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刻石·古建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3&rec=176&run=13

第一节 碑碣
东镇碑林 《齐乘》载,沂山,“汉武所封之东泰山也”。民国《临朐续志》
载:“自黄帝登封后,汉武帝从公玉带之请,亲至山下,令礼官祀之”。隋开皇
十四年(594),立祠山阿,宋建隆三年(962),因祭祀不便,移至山下九龙口
(今东镇庙村)。元、明、清各朝沿袭祭之,每祭必碑。另有文人墨客的游览题
咏诗刻。 至清末计有大小碑碣360余幢,形成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碑林,其中
有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965) 御碑、宋仁宗赵祯景佑御碑、元二世铁木耳大
德二年(1298)诏封沂山为东安王的蒙汉两文御碑、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
诏封“沂山之神”御碑、清康熙手书“灵气所钟”御碑、乾隆亲笔“大东陪”御
碑,明永乐四年(1406)征伐安南黎苍父子犯边的祭告碑、明成化年间户部尚书
杨鼎的代祀碑、户部尚书翁世资撰文的重修东镇寝庙碑,明弘治进士陈凤梧赞咏
沂山的手书行草诗刻,以及明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观沂山瀑布草书诗刻,其撰
文书丹尽出名人之手,字迹清丽隽秀,刚柔有致。它不但记述历代封建王朝致祭
东镇的香火盛事,也反映了当时军事、政治和自然灾害等情况,对研究元、明、
清代的历史,探讨古代文学、书法和镌刻艺术也有较高的价值。东镇碑林,由于
年深日久、风雨剥蚀,又加内外战乱,摧残严重。特别是日军入侵临朐后,竟伐
碑修大关桥,碑碣毁坏较多。1958年大炼钢铁,砸碑烧石灰,所存碑碣几乎全被
推倒、破坏,幸存者也任人搬取,铺为甬路,砌于墙基。1979年,定为县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后,人民政府拨款对东镇碑林进行挖掘、考查、修复,至1987年底
已复立古碑碣89幢,初复碑林面貌。碑林间仍存有唐柏、宋槐、千年银杏树。
佛顶尊胜经幢 1983年,在县城民主街出土“大唐开元十八年佛顶尊胜经幢”,
上刻佛教陀罗尼经并序, 全文5000余字, 字迹清晰。经幢系青石八棱柱,体高
1.75米, 直径0.7米,金贞元三年(1155)重修,现存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下简
称文管所)。
舍利塔壁记 时代为宋朝景德元年(1004) 。1984年从大关乡上寺院出土。
壁记系青石刻制,高49厘米、宽89厘米,厚19厘米。内容记述沂山明道寺原有石
佛300余尊, 唐末该寺与石佛全被摧毁,暴于露天,散乱遍地。至宋初,有僧聚
资,就地凿室,将残破石佛安葬其中,上筑塔,并刻石记事,字正楷,为镇海军
节度行军司马郑归昌撰文,现存县文管所。
赵秉忠观沂山瀑布诗刻 1984年在七贤乡孔村发现,碑刻横披,用青石刻制,
长138厘米,高47厘米,厚8厘米,上刻“观沂山瀑布”五律诗二首,诗作与书丹,
皆出明朝状元赵秉忠之手,字体草书,现存县文管所。
西峪碑刻 嵩山乡西峪村东, 有“明衡府国立重修碑”。碑高173厘米,宽
78厘米,碑文记载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临朐境内大旱,五谷不生,人相残
食,山民逃之四方的惨象及重修三官庙的经过。字体用魏书,古朴刚劲。1984年
12月,定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第二节 墓志·石棺
崔芬墓志铭 北齐。1986年4月2日出土于冶源镇海浮山前坡的北齐古墓。墓
志铭料为青石,有盖,高62厘米,宽58厘米,加盖总厚为24厘米。盖呈扁斗方形,
四边等厚11厘米。墓志字体正楷,内容叙述死者先祖,及崔芬自幼聪慧,长为长
史和后裔子女情况,并记其生卒安葬年月等。现存县文管所。
李府君墓志铭 唐朝。1973年出土于营子公社榆林店村的唐代古墓。墓内有
铭石二,均无盖,一为李府君墓志铭,一为其夫人苏氏志。李府君墓志铭呈正方
形青石料,高56厘米,宽57厘米,厚10厘米。铭文记述李正籍贯陇西,官至少卿,
并述其死难的经过。现存县文管所。
尼化生石棺 东魏。 1985年6月从盘阳乡南张陆河村北出土。石棺大小形状
同普通木棺。其长2.16米,大头宽0.70米,小尾宽0.40米,高0.6米。料为青石,
棺槽、棺盖各用一石雕凿而成。槽之两侧各有莲花图案一对,图案中间均系铁环。
盖内凹外凸,外面有莲花图案四团等排居中,两端二图案中心系铁环。盖内两端
有钉状子母扣,槽之右侧有铭文三行22字:“大魏太和三年 岁次辛酉安平县张
鹿寺尼化生之神寿”。槽内除残骸外,别无它物,仅留竹席痕迹。现存县文管所。

第三节 造像·摩崖石刻
石虎 三国时期。1983年,从杨善公社申家石河出土。石虎雄雌各一,用青
石雕刻,均为卧式,身下连长方形石座。身通长160厘米,高65厘米,宽44厘米。
形态前足紧扒,后腿欲蹬,昂头挺胸,二目耽耽,造形生动逼真,雕刻粗中见细。
现存县文管所。
石佛 北魏到隋唐时期。1984年,出土于大关乡上寺院村宋舍利塔地下。石
佛多已残破,完整者无几。经拼凑吻接,有150余尊。佛像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雕刻形式,有立雕、浮雕、透雕、线刻。用料以青石为主,其余是砂石、滑石,
且有几尊陶佛。有不少佛像背部或佛座上刻有铭文。从铭文和佛像面部体态造型、
衣着纹饰考证,大都是北魏石佛。造像时代特点突出,雕刻精致,刀法柔中有刚,
粗略得当,技艺高超。现存县文管所。

北魏石佛
唐墓浮雕四神图 唐朝初期。 1987年3月从纸坊乡邱家庄出土青龙、白虎、
朱雀、玄武四神浮雕,分雕于四块青石上,每石大小不等,形状亦不很规则,小
者高62厘米,宽56厘米;最大者高82厘米,宽84厘米,通厚10厘米。四神图均为
浅浮雕,部分地方用线刻刀法,虽雕工粗糙,但形象生动古朴。现存县文管所。
唐弥勒佛 唐朝。 1978年,建临朐影院挖地基时出土。用乳白色大理石立
雕而成。 高36厘米,宽42厘米,跏趺于蒲团之上。背刻铭文3行:“大唐建中二
年造,石匠孙能施,比丘僧人佛智”。佛像造型优美,体态生动,笑口常开。现
存县文管所。

唐弥勒佛
石佛堂石像 位于石佛乡石佛村北的初级中学校院内。一磐石上,雕刻大小
佛像近百尊(部分埋于地下) ,形态各异。磐石露出地面部分高约2.4米,东西
宽约2.2米,南北长约2.5米。系北宋元丰八年(1085)造像,石佛村因之而名。
1979年12月,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偏龙头摩崖造像 位于石佛乡偏龙头村南河对岸,青石悬崖上,共有十八佛
龛, 龛深10~20厘米不等,高80厘米左右,宽一般在40厘米。距河床高6米。雕
刻多为浮雕,也有几龛为线刻,无铭文款式记载。据造型雕工分析考证,造像于
北宋中期。由于地处河边峭壁,难以攀登,无人为破坏,然暴于露天,风雨剥蚀,
佛像已模糊不清。1984年12月,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歪头崮摩崖造像 位于沂山主峰玉皇顶西北歪头崮西侧,系清代浮雕,佛像
高95厘米,宽25厘米。
老崖崮摩崖石刻 位于冶源镇老崖崮村西南的深沟石谷中。这里西壁陡峭险
峻, 东岸怪石嶙峋,南面河床上巨石突兀,高约6米,巨石北面是一深坑。每当
洪水暴发时,山洪从巨石上跌入深潭,轰然巨响,声如雷鸣,水花四溅,状如卷
雪。西边峭壁上镌刻“轰雷溅雪”4字,雄浑朴茂,字径2尺许。旁边书谷泉老人
题,无年月。据民国《临朐续志》载:“‘轰雷溅雪’四字,相传为雪蓑道人拟
句,谷泉老人冯瑗遗笔”。冯瑗,乃明代冯惟敏之孙,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
士。1984年12月,此处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 古建筑
据清光绪《临朐县志》、民国《临朐续志》等旧志所载,临朐古建筑较多,
除县城有文庙、三官庙、城隍庙、状元坊、吕氏坊、戏楼等以外,县内还有庙、
祠、坛、坊、亭、馆、戏楼等古建筑多处,其中尤以东镇庙建筑宏伟,规模较大。
东镇庙建于宋朝,元、明、清历代屡加功饰。正殿仿太和殿式样,皆青砖琉璃瓦
结构。除正殿、寝殿外,还有龙亭、东西廊、钟楼、鼓楼、碑楼、过厅、三官庙、
将军庙、棂星门、祭器房、左右披兵房、午朝门、宰牲房等,其建筑分布,沿一
条中轴线排列有序。自清转入民国,庙宇失修,且有土匪啸聚,致使庙宇颓圮。
日军入侵临朐后,再次摧残,庙宇废而塌掉。县内其他古建筑或毁于战火,或失
修而废,或拆除,至今尚存者有江南亭(见本篇第六章“景观名胜”)、太平崮
古建筑和部分古桥。
五井石拱桥 位于五井镇五井东村北面,明嘉靖十三年(1534)建,曰通济
桥, 桥三孔,跨度2.5米,桥面宽4米,长11米,高5米。除东侧部分坍塌外,其
余完好。1984年12月,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崮古建筑 位于五井镇大楼村西北太平崮东峰之巅, 清嘉庆二十四年
(1819) 建。现有逄王祠、药王庙、泰山行宫、奎星楼、文昌阁等古建筑5座,
蚕姑庙、 万仙楼已摧毁,仅剩庙基。庙前磐石上凿有月池、园池各1。最东端,
峰顶入口处, 有看庙石屋1间,已倒塌。所有古建,全用青石砌筑,顶有浮雕瓦
垅,前墙透雕门窗,均为单间式,间可容人,小巧玲珑,建筑别致。庙地总面积
约5000平方米。泥塑神像皆毁,只剩石庙,魁星楼已出现断裂。1984年12月,定
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