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城镇居民生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1&rec=187&run=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坊境城镇居民较少,多为亦农亦工、亦农亦商者,
工人多集中于坊子煤矿,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收入低。德意志帝国主义经济掠
夺时期,坊子煤矿工人每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达12小时(井下8小时) ,日工资
只有0.17元。 而德国矿长月薪达1250元,是工人工资的200多倍。工人劳动一天
所得工资,只能买红高粱10斤,供一家老小糊口。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坊子
煤矿工人过着的是牛马不如的半殖民奴隶生活,工资水平更低,工资只占劳动价
值的4.3%~13%(德人占领时期为18%)。1922年至1945年,井上工人日工资0.3元,
井下工人日工资0.4~0.8元,根据当时物价折算,只能买最孬的红高粱10~12斤,
难以维持一家老小的温饱。抗日战争后期由于战祸频繁,通货膨胀,物价剧增,
大批工人失业,城区居民生活极度窘迫。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城镇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职工工资逐步提高,居民
生活随之改善, 据对煤矿、 酒厂、砖瓦厂等部分企业调查,工人工资1952年比
1949年平均提高了7.5倍。1957年较1952年平均提高43%。1957年职工人均消费品
购买力为340元,比1952年增长41%,1958年由于“左”倾的路线的影响,国民经
济遭受严重破坏,1959年秋季大旱,农作物歉收,物资奇缺,物价飞涨,职工生
活下降。“文化大革命”中,职工工资基本没有提高。1978年,职工人均507元,
比1959年提高2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1980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到
687元,比1978年提高34%;1985年职工平均工资达到936元,比1980年提高38%;
1989年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749元, 比1985年提高87%。1989年职工家庭用于生活
方面的支出为962元,比1978年增长2倍多。1978年人均月收入20~40元的户占总
户数的37%,人均月收入60元以上的户占8%,1989年分别达1%和78.5%。消费比例
有明显变化,在食品消费中主食比重逐年下降,猪肉、家禽、水产品、鲜蛋、奶
制品、瓜果、糕点、酒类等副食品成倍增加。抽样调查表明,1989年职工家庭人
均消费蔬菜188公斤, 猪肉15公斤,鲜蛋7.5公斤,植物油5公斤,果品90公斤,
糕点10公斤; 穿着支出年人均超过150元,毛皮、毛呢、尼龙等高档服装大量增
加。时装更新越来越快。职工家庭中自行车、缝纫机、收录机、电风扇、手表等
已经普及,照相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拥有量明显增加。1989年底,
城镇居民储蓄余额达7568万元,人均储蓄189 8元。城镇私人建房和买房的增多,
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5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