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食品加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1&rec=62&run=13

[酿造业]区境酿造业可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初时以黍米为原料制作黄酒,
每十几个村便有一家作坊。后改为以小米作原料制黄酒,生产成本降低,乡村黄
酒作坊逐年增多。当时生产设备简陋,用锅煮米,以缸发酵,麦曲作引子,一家
作坊日产黄酒数十斤。
20世纪初叶,区境坊子、治浑街、眉村设烧锅,用高粱酿造白酒。中叶,白
酒作坊兴起。抗日战争前期,境内有烧锅5处,年产烧酒6000余斤。
1948年,坊子酒厂建立,开始用传统的生产工艺生产白酒。后经技术改造和
技术革新,学习外地酿造方法,以地瓜干为原料,酿制“坊子白酒”。“坊子白
酒”被全国第三、四、五届评酒会评为国家优质产品,获同类产品三联冠。坊子
酒厂,现发展成为生产多种白酒、果酒、饮料和酒精及中型国营企业,是山东省
闻名的酒类生产厂家之一。
山东坊子酒厂:区属全民企业,位于坊子镇六马路中段路北。始建于1948年
7月, 原名胶澳专酿公司坊子总酒厂,辖安丘县景芝、寿光县侯镇两个分厂,原
址设四马路东端。1950年改名山东省烟酒公司坊子酒厂,1951年隶属山东省专卖
事业公司,更名山东省专卖事业公司坊子酿酒厂。1953年,隶属山东省工业厅,
定名山东坊子酒厂。1958年改属潍坊市第二工业局,后属潍坊市轻化工业局、潍
坊市第一轻工业局、 潍坊市食品工业公司等,1988年1月划归坊子区。占地面积
82922平方米, 建筑面积452 39平方米, 其中生产厂房29585平方米,职工宿舍
7190平方米。 职工1172人,其中工人902人,管理人员133人,专业技术人员165
人。1989年固定资产原值1504.3万元,年产值3290万元,实现利税1048.6万元。
主要产品有酒精及各种白酒、滋补酒、果酒、高档饮料等。其中59度坊子白酒在
全国第三、四、五届评酒会上连续被评为国家优质酒,荣获国家银质奖,全国博
览会金奖;33度鼋鱼大补酒,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酱菜业]新中国建立以前均系个体作坊生产。新中国建立以后,酱菜生产
由供销合作社加工、进货和销售。1956年,坊子公私合营综合公司办起酿造厂,
生产酱油、醋和各种酱菜。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各公社大都办起酱菜生产厂,
但因技术简陋, 管理不善,不几年而下马。1980年涌泉公社肖家营村投资5万元
办起酱菜生产厂,生产酱油、醋等。1986年,坊子镇后宁家沟村派人去青岛、潍
坊等地学习技术,投资办起酱菜生产厂,生产传统的风味酱菜,较受群众欢迎。
产品除本区内销外,还销往安丘、昌乐等县。

[粮油加工业]粮食加工:解放前粮食加工一直沿用石磨、石碾、石臼等工
具靠人推、畜拉。20年代末始有机制面粉,仅为城市少数人食用。1932年,潍城
建华东面粉厂,年加工小麦20万公斤。1933年坊子三马路中兴和面粉厂每月出面
粉六七千袋。1934年,乡间出现面粉加工业,均以柴油机为动力,其中以治浑街
村的潍东面粉厂为最著,年加工面粉15万公斤。解放初期,农村仍沿用石磨、石
碾加工粮食。1953年开始用机磨加工粮食。
1958年,“大跃进”期间,公社、生产大队为挖掘妇女劳力,纷纷开办磨坊,
为本队社员加工粮食。 磨坊设备简单,一般是一台12马力140型柴油机,一台中
岛磨,一台万能磨,从业者记工分参加本队收益分配。1958年,坊子粮管所建面
粉厂1处,用柴油机带动石磨加工粗粮和瓜干。
60年代后在小型磨坊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机械化、电器化的粮食加工厂和
社队面粉厂。据不完全统计,1965年区境有磨坊130多个,从业人员500余人,年
产值达2 6万元。
1982年后,村办面粉加工厂和磨坊改由个体户或联户承包,服务态度好,日
夜加工,并开办兑换业务,部分厂家还兼营挂面、油条、面食等。1984年12月,
涌泉面粉厂建成, 投资25万元,年生产能力4000吨。1988年1月,坊子面粉厂投
产,投资250万元,年生产能力35000吨。1989年坊子区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到65处,
其中区属全民面粉厂1处, 集体面粉厂1处,乡镇集面粉厂2处,村办集体面粉厂
56处, 联合体、个体面粉厂5处。面粉加工机组65台套,日产面粉1284.5吨,年
产值1377万元,实现利税50.1万元。
油料加工:食油加工业历史悠久。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 《潍县志》载:
“芝麻、胡麻子、黄豆、菜籽皆可榨油。”清末,区境油坊已相当普遍,以榨豆
油、花生油为主。民国时期榨油业进一步发展,农户用木板上坯,重锤加楔土法
榨油。 50年代初,潍县有8处较大的油坊,其中穆村曾专为国家加工油料。1956
年合作化以来,榨油成为生产合作社的一项副业。人民公社化以后,榨油业逐步
采用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通常以柴油机为动力,用榨油机榨油。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农村榨油业十分活跃,村办油坊大部分由个人承包经营。1986年,
清池镇成立第一个镇办榨油厂,年产花生油200吨,产值140余万元。1989年,全
区共有榨油厂、油坊41处,其中区属坊子棉油加工厂1处,乡镇办榨油厂1处,村
办榨油业20处,个体联合体榨油业18处,年加工豆油、花生油、棉籽油500余吨,
豆饼、花生饼700多吨,产值350万元,实现利税20万元。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城乡香油作坊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业者多以小磨加工,香油质量颇佳。据不
完全统计,1989年区境有个体香油加工点20多处,年加工小磨香油7500公斤。
糕点糖果加工:明、清时期,境内清池、沟西、穆村、车留庄、邓村、坊子、
马司等地点心铺盛行,每逢大集,点心铺店、摊点争相叫卖。主要品种有炒糖、
口酥、麻元、桃酥、兰花根、梗条等,每年中秋节前,各店、铺竞相制作月饼上
市经营。清康熙年间,境内有人用麦芽、粘米制糖稀作“灶糖”,俗名“糖瓜”,
后发展到做蛹型糖、桔瓣糖、薄荷糖、糖条、糖块等。50年代在个体经营的基础
上进行合并联营,60年代各公社供销社开办食品加工业,坊子百货食品加工厂成
立。1978年后,农村食品加工业日趋繁荣,花色品种不断增多。1984年11月,区
粮食局引进饼干生产线生产糕点。 1986年8月坊子粮管所糕点部改建为坊子粮油
食品加工厂,专营食品加工业务。80年代区、乡镇粮食系统拓宽服务领域,大力
开办食品加工业。1989年,坊子区境有集体、个体糕点糖果加工厂(店)56处,从
业人员268人,年产值126万元,利税25万元。
粉丝、豆腐加工:是区境传统的季节性副业生产项目。传统粉条均以绿豆为
原料, 50年代末期改用地瓜干或地瓜为原料。1983年,坊子镇泉河头村投资4.7
万元建起村办粉丝厂,学习龙口制作技术,生产绿豆细粉丝,产品质量好,能与
龙口粉丝媲美。1987年,区外贸公司接收泉河头粉丝厂,投资30万元,扩大再生
产, 改称潍坊外贸坊子粉丝有限公司,年生产粉丝50吨,产值340万元,利税40
万元。
豆腐生产,多为农户自营。
坊子区副食品加工厂: 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坊子镇四马路。1981年8月,
坊子百货食品加工厂与蔬菜公司酿造厂合并成立坊子区副食品加工厂。1989年拥
有固定资产58.6万元,厂地面积14848平方米,职工94人。年生产酱油540吨,食
醋132吨,甜酱15吨,糕点720吨,饼干168吨,产值114万元,利税8.6万元。

[肉类加工]屠宰:坊子屠宰业在邻近县区中较有盛名,民国时期,穆村、
尚庄一带的屠夫就到潍城开业谋生,与上圩河的屠夫们争夺城镇市场。他们有一
手非凡的宰杀手艺,并能对肉类进行深加工,所制作的五香肉、香肠、扒鸡、火
腿等都小有名气。生意十分红火,摊点遍及潍城大街小巷及沙滩。50年代,区境
各乡镇成立食品采购供应站,专门从事屠宰、销售和肉类调运工作。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个体屠宰业又发展起来。每逢集日,十几支、几十支肉杆子争相销售。
穆村、尚庄、小沼、冯家一带屠宰业尤为发达,屠夫日行百里,将新鲜猪肉运往
潍坊、坊子、寒亭等集市和大中饭店出售,一个从业者年获纯利达4000多元。另
有部分屠夫到城镇市场租赁房屋,到邻近大村、乡镇设固定摊点,定点、定时销
售, 既方便了群众,生意又做得特别红火。据统计,区境日宰生猪310头,价值
达13900多元。
肉类加工:解放前,区境肉类加工业主要是制作五香肉、火腿、香肠等,大
都集中在各个集镇,由私人加工。建国后,肉类加工业由各乡镇食品采购供应站
独家经营。80年代个体肉类加工业开始恢复和发展,产品除传统的五香肉、香肠、
烧鸡外, 增加了仿火腿、卷肘、烧鸭、红肠、粉肠等几十个品种。1986年8月,
沟西乡投资40万元, 建起乡办食品加工厂,职工18人,年产红肠18000公斤,香
肠2000公斤,火腿60 0公斤,并附建100吨冷库一座,1989年完成产值8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