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县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3&rec=23&run=13

临朐县城, 位于县境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8032′、北纬36031′,距省
会济南180公里,距潍坊83公里。
自西汉置临朐县始,即为县治。南北朝时为昌国县治。隋开皇年间为逄山县
治。自隋大业初至今,除唐初和元朝至元二年(1265)至十五年,因废临朐县而
废县治外,余时均为临朐县治。最早的城墙系土筑,低而窄,可攀扶而过。元朝
至正十七年(1357) 由李华主持第一次增修。 明景泰四年(1453)、成化三年
(1467)、成化二十年(1484)又相继续修。明正德六年(1511),以铁皮裹城
门。嘉靖二年(1523),在城下开马道,修筑夹墙。嘉靖十年、二十五年、二十
六年又经多次增修后, 临朐县城始呈墙高2丈、壕深2丈、周长3里、四门俱全的
古城。 东门曰"海津"、西门曰"云山"、南门曰"朐阳"、"北门曰"古骈"。嘉靖二
十五年(1546)将东西门堵塞,并引龙泉水(今已消失)入城壕。清乾隆三十九
年(1774),重修城墙,复开东门,曰"迎春",南门曰"来熏",北门曰"拱辰"。
道光十七年(1837)复塞东门。光绪七年(1881)重开东门。光绪十八年(1892)
重修城垣。1916年修补城垣。1923年再次修城墙,并于西城墙筑守望室,至次年
1月竣工。 1924年,最后一次修筑城墙及城楼。1947年,临朐战役时,城垣被炮
火毁塌多处。
解放前夕, 临朐城面积仅0.63平方公里。1条南北街为中轴,称中山大街,
总长不足两华里。两侧街、巷虽名目繁多,但大都长短不齐,弯曲狭窄。国民党
县党部、县政府设于城内东北部。城区西北部设公安局,南端建国术馆。另有教
育馆、电话局、营部、民团大队部等。工商业有铁匠炉、丝厂、商店、饭馆、药
铺、作坊等,大多规模较小。学校有书院小学、文庙小学、师范讲习所。
新中国建立后,临朐县城由贫穷落后逐步变为初步繁荣的新城镇。1958年拆
除城墙。60年代,工厂、商店逐步增加;70年代,原布局逐渐改变;进入80年代,
按新的规划进行建设,县城已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县城城区结构大体呈方块组合。民主路中段,西侧为中共临朐县委大院,面
积2.77万平方米,东侧为临朐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2.59万平方米。两院相对,
整齐大方,院内皆有办公楼、宿舍楼、机关食堂等。除县委、县人大、县政府、
县政协外, 79个科级以上机关单位皆驻临朐县城。 1987年,县城居民7070户,
2883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674人,农业人口8158人。
城区工业企业31家(全民所有制16家、县以上集体所有制15家)。化肥、机
械、焦化、催化剂、电子、酿酒、造纸、服装、建材、食品等工业皆集中于此。
商业企业,包括百货、五金、物资、药材、土产、饮食服务、烟棉麻、生产资料
等16家。 较大市场3处,逢集之日参与交易者最盛可达数万人。除临朐县外,青
州、昌乐、寿光、沂水、沂源、博山等市、县皆有客商云集于此。城区大小旅馆、
饭店可接纳四方宾朋客商。理发店、照相馆、小卖部、街头摊点可满足人们随时
之需。
县城现有高中1处、 初中2处、小学8处。临朐一中校园与宽大幽雅的山旺化
石陈列馆隔街相望。 城区有文化馆、图书馆、书店、工人俱乐部各1处,有大小
裱画店4处。 有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站、县防疫站及各类门诊部、镶牙馆等医
疗卫生单位,诊疗治病方便。
临朐汽车站设于城区东部益新路西侧,每日客车有始发车46车次,过路车52
车次,可直通济南、青岛、泰安、临沂、惠民、东营、潍坊、张店、垦利、蒙阴、
莱芜等11个县市。
县政府招待所建有接待楼4栋141个房间, 可供410名客人食宿之用,外国友
人亦常来下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