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编 旅游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2&rec=97&run=13

临朐地处古称海岱之间的鲁中腹地,数亿年前几次强烈的地壳变动,使这块
地处海洋深处的谷地潮退突兀,1800万年前的藻土岩层完整地埋藏原始的生命及
藻类植物,在形成举世罕见的古生物“万卷书”的同时,造就一片群山环抱、川
流回旋、 自然秀美、古老神奇的土地。全县有大小山头2000余座,其中海拔500
米以上的84座, 山地、丘陵地域占总面积的87%;有大小河流230余条,水库154
座, 水资源总储量5.6亿立方米。五镇之首沂山,昂首云天,气势磅礴,风光旖
旎;避暑胜地老龙湾、竹柳婀娜环笼,水雾朝夕沸蒸,气象万千,蔚为壮观;石
门黄栌霜染片片泼红,松柏苍翠点点露黛,景色煞是迷人;鲁中名山“嵩山遗峰”
秀幽险奇,卓尔不群。还有句月三桥卧波、禅堂洞泉天成、淌水松涛、巨洋海浮、
东镇碑林等名胜风景亦无不令人陶醉。丰富的山水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构成
临朐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到2000年全县共有各类风景区(点)23处,其中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
处。 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二级鸟类保护区1处,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6
处,馆藏文物800多件。
临朐旅游活动, 源远流长。据《东镇述遗记札》记载:公元212年,秦始皇
东巡,路经此地,感慨万千,赞曰“非秀水青山,难令朕醉”。史籍载,黄帝曾
登封东泰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为重镇。禹时即祀祭沂山,望秩之礼,远溯五
帝时代。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历代朝廷屡有增封,祀典不废。凡
遇大典,如皇帝登基,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皇帝亲至或派遣重臣赴
此代其致祭。由于有望秩之典,加之沂山雄奇壮美,文化灿烂,李白、刘长卿、
储光羲、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辙等大家名士慕名而至,吟诗赋文,或传诵
于世,或镌刻于石。朝廷将相重臣,如北魏大将李惠,隋齐郡守张须陀,唐尚书
尹思贞、邓景山,北海太守李邕,宋平章政事(宰相)王曾,元集贤殿都事刘瓒,
明状元马愉、赵秉忠,刑部尚书王世贞,清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等均到此观光揽胜,
留下大量的碑碣铭文。沂山明道寺建于东晋咸平元年(317),该寺历经数代扩建,
规模极其宏阔,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前来祭祀,香火颇盛。据民
国《临朐续志》 载, 自宋代后“石门晚照”、“粟山孤耸”、“冶源烟霭”、
“百丈瀑布”、“弥水澄清”、“沂山晚翠”、“白芽寺枯松”、“仰天秋月”
临朐八景即在民间广为传诵。
建国后至70年代前,临朐旅游主要停留在政务和为归侨、华侨等探亲、观光
旅游提供服务。为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1986年11月临朐县旅游局成立,行使政
府制订临朐旅游发展规划、拓建旅游景点、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旅游市场等职能。
县政府在大规模修复名胜古迹和革命历史纪念地的同时,着重大力开发新的旅游
资源,挖掘其古文化的层积,赋予临朐旅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增强
对游客的吸引力。
进入90年代以来,临朐县委、县政府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把发展
旅游事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以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城”为目标,加大投
入,搞好自然和人文景观开发建设,努力形成以山水自然景观为基础,融民俗文
化、石文化、古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格局。按照“旅游发展产业化、资源开发
系列化、投资建设多元化、宣传促销立体化、行业管理规范化”的发展思路,加
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00年7月,进行
建国后首次临朐新八景评选活动,“石门红叶”、“浮岫江南”、“山旺石书”、
“东镇碑林”、“巨洋天波”、“双崮锁云”、“淌水松涛”、“嵩峰抹黛”八
景榜上有名。是年,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10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2亿元,旅
游业已成为促进对外开放,优化经济结构,启动经济增长的优势产业。旅游业已
发展成为临朐八大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