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古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1&rec=159&run=13

[龙潭]埠头乡石沟河村西南角,一汪被峭岩陡壁怀抱,东西长10余米,南
北宽4米,深8米多的狭长碧水,当地百姓俗称“龙潭”。潭底有诸多小泉,水清
碧绿,细流涓涓,终年不息。据传为秃尾巴老李(民间传说中的龙)养伤之处。今
龙潭东端留有清晰可辨的车辙和马蹄印迹,此传是当年秃尾巴老李乘车进潭养伤
时所留。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潍县志稿》载:石沟河(今孝妇河)城南30里,旧
有龙, 周围百余丈,水深无底,人莫敢近,天降雨水必沸焉。康熙年间 (1662-
1722)距潭数百步,忽别开河口,潭之形势毕露,更甚者石径双行,自潭口而出,
宛然大车之迹,观者称奇。近潭里许遍地有龙骨,大者首尾皆全,经风则碎……
龙潭,每年农闲时清挖一次,为周围百姓灌溉粮田,造福人民。民间流传着
有关龙潭的各种离奇的传说,加之历代文人墨客的润饰,令人听来更为之动容。
埠头乡计划将其修整为旅游开发区,迎接游人。
附:关于龙潭的传说
据传数百年前,昌乐县王袍院村有一孕妇,怀胎三年,生一小黑龙,母亲迫
于声威,无奈将小龙弃之在外。小黑龙无人照管,饥饿难忍,只好每隔数日到母
亲身边吃奶充饥,每次到来都是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小龙使风而来,借雨而走,
母亲惊恐不已,昏迷不觉。一天,一善作道场的老道路过此地,闻讯赶来,对小
黑龙的母亲和大哥王袍嘱咐一番,扬长而去。
一个雷雨交加、狂风大作的夜晚,小黑龙又来吃奶,王袍母子按道人旨意,
手持菜刀避在门后,当小黑龙刚进屋时,其母大喊一声“王袍斩龙! ”大哥手起
刀落,将黑龙尾巴剁去一截,小黑龙鲜血淋漓,满屋乱滚,其母吓得混身打颤,
不知所措,待喊第二声时,竟颠三倒四喊成“龙斩王袍”,只听一个震耳欲聋的
霹雳响过,王袍已倒在血泊中。
小黑龙被王袍大哥砍掉尾巴后,自己又斩了同胞兄长,悔恨不已,一气之下
出走避难养伤。一日,行至高密县某村,小黑龙变作一学生模样,拜李姓老叟为
义父,即随义父改姓李。日后,黑龙把自已的身世告诉义父,老叟恐怕日久天长
难免有不测风云,若再遭暗算,岂不害了小黑龙? 于是,老叟便套上马车,送小
黑龙上路,寻找避难休养之处。行至今坊子区埠头乡石沟河村西南,见一汪碧水
被峭岩陡壁环抱,水深无底,细流涓涓,终年不息。老叟便将小黑龙安置在此,
并为之请医治伤,拜师学艺,从此,这里便成为龙潭。今潭仍留有当年的车辙和
马蹄印迹。
三年过后,小黑龙伤愈艺成,在一个雷雨之夜辞别义父,腾云驾雾奔往遥远
的黑龙江。
黑龙江原是白龙所居,黑龙至此,为争夺地盘,与白龙屡战不息。黑龙为彻
底打败白龙以达独霸黑龙江之目的,便托梦给义父,某月某日自己在黑龙江某段
与白龙决一死战,求助一臂之力。老叟受梦托后,便起身赴东北,在黑龙江某地
发动山东籍老乡备米、备石灰,准备为黑龙助战。约期一到,果然狂风暴雨,江
内两龙激战,顿时江水翻腾,一会儿白浪冲天,一会儿黑花翻底。老叟带领乡亲
们按照小黑龙的请求,将早已准备好的石灰和米撒向浪花翻滚处。黑花翻滚,抛
米下水,小黑龙吃饱再战;白浪泛起,将石灰撒下,白龙被呛难忍,又得不到休
息,终于精疲力尽,大败而逃,黑龙独占江域。黑龙对山东老乡感恩不尽,立志
报答。从此,凡在黑龙江上行船者,不管什么天气,只要船上有山东人,总是平
安无恙。山东多旱,每逢大旱之年,故地百姓也都来清挖龙潭,请“老李”回乡
为之降雨,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

[温泉] 又称神泉,在车留庄乡于家庄东南角,泉水5尺,翁然仰出,终年
不息,即隆冬数九亦复不绝。古无是泉,1918年大旱时始发掘。1966年后不复冒
水,仅遗泉迹。
霸王泉:在荆山洼镇霸王泉村西北角,《昌乐县志》云:霸王泉在塔山 (今
灵山) 后, 俗传楚霸王过此, 掘水饮马,有泉涌出,即得此名。清乾隆十五年
(1760年)《潍县志》载:“霸王泉在塔山之阴入东丹河,传为项羽饮马处。”东
西两泉并列,长2.5米,宽2米,泉水清澈如镜,村人皆饮此水。泉水溢成小溪,
曲折西流。泉边柳荫成行,怪石嶙峋。巨石之上有棋盘痕迹,传为项羽小憩下棋
之地,盛夏人们多在此乘凉谈笑。
响水湾:位于坊子镇后张路院村东侧,原名响声泉。《潍县志稿》载:“响
水泉距站(坊子火车站)东南三里许,虞河下流之贮水池三尺,清澈如镜,两岸怪
石巉屼,潺湲之声远闻数里。”故士人名之曰“响水泉”,后称响水湾。
1958年修建张路院水库,泉北筑一大坝,响水湾淹于水库中。
孝父泉: 涌泉乡南赵庄西南约200米处有一泉池,清澈见底,常年水满亦不
外溢,名曰“孝父泉”。
传说南赵庄原有初姓二兄弟,兄叫初荣昌,弟叫初荣爱,家贫如洗,其父死
后殡无葬资,只好用芦席裹卷埋于泉北百米处。兄弟甚为孝敬,守其父墓三年,
不剃头,不回家,靠吃野菜、喝泉水度日,并不断向父墓筑土,三年间坟筑高15
米。后被县令闻知,将此事迹收入潍县“忠孝祠”,故后人将此泉称作“孝父泉”。
据70岁老人回忆,幼时登坟顶西眺,可看到潍城东门。
竹叶碑:在车留庄乡东王松村北。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为纪念除暴安良的
直隶省河间府河间县知县许舜民而立。
碑高2.27米,宽0.911米,厚0.235米,为龟形石雕,青石(石灰石)雕制。每
逢阴雨天,碑面呈现出清晰的竹叶形斑烂纹彩,别具典雅风格,殊为奇观。今保
存完好。
碑文见本志附录第二章“重要碑文”。
穆村元槐: 穆村镇穆村三村老观音堂院内一古槐远近闻名,树龄约650年以
上。1935年《潍县志》载:“在观音院内,有一古槐,视为元槐。”树高14.7米,
树下干高5.41米, 胸径1.8米,冠幅19米,干粗为滩坊市古槐之首。《潍坊地区
林木良种资料汇编》中有这样的记载:“在国槐中最粗者属潍县穆村公社的一株。”
整枝树木生长旺盛,浓荫遮地半亩有余,树姿颇为壮观。
清光绪丙子年间,树身干枯,死后两年复活。树干枯洞径1米余,可容4人在
内自由转动。树干北侧有一宽约30厘米的纵裂缝隙,扭曲上升至分枝处。树冠上
下分为两层,下层三大分枝分别伸向东北、西北和西南;上层呈蘑菇状,一大枝
伸向东南,其枝下有一木疣突出,貌似佛祖俯视地面,形象真切生动。游人至此
仰望,似见佛祖注视,引发遐想万千。附近村民多有慕名至此烧香求托保佑者。
此景为人工雕凿还是天然生长已无从考究,若其为天然生成,可谓今古一奇观。

[马司石龙]埠头乡马司村北有一条突出地面的沙石,即是相传已久的石龙。
东起范家沟, 横贯马司一村、马司二村,至村西北酱沟河边,全长3公里余。马
司二村地段“龙” 身上有一竖起的石柱,高约1米,俗称“龙角”。近石龙旁边
另有一条小龙横卧。
石龙尾东头西,龙尾在东河(虞河),头向西河(酱沟河)伸展。据传若能喝到
西河水, 马司即成风水宝地, 历代出高官。就在石龙快要伸到西河时,被一伙
“南蛮子”(旧时对南方人的蔑称)发现,他们把龙心挖走,破了风水,马司也就
平常如故。此种说法虽离奇古怪无法考究,但在马司一村附近确有一处象龙心被
盗的印迹。 即石龙接近地面处,有一个直径3米半圆人工凿洞,据说是为取龙心
而挖,但没有找到。后来又向上隔半米凿了一个盆大的浅洞,把龙心偷走了。至
今每当下雨,洞内仍雨水如血,尤如龙血未干。

[泉河古槐] 坊子镇泉河村内西南角有一国槐,距今已有700年树龄。槐身
高丈余,两人方可合抱,现腹中已空,只靠树皮及靠近树皮的边缘木质支撑身躯,
传递养分,顽强生长。人们为了使其稳固,给撑上一拐杖。但其枝叶繁茂,葱绿
油光,显示了一种奋力抗争、求生存的坚强性格。

[白果树]又名“银杏树”。位于沟西乡韩尔庄王家西北角,元代植树,至
今约700年以上。 树高20米,主干外围3.5米,树冠覆盖面积100平方米,分五大
枝干伸向周围不同方向,中间一枝已枯,其余自然茂盛。西北面根部又生两株,
被主树覆盖,似一双儿女偎依在母亲身旁,主树雨天为儿女蔽雨,晴天为儿女遮
荫。凡到韩尔庄王家者,都以光顾此树为趣。

[槐抱松]荆山洼镇平柳院村西北角有一参天古槐抱一青松,名曰“槐抱松”。
槐为元代所植,树龄在500年以上。明代树干枯朽中空,腹中长出松树一株,
恰似母怀婴儿孕育其中。 槐高13米,树围4.2米,树皮呈黑褐色,突兀苍劲,但
因自然侵蚀,半边枯萎,半边老态已现。上半部仅有两大桠枝,如苍龙探爪,叶
子墨绿点缀,依然生机盎然。松受槐母哺育,长高6米,胸径0.4米,树皮秃褪,
奇形怪状,峥嵘斜指,苍然高雅,亭亭屹立,景观堪绝。

[古石锯]1987年涌泉乡北冯村谭曰环发现,经对金石学颇有研究的陈寿荣
老先生鉴定,石锯对研究我国石器时代的历史有着重要价值,为考究鲁班造锯的
传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石锯已断去一截, 残件长120毫米,宽处为78毫米,呈半圆形。锯齿靠钻磨
而成,较均匀地排列于弧的一侧,上边有3个小圆孔(凹) ,新断面有金星点。据
考古者说,这石锯实为罕见。

[马司牌坊]马司一村东首有一牌坊,清朝时为表彰刘境元之妻滕氏节孝而
立。牌坊南北竖立,宽8米,高7米,用巨石构成。西边刻有立坊因由、目的及营
造年月;东面题有“德遇梁陈”四个大字。东西两面各悬石刻“圣旨”一面,造
形大方壮观,做工精细典雅。雕龙刻凤图案栩栩如生,飞禽走兽、树木花卉姿态
优美。书法苍劲,凿刻细腻,闪烁着劳动人民巧夺天宫的匠心智慧和才能。
“文化大革命”期间,牌坊被毁掉大半,后将残存部分处理,现已不复存在。

[太公堂山] 又名柳毅山。位于穆村镇太公堂村西侧,南流火车站西北2公
里。山巅有姜太公祠,潍河、渭水左右萦抱,形势壮阔。每年农历三月八日、九
月十八日两日山会,四月十九日为庙会,香火甚盛。

[常令公山] 位于穆村镇与涌泉乡交界处,虾蟆屯火车站北3.5公里,山上
有常令公庙。常令公即明初名将常遇春,怀远(今安徽)人,洪武二年(1369年)暴
病身亡,追封开平王,葬于此地,并为之修庙。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及十月十日两
日为庙会期,士女游者甚众。
庙分两个大殿并列,庙地20亩,石碑19块,住有道士。1924年,拆庙盖车留
庄学堂,碑碣被践踏。现后车留庄存一残碑,仅记重修常遇春庙事宜。
常遇春墓说法不一,考究不详,《潍县志》云:“常遇春将军率师北取中原,
克益都,未到此地。”墓之情况可能以后迁此,又可能为百姓为纪念其人,在此
建墓修庙立碑,寄托情思。

[灵山]曾名塔山,又名复甑山、溉源山,俗称灵山。位于荆山洼镇与安丘
县刘家尧乡交界处,为虞河发源地。
隋末农民起义首领窦建德庙为唐代所建。至今千余载。宋、元、明、清历代
增修,庙宇逐渐增多,道士尼姑随之增加,香火为之兴盛,清代为最。山顶正北
面高处建有玉皇大殿,大殿之南有窦王庙、岳王庙、娘娘庙、钟楼、鼓楼;再往
南有关爷阁、百子庙、雹泉阁等;还有斋堂、香坛。面北朝南有三个大门,最南
的大门称南天门,进门沿石阶步步登高,直至玉皇殿,另有左右偏门。四周围墙
高筑,院内苍松翠柏,碑群林立,庙阁盘龙雕柱甚为壮观,顶镶琉璃瓦,光彩夺
目。庙内玉皇、王母、关公、岳王等神像奇形怪状,栩栩如生;多臂罗汉、美女
诸神,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四壁画像,文人笔墨琳琅满目,使游人赞叹不已。
百子庙泥塑孩童随意命名,无数求子之妇焚香拜倒,络绎不绝。正道两旁香坛排
列,供人进香烧纸。庙南平地是山会场所,每年农历二月和十月的十五、十六、
十七三天为灵山山会。 另有跑马场、 农场等。山上有山主、道士、尼姑、香头
(巫婆) ,还有长工、勤杂人员,总计五六十人。有庙地360亩,骡马车辆等。土
地长工耕种少许,多由附近村民租种。太平天国后期辛亥革命兴起,人们从愚昧
中觉醒,诸神失庞,灵山庙会开始衰落。此后,战乱四起,庙宇毁于一旦,仅剩
残碑瓦砾,但三月初三前往灵山进香求神者仍络绎不绝。为破除迷信,解放人们
的思想,是日坊子区委宣传部和司法部门及荆山洼镇党委政府都在灵山举办宣传
活动。

[烈士陵园]位于坊子火车站西端,胶济铁路北侧,占地4.86亩。内有迎门
照壁一座, 上镌有烈士碑文。有革命烈士碑墓201座,先葬者多为抗美援朝时负
伤,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院(今89医院)治疗未愈的伤病员,其后历年住院
伤病故者也葬于此。
1951年墓地外围修砌花墙,内植青松,同年7月7日烈士照壁落成,中嵌石刻
烈士碑文(第三军医院撰)。1984年起,政府派专人看管,每逢清明节,人们到这
里敬献花圈,祭扫灵墓,缅怀先烈。1987年10月迁至潍坊耐火材料厂西南侧。

[三郎冢]相传建于汉代,在穆村镇眉南公路两侧,太公堂村以北,排列成
鼎形,共三个,现尚存一个。

[马家墓]相传为元代所建,在穆村镇中河下西南,渭水河东岸,现有石人、
石马、石羊遗址。

[五女冢]在坊子镇西王家村南(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