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篇 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3&rec=180&run=13

清廷治学,要求学子“学为忠臣清官,上报君恩,下立人品”。当时县城有
县学、书院,乡村有私塾,但入学者很少。自顺治三年(1646)至光绪三十三年
(1907),县内考取进士11人,举人55人,秀才649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
书院改为学堂之后,部分农村私塾也陆续改为学堂。
民国建立后,提倡公民道德教育,效法西方的尚武、崇实精神。1912年,学
堂改为学校。 为培训师资, 办起师范讲习所。亦曾创办女子小学和初级中学。
1936年,为国民教育鼎盛时期,学龄儿童入学率为30%。
日军侵占临朐期间,在其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妄图将中国人培养成“顺民”,
以达其变中国为殖民地的目的。国民党政府控制区,小学改称国民学校。1942年
前后,临朐县大部村庄人烟稀少,成了“无人区”,境内学校所剩无几。
1943年,共产党领导的县政府建立后,贯彻“发展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方
针,努力培训师资,兴办小学、夜校、识字班等各类教育,学政治、学文化、唱
歌、 宣传, 群众学习积极性极为高涨。抗日战争胜利后,教育事业开始恢复。
1947年,因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县内学校大部停办。
1948年,临朐全境解放时,县内教育极为落后,且北部与南部山区很不平衡,
九山、寺头、大关、蒋峪等区文化人才尤为缺乏,不少村庄竟找不出一位民师。
建国后,贯彻“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为工农开门”的方针,不断发展壮大
教师队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50年代,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
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发展小学教育的同时,创建初级师范和初级中学。1958
年,实行“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大办教育,设立了高中和中级师范学校。同
时,工业大学、农学院、卫生学校、蚕业学校、工读师范也一轰而起。这些专业
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1962年根据中央调整方针,先后停办。1964年
推行“两种教育制度”。次年,建立水利学校,恢复工读师范、卫生学校。60年
代中期,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质量普遍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教
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耽误了一代青少年的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
反正,教育事业又走上正规。80年代的教育宗旨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1985年,贯彻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
定。 次年, 经省验收达到普及小学教育标准。 1987年,学龄儿童入学率99.2
%。在发展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的同时,兴办职业中学及各类业余学校,利用
函授、广播电视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开展成人教育,初步形成从小
学、中学到中专、大专的教育体系。
1949~1987年, 全县培养初中毕业生215230人,高中毕业生48254人。其中
升入大专院校的3845人,升入中等专业学校的4964人。1977~1985年,全县考取
研究生69人,先后去日本、美国、加拿大、朝鲜等10多个国家留学的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