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类 奇闻轶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1&rec=233&run=13

[石牛]河西营西北部,清流环绕,萦回成湾,景色秀丽。虞河与浆沟河合
流处的东南方,有一石牛岿然卧于水滨。传说此牛甚是灵异,当山洪暴发之前即
鸣响报警,每大吼一声,其东北方的凤凰山便长高一尺。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
雨量甚大,山洪澎湃,河道加深,石牛出卧河床。水浅时则居水滨,头向南,高
不到2米,长3米有余,尾部有断续零乱碎石,呈紫色,俗传是牛屎。传说石牛曾
夜游浆沟河响水湾东岸,有遗屎可寻。后来有个南方人来到此处,见此宝牛便将
牛眼挖去,从此牛便不灵验了。石牛初露时形态维妙维肖,后经风化,形态神色
逊减。至清朝末年,石牛形尚可观;解放初期,犹略呈牛形,然已失其真,仅能
辨出首尾;1964年丰英河坝决口时,石牛淤于泥中。由于此地林泉野壑清静幽然,
景色宜人,仍招来不少游人。

[九曲枣]在泉河头村村民李华山的庭院里有一棵奇特罕见的枣树。其树干
弯曲而上,树枝弯曲而长,盘旋扭扭,最奇的是枣子也是弯曲的,类似花生果的
样子。因此称其为“九曲枣”。
这棵枣树结的枣子的味道与普通枣子无异,只是产量不高。据主人介绍,它
是其父于1948年嫁接而成的,距今已40多年。如今正枝繁叶茂,树干有碗口粗,
高约4米,树冠盖地近50平方米。每当树叶落后,树枝裸露,寒冬时节雪压枝头,
满树曲曲银花,别有一番情趣。远近之人无不前往观看,以饱眼福。

[尼姑还俗]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一天,灵山上的一个尼
姑来到县衙门前,差役拦住她问有何事,尼姑答道:“禅房清冷,欲思还俗。”
差役报知县太爷,当时郑大人恰与众乡绅谈及社会民情和人世习俗。忽听说有尼
姑请求还俗思嫁之事,众人连连摇头叹气,认为尼姑乃出家之人,不应纵情生欲,
萌动春心。若此事传开张扬起来,不惟伤风败俗,且以此开端,众尼姑纷纷效仿,
后果不好收拾,对僧门道家来说,是大逆不道的,万万使不得。但郑大人沉吟良
久,突然提起笔来,批道:“退禅心,动凡心,脱袈裟,著罗裙。准准准! 准你
配夫君,免得僧敲月下门。”众愕然。尼姑见了,喜之不尽,道了个“万福”去
了。

[郑大人笑讽灵山神]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年,久旱不雨,四乡百姓
心急如焚。灵山周围的百姓,在山主、道长、神汉、巫婆的倡导下,捐资购置了
烟火香纸,前往灵山焚烧祈雨。可巧,天降甘霖,禾稼泛绿,百姓雀跃,便在山
顶庙前搭棚唱戏,以谢老天神灵降雨之功。戏棚搭好,挂幕张幔,悬灯结彩,飞
红飘绿,华美异常,唯缺两侧对联。地方官受众之托前往县大堂,请知县大人题
写对联。郑板桥听后,欣然应诺。第二天辰时末,众道士百姓焚香化纸礼拜毕,
山下鼓乐号鸣,郑大人率先弃轿更靴,徒步登上山来。众人将郑大人让进庙内,
但县太爷却步出庙门,绕戏台前后左右看了看,又举目向山下四野望了望,对主
持道士说:“众乡里父老要我为戏台写副对联,那好,百姓辛勤劳累,耕作不易,
幸亏他们求天灵降雨,雨后又唱戏还愿,真真感人。可天也罢,神也罢,不花钱
焚香苦苦祈求,它是不下雨的,看来天地有私,亦贪钱财啊! ”于是泼墨蘸笔一
挥而就,待把对联张挂完毕,众人抬头看时,只见:
河天之休,休说不好,好歹地下了点雨,
雨润万物,物阜年丰,丰收万担也算少;
乡民之力,力大无穷,穷富地凑了俩钱,
钱能通神,神要看戏,戏唱三天不为多。
待众人回头找郑大人时,只见他带领随从已下山去了。

[郑板桥与鞋匠]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常常微服私访。当时潍县城分为东、
西两城池,白浪河相间,一桥相连。桥上行人车马往来不息。
传说西城城关街上有一鞋匠姓皮,排行老三,坊子人氏,人称“坊子皮三”。
皮三年已五十,仍孤身一人,以修鞋糊口,其景甚为惨淡。有一天,有个自称商
贩的人找他修鞋,闲坐与其漫谈。皮三本来就是个不肯闲嘴的人,久混城里,凡
豪绅富贾大小丑闻,所知甚多,那商贩听了很感兴趣。不久,两人混熟了,皮三
便把他视为知己。有一天晚饭时,那商贩又来了,见皮三正胡乱用些稀食,叹道:
“辛苦终日,却如此潦倒!我给你写几个字,聊得温饱,还可娶得家室,如何?”
皮三听了不信,连连摇头,以为取笑他。那商贩见状,始吐真言,说他就是县令
郑板桥。
郑板桥为坊子皮三题了匾,城里人便纷纷前来修鞋。人群拥挤,挨号排队,
热闹非凡。众人看着皮三那匾,百般揣摩,却不解其意:匾上画着一座四孔拱桥,
每孔下面写着一个“波”字。那波字形状扁平,那三点水尤如三层水纹。这独特
的字匾吸引了愈来愈多的人,鞋匠因此生意大兴。不久,皮三建了修鞋铺,以后
又开成了大鞋店,娶了一年轻妻子料管事理。后郑板桥再次登门,皮三夫妇跪地
叩谢,当问及字匾之意时,郑板桥捻须笑道:“这有何难解? 桥孔乃门,门下有
波,波者,皮三是也!”言罢,众皆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