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临朐新八景诗产生始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2&rec=160&run=13

临朐古称骈邑,境内山川壮美,文化灿烂。众多瑰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经
过广大人民群众和骚人墨客的吟赋咏作,形成社会上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临
朐八景诗”。即:“骈邑石门晚照残,粟山孤耸落平川。冶源烟霭三冬暖,百丈
瀑布六月寒。弥水澄清通地底,沂山晚翠接云端。白芽寺里枯松树,仰天高挂秋
月圆。”八景诗描述的临朐奇异风光,可谓特色突出,排列有序,朴实贴切,通
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临朐老八景已发生很大变化,有的因区划变更隶属外
地,有的随大自然演变而不复存在,还有的则因环境的变化失去往日风采。改革
开放以来,中共临朐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许多景点旧貌
换新颜,新开发的景观更独具特色。过去的“临朐八景诗”已不足以反映临朐景
观和广大群众描绘家乡的美好愿望。90年代中期,陆续有领导和文人试图仿照原
诗韵律与风格进行补遗修正,创作临朐新八景诗,但均由于各种原因未成夙愿。
2000年7月28日, 《潍坊日报·临朐版》刊登原县文艺创作室主任冯益汉撰写的
《临朐〈新八景诗〉记》。文章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多有文友撰稿见诸报端。
2000年8月17日, 县旅游领导小组组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潘心德组织成立临朐
新八景诗研讨创作小组,以编辑临朐风景名胜专辑的人员为骨干,在全县范围内
广泛开展“临朐新八景诗”的创作、研讨、征稿活动,并在《潍坊日报·临朐版》
开辟“新八景诗论坛”栏目,首先选出境内最具有代表性和宣传价值的八大景观,
然后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继后召开有60多人参加的临朐新八景诗座谈会。座谈
会对新八景诗创作原则形成共识:(一)选取的景点和新诗创作要把促进旅游产业
发展,振兴临朐经济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
进行创作。尊重历史文献,对旧八景诗不修改。创作出的临朐新八景诗,要经得
住历史的检验。(三)发动群众创作。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包括在外地工作的临朐籍
人士开展讨论,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四)尊重群众吟景赋诗的习惯进行创作。
新八景诗仍作七言古体,用其韵部,诗句必须结构严谨,但不以律害意。要语言
流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群众接受。(五)发扬良好学风创作。学术研究,
人人平等,各抒己见,选取精句。
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里, 《潍坊日报·临朐版》编辑部共收到各界诗稿196
件, 选登68件,新八景诗研讨小组先后召开6次研讨会,进行集体讨论和修改。
在广泛收集筛选社会来稿意见基础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石门坊、老龙湾、
山旺化石、巨洋湖、东镇碑林、沂山云海、黑松林、嵩山等八个著名景观。将精
选八个景观的诗句组成第一稿,在《潍坊日报·临朐版》刊登向社会广泛征求意
见。研讨小组就大家的意见、建议和诗稿,进行分析研究,汲取众家之长,斟词
酌句推敲润色,几经反复形成“临朐新八景诗”。新诗是在发扬“老八景诗”长
处的同时,对新八景进行深入挖掘,充分体现八大著名景观的特点。如:石门坊
突出秋染红叶、老龙湾突出江南特色、沂山突出云海和古老东镇碑林的文化内涵,
这样既扬掖新秀,又尊重历史,使新景诗无遗珠之憾。为准确反映八大景观特色,
使诗稿更加精当贴切,研讨小组又将初拟的临朐新八景诗,印发县委、县人大、
县政府、县政协、县纪委和县人武部在职领导,征求意见,审查修改。最后定稿
的临朐新八景诗为:
石门红叶染青山,龙湾海浮即江南。
山旺化石书万卷,东镇碑林纪千年。
巨洋湖波连天涌,沂山双崮锁云烟。
淌水黑松涛震谷,嵩峰抹黛映龙潭。
之后,由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县旅游局、《潍坊日报·临朐版》编辑部、
县书画协会等单位联合在山旺化石陈列馆举办新八景书画展, 共展出102人创作
作品14 0篇。《潍坊日报·临朐版》刊登专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着重介绍新八
景的特色与价值。临朐县摄影家协会还出版临朐新八景诗挂历。新八景所在单位
也以县里开展的旅游观光月活动为契机,利用书画、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以此扩大新八景诗的影响力。
新八景诗的产生必将对丰富临朐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振兴临朐经济发
挥重大作用。

诗情画意新八景
新八景于本志《旅游》编中皆有描叙,然未专标之,兹依诗句次第简述如下:
石门红叶 “青山” 乃“秀山” 之另说。石门坊山山石石皆秀,有句云:
“石门石秀,秀山秀气石石秀”。明万历礼部尚书冯琦称石门坊:“石壁南北,
各数百仞;东半之,从下仰观,亦为神栗,青者以黛,白者如垩,峭者如削,剥
者如脱”。其山石之美,不可言状。间以深壑幽谷,万木丛生,洞穴壁挂,石隙
皆泉,此乃山清水秀之谓也。
石门坊有万亩黄栌,遍布山冈峡谷,每值深秋,尽染山红,丛栌间柏,泼红
嵌黛,瑰丽如画,令人心旷神怡。“石门红叶染青山”,既巧绘出石门坊红叶极
美之观,更赋于石门红叶以浓郁的诗情画意。一个“染”字,是美的妙用,是美
的开发,是美的充实。“染”,可谓丹青妙笔,把人们带进一种超然物外的琼宇
之中。读诗吟句,感受到人间世界,竟有如此的艳丽风光。
石门黄栌已有400年的历史, 但几百年来未形成栌林。仅在民国初年淄青道
尹白璞《游石门山寺》云:“欲把石门比西子,浓妆淡抹正相宜。”这是描述红
叶的开篇之作。建国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相继资助营造,
历经半个世纪,形成如今的红叶林,方才覆盖整个石门坊的山峦谷壑,“香山红
叶好,石门色更浓”的游人题句可谓写照。
石门坊自1989年举办第一届红叶节至今十多年来,一直为众人所向往。每值
深秋,这一宏大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中外游人络绎不绝地前来旅游观光,并留下许
多辞采缤纷的隽咏诗文。对这一秀丽景观,人们习惯的称为“石门红叶”。
浮岫江南 位于临朐县城南11公里处的海浮山与老龙湾,其山水相依,杨柳
袅袅,玉竹滴翠,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成为海岱之间的一大胜境。老龙湾古称
薰冶泉,因水出岩洞,冬暖夏凉,海浮山阴时常呈现出雾霭缥渺,云蒸霞蔚之观。
海浮山形若巨龟,卧于冶湖之阴。山顶慈寿塔祥云缭绕;浮山庙、玉皇阁、
魁星楼似琼楼玉宇点缀山间,山坳处卧龙岗茂林修竹,苍松古藤,曲径通幽,此
山大有江南之秀,若登山凭高东眺,又见巨洋湖波光潋滟,渔光帆影。湖山泉景
交相辉映……龙湾景区确有江南风味。明代中叶,著名散曲家冯惟敏寓居此地,
在薰冶湖南岸与海浮山脚交接处建造一座三面临水的亭阁,遂题匾额曰“即江南”,
乃“此处即是江南”之意。后来,人们积习成俗,称为“江南亭”。
海浮山何以得名?察看此山四周地形,其南为十数里平展地面;东面为弥河,
再向东延伸为连绵山丘;北面更是地势渐低,延向朐城;唯有西面与鞍达山、蜡
山数山逶迤相连,但数山亦渐次低矮,如对海浮山“唯马首是瞻”。就在这数十
里方圆之内,惟有海浮山昂首挺起,遥想远古时代,海水逐渐退却之际,这一带
定然唯有海浮山尚能浮出海面。“海浮山”或可因此而名。又据传说:海浮山底
下有一溶洞湖泊,乃地下之“海”。当公元1990年,老龙湾出现有史不遇的干涸
时,湖中那千万条大鱼一时无了踪影,几日后恢复喷涌,万泉竞发,一个碧波荡
漾的老龙湾,又呈现在人们面前。那些体长米许的大鱼在湖面争觅食物。可知它
们是潜于海浮山底下的溶洞“海”内,因泉涌而又回游于湖中。从此,人们更加
相信:海浮山的确是一座浮于地下溶洞“海”上的奇山矣。
“龙湾海浮即江南”,除寓谓有江南风光之意外,还引用冯惟敏“即江南”
亭阁之典故,景史相融,趣味佳绝。
山旺石书 在临朐县城东22公里处, 尧山南侧有一山旺村。村东北方圆1.2
平方公里的小盆地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硅藻土页岩,最深处厚达77米。在这些
重重叠叠层薄如纸的硅藻土页岩中,密布着属种繁多,数量丰富,保存极其完好
的古生物化石,古人形象地将这里的地层比喻为“万卷书”,故诗曰“山旺化石
书万卷”。
山旺古生物化石迄20世纪末已发现10多个门类, 600余属种。植物化石中有
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大植物化石就有50科,104属,155种;
动物化石包括昆虫、鱼、两栖、爬行、鸟和哺乳动物。其中昆虫化石就有74科,
161属,272种,翅脉清晰,色彩斑斓;蝌蚪、变态蛙、成体蛙再现出两栖类从水
到陆的生长周期;难于保存的鸟类化石,在这里亦多有发现,已发现的山旺山东
鸟、硅藻中华河鸭、硕大临朐鸟以及秀丽杨氏鸟和羽毛化石,证实山旺是中国所
知完整鸟化石最丰富的产地;三角原古鹿和东方祖熊的骨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
的标本。40多个柄杯鹿骨架和无角犀、解家河古獏、爪兽、象等大型哺乳动物组
成一个极为壮观的山旺动物群。这些精美的古生物化石,真实地记录着1800万年
前大自然的沧桑变迁……山旺自然保护区的化石地层,确实是一部读不完看不够
的古生物百科全书。
山旺化石国家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其周围的古纪山和尧山因黄帝和尧王登
封被载入《竹书纪年》、《史记》而闻名于世。灵山的涌泉绿水,东周的《晏子
春秋》已有记载,得到齐景公的重视。这里还具有良好的生态农业,果树遍山,
春华秋实,已形成以观览山旺化石为主调的旅游观光区。
东镇碑林 东镇庙位于沂山东麓的凤凰山南汶水之阳。古为历代王朝祭封东
镇沂山之所。 “东镇碑林纪千年”,庙内遗有历代祭山之碑360余幢。时代自汉
迄清,历时二千余年。
东镇沂山雄伟秀丽,战略地位重要,自黄帝登封,舜封山肇镇后,朝廷御祭,
庶民拜谒,大家名士、骚人墨客纷至沓来,观览圣地,其间留下大量的碑碣刻石,
布于庙院广庭,丛矗如林,故曰“东镇碑林”。
据历史典籍和《东镇碑目》记载,东镇庙内立有历朝帝王御碑十六幢,即:
汉武帝太初碑(-102年)、西魏文帝大统碑(535年)、隋文帝开皇碑(594年)、唐太
宗贞观碑(636年) 、唐玄宗天宝碑(751年)、后周太祖广顺碑(952年)、宋太祖建
隆碑(962年)、仁宗景碑(1036年)、徽宗政和碑(1113年)、元成宗大德碑(1298
年) 、明太祖洪武二碑(包括御制祭文碑)(1370年)、世宗嘉靖碑(1545年)、清圣
祖康熙碑(1713年)、世宗雍正碑(1724年)、高宗乾隆碑(1755年)。除帝王御碑外,
多为历代名臣、将领和名人硕儒代祀和诗词文赋之碑,如汉武帝侍臣公玉带、后
魏征南大将军李惠、唐著名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诗词大
家苏轼、金大学士著名书法家党怀英、元兵部侍郎于钦、明中书舍人著名榜书大
家詹孟举、状元马愉和赵秉忠、礼部尚书刘珝、清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等。
东镇古碑,既如实载录历代王朝对沂山的诏封祀典,又刻记着国家当时的自
然灾害、政治变革与军事情况,还讴歌颂扬东镇沂山的奇山异水和秀丽风光。碑
的雕刻形式各异,工艺精湛。书体正、草、篆、隶皆备。文体有诏旨、祭文、诗
词、歌赋诸体,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自然及文学、书法、雕刻等艺术的珍贵资
料。
东镇碑林,为碧殿、崇阶、汉柏、唐槐所掩映,显得古朴典雅,神圣庄严,
这些古碑历经沧桑,饱览世事,蕴涵着东镇沂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具有极
高的历史、军事和艺术价值,它是国内少见的艺术珍薮。
巨洋天波 发源于沂山的弥河,澄流碧波,似一条银练,贯穿于临朐南北。
其中游,于1958年修建一座大型水库,因其坐落于冶源镇的海浮山东,故取名为
冶源水库。弥河古为《水经》中的巨洋水,冶源水库形成方圆数十里的湖泊,后
改称为巨洋湖,它是镶嵌在沂山北麓丛岭间的一颗明珠,是全县风光秀丽的旅游
胜地之一。“大跃进”年代,勇敢的临朐人民腰斩弥河,修筑2900米的拦洪大坝,
将滔滔河水汇集起来,建成一个容水1.95亿立方米的“山里明湖”。这里,常年
碧波粼粼,水天相接,有着大海之浩淼、明湖之秀丽。
“巨洋湖波连天涌”,美丽的巨洋湖,三面有青山环抱,一面是宏伟大坝,
中间是明晃晃望不到边的湖面。朝观,它若一面明镜,镜面浮着淡淡水雾,扁舟
如行广阔平展的云海之中,早醒的水鸟,翱翔低空,伊呀鸣唱,似在同跃出水面
的鱼儿戏闹;暮瞧,在艳艳夕阳里,湖面被微风吹皱,水波涟涟,湖光山影,美
丽如画。岸畔常有垂钓小景,映入人的眼帘。湖中小岛上,绿柳红楼,环境幽雅,
时有三三两两的渔姑,在匆忙有序的补缀渔网,简易码头处,停泊着各种画舫和
大小船只。要领略湖之全貌,可登上游艇,劈浪前行。头上红日漫游,脚下水深
盈丈,风动波涌,巨浪滚滚,望远水天茫茫成一色,真有飞越大海之感。游进湖
中,船在云上飘,山向水底移,鱼在天上游,太阳也被湖水泡得水淋淋,格外红
艳。这水中的风景线,栩栩如生,令人痴迷欲醉。正如宋代诗人苏轼的“西湖诗”
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气壮山河清香溢,引来游客不虚传。”这是新西兰友好人士路易·艾黎参
观后留下的诗句。巨洋湖吐出两条干渠,浇灌着20万亩土地。这里,桑茂粮丰,
菜肥果香,呈现一派鱼米之乡的风貌。凡来摄掠巨洋湖浩瀚碧波的游人,无不心
旷神怡,留连忘返。
双崮锁云东镇沂山,巍峨壮观,气势磅礴,特别是夏秋两季,常见云雾绕其
山半,而绝顶数峰则秀出云表,云雾托起翠绿的峰尖,恰似玉盘碧螺,登上绝顶,
犹入仙境。
“沂山双崮锁云烟”,沂山的歪头崮和狮子崮位于玉皇顶西北,因两峰东西
对峙,亭亭骈立,高耸穹空,故称其为双崮,歪头崮与花枝台紧密相连,三面如
壁削,临深谷,惟其东南隅崖间有仅宽容身的崎岖小径可攀。峰顶东向且倾斜外
探,似悬若坠,令人生眩。顶之巅,危如累卵,嵯峨有致。中间有一柱状石,突
兀高峙,著名的沂山天池,犹如晶莹玉镜,镶嵌在玄石之巅。崮间十八盘、南天
门、将军殿、碧霞祠若仙山琼阁,倏忽缥缈,令人神往。狮子崮位歪头崮之东,
崮顶略凹而平,西坡石阪陡岩,至尽端聚为险峰,直插穹空。远眺其峰,似一雄
狮蹲伏,仰首南向,惟妙惟肖,尤于其西北方眺望,更为逼真,游人无不赞叹这
天公造物之奇。
双崮之景观,威严中显着富丽,雄浑中托出壮观。然而最为奇特的还数那双
崮云海奇观,因其崮四周皆深涧、巨谷,峰顶海拔千米,山陡如峭,形成上下温
差大、空气流速急的自然天候,春夏秋季多有云海生成。这如梦似幻的云雾,时
如万户炊烟涌起,时如白绢缥缈,但到其上空则成平势。这时凭高眺望,但见白
云似一层厚厚的絮被,在双崮周围平平展开,又象一硕大洁白晶滢的“玉盘”,
上面露出似翠若黛的峰尖,显得黑白分明,玲珑剔透,耀眼生辉,这一天公造物
的奇异之观,自唐代即被誉为“蓬瀛仙境”,因此世人称双崮为“东镇之精华”。
淌水松涛淌水崖自然风景保护区位于九山镇西南群山之中,有淌水崖水库、
黑松林、张良墓、石牛崮等景点,然而最有特色的,当属澎湃的松涛伴随着流泉
飞瀑的震山之韵。
闻名遐迩的高峡平湖--淌水崖水库, 始建于1973年,总库容548万立方米,
坝体为斜卧式石砌连拱坝,与两端山腰相连,横空出世,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这颗镶嵌在群山环抱中的明珠,清澈如镜,碧波潋滟,流光溢彩,恬静淡丽,实
属临朐自然风光中的佼佼者。水库四周山秀石奇,碧树浓荫,荆棘丛生,怪石嶙
峋,花香鸟鸣,山光水色相映成趣。那日光霞霓,秀峰翠柏倒影水中,清新凝重、
旷远,无限画意诗情,令人无不惊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
沿水库向西南行近里许,便是全国闻名、曾受国务院嘉奖的万亩黑松林。这
里层峦叠嶂,幽谷流泉,林海笼烟,曲径蜿蜒。“潍坊二号”枰柳树,枝繁叶茂,
伟岸挺立;山巅如削、如凿的巨石中,瀑布倾泻,飞珠溅玉,和着阵阵松涛,电
轰雷鸣。山光秀水景色异,远近高低各不同。
松排山面千重翠,诗情画意醉游人。漫山苍松翠柏或长于谷底,或生于崖壁,
或虬曲若龙,或身姿亭亭,盘根错节,趣味横生。俯视幽谷苍翠,云蒸霞蔚,浮
翠流丹,林峦交溶,浑为一体,神秘而诱人,真乃“林净藏烟,峰危限日”矣。
山巅巨石高耸,巍峨壮观,古朴浑厚,《水浒》电视剧中的“黄泥岗”三个大字
刻于百吨巨石,令人遐想万千。
“淌水黑松涛震谷”,那巍峨的大坝和壮观的飞流瀑布,那滚奔如涛的松飙
之音,如雷电狂吼声震峡谷,这耐人寻味的诗句,正是对此时此地特色风光的真
实写照。
嵩峰抹黛 嵩山,为临朐境内第二大山。据民国《临朐续志》载:嵩山“又
名七宝山, 崎嵯峨,层累光翠。”“山上多万年松,望如凝碧连天。”登上
沂山玉皇顶,西北眺望,但见碧浪中立一青螺状的黛色“岛屿”,大有殊于众山
之势,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嵩山。该山有少室、五指、青云、望邑、云台、凤凰诸
峰,皆植被丰厚。侧柏、黑松、赤松、油松、刺槐、橡栎、板栗满山,望之突兀
峻拔,黛色苍苍。
主峰少室顶,寓中岳(河南嵩山)之势、西华之险,紫极竦峙,皎皎霞外。五
指峰与望月石毗邻,松倚天柱,壁立千仞,周匝云萦雾绕,变幻缥缈,实为嵩山
之绝景。望月石,双壁参差,突兀峙耸,顶露平台,浑圆玄古。待玉兔悬空,凌
登台顶,望明月之皎洁,咏清风之妙章,犹太白奇思,东坡高唱之移景。望邑峰,
秀峦笼翠,滚涛列玉,登极东眺,但见河流蜿蜒,阡陌纵横,骈邑朐城,隐约可
指,邑西风光尽收眼底。
据康熙《临朐县志》载:嵩山前有古刹,“古刹前龙潭丈余,潭水清碧。”
该泉年代久远,传说神奇。据考,东晋高僧支昙兰,云游至嵩山,见其泉形式奇
特, 盛赞不已, 遂挥毫题书“龙潭神泉”四字,人们镌石以志,后遂称龙泉为
“龙潭”。唐代青州长史刘元济,登临嵩山,游龙泉寺后题有“神工开九州,蜿
虹喷双泉”的联句。名人题书,骚人驻足,龙潭圣迹遂名震海内。当时在风平浪
静之时,嵩山的峨峨黛峰,映入清碧的龙潭,恰似墨衣仙女入浴,确为嵩山诸景
中的一大奇观。后来,为便于汲水,泉寺僧众对龙潭加以整修,改为双井式,水
面因之缩小,使奇观减色。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战天斗地,改造山河,在
嵩山周围建成大小水库数座,尤其是嵩山水库,在水面浩淼、波平如镜时即顿显
“嵩峰抹黛映龙潭”的壮美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