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景观名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3&rec=179&run=13

老龙湾
老龙湾,原名薰冶水,俗名老龙湾。位于县城南12.5公里的冶源村前,海浮
山阴。系地下泉水涌出地表汇集而成,水面面积约50亩,水深盈丈。老龙湾水清
澈见底,四季恒温(17~18℃)。盛夏酷暑,清凉甘冽;数九隆冬,雾汽蒸腾。
晨暮,霞光流泻,与水面雾霭交融。民国《临朐续志》谓此景曰“冶源烟霭三冬
暖”。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将薰冶水载入《水经注》。
泉水 老龙湾内泉计万许,出名的有铸剑池、善息泉、濯马潭、万宝泉等。
铸剑池又名薰冶泉,在老龙湾西端,泉水涌流,是主要源泉之一,传说春秋时欧
冶子曾在此铸剑淬火。 池西南角磐石峭壁上,镌明末道人雪蓑手书“铸剑池”3
个雄劲大字。善息泉在老龙湾南白龙行宫故址东40米处,泉水由海浮山脚卧牛石
下喷涌,犹如珍珠万串,熠熠生光。盛夏临泉小憩,暑气顿消;煮水烹茗,清香
纯正。濯马潭在江南亭前,泉旺水清,传说战国末期,齐宣王的妻子钟离春(无
盐娘娘)曾在此洗马,故名濯马潭。万宝泉处老龙湾北,为长方形水池,池水清
澈,是湾北居民的主要饮水泉。水池东边松节亭内有一石碑,书“万宝泉”3字,
清同治年间秀才冯锡田手笔。
桥 铸剑池东原有青石桥,桥身触及水面。纵然是三九隆冬,水温亦能暖透
桥面,飞雪落桥,便溶化,故名雪化桥。1958年改建后,桥身高于水面一米许,
桥名沿用。濯马潭出口处横一拱形石桥,名云桥。濯马潭水未过云桥,即与外水
相遇,水面上横有两水分界线,静如震裂玻璃纹之分明,动似风送游丝虚无中。
若击破水面,又瞬息复原,是为奇观。
亭 老龙湾南有江南亭,是明代著名散曲家冯惟敏晚年弃官归里,隐居于老
龙湾畔时所建,原名“即江南”。清乾隆年间,大学士于疏敏为之题“碧波云潭”
匾额。1912年,重新修葺,冯氏后裔冯瑞章改题为“江南亭”。1986年秋,书法
家武中奇为之题书“碧波云潭”,重制匾额,悬于江南亭内。老龙湾北有芳洲亭。
清光绪《临朐县志》载,明代冯琦曾在此建清漪亭,久圮,在其址建小亭,题曰
“芳洲”。因年久失修,1965年拆毁,1973年再建,仍名芳洲亭。芳洲亭丹柱青
瓦,造型精美,四面环水,一小桥与北岸相通。
白龙行宫 位于雪化桥南端东侧,三面环水。原为古殿堂式建筑,俗称“龙
王庙”。1969年拆掉,1973年改建,现为游客接待室。
陈荣碑竹 白龙行宫前, 立有清代岁贡陈荣的画竹石碑, 石碑用青砖镶嵌,
内径高1.58米,宽1.56米,镌竹数杆,枝叶劲峭,洒落多姿。
竹林 老龙湾岸,杂生树木37种。濯马潭东西,绿竹成林,新翠欲滴,干霄
蔽日,夏不知暑。冬日,万木凋零,唯竹林透绿。
1981年,建老龙湾风景区管理所。新建石碑、梅花山,修葺亭阁,扩植竹林。
于湾中竖起两个铁铸龙头,昂首水面,东西相望,喷水吐珠,似神龙自水中跃出,
为老龙湾增添秀色。
1984年12月,县人民政府将江南亭、铸剑池、陈荣碑竹、万宝泉、芳洲亭、
雪化桥等古迹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坊
石门坊是石门山别名, 又称石门房。位于临朐城西南9公里处。山的入口处
两峰耸立,对峙如门,故称石门。此处悬崖峭壁,迭曲峻峭,风景优美。
漫山红叶 清嘉庆年间,石门坊始见黄栌,入民国后,黄栌成林,今已布满
山峦。每值深秋,霜染栌叶,漫山红遍,间以青松翠柏,如泼红嵌黛,妍丽多姿,
游人络绎不绝,争赏红叶。重阳前后月余间,日逾万人。
崇圣寺遗址 沿山径蜿蜒东行里许,山阿有崇圣寺遗址。崇圣寺乃逄公(伯
陵)庙,相传建于唐。据清光绪十四年(1888)石门坊重修碑记载:“自唐迄元,
殿宇巍峨,廊舍连云,僧僚动以百计。”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均有修葺。
1935年修建文昌殿,文昌像为石雕,匠技精湛。日军入侵临朐后,两庙遭兵燹之
祸俱毁。寺前后左右,原有历代石碑十数幢,亦全部损坏。
北崖石龛 崇圣寺西北石壁有3石龛。 西边石龛为崇圣寺二代住持僧聚公禅
师寿堂;东边石龛亦称三盘炕,为崇圣寺住持僧道明禅师寿堂。据明末傅国所著
《昌国艅艎》载:“壁龛有僧骸二躯,相传为宋时人卧化于此, 至今未朽, 寺
僧因附泥其上,遂如卧佛形。”清光绪《山东临朐县志》谓:“壁龛有僧骸二躯,
相传为元时人卧化于此。”民国《山东临朐续志》云:“所谓僧骸者,久已无存。”
今3石龛犹存。
明代石塔 崇圣寺西侧,现存石塔两座,西石塔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
耸立山坡,高约8米。东石塔建于明天顺五年(1461),立于谷底,高约7米。两
塔经500余年风雨剥蚀,其石雕磨刻仍显风采。
摩崖造像 北面石壁有石佛雕像, 大小70余尊,多系唐朝天宝年间(742~
755) 造像,以后历代均有雕刻。佛像生动精神,或结跏趺坐,或双足跣立,或
骑坐麒麟,其容貌各异。数处雕像边铭文可辨。此历代石雕艺术之珍品,惜历经
战乱,毁坏较重。
南崖洞穴 崇圣寺折东而南, 过“仙人桥”,有3个天然洞穴,其中最大者
径约3米,深约20米。立于洞口,仰视,见绝崖峭壁;俯视,如身沐云海;飞鸽、
乌鸦成群,在山间舞翔和鸣,人谓之“双雀迎宾”。
晚照 文昌殿东崖石壁题“晚照”两个行书大字,系清康熙四年(1665)衣
于帝书。光绪十二年(1886)山石脱落,“晚照”崩毁,同年,衣绣桐、衣文俊
重刊。字迹流畅有力。山壁之下,绿树成荫,光线幽暗,待日西斜,残阳返照,
一束光柱,透过林隙,直射“晚照”,一时间,光彩顿现,若明镜高悬幽谷,奇
特壮观,故有“骈邑石门晚照残”佳句。崖下泉水从石缝中潺潺下流,汇成小池,
晚照奇观,倒映池中,更具特色。
1979年12月,石门坊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 明代礼部尚书、临朐人冯琦《游石门山记》:
余素怀禽向之志,以省觐归,未能及远,且期足迹遍于郡邑山川。会吴生敦
自楚来,生好奇,兼有胜具,乃以秋七月八日,偕余叔海浮公、谢茂才游石门。
去邑十五里许,谷口面西,路稍狭。约二里,折而北,斜径出山谷之半,石
磊磊萦马足。野雉群响,山犬孤吠,四顾无人踪,惟伐木声与谷底相应。二里许,
折而东,两山对峙,屹若双阙。舍车而骑,舍骑而步,数息乃至崇圣寺,途始穷。
坐未定,有客历石级而升,一仆操具以从,树荫中乍见乍隐,则殷孝廉也。猝不
意至,相见大喜。拂石矶而坐,俯临涧谷,足半垂在外,涧中树杪与足齐。蝉隐
而不鸣,鸟语缓,主客忘言,仆从无哗,乃始闻泉声隐隐。北岩下,萧飒淅沥,
如出金石。久之,众山皆响。 谛视, 则凡石隙皆出泉,但涓滴耳,如悬溜建瓴,
骤雨万缕,凄风间之。吴生因诵唐人“谷静泉愈响,山深日易斜”,若为此山预
设也。山三面皆绝壁,日影所不至。复岭逶迤当其西,入山深所历渐高,复岭反
出其下,故当夕而见日焉。客既爱山之奇邃,但恨不能远望,然以不外见乃益幽
绝。石壁南北各数百仞,东半之。从下仰视,亦为神傈。青者如黛,白者如垩,
峭者如削,脱者如剥。松柏数千百,如矫龙盘螭,攫拿荫映,攀缘石壁,以助其
势。不知所从植,亦迄无能斩伐之者。吾郡多童山,无拱把之木,而此山松柏,
以处势高峻得自完。庄生之言曰:“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彼所谓不材者,以
为舟则沉,为器则速毁,咶之则伤人,嗅之则醒世,岂有此木!即信如庄生言,
不试熟知其材否?试则木已不完。由是言之,无论材不材,独在处山深不深耳。
寺负北岩,佛殿仅蔽风雨,僧舍数楹,架山木为之。有遗蜕二,卧者师,坐
者弟子也,皆元时人,两人生时即居石龛中,当时民间供养绝盛。石上皆镌大士
像,几数千,皆识姓名岁月,笔迹有绝工者。今寺宇颓敝,僧徒皆委去,老僧两
三人,旦暮乞贷山谷间,兴废显晦,岂不以人哉。
游览既周,复坐于石上,酒数行,面夕日就归路,出谷口则已日暝矣。桑麻
被野,樵歌互答,乃复是人境焉。

沂山
沂山,旧称东泰山,别名东镇,是沂蒙山主脉,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
山为五镇之首”的盛名。左思《齐都赋》云:“神岳造天,唯此足以当之。”明
刑部尚书乔宇游沂山后赋诗曰:“平生溪山颇登陟,如此名山初见之。徘徊尽日
不忍去,似觉岩壑生春姿。”历代文人墨客倾慕其雄伟奇秀,多有诗词歌赋咏叹。
玉皇顶 沂山主峰, 因旧有玉皇庙而名, 位于临朐城东南50公里处,海拔
1031米,巍然耸立,气势磅礴。有盘山公路可达山顶。1975年在极顶建电视转播
台。登山遥望,万山下伏若丘,水库如镜,河流如带。适夕阳残照,余辉回映,
遥望诸峰,皆凝碧如黛,加之彩云笼罩,晚霞流飞,使天际、峰峦、溪壑皆历历
可指,其景谓之“沂山晚翠接云端”,系民国《临朐续志》所载县内八景之一。
天欲雨,则山颠聚云如盖,故有:“沂山戴笠,雨不一日”的谚语。
双崮 沂山诸峰, 唯“双崮” 最为奇险。所谓“双崮”,是“狮子崮”和
“歪头崮”之合称。位于玉皇顶西北,各因形而名。二崮东西对峙,峭峰刺破云
表,叠秀挺奇。中间峭峪万丈,白云翻滚。“歪头崮”三面悬崖,唯南侧一小径
可盘旋而上。途中石壁上,刻有四个隶书大字“人世蓬莱”,字大如斗,清同治
年间了一子书。攀险而上,有一石门,门呈拱形,内有石庙。峰顶古庙曰“碧霞
宫”,是祭祀泰山老母处。四周野榆山腊,黑檀丛生,荫翳蔽日。碧霞宫旁有一
石穴,名曰“天池”。池东有一巨石探出绝壁,谓“探海石”,晴日凌晨,登石
可观东海日出。
古寺 沂山主峰东侧凹处,群山环绕,东南开敞,古法云寺座落于此。相传
法云寺建于东汉,当年殿宇崇丽,古木聚秀,晨钟暮鼓,香烟缭绕。今寺院已废,
但千载古松犹存,其枝干虬屈盘旋,千姿百态,难以名状。周围十余里多松柏,
形成碧波连天的林海,蔚为壮观。松涛澎湃,鸟韵悦耳,奇花异草,满坡盈谷。
石缝泉涌,清流甘冽,乃汶河之源。晚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增其幽
谷神韵。古寺遗址处,已建起青砖红瓦的林场管理处和游客接待室。
黑风口 古寺北半公里许,两壁如石门,中间峪谷深峭,曰“黑风口”。传
说,此乃当年黑旋风李逵“沂岭杀四虎”之处。至今,这里层山障日,怪石嵯峨,
树木茂密成林。
百丈瀑布 古寺东2公里许,至百丈崖。此处壁陡巘绝,高峭如劈,形半环,
东南向。清流如带,怒溅而下,遥望若白练悬挂,逼视如细雨濛濛。因年代久远,
半崖挺出之石已为水流冲激而坠落崖下。落水击石,水花四溅,如万粒银珠飞崩。
崖下巨石如席,足以敷坐观瀑,四周峭壑阴森,松柏凝寒,积雪常至四五月不消,
虽骄阳盛暑,至此亦感寒气袭骨。民国《临朐续志》谓之“百丈瀑布六月寒”。
崖半旧有仙客亭,明隐士雪蓑题刻傅希孟诗云:“山静凝神气,泉高识道源”。
年深日久, 此亭连同石刻已被冲激坠毁崖下。 崖北侧有吕祖洞,洞旁石缝中有
古松,曰万年松。对面石壁镌“海[$$w]0592001 ”2字,方逾径丈。临朐并非
不乏水源,然山顶有此泉涌,且澎湃而成瀑布之大观,令人叹绝。明朝刑部尚书
乔宇《沂山瀑布》云:“丹崖陡绝三百丈,宛如白龙身倒垂”。明状元马愉、赵
秉忠、都御史陈凤梧等均有观瀑题咏。
近年来,由于天旱少雨,水流减弱,已无当年“长吼一声头自抬,喷云吐雾
洒尘埃”的雄姿,但络绎不绝的游客仍能观崖势之险峻,领略消暑之快意。

冶源水库
冶源水库位于海浮山东南,系大型水库。库坝气势雄伟,如巨人张臂,横拦
河道,两端与公路相接,延向东西。堤坝中段的10孔泄洪闸宽百米,宏伟壮观,
拥有每秒7770立方米的泄洪能力。洪汛猛涨时,闸门一开,雷鸣般声闻十里。库
水从东西2干渠出水洞流出,两条干渠宛如银龙,蜿蜒北去。
水库堤坝以北,果树满坡,春季百花斗艳,秋季硕果盈枝。冶源水库管理局
即在此处。主坝和副坝交界处,有半岛伸入库水之中,半岛之上,松柏苍翠,芙
蓉成行,果林连片。半岛南端,濒临库水,建楼房一座,清静幽雅,乃游客休息
之所。登楼眺望,库水浩瀚,波光粼粼,山水濒连。水鸟三五成群或翱翔于太空,
或浮游于水面;游子泛舟,欢歌笑语;渔民撒网,网满鱼肥。灌区之内,视野所
及,大地似锦,风景如画。

朐山
朐山, 又名覆釜山,海拔160米,位于临朐城东一里许,隔弥河与城相望。
相传在北山脚下,有“弥水澄清通地底”之景观,为县内旧八景之一,今已无存。
康熙《临朐县志》谓朐山“上有神祠、步云台、文笔峰,旧有高明堂,朐山
书院,今废。山上有市场,一岁两举。”所谓市场实为庙会。乾隆元年(1736)
在朐山东山峰建奎星楼,高筑座台,木质结构,顶为垅瓦,八角翘首,飞檐流丹。
同时于西山峰建文昌阁, 地基高筑,石基镌“云台”2字。咸丰年间,捻军曾将
清朝博多勒噶亲王僧格林沁围困于此。1934年重修魁星楼、文昌阁。1947年,临
朐战役,山顶建筑尽毁于炮火。
朐山皆黑石, 石缝中杂生草木。民国时期,城里的学生每逢3月12日,到山
上植树造“中山林”。建国后,青年学生、干部、职工多次在朐山义务植树,今
柏树、刺槐、苹果已覆盖成荫。山前建立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
革命烈士纪念堂肃穆庄严;烈士墓地,翠柏掩映。1985年,在山顶建成电视转播
台,电视塔高耸入云。
朐山西侧,曲径可通山巅;东坡,公路盘旋至顶。每当晨曦初露,常有干部
职工登山锻炼,观赏晨景;日暮黄昏,工余饭后,登山游憩,别有快意。
朐山不高,然独立成峰于平川之上。登峰可揽半壁朐境。俯视四野,大地如
锦;极目远眺,群峰竞秀。若逢雨驾西风,弥河腾浪,望之心惊神慄,至若云开
天晴,弥水如练,天地辽阔清丽,令人心旷神怡。
弥河大桥横跨河上,雄伟壮观,桥上车流不息,行人接踵。鸟瞰全城,楼房
街道尽收眼底。入夜,城西山影隐约,夜空繁星闪烁,与城区万家灯火相映,山
城夜色神秘而诱人。

悬泉寺
悬泉寺位于石家河乡崮山村南1华里许。 寺庙全无,仅存元碑一,清碑二,
据碑文载,元朝以前建寺,后坍塌,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后修复。清乾隆二
年(1737)有佛殿、宝阁、韦陀室、僧房等建筑。乾隆四十四年(1779)、同治
八年(1869)均曾修葺。民国后期渐废。“文化大革命”中,残存的阁楼和凉亭
被扒掉。除东、南庙门残存以外,在寺址盖有茅屋十数间。院西北绝壁下悬泉尚
存,泉水滴沥,下汇成池。陡崖面南,高约20余米,东西跨约百米。崖根有苍藤
多株,径最大者30多厘米,藤最高者约30米,皆沿陡壁攀附而上。崖壁间攀生古
柏、山榆、黄连等树,皆古老多姿,苍藤盘干缘枝,直至崖顶树杪。初夏,紫藤
花开,艳丽多姿。
悬泉西侧篁竹约1.5市亩。 院中有银杏二株、挺拔参天,果实累累;有刺松
一株,树干古老,枝叶墨绿。院南门外有松树斜生于堰边,二主干平伸,枝叶繁
茂,树冠平展若席,多有游人坐其枝干观赏山景。松树盘根处,生一柿树,冠幅
阔大,遮阴于松树之上,故松树曰“无影松”。
悬泉寺古迹虽已不多,但遍山果木长成,春花秋实,别有景致,正如茅屋之
对联云:春临花成海,秋到果满枝。又联云:花开随人意,果熟任客尝。

透明洞
箕子山乡里峪村西南3公里有大崮, 崮之阳为沂源县,崮之阴为临朐县。大
崮海拔750多米, 山顶有洞透穿山崖,十余里外望之若镜,又如晚间明月悬于山
巅。
攀登崮顶,山垭处芳草如坪。右侧怪石嶙峋,陡崖峭壁,山洞在巨石下天成,
长约4米,宽2米,高1米许。洞中冷风飕飕,虽夏日盛暑,入洞则顿感凉意。
左侧崮顶有龙王庙。庙前有碑二,一为龙王碑,清光绪十三年(1887)立。
一为“永清寨记”碑,记1918年,乡民为避匪害,在崮顶修筑围墙,置大炮、抬
枪等事。围墙和寨门残迹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