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农田基本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1&rec=39&run=13

区境属低丘倾斜地貌,土地垦殖率高,林木覆盖率比较低。1984年,全区可
利用土壤面积41.08万亩,有林地、园地面积15501亩(林地11450亩,占2.8%,园
地4051亩,占1%),占3.8%,耕地面积占90%以上。土地大部分得不到森林生态系
统的保护,长时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70年代区境水土流失面积
达14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9%。这是造成农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1975年,县市成立农田基本建设专业团,区境各公社成立农田基本建设专业
营,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在大搞地面整平,缩小坡降,建设蓄水
保水工程中,注重宜蓄则蓄,蓄排结合,建设稳产高产农田。80年代,农田水利
建设坚持“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
的水土保持方针,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办法。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后,以建设水利工程为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农业
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1 989年,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万亩,旱涝保收面
积8万亩。
[整改土地]1956年,在合作社范围内开始整地改土。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
大搞“土地深翻,黄土搬家”,使部分良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70年代,县市
成立农田建设指挥部,组建农田基本建设专业团,社社成立专业营,实行山、水、
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在平原地片,大搞改土治水,以路划方,打井
治水,深翻整平,建设园田化;在山丘埠岭地区,以改土为主,削岭填沟,等高
整平,修筑梯田水平田。1975年,沟西公社在郭家辛冬村地片整地改土4285亩,
搬动土石方50.87万立方米,用工日25.44万个。1978年冬,又在胶济铁路北侧蒋
家村地片进行农田基建施工,整平土地3830亩,用工日31.5万个,搬动土方41万
立方米。眉村公社以大队为单位,重点搞水利建设,实行中灌渠为主,排灌渠系
同时施工,要求渠成水到,立见成效。1975年至1979年,在社境峡山灌渠两侧何
家和西庄子、王家新庄、北眉村、下房、前邓村等5个不同地片整地5742亩,其
中修梯田2372亩,园田3370亩。同时在西部丘陵埠地,用垒地堰、等高整平、建
设梯田等方法,实行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其中造林525亩,
育苗37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65亩。车留庄公社以大队为单位进行整地改土,
自1973年至1974年底出动劳力3400人,整地1321亩;1 975年组织公社农田专业
队760人,配合各大队3000余名劳力上阵,在车留庄、曹庄、南店村整地1052亩;
1977年在张家官庄设农田建设指挥部,两次组织劳力3900名,在张家官庄、于家
官庄、后车留庄村整地4013亩;1978年9月在胶济铁路两侧,曹庄地段整地2000
亩;1979年在于家官庄、董流、李家石门一带整地1800亩。1975年春,马司公社
制订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当年整平深翻土地480亩;1976年秋成立农田基本建设
专业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4年间先后集中整平深翻了石沟河扬水站万亩方,
马司岭水平梯田,砌筑陈家庙子扬水站和解家扬水站暗沟工程,年均出勤劳力达
2800人,共整平土地5800亩,砌筑暗沟工程1734米,造桥49座,修生产路36条,
长98公里,完成土石方3.5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4700亩。治浑街公社1976年
在张营地片整地改土,完成土方48.6万立方米,用工日12.08万个。1977年在王
家庄子、埠口村地片平掉了4条沟,搬走一个埠,完成土方108.9万立方米。1979
年整平侯孟埠,用工日2.7万个,完成土方8300立方米。1975年至1979年间,农
田基建专业队建筑5米跨拱桥11座,修生产路66条,用工日28万个,完成土方
72.75万立方米。

[农田综合治理]区境中、南部丘陵地带241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7%,
高程50~120米, 地面坡度2°~5°,地面土壤覆盖层较薄,河流切割较深,因
长期冲刷侵蚀,有的基岩裸露,风化严重。区境西北部及东部平原区地面高程11
~50米,地势平坦,河床宽浅。东部及车留庄北部受河堤影响,形成局部河间洼
地,易于积水成涝。平原区总面积120.7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3%。区境植
被以栽培作物为主(包括粮食和经济作物),其次为林地,林木总覆盖率为4%,另
有沟渠路旁荒山荒坡草地2万亩。
1949年以来,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群众持续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
工作,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齐发展,逐步形成了东部以太公堂山为中心,西部以马
司岭为重点的治理格局。1974年秋,中央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后,区境各公社开展
了以抗旱防洪排涝为主的河道治理工程。眉村在潍河筑堤加防的同时,重点治理
了夹沟河,于邓村北开沟挖渠,疏浚治理,排涝治岭,解决了多年的水灾之患。
涌泉乡地处丘陵,地面崎岖不平,南部有大小山头9个,河道5条贯穿南北,6条
浅水沟,向四方流泄,由于水流比降过大,水、土、肥流失严重,对农业生产影
响甚大。自1976年始,先后改控排水河道5条,总长11900米,实现排灌结合。埠
头乡自1958年以来,先后修建小型水库3座,塘坝4处,储水389万立方米;打机
井51眼、大口井28眼、建大、小扬水站34处,修筑架空渡槽1200米,引水暗道
2450米,1980年灌溉面积达19100亩。穆村镇境内有渭水河、汶河、潍河,建国
前岸堤长期失修,洪期暴雨成灾,河水四溢,造成严重灾难。解放后,人民政府
领导人民进行疏河修堤,排涝除水害。初期,在丁村郭家南、马村北修筑渭水河
堤6000米,并筑河坝,实现了截流灌溉。1959年修筑凤凰庄水库,筑堤200余米,
并开挖干渠,引牟山水库水入库,供附近村庄灌溉土地。峡山水库建成后,穆村
镇又沿小沼至穆村挖筑潍河灌渠,引峡山水库水灌溉。清池镇自人民公社化后,
大兴水利建设,先后修筑丁马、治浑街、王家庄子、马宿等十多座小型水库、塘
坝,打机井、大口井461眼,并修筑了张营至省庄等部分沿路排水沟,用工6万个,
年均上阵劳力4000人,为抗旱排涝发挥了巨大作用。车留庄乡境内有车留庄、黄
门庄和曹庄3大洼,以车留庄、黄门庄洼为甚。解放前,雨季一片汪洋,鱼虾遍
地,杂草丛生,庄稼淹没,收获甚微。谚语云:“车留庄洼有三宝,七七菜、茅
根草、砂石蛋子不用找。”水土流失面积6.7平方公里,严重流失面积1.91平方
公里,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能力差,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低产徘徊的局面。解
放初期,车留庄、黄门庄等村群众曾沿路挖沟12条,长3088米,排出积水的60%,
除涝面积420亩。合作化后,组织劳力施工,把原来弯曲狭窄的排水沟取直,并
加宽加深,提高了排水能力。人民公社化后,由公社组织劳力,统一规划施工,
自1960年至1965年,共挖台田沟1 02条,长47190米。1964年,又开挖曹庄沟长
3500米,除涝1100亩,造台田3450亩。1978年至1980年,公社、大队统一施工挖
排水沟59条,长47450米,造台田13450亩,较好地实现了旱涝保丰收。

[小流域治理]区境穆村镇袁刘李村自1976年以来,坚持自力更生,对太公
堂山烈度流失小流域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设专人管理,
苦干4年, 治理面积达90%,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6000立方米/平方公里减小
到1000立方米/平方公里以下,粮食总产由24.38万公斤提高到62万公斤,人均收
入由80元增加到5 30元;十年一遇暴雨水不下山,20年一遇暴雨流清水的标准,
被潍坊市水土保持委员会评为水土保持先进单位。1984年,坊子区水利局、林业
局、穆村镇组成三结合规划组,对穆村西埠岭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规划,列入
潍坊市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计划, 由潍坊市投资1.5万元,区投资0.5万元,3年
完成3.3平方公里的治理任务。 至198 5年上半年已完成三合一梯田600亩,栽山
楂树2万株, 修环山路3200米,达到了美观实用,不垮不漏,十年一遇暴雨保安
全的标准。
1986年,坊子区政府组织专门班子对区境水土保持进行了普查,摸清了水土
流失的现状。坚持“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
害兴利”的原则,逐步开始了分期分批的重点治理。至1989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39.33平方公里,建水平梯田3.34万亩,造林1.33万亩,治理河道1.23万亩,建
塘坝72座,建谷坊20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