
┠─────────────┼─────────────┼─────────────┨
┃棉花间芝麻一年一作 │棉花地适当稀点芝麻 │建国前~1955年 ┃
┠─────────────┼─────────────┼─────────────┨
┃甜瓜间豆角一年一作 │甜瓜行间点种豆角、花生等 │建国前~今 ┃
┠─────────────┼─────────────┼─────────────┨
┃春玉米间大豆一年一作 │玉米行间间种大豆 │建国前~今 ┃
┠─────────────┼─────────────┼─────────────┨
┃春地瓜间花生一年一作 │将花生点种于地瓜沟底或沟帮│建国前~今 ┃
┠─────────────┼─────────────┼─────────────┨
┃麦田套玉米一年二作 │麦田畦埂或麦田大行套种玉米│50年代中期~今 ┃
┠─────────────┼─────────────┼─────────────┨
┃夏玉米间大豆一年二作 │玉米行间播大豆,或玉米、大│50年代中期~今 ┃
┃ │豆混播 │ ┃
┠─────────────┼─────────────┼─────────────┨
┃麦套夏烟一年二作 │麦田大畦埂套栽夏烟("芒种"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
┃ │前) │ ┃
┠─────────────┼─────────────┼─────────────┨
┃春烟间花生一年二作 │春烟实行大小行,大行间种花│70年代中期~今 ┃
┃ │生 │ ┃
┠─────────────┼─────────────┼─────────────┨
┃春地瓜间玉米一年二作 │每隔2~3沟地瓜,沟内间种玉│70年代初期一今 ┃
┃ │米 │ ┃
┠─────────────┼─────────────┼─────────────┨
┃麦田间作油菜 │麦田畦埂点种油菜 │70年代末~80年代初 ┃
┠─────────────┼─────────────┼─────────────┨
┃麦田套玉米间大豆一年三作 │麦田畦埂套种夏玉米("小满" │60年代末~今 ┃
┃ │前后),玉米行内间大豆,或 │ ┃
┃ │玉米、大豆混播 │ ┃
┗━━━━━━━━━━━━━┷━━━━━━━━━━━━━┷━━━━━━━━━━━━━┛

表6-6 临朐县耕作制度和复种指数演变表(占总耕地面积的%)
┏━━━━┯━━━━━━━━━━━━━━━━━━━━━━━━┯━━━━━━━━━━━━━━━━━━━━━━━┓
┃年份 │耕作制度 │复种指数 ┃
┃ ├─────┬─────┬──────┬─────┼───────────┬───────────┨
┃ │一年一作 │一年二作 │一年三作 │一年多作 │社会面积复种指数 │粮田面积复种指数 ┃
┠────┼─────┼─────┼──────┼─────┼───────────┼───────────┨
┃1936 │53.0 │32.3 │14.0 │0.7 │ │ ┃
┠────┼─────┼─────┼──────┼─────┼───────────┼───────────┨
┃1949 │48.3 │36.7 │14.3 │0.7 │132.0 │142.0 ┃
┠────┼─────┼─────┼──────┼─────┼───────────┼───────────┨
┃1956 │45.3 │39.8 │14.2 │0.7 │141.0 │149.0 ┃
┠────┼─────┼─────┼──────┼─────┼───────────┼───────────┨
┃1965 │36.6 │50.4 │12.2 │0.8 │151.0 │158.0 ┃
┠────┼─────┼─────┼──────┼─────┼───────────┼───────────┨
┃1975 │31.3 │56.2 │11.5 │1.0 │159.0 │170.0 ┃
┠────┼─────┼─────┼──────┼─────┼───────────┼───────────┨
┃1978 │32.1 │58.0 │8.6 │1.3 │158.0 │170.0 ┃
┠────┼─────┼─────┼──────┼─────┼───────────┼───────────┨
┃1980 │29.7 │57.8 │11.4 │1.1 │157.0 │177.0 ┃
┠────┼─────┼─────┼──────┼─────┼───────────┼───────────┨
┃1983 │29.4 │59.6 │10.0 │1.0 │158.0 │179.0 ┃
┠────┼─────┼─────┼──────┼─────┼───────────┼───────────┨
┃1985 │30.8 │57.7 │10.0 │1.5 │175.0 │182.0 ┃
┠────┼─────┼─────┼──────┼─────┼───────────┼───────────┨
┃1987 │31.2 │61.7 │4.7 │2.4 │169.3 │172.1 ┃
┗━━━━┷━━━━━┷━━━━━┷━━━━━━┷━━━━━┷━━━━━━━━━━━┷━━━━━━━━━━━┛

三、密植
县内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合理密植。建国前,小
麦、玉米、黄烟、谷子、高粱等作物普遍稀植,产量低而不稳。建国初期,先在
农场和部分乡社搞密植试验,以提高农民的认识。农业实现集体化后,密植始得
推广。80年代,农民对合理密植已成为自觉行动,尤其对小麦、玉米、黄烟的密
植最为认真。
小麦种植的密度演变,大体是稀植--密植--适度密植。建国前后,通常种植
方式为二八垅和大坡垅,前者大垅43~66厘米,小垅40~46厘米;后者垅宽66厘
米左右。二八垅每亩下种5~7公斤,亩产40~75公斤。50年代初期推广行距为36
~46厘米的密植,比二八垅每亩增产13公斤左右。50年代中后期推行中等畦田,
畦宽1.6~2米, 种麦6~8行,基本苗每亩1 2~16万株。60年代后推行大畦或小
畦,大畦宽3米种麦16行,小畦宽1米种麦6行,基本苗每亩16~20万株,亩产100
~180公斤左右。 80年代又回到中等畦田种植,畦宽1.6~1.8米,种麦6~8行,
基本苗每亩15~18万株。1987年全县适度密植小麦48万余亩,亩产162公斤。
玉米的种植由稀至密。建国前一般每亩1300~1400株,亩产50~90公斤。50
年代初期推广亩株1600~1800的种植,每亩增产20公斤左右。60年代采用匀行或
大小行套种,每亩1800~2500株。70年代多采用大小行套种,每亩2500~2700株。
80年代仍以大小行种植为主, 每亩增植为2700~3300株。 1987年全县播种玉米
36.7万亩,亩株2800~3100株,单产334公斤。
黄烟种植密度的演变过程与小麦相似。建国前每亩1100~1300株,亩产38~
50公斤。 50年代中后期每亩植1300~1500株。 60年代实行每亩1600~2000株密
植。70年代再密至1700~2500株,致劣质烟过多。1980~1985年,实行行距90~
100厘米、 株距40~50厘米,亩株降为1400~1600。此后至1987年,株距扩大到
50~60厘米,亩株再降至1200~1300,逐步向"优质适产"的更为科学的方向过渡。

第三节 农机具

一、传统农具
临朐县传统农具种类较多,用于土地耕翻及刨、铲作业的有镢、锨、镐、木
犁、耙、耢、楂子耙等,用于播种的有木制耩子(亦称耧,有单腿、双腿两种),
用于中耕、施肥的有锄、耠子(耘锄)、粪耧等,用于收割、脱粒的有镰刀、碌
碡、扇车、连枷等,用于运输的有扁担、木轮大车、木轮手推车等。其中锄、镰、
锨、镢"四大件"至今仍广泛使用。粪耧、扇车、木轮大车、木轮手推车等在50年
代末渐被淘汰。

二、改良农具
1952年引进7寸步犁, 较木犁轻便且耐用。翌年引进的双轮双铧犁,需两头
以上牲畜牵引,未能推广。1958年后,普遍使用铁制耩子;60和70年代曾使用改
制的水耩耧。 50年代初期, 引进畜力牵引耘锄。60年代末、70年代初使用氨水
耧和化肥耧。运输作业,50年代初使用胶轮手推车,1958年后,木轮大车亦逐步
改为胶轮,至1987年,全县共有胶轮手推车159331辆,几乎遍及各农户。

三、农业机械
1. 拖拉机 1960年8月,县内首次购进"东方红-54"和"铁牛-45"拖拉机各两
台,用于耕作,是为机耕之始。1966年,全县有拖拉机45台(混合台),1504马
力。1973年,17处人民公社均成立拖拉机站。1975年,冶源水库灌区的城关、冶
源、杨善、七贤、营子、龙岗6个公社被山东省定为农业机械化试点区;1977年,
临朐被定为山东省农业机械化试点县,农业机械逐渐增多。1980年后,农村逐步
实行生产责任制,小型拖拉机(20马力以下)拥有量剧增,但耕地较浅,长期用
其耕翻容易造成犁底层。1987年,全县有大、中、小型拖拉机4397台(混合台),
72526马力, 其中小型拖拉机3713台,42770马力。机耕面积56.17万亩。随着拖
拉机的引进使用,机引圆盘耙、钉齿耙和合墒器等也相继配套。
2. 播种机 1968年,县内引进24行谷物播种机,后又引进2BX-9A悬挂式9行
播种机。70年代,城关、杨善一带开始推广机播。1987年,全县有各种型号的播
种机465台,机播面积15.32万亩。
3.收割机 1973年引进小麦收割机,主要在平原或大块田地使用。1985年全
县拥有各类型号收割机34台。
4. 脱粒机 1956年始用,70年代逐渐普及。主要型号有工农2-700脱粒机、
筒式脱粒机、红旗-450脱粒机等,主要用于小麦脱粒。1987年,全县共有脱粒机
4036台。
5.汽车 1976年,汽车始用于农业运输。至1987年,县内农村有汽车619辆,
55914马力。
6.喷雾器、喷粉器 50年代初,县内植保始用喷雾器和喷粉器。喷雾器已广
泛使用,至1987年,全县有筒式552丙型和背负式16型喷雾器47089台,工农36型
机动喷雾器55台。广泛用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果树病虫害的防治多用闸板式
高压喷雾器。

表6-7 临朐县部分年份主要农业机械及作业程度统计表

┏━━━━━━━━━┯━━━━━┯━━━━━━┯━━━━━━┯━━━━━━━┯━━━━━━━━┯━━━━━━━━┯━━━━━━━━┯━━━━━━━━━┯━━━━━━━┓
┃项目 │1956 │1960 │1966 │1970 │1978 │1980 │1982 │1985 │1987 ┃
┠─────────┼─────┼──────┼──────┼───────┼────────┼────────┼────────┼─────────┼───────┨
┃机械数量 │8/110 │158/2596 │709/9637 │1343/15992 │9484/159537 │10927/181597 │12066/206671 │13858/255846 │16634/302011 ┃
┃(台/马力) │ │ │ │ │ │ │ │ │ ┃
┠────┬────┼─────┼──────┼──────┼───────┼────────┼────────┼────────┼─────────┼───────┨
┃其中 │坐机 │8/110 │154/2408 │614/8147 │1161/12822 │7220/104008 │8298/117427 │9539/137437 │10108/145567 │11008/163571 ┃
┃ ├────┼─────┼──────┼──────┼───────┼────────┼────────┼────────┼─────────┼───────┨
┃ │拖拉机 │ │4/188 │95/1490 │182/3170 │2199/51063 │2448/56883 │2269/55012 │3148/59414 │4397/72526 ┃
┠────┼────┼─────┼──────┼──────┼───────┼────────┼────────┼────────┼─────────┼───────┨
┃ │汽车 │ │ │ │ │65/4466 │103/7145 │198/14046 │511/47016 │619/55914 ┃
┠────┴────┼─────┼──────┼──────┼───────┼────────┼────────┼────────┼─────────┼───────┨
┃主要机引农具(台) │ │3 │103 │230 │5877 │7140 │5578 │6679 │8819 ┃
┠────┬────┼─────┼──────┼──────┼───────┼────────┼────────┼────────┼─────────┼───────┨
┃其中 │机引犁 │ │2 │43 │95 │2086 │2169 │2068 │2862 │3656 ┃
┃ ├────┼─────┼──────┼──────┼───────┼────────┼────────┼────────┼─────────┼───────┨
┃ │播种机 │ │ │ │ │655 │722 │701 │476 │465 ┃
┠────┼────┼─────┼──────┼──────┼───────┼────────┼────────┼────────┼─────────┼───────┨
┃ │收割机 │ │ │ │ │ │ │ │34 │11 ┃
┠────┼────┼─────┼──────┼──────┼───────┼────────┼────────┼────────┼─────────┼───────┨
┃ │拖斗 │ │ │53 │127 │2115 │2372 │2202 │3281 │4387 ┃
┠────┴────┼─────┼──────┼──────┼───────┼────────┼────────┼────────┼─────────┼───────┨
┃机耕(万亩) │ │0.64 │10.71 │10.2 │55.12 │53.64 │56.00 │51.1 │56.17 ┃
┠─────────┼─────┼──────┼──────┼───────┼────────┼────────┼────────┼─────────┼───────┨
┃机播(万亩) │ │ │ │ │39.72 │38.64 │29.00 │15.93 │15.32 ┃
┠─────────┼─────┼──────┼──────┼───────┼────────┼────────┼────────┼─────────┼───────┨
┃机收(万亩) │ │ │ │ │10.32 │5.20 │0.38 │0.10 │0.16 ┃
┗━━━━━━━━━┷━━━━━┷━━━━━━┷━━━━━━┷━━━━━━━┷━━━━━━━━┷━━━━━━━━┷━━━━━━━━┷━━━━━━━━━┷━━━━━━━┛

第四节 肥料
建国前,农业用肥基本为农家肥,即有机肥。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化肥用
量渐多,但农家肥仍占主要地位。此后一直到70年代中后期,化肥多用于追施,
农家肥多做基肥。进入80年代,农家肥种类和用量减少,化肥增多,地力减退。
政府和农业部门年年强调多用农家肥。并于1984年设立土肥站从事指导服务,以
求提高用肥科学性,保持土壤中氮、磷、钾的合理比例。

一、有机肥
圈肥 包括家畜肥及家禽肥,以猪圈肥为主。圈肥多作基肥施用。建国后,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圈肥增多。1950年,全县平均亩施圈肥1290公斤。60~70年
代,亩施圈肥一般在2000~3000公斤。进入80年代,圈肥施用量减少。
土杂肥 包括草木灰、旧墙皮、炕坯土、垃圾、塘湾淤泥等。草木灰大部与
圈肥混合,60年代中期提倡单积。火炕多于春、秋季拆旧换新,旧坯用作基肥或
追肥。湾、塘、沟泥等沤制的肥料,60~70年代集体生产时使用较多。
饼肥 1956年前,豆饼多作黄烟基肥。1956年起,豆饼多做饲料;60年代始,
政府按烟田面积供应饼肥。随着复合肥的应用,饼肥施用量逐渐减少。1979年后,
烟田施用饼肥量增多,一般每亩施豆饼15~25公斤。
绿肥 夏季以青草、污泥、人粪尿混合沤制,常与圈肥共作基肥用。盛行于
70年代,今不多见。
人粪尿 1964年后,逐步改变农户圈厕合一、灰粪混积的习惯,以生产队或
生产大队为单位,建粪池,设肥场,集中人粪尿,与畜圈肥、土、水掺拌沤积,
称"四合一"肥,除作基肥使用外,大量用于蔬菜追肥。70年代中后期渐少。实行
生产责任制后,尚有部分菜农使用此种肥料。

二、化肥
氮肥 民国年间临朐县即有化肥输入,当时称作"肥田粉"或"洋粪",使用量
极少。
1950年,县供销社首次购进德国产"狮马牌"肥田粉。在冶源区(今杨善乡)
与农民签订试用合同。增产归己。减产供销社赔偿,试用效果良好,肥田粉销路
遂畅。 1962年,县生产资料经理部从济南购进氨水100余吨,在杨善公社潘家埠
作小麦、玉米追肥试验,每亩增产50多公斤。自此,氮肥使用量逐年增多。1964
年, 开始使用尿素,1978年,县供销社购进碳酸氢氨669吨,供应农村。80年代
起,碳酸氢氨与尿素成为主要肥料。
磷肥 主要有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 1954年, 临朐始用磷肥, 全年购进
93吨。 至1976年,供应量超过千吨。1982年达1.3万吨,此后,用量逐年减少。
1983年为9705吨,1985年减至2835吨,1987年为5281吨。
钾肥 主要品种有硫酸钾。由于县内大部分土壤含钾较为丰富,钾素化肥仅
有少量使用。1972~1985年,共销售3842吨。
复合肥 1966年,开始使用复合肥。至80年代初,三元(氮、磷、钾)复合
肥、二元复合肥渐被农民所认识,施用量逐年增多。
微量元素肥料 1983年推广硫酸锌等锌肥,用作基肥或叶面喷肥。自1984年
起,全县年施用量在30吨左右。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民懂得了科学用肥, 各种成分的化肥施用量逐
年增加。 1987年,全县使用化肥达64730自然吨,平均每亩耕地用氮、磷、钾各
种化肥82公斤,折纯量22公斤。由于化肥的生产和购进量受限,供求矛盾依然较
为突出。

第五节 农作物保护
危及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有百多种。其防治措施,随科技进步而不断改进。
建国前,个体农民势单力微,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靠土法和人工捕打,抗御能
力很低。建国后,县农业部门分工专人抓植保工作。1981年,县农业局设立植保
站,开展病虫测报、植物检疫工作,指导农民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植保工作
取得明显效果。

一、病害防治
小麦锈病 此病为县内小麦主要病害。自60年代起,选用抗锈品种,加强栽
培管理,使用石硫合剂、敌锈钠、粉锈宁杀菌剂等药物,对小麦锈病起到一定预
防和抑制作用。除1964、1973、1975、1980年小麦叶锈、条锈病流行造成减产外,
其它20余年未发现大面积的锈病危害。
小麦全蚀病 1974年起, 此病成为冶源水库灌区小麦的主要病害。1981年,
全县有13处公社151个生产大队5万多亩麦田不同程度的发病。县内对小麦全蚀病
的防治,以培肥地力为主,辅之以选用抗病品种和粉锈宁拌种、喷苗等措施,控
制病害蔓延。
地瓜黑斑病 此病建国前即有发生,1950~1954年逐年加重。1956年,实行
温水浸种、两顿火炕育苗和移栽高剪苗、施净粪等措施,病害有所减轻。1970年
后,推广高抗黑斑病品种徐薯18,采用代森铵等药剂浸种,轮作换茬,加强地下
害虫的防治等措施,病害基本得到控制。
地瓜茎线虫病 此病是60年代末在窝地瓜上新发现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此病
随地瓜种的引进传到临朐后,逐步蔓延扩大。1983年,病害遍及大关、蒋峪、白
塔、 柳山、 营子等地,发病面积约3万亩。1984年,引进高抗茎线虫病品种79-
555和79-709, 并采取轮作,使用呋喃丹药剂浸苗和土壤处理等措施,防治效果
达85%以上。
蔬菜及瓜果类病害 县内较为多见的有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炭疽病等。
建国后至50年代末,防治药剂有杀菌剂波尔多液,辅之以合理的水肥管理和选用
良种等措施,以期控制。60年代初,推广新型杀菌剂代森铵、多菌灵和托布津等。
80年代,又推广使用百菌清、瑞毒霉、粉锈宁、双效灵等药剂,逐步控制上述病
害蔓延。

二、虫害防治
县内农作物害虫,较为常见的有麦蚜、麦红蜘蛛、麦叶蜂、玉米螟、玉米蚜、
高粱螟、高粱蚜、花生蚜、大豆蚜、大豆造桥虫、大豆食心虫、豆荚螟、豆天蛾,
以及危害多种农作物的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粘虫、土蝗等。
飞蝗 自清朝咸丰六年(1856) 至1935年县内曾发生蝗灾9次,重者禾苗被
吃光,树叶被咬净。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治蝗,"六六六"等农药大量使用,蝗
灾未再发生。
杂食性害虫 对地老虎、蝼蛄、蛴螬、粘虫等害虫,建国前主要靠人工捕打、
诱杀。50年代始用砒霜、"六六六"等农药拌制毒饵防治地下害虫,用"粘虫散"和"
滴滴涕"防治粘虫、 蝗虫等。70年代,有机磷农药的应用使粘虫危害得以控制。
80年代,有机磷农药与少量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交替使用,效果更好。1983年后,
又相继使用辛硫磷、甲基异硫磷防治地下害虫,效果达95%以上。
小麦蚜虫 60年代用"六六六"和"滴滴滴"防治。70年代后普遍使用乐果乳剂
等内吸剂农药,同时注重保护利用害虫天敌,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麦蚜危害得以
有效控制。
玉米钻心虫 50~60年代,采用"六六六"毒沙或药液灌顶心防治,效果颇佳。
80年代,推广辛磷颗粒剂、甲基1605颗粒剂灌顶心,效果益佳,且兼治蚜虫。后
将此法用于防治高粱钻心虫,亦获成功。
玉米蚜虫 1977年后玉米连年发生蚜虫危害。采用心叶期药剂灌顶心,穗期
喷洒乐果乳剂或粉剂,危害大为减轻。1985年始,推广新型复配农药SN-851防治,
效果显著。
菜蚜、菜青虫 建国前,防治菜蚜主要靠撒施草木灰。后用敌百虫(或敌敌
畏)、乐果等有机磷农药防治,效果优于草木灰。80年代,使用选择性农药辟蚜
雾防治,收到灭蚜、保护天敌、减少污染等综合效果。菜青虫防治,建国前后主
要靠人工捉拿,60年代后,陆续使用敌百虫、菊酯类等农药喷洒,效果良好。

三、鼠害防治
临朐县危害农作物的鼠类主要有仓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小家鼠等。80
年代,采取经常性与突击性相结合的方式,以及药物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
法灭鼠,鼠害显著减轻。80年代初,因对死鼠处理不善,鼠的天敌如猫、黄鼠狼、
猫头鹰等一度锐减,1985年后上述动物的数量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