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医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1&rec=161&run=13

坊子区医疗卫生工作,历史上多受原潍县卫生部门领导,另有少部地区分别
受潍坊市、昌乐县和安丘县卫生部门管理。
1944年6月,昌潍民主政府设立卫生科,始有卫生行政机构。1948年4月潍南
县人民政府在区境涌泉设立卫生科, 1950年2月潍南县卫生科并入潍北县人民政
府卫生科, 1953年8月潍北县卫生科与潍县卫生科合并为潍县人民政府卫生科,
后几经更迭,1962年1月改称潍县卫生局。1984年1月成立坊子区卫生局,初设公
安街坊子镇街道办事处,后迁至坊子五马路商品楼,11月复迁至坊子煤矿,1987
年11月迁至坊子西五马路。1989年局设局长1人,副局长2人,工作人员18人。辖
办公室、医政股、政工股、计财股、公费医疗办公室、爱国卫生委员会办公室、
地方病防治办公室7个科室。

[专业机构] 卫生防疫站:1984年5月于坊子镇三马路商品楼筹建坊子区卫
生防疫站,工作人员7人。10月,迁至坊子镇卫生院。1985年1月坊子区卫生防疫
站正式成立。1987年迁至西五马路,1989年有工作人员10人,站内设办公室、卫
生科、食品卫生科、防疫科、防痨科、皮肤防治科、检验科7个科室。
妇幼保健站: 1953年成立坊子联合妇幼保健站, 隶属潍坊市妇幼保健站。
1958年,联合妇幼保健站合并于坊子联合医院,院内设妇幼保健科,负责坊子地
域的妇幼保健工作。 1985年4月成立坊子区妇幼保健站,借址坊子镇医院,时有
工作人员2人。1 987年11月迁至西五马路卫生局,工作人员增至10人。1989年有
工作人员9人,站内设妇女保健组、幼儿保健组、宣传组。

[医疗机构]药铺(房、店):坊子药铺发展较早,历史上较大村镇皆有行医
行药者。清道光年间,刘尧在马司开设益和永药店。胶济铁路建成后,坊子逐渐
发展成为街镇,大部分药店集中于此。1934年,坊子街有药铺17家。日军侵占坊
子期间,日本人开设志诚药房、日本药房和寿世药房等3家。1948年7月,有中药
铺9家,西药铺11家,均为私人开设,治病又售药。

1943年坊子镇中、西药房调查表
┌────┬──────┬───┬──┬──┬──┬──┐
│名称 │铺址 │姓名 │年龄│籍贯│职称│资本│
├────┼──────┼───┼──┼──┼──┼──┤
│葛春堂 │三马路144号 │赵万春│男57│潍县│医师│10万│
├────┼──────┼───┼──┼──┼──┼──┤
│长生药房│安丘路19号 │宋贯三│男39│潍县│医师│8万 │
├────┼──────┼───┼──┼──┼──┼──┤
│永胜堂 │安丘路52号 │胡效珠│男61│潍县│医师│5万 │
├────┼──────┼───┼──┼──┼──┼──┤
│普济堂 │安丘路15号 │郭忠孚│男54│潍县│医师│1万 │
├────┼──────┼───┼──┼──┼──┼──┤
│永寿堂 │三马路56号 │王珂 │男30│潍县│医师│30万│
├────┼──────┼───┼──┼──┼──┼──┤
│仁丰药房│一马路22号 │曹冠三│男51│潍县│医师│30万│
├────┼──────┼───┼──┼──┼──┼──┤
│广兴堂 │二马路28号 │刘俊奎│男66│寿光│医师│15万│
├────┼──────┼───┼──┼──┼──┼──┤
│徐茂堂 │公安街43号 │张红齐│男52│昌乐│医师│8万 │
├────┼──────┼───┼──┼──┼──┼──┤
│延寿堂 │三马路115号 │王有智│男32│潍县│医师│10万│
├────┼──────┼───┼──┼──┼──┼──┤
│天惠药房│三马路53号 │卢忠民│男30│潍县│医师│30万│
├────┼──────┼───┼──┼──┼──┼──┤
│德民医院│三马路70号 │孙德一│男44│潍县│医师│30万│
├────┼──────┼───┼──┼──┼──┼──┤
│博爱医院│三马路72号 │刘国平│男 │ │ │ │
├────┼──────┼───┼──┼──┼──┼──┤
│大生药房│三马路41号 │杨育德│男40│益都│医师│30万│
├────┼──────┼───┼──┼──┼──┼──┤
│惠民药房│三马路29号 │张惠亭│男40│潍县│医师│30万│
├────┼──────┼───┼──┼──┼──┼──┤
│胶东药房│二马路98号 │张兴盛│男48│潍县│医师│10万│
├────┼──────┼───┼──┼──┼──┼──┤
│惠中药房│二马路27号 │李三许│男34│潍县│医师│30万│
├────┼──────┼───┼──┼──┼──┼──┤
│寿世药房│三马路57号 │徐伯符│男44│胶县│医师│10万│
├────┼──────┼───┼──┼──┼──┼──┤
│中华药房│二马路125号 │张兴家│男38│潍县│医师│30万│
└────┴──────┴───┴──┴──┴──┴──┘

眉村乡部分个体药房分布情况表
┌──────┬─────┬───────┬────┐
│药房字号 │起止时间 │医务人员 │地址 │
├──────┼─────┼───────┼────┤
│积庆堂 │1830~1954│王浩王玉林 │南眉村 │
├──────┼─────┼───────┼────┤
│德生堂 │1916~1928│王乐浩 │南眉村 │
├──────┼─────┼───────┼────┤
│同春堂 │1866~1950│李吉升 │南眉村 │
├──────┼─────┼───────┼────┤
│中西医院 │1922~ │于登廷李玉清 │南眉村 │
├──────┼─────┼───────┼────┤
│民生医院 │1923~1926│李宾彦李恣尊 │南眉村 │
├──────┼─────┼───────┼────┤
│积生堂 │1930~1938│庄星三 │南眉村 │
├──────┼─────┼───────┼────┤
│松寿堂 │1907~1937│辛成清 │北眉村 │
├──────┼─────┼───────┼────┤
│梅寿堂 │1938~ │辛红荣 │北眉村 │
├──────┼─────┼───────┼────┤
│积德堂 │1939~1949│辛云吉 │北眉村 │
├──────┼─────┼───────┼────┤
│恒德堂 │1801~1952│彭大生彭林芝 │罗都屯 │
├──────┼─────┼───────┼────┤
│中药房 │1841~1890│彭玉锡 │罗都屯 │
├──────┼─────┼───────┼────┤
│中药房(4处) │ │王升文王田生等│王家庄子│
├──────┼─────┼───────┼────┤
│西药房 │ │王德仁 │王家庄子│
├──────┼─────┼───────┼────┤
│陆庆堂 │1943~1945│李春风李寿庆 │李家庄子│
├──────┼─────┼───────┼────┤
│长春堂 │1911~1945│王元庆王元华 │前邓村 │
├──────┼─────┼───────┼────┤
│中药房 │ │梁建锡 │后邓村 │
├──────┼─────┼───────┼────┤
│中药房 │ │王京云 │院上 │
├──────┼─────┼───────┼────┤
│成春堂 │1943~1944│庄兆风 │驸马营 │
├──────┼─────┼───────┼────┤
│中药房 │1934~ │王德功 │驸马营 │
└──────┴─────┴───────┴────┘

教会医院:1905年,德人在坊子建立天主教堂,同时建修女院,内设医院,
病房数间,床位二三十张,主治大夫尧修女,另有四五名中国籍修女协助工作,
医院专为修女和天主教堂人员治病。1945年坑日战争胜利后医院停办。
德一医院:坊子第一家私立西医医院,1935年春由孙德一创建于坊子三马路
东首路南,以其名字命名。初期,医院雇用徐宪章、阎思学为学徙,有房屋8间,
3间北屋为门诊, 3间南屋为病房,2间药房。仅有听诊器、手术刀、剪子、镊子
等简单医疗工具,药品不甚齐全,完全依靠国外进口。1937年冬日军侵占坊子后,
德一医院关闭。抗日战争胜利后,孙德一于坊子三马路西首路北重新办起医院,
更名为德民医院。医院有房屋12间,人员7人,病床5张,手术床、诊察床各1张,
调剂台1对,显微镜1架及其它简单的医疗器械。坊子煤矿矿工工伤由德民医院出
诊治疗。1952年,孙德一受聘于青岛铁路医院,德民医院停办。
坊子临时医院:为接受淮海战役伤病员,1948年由潍坊特别市支前委员会秘
书长井克里,潍坊特别市卫生局医政科长林盛负责,以坊子铁路医院、国民党兵
营、仓库和部分民房为病房组建支前医院,容纳伤病员2000名。11月正式开业,
设政治处、医政科、供管科、医务处和三个分院,院长林盛,副院长王瑞卿,政
委井克里,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丛立,副主任荣里东,医政科长文彬如,医务处
主任陈耿荣,一分院院长赵刚,二分院院长徐伯符,三分院院长于凌海,工作人
员有潍坊特别市卫生局全体人员、个体开业医生、潍坊实验医专全体学生和支前
民工计千余人。医务人员多为地方开业医生,初为40多人,后选留20余人,其中
陈耿荣、徐伯符、韩炳南、于凌海、张庆甫、郭耕野、庞明五、陈跃亭、徐模之
等医科大专毕业生9人。 临时医院受山东省军区卫生部和潍坊特别市领导,其经
费、被服、药械等由军区卫生部供给,潍县乐道院也提供了部分药械。医院有简
易手术台和一般外科器械,主要进行取弹、截肢等外科手术。药品主要有磺胺药、
破伤风抗毒素等。1949年9月该院结束工作,办院期间收治伤病员3批,2321人,
剩余伤病员移交山东省军区后方勤务部第三医院。
联合诊所:50年代贯彻政务院《关于组建联合医疗机构的实施办法》,1953
年1月由惠民诊所、 天民诊所、大生诊所、德民诊所、中华药局、济生诊所、永
宁诊所于坊子三马路组成西医联合诊所,所长张惠亭。1956年由万春堂、仁寿堂、
益寿堂、广兴堂于坊子二马路组成中医联合诊所,所长赵万春。同年,由维新镶
牙馆、华美镶牙馆于二马路组成牙科诊所,所长高溪。1958年,由永寿堂、长生
堂、生茂堂、鸿济堂、广仁堂于二马路组成红旗诊所,所长赵冠五。
坊子区人民医院: 1958年6月,由坊子西医联合诊所、坊子中医联合诊所、
坊子牙科诊所、坊子妇幼保健站等单位组成潍坊市坊子联合医院,1962年改称潍
坊市坊子医院,1972年1月定名潍坊市市立坊子医院,1985年1月更名坊子区人民
医院。坊子区人民医院是全区医疗中心和医疗技术指导中心,1989年底全院共有
职工192人,其中管理、公勤人员27人,卫生技术人员165人。有副主任医师6人,
主治医师7人, 师级79人,士级63人。编制床位182张,开放床位179张。院内设
办公室、医务科、总务科、财务科、保卫科、内科、外科、内二科、妇产科、小
儿科、中医科、特检科、口腔科、五官科、麻醉科、药械科、检验科、防疫科、
放射科、急症科、膳食科、供应室、政府门诊部等23个科室,年门诊病人10万人
次,治愈率达80%。
乡镇医疗机构:1951年至1953年,建立穆村区、沟西区卫生所,每所有医务
人员10人。1958年9月,沟西、治浑街、车留庄、段家、穆村等4处卫生所改建卫
生院。同年宁家沟公社卫生所建立。1965年,区境建立邓村、石沟河、马司卫生
院。1972年,石沟河卫生院撤消。同年,沟西、车留庄、邓村卫生院转为潍县人
民医院分院,宁家沟公社卫生所更名为宁家沟公社卫生院。
1984年,全区有9处公社级卫生院。1985年1月,市立坊子医院更名为坊子区
人民医院,宁家沟卫生院更名为坊子镇卫生院,新建荆山洼镇医院。1989年,区
境有沟西、车留庄、眉村、荆山洼4处全民性质的乡镇医院和清池、穆村、涌泉、
埠头、坊子5处集体性质的乡镇卫生院。
在发展乡镇医院的同时,50年代农村出现了乡村卫生所。1970年,乡村卫生
所改为合作医疗,卫生员称赤脚医生。1981年经业务部门考核,给具有相当中专
水平的赤脚医生颁发乡村医生证书,赤脚医生为乡村医生所代替,合作医疗室即
称卫生室。1 989年,全区278个行政村建卫生室223个。
坊子煤矿医院: 1948年解放后,坊子煤矿即设医务室,有病房5间,医务人
员12人。1959年12月,扩建为坊子煤矿职工医院,有病床100张,医务人员60人。
1985年,建矽肺楼一座。1989年,医院有职工14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
医师26人,医师28人,编制床位120张,使用率84.26%。院内设办公室、后勤组、
外科、内科、妇产科、五官科、卫生防疫科、传染科、小儿科、急症科、供应科
11个科室,针对职工特点,主要接受煤矿工人就医,同时对外门诊。
坊子铁路卫生所:位于坊子镇文化街北首,建于民国中期,1951年7月接收。
19 80年改称坊子铁路医院, 有工作人员33人。1988年更名为坊子铁路卫生所,
有工作人员20人。 1985年始对外门诊,设有病床15张,有X光机、电动吸引器、
显微镜、电冰箱等部分医疗器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 位于坊子六马路东段, 分9个院区, 占地
157035平方米, 建筑面积50886平方米。1949年迁此,其前身为八路军一一五师
一所。 1941年11月改称鲁南军区一所, 1947年8月整编为鲁南军区第三医院。
1948年属华东野战军后卫第三医院,1949年11月更名为山东军区后方勤务部第三
医院,1954年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1978年开始组建全军创伤外科
中心,1983年建成创伤外科和显微外科,断肢(指) 再植成功率达96%,居国内外
领先水平, 为该院的一大优势。1980年医院对外门诊,年门诊75439人次,收容
病人5027人次。1989年门诊量达1147 60人次,收容病人7616人次,手术5322例。

1989年坊子区乡镇医院一览表
单位:人
┌──────┬──┬─────┬──┬──┬───┬──┬────┐
│单位名称 │建院│院址 │医师│医士│其他初│工勤│服务人口│
│ │时间│ │ │ │级人员│管理│ │
├──────┼──┼─────┼──┼──┼───┼──┼────┤
│穆村镇卫生院│1951│穆村 │5 │10 │3 │2 │26828 │
├──────┼──┼─────┼──┼──┼───┼──┼────┤
│涌泉乡卫生院│1958│小李家村 │9 │6 │1 │4 │21833 │
├──────┼──┼─────┼──┼──┼───┼──┼────┤
│清池镇卫生院│1958│西清池村 │15 │12 │7 │2 │29835 │
├──────┼──┼─────┼──┼──┼───┼──┼────┤
│坊子镇卫生院│1958│前宁家沟村│13 │15 │3 │6 │46999 │
├──────┼──┼─────┼──┼──┼───┼──┼────┤
│埠头乡卫生院│1958│前埠头村 │10 │11 │6 │3 │19688 │
├──────┼──┼─────┼──┼──┼───┼──┼────┤
│眉村医院 │1965│南眉村 │10 │7 │4 │3 │25258 │
├──────┼──┼─────┼──┼──┼───┼──┼────┤
│沟西医院 │1958│南沟西村 │9 │7 │2 │1 │25455 │
├──────┼──┼─────┼──┼──┼───┼──┼────┤
│车留庄医院 │1958│前车村 │5 │7 │6 │3 │19517 │
├──────┼──┼─────┼──┼──┼───┼──┼────┤
│荆山洼医院 │1985│姜家庄 │5 │4 │3 │2 │15048 │
└──────┴──┴─────┴──┴──┴───┴──┴────┘

1989年坊子区农村卫生室统计表
┌────┬────┬────┬────┐
│乡镇名称│行政村数│卫生室数│卫生员数│
├────┼────┼────┼────┤
│坊子镇 │25 │25 │33 │
├────┼────┼────┼────┤
│穆村镇 │31 │21 │41 │
├────┼────┼────┼────┤
│清池镇 │44 │31 │48 │
├────┼────┼────┼────┤
│荆山洼镇│20 │16 │23 │
├────┼────┼────┼────┤
│眉村乡 │24 │24 │50 │
├────┼────┼────┼────┤
│涌泉乡 │43 │24 │89 │
├────┼────┼────┼────┤
│车留庄乡│32 │26 │64 │
├────┼────┼────┼────┤
│沟西乡 │30 │30 │39 │
├────┼────┼────┼────┤
│埠头乡 │29 │27 │32 │
├────┼────┼────┼────┤
│合计 │278 │223 │416 │
└────┴────┴────┴────┘

[药械设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区境多为中医药铺、个体诊所,设坐
堂先生诊脉看病,卖药治病,无其他医疗器械设备。1905年,德人在修女院开办
西医医院,仅有简单的听诊器、注射器、卫生剪、镊子等治疗工具及病床。1935
年,国人孙德一在坊子开办第一家西医医院,至抗日战争胜利后才设有病床、手
术床、诊察床、调剂台、显微镜及较大型医疗设备。
建国后, 人民政府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 各医院的医疗设备逐步改善,至
1978年公社医院配备X光机、 显微镜、手术包、万能手术床、无影灯、产床、冰
箱、烤箱、培养箱,电动吸引器、心电图机等大型设备。1984年坊子建区后,医
疗设备得到进一步更新充实。 1989年,坊子区人民医院已拥有中风预报仪、B型
超声仪、心脏急救仪、体外反搏机、300mAX线诊断机、200mAx线诊断机、心电
图机、洗胃机、尿液自动检测仪、电动呼吸器、白细胞计数仪、脑血流图仪、恒
温培养箱、救护车等大型设备。各乡镇医院共有各种型号X光机12台、心电图机9
台、分光光度计2台、B型超声仪1台、多普勒诊断仪1台、电冰箱10台、电动吸引
器9台、电动离心机1台、救护车1辆等医疗设备。区属医疗单位共有病床373张。
另有上属企业医院、卫生所及部队医院,其医疗设备较为齐全先进,坊子煤矿医
院设备良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设备尤为精良。

[医疗技术]历史上百姓医病,多为中医,境域中医各有专长。清代道光年
间,马司益和永药店医术较高,能治某些疑难病症,传为佳话。眉村中医王廷宾
专治痘疹,并著有《痘疹铭心》、《银海辑要》。车留庄乡于家庄子中医蔡玉轲,
精于外科, 善治疮疡,名扬临近各县。1902年至1935年,坊子周围先后有4次较
大规模的疫病流行,采用中医“清热解毒法”治愈了大批病人。
民国时期,挂牌行医、坐堂应诊者较多。刘俊奎的广兴堂以内科、小儿科见
长,自开方自卖药,当地人称“小刘先生”。王珂的永寿堂,常备中草药千余种,
精于内科,每天接待病人10-20人。其父王康年整理医案,自编《秘方集成》(未
刊印) 。赵万春的万春堂药品齐全,人兽兼医。稽守晋擅长妇科,每天接洽病人
四五十位,为坊子中药堂中营业额最多的一家,并存有少量北京同仁堂精制“安
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牛黄丸”等成药,有高热抽风、脑膜炎之类病
人,服后即可见效。姜奎卿擅长外科,郭铁成医治瘟病水平较高。另有一些挂牌
门诊和游医各有专长,为坊子百姓的就诊医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中医事业的发展,多次举办中医学习班,提倡
中西医结合,总结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组织人员搜集中医验方、秘方、单方,
老中医张仁斋整理编写了《脉诀浅释》、《痘诊慈航》、《验方集锦》等著作,
对坊子区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指导作用。1963年,坊子医院设中医科、中
医病床,建立中药房,突出中医特色,防病治病以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为主。
1905年,德人在坊子办修女院附设医院,至此西医在坊子境内逐步发展,但
医疗技术水平很低,只能做一般外科手术。民国时期,西医有所发展,在坊办的
各家诊所除卖西药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外,还设有诊察仪器,诊察疑难病症
和进行一般手术治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解放区坊子临时医院能为伤病
员进行各部位取弹、截肢等外科手术,并有一定数量的磺胺、破伤风抗毒素等西
药。建国初期,能诊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痢疾、胃肠炎、急慢性胃炎、妇科
疾患、疝气修补等疾病,并推行新法接生。60年代,开始采用静脉切开,腰穿胸
穿新技术,提高了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70年代,对中毒性休克、颈内高
压、肺心病等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形成一套完整的主案和较高的医治水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颠波疗法治疗扭转,中药治胆道蛔虫等。80年代开
展心片监护,加强对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紊乱、心源性休克、洋地黄中毒、
急性肺水肿等监测护理抢救,配合左心室脸片化验等先进仪器的检查,大大提高
了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水平。 1986年开展血管造形术,1 989年开展血液流变学检
测,还采用较先进的仪器和手段治疗呼吸肌麻痹、胃溃疡、急性左心衰、尿毒症、
顽固性肾病等疑难性病症。外科手术大大提高,对急性阑尾炎、胃十二指肠溃疡、
胆囊、胆道手术、症修补术、脾切除、肠梗阻、泌尿系结石、肾切除、胃高度选
择性迷克神经切除、甲状腺、男扎、子宫全切、剖腹产、卵巢肿瘤、子宫肌瘤、
扁桃体、 白内障摘除手术等都有较高的水平。 中国人民放军第八十九医院断肢
(指) 再植术成功率96%,居国内外领先水平。1978年至1989年进行了小儿双断臂
再植术、幼儿断指再植术、十指再植术、足跟完全断离再植术、束膜间吻合术、
修复周围神经植伤、股胫动脉搭桥治疗晚期下肢血检闭塞性脉管炎、大网膜移植
治疗脉管炎、带血管游离皮片治疗四肢创伤术、带血管游离神经移植术、带血管
游离骨片移植术、拇指再造术、鼻翼再造术、舌再造术、输卵管疏通术、脑血管
搭桥治疗晚期闭塞性脑血管病、腰椎间盘显微切除术、冷冻脑瘤切除术、侧前路
减压治疗外伤性截瘫术、显微镜下肾切开取石术、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全头皮撕
脱再植术、经导管脾动脉检塞术、脾肺分流术、保留脾极性脾大部分切除术等25
项重大和较大获奖手术。
坊子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加强医疗学术理论及科学的研究,坊子煤
矿矽肺病10年动态观察研究获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会一级科研成果奖;矽肺病
15年动态观察研究1981年获山东省科委二级科研成果奖和卫生厅二级科研成果奖;
矽肺病20年动态观察研究1985年获煤炭部第三次科学大会二等奖和山东省煤炭系
统第五次科学大会二等奖, 1987年7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6年坊子
区承担了区级科研课题1个,县区院级科研课题3个。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1978年
至1988年获科技成果奖1 2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全国中草药科学大会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2项,
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48项, 军队科技进步五等奖42项,获国家专利2项。仅1978
年至1989年间,坊子医疗单位和个人在国内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医疗理论
文章866篇,译文11篇。

[医疗队伍]中医:历史上坊子从医者多为中医。清朝末年,潍县城乡仅有
中医中药从业者170余人,坊境不过数十人。1936年,中医中药人员发展至130余
人,后因日军侵占,坊子开业行医者渐少。1947年,区境有中医中药人员80人,
多数集中于坊子镇和有集市的较大村庄。1956年,随着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一些
有一定医疗技术的个体诊所组成联合诊所。坊子城区设有中医联合诊所、西医联
合诊所、牙科诊所、红旗诊所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联合诊所30多处,中医
人员90余人。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老中医带徒,中医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发展受到束缚,一些中医改为西医。1973年,区境中
医药人员仅剩30余人。1976年后,大力提倡发展中医事业,挖掘中医宝库,解决
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集体所有制和散居在城乡
的中医药人员中选拔吸收优秀者充实全民所有制中医药机构,并让已退休但确有
专长的老中医重新复职, 中医队伍趋向正规。1 989年全区医疗单位中共有中医
人员57人,其中师级职称者37人,士级职称者20人。
西医:1905年德人在坊子建修女院附设医院,西医始传坊子,自此西医西药
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民国时期,西医人员不断增多,1934年坊子西医发展到70余
人。建国前,德一医院、坊子临时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铁路职
工医院、坊子煤矿医院等的迁入和建立加快了坊子西医队伍的发展。建国后,大
专院校逐年分配毕业生充实医疗卫生部门,1953年仅坊子区属医疗单位就有西医
60余人,1964年有西医110余人。1984年,全区西医已发展到467人,其中,西医
师101人, 西医士75人,护师8人,护士86人,西药师2人,西药剂士18人,助产
士24人,检验师1人,检验士11人,护理员39人,检验员10人,教工3人,初级卫
生技术人员57人。1989年有西医人员532人,其中西医师187人,西医士48人,护
师60人,护士79人,西药师13人,西药剂士20人,助产士14人,检验师11人,技
师3人, 检验士16人,西药剂员8人,检验员4人,护理员9人,技士6人,其他初
级卫生技术人员54人。
乡村医生:1965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
昌潍地区人民医院、潍县人民医院派出医疗工作队到乡村巡回医疗,培训乡村医
生,在较大村庄配备保健员防治疾病。1969年,保健员改称赤脚医生,亦农亦医,
不脱离集体生产劳动,按相当于同等劳力或略高于同等劳力的标准给予报酬。根
据中共中央(1970)2号文件,每个生产大队配备赤脚医生2~3人,其中1名女性,
区境百户以下的生产大队配备赤脚医生1~2人,百户以上生产大队配备赤脚医生
2~5人。
1980年, 对723名赤脚医生进行考核, 257人取得《赤脚医生证书》,其中
118人达到中等专业水平。 1981年,全区赤脚医生发展至737人。同年8月再行考
试,参考者390人,合格349人,并改称“乡村医生”,同时颁发《乡村医生证书》。
1984年,省卫生厅颁发《山东省行政村卫生室整顿的意见》,坊子对农村卫生室
进行整顿改革,在农村建立个体办、集体办、乡村医生联合办、乡镇医院设点等
各种形式的医疗机构,基本上达到了村村有医、有药、有室。1986年全区开展争
创甲级卫生室达标活动,着重解决乡村医生的配备和乡村医生素质的提高。1988
年进行乡村医生技术职称评定,2人达到主治乡村医生,128人达到医师乡村医生,
87人达到医士乡村医生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了乡村医生素质,稳定了乡村医生队
伍,促进了基层预防保健事业的发展。1989年底,已立档的乡村医生有416人。

1984年~1989年坊子区卫生技术人员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
┌──┬──┬─┬──┬─┬─┬─┬─┬─┬─┬─┬──┬─┬─┬─┬─┬─┬─┬─┬─┬─┬─┬──┐
│年 │合 │中│西 │护│中│西│检│其│中│西│护 │助│中│西│检│其│其│护│中│西│检│其他│
│ │ │医│医 │ │药│药│验│他│医│医│ │产│药│药│验│他│他│理│药│药│验│初级│
│份 │计 │师│师 │师│师│师│师│技│士│士│士 │士│剂│剂│士│技│中│员│剂│剂│员│卫生│
│ │ │ │ │ │ │ │ │师│ │ │ │ │士│士│ │士│医│ │员│员│ │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员 │
├──┼──┼─┼──┼─┼─┼─┼─┼─┼─┼─┼──┼─┼─┼─┼─┼─┼─┼─┼─┼─┼─┼──┤
│1984│510 │6 │101 │8 │2 │2 │1 │ │21│75│86 │24│10│18│11│3 │ │39│4 │32│10│57 │
├──┼──┼─┼──┼─┼─┼─┼─┼─┼─┼─┼──┼─┼─┼─┼─┼─┼─┼─┼─┼─┼─┼──┤
│1985│537 │7 │108 │8 │2 │2 │2 │ │22│75│92 │10│25│10│17│11│5 │ │52│7 │31│12 │
├──┼──┼─┼──┼─┼─┼─┼─┼─┼─┼─┼──┼─┼─┼─┼─┼─┼─┼─┼─┼─┼─┼──┤
│1986│538 │8 │111 │9 │2 │3 │2 │ │24│77│97 │25│12│19│14│ │2 │36│10│18│10│59 │
├──┼──┼─┼──┼─┼─┼─┼─┼─┼─┼─┼──┼─┼─┼─┼─┼─┼─┼─┼─┼─┼─┼──┤
│1987│562 │7 │111 │9 │2 │3 │2 │ │16│79│108 │28│13│20│17│3 │2 │32│12│16│10│71 │
├──┼──┼─┼──┼─┼─┼─┼─┼─┼─┼─┼──┼─┼─┼─┼─┼─┼─┼─┼─┼─┼─┼──┤
│1988│586 │17│171 │38│5 │10│5 │4 │8 │51│88 │17│11│14│14│7 │1 │29│6 │19│7 │64 │
├──┼──┼─┼──┼─┼─┼─┼─┼─┼─┼─┼──┼─┼─┼─┼─┼─┼─┼─┼─┼─┼─┼──┤
│1989│589 │22│187 │60│15│13│11│3 │7 │48│79 │14│13│20│16│6 │ │9 │ │8 │4 │54 │
└──┴──┴─┴──┴─┴─┴─┴─┴─┴─┴─┴──┴─┴─┴─┴─┴─┴─┴─┴─┴─┴─┴──┘

坊子区公费医疗情况统计表
┌──────┬───┬───┬───┬───┬───┬───┐
│年份项目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
├──────┼───┼───┼───┼───┼───┼───┤
│享受人数 │3320 │3500 │3864 │4071 │4320 │4596 │
├──────┼───┼───┼───┼───┼───┼───┤
│实际支出(元)│160000│175000│228900│274000│300744│533799│
├──────┼───┼───┼───┼───┼───┼───┤
│超支数 │3568 │5198 │55000 │90805 │107344│226700│
└──────┴───┴───┴───┴───┴───┴───┘

[医疗制度]公费医疗:建国前,解放区就有公费医疗,建国初期的供给制
项目中有每人每月小米8斤医药费用的规定。1952年6月,政务院颁发《各级人民
政府、党派团体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坊
子国家机关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先后实行了公费医疗。享受公费
医疗人员持卫生部门发给的公费医疗证到指定医院就诊、住院,生活费自理,医
疗费、药费等由国家负担。需转院或到外地治疗者,须经指定医院检查,提出转
诊意见,区(县)卫生部门批准,其就医路费由所在单位报销。公费医疗标准随着
经济条件的好转而调整,1955年为每人每年14.5元,1960年为15.6元,1975年为
18元,1978年为19.2元,1979年为30元,1985年为45元。1987年前,公费医疗由
卫生局统一管理,实行实报实销,1987年后实行公费医疗改革,各医疗单位实行
公费医疗包干。总的原则是根据本人参加工作时间长短和对国家贡献的大小规定
不同的享受标准,按照疾病的种类规定报销范围,把包干经费拨给单位管理使用。
合作医疗:1970年,国务院(1970) 2号文件指出:“办好合作医疗,培训好
赤脚医生” ,区境部分大队试办合作医疗。8月,潍县革命委员会指挥部卫生局
通报推广区境“石沟河公社16个大队办起了合作医疗”的经验。1973年,区境沟
西公社办起社队两级管理的合作医疗,其它公社多为队办合作医疗。队办合作医
疗由生产大队、生产队和社员三方集资合办卫生室,根据生产大队经济实际,社
员每年每人交款2-5元, 加入合作医疗后在本队卫生室就诊用药,其药费实行免
费或半费;疑难病症由大队卫生室介绍到上级医疗单位就诊,药费按情况全部或
部分报销。社队两级管理的合作医疗由公社医院从大队合作医疗经费中提取一定
比例的资金统一掌管使用,社员可免费到公社医院看病。由于受“左”的思想影
响,群众集资少,报销范围广,超越了农村经济的实际承受能力,后逐渐停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实事求是,采取多种形
式办医,原则上是集体出房、出资金办卫生室,谁用药谁拿钱。1984年,坊子区
卫生局根据潍坊市《关于加强行政村卫生室整顿的意见》,对村级卫生室进行了
整顿,加强村级卫生室人员的配备,注重卫生室人员素质的提高。1986年,开展
争创甲级卫生室和达标活动, 达到了村村有室有药,60%以上的村级卫生室达到
甲级卫生室标准,巩固了初级卫生保健网络。
1984年坊子区实行劳保医疗,其单位有经委、商业、供销、邮电、外贸系统
等,医疗费仿照上级有关规定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而定,直系亲属按一定比例报
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