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市场贸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3&rec=104&run=13

第一节 集市贸易
清朝末年,民国前期,县内有集市58处。上市商品有日用百货、布匹鞋帽、
粮食、牛、驴、骡、马、猪、羊、禽蛋、蔬菜、山果、面食、木货、柴草等。全
县较大集市除县城外,有冶源、五井、纸坊、蒋峪、柳山、辛寨、九山、龙岗等
处, 1934年,临朐蚕茧上市150万公斤以上,山果(核桃、山楂、柿饼等)上市
量多达1.4万多担, 外销牛2000多头,羊万余只,豆油、花生油4000多篓,鲜蛋
2.5万余公斤。上述大集,秋后农闲时,集散人数均达万人以上。
1938年日军侵占临朐后,战事频繁,农业歉收,蚕茧锐减,集市贸易衰败冷
落。
建国初,经济逐步恢复发展,集市贸易随之兴旺发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国家对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对私商进行改造,取缔非法活动,保护合法经营,
集市增至70处。市场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交易额逐年增长。
1959~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工农业产品严重短缺,集市物价上涨。
1962年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集市贸易逐步恢复正常。“文化大革命”期间,
集市被视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 先是关闭,继而改为统一集日。1972年7月恢复
原来集日,保留集市30处,但管理限制过死,致使集市物资少而单一。
1978年后,由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以及各项政策的落实,农副产品大量增加。
允许上市的物资种类放宽,大批工业品下乡,集市交易额逐年增多。1978年集市
成交额817万元。 1987年,全县有集市69处,集市成交额增至5331万元,为1978
年的6.52倍。

附 县城大集简介
临朐城过去有北关、南关两个集日,即夏历二、七和四、九。1956年10月撤
销南关集。1981年分别在南关、北关建立两个农贸市场,天天经营,集日尤盛。
1982年12月, 又恢复南关四、九集。这时临朐城二、七大集少则2万人,农闲时
达5万多人,为全县最大集市。这年,成交额达488.8万元,约占全县集市成交额
的22%。其中粮食成交246万多公斤,肉、蛋25万多公斤,蔬菜303万多公斤。
1986年4月,在北关兴隆路西段南侧建成综合性市场,原北关农贸市场迁入,
总建筑面积4160平方米。北侧有对开式平房96间、南侧45间,中间大棚内设水泥
固定柜台两行, 计400米,可供280户商贩经营,1987年成交额432万元。同年10
月,在城南弥河滩建绿荫市场,占地88亩,植树2020株,建水泥服务台2000米,
可容8万人,临朐大集由城内迁于此。

第二节 物资交流会
民国年间, 县内较大集镇曾举办定期的“会”、“会”期一般3天,多有戏
剧演出,经营饮食、日用百货的商贩设摊架棚营业。另有专门买卖牛、马、驴、
骡、羊的牲畜交易会,如杨家河、五井、寺头、北关等处的“骡马会” , 北关
三官庙的“羊会”,建国后逐步由物资交流会代替。自1950~1957年和1978年以
后,每年冬初,都在县城和较大集镇举办3~6天的物资交流会,以促进城乡物资
交流,活跃经济。1985年11月18~23日,举办临朐城物资交流会,益都、寿光、
淄川、沂源、沂水、昌乐、安丘、高密、潍坊、莱芜、广饶等地的经商者,纷纷
前来,人数多达9.5万,商品近万种,成交额333.9万元。1978~1987年,累计举
办物资交流会12次,其中县城5次,蒋峪2次,五井、柳山寨、辛寨、九山、嵩山
各1次,累计成交额135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