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辑 教育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1&rec=137&run=13

[教育机构]坊子教育史上受行政区划所限,大部学校归潍县教育部门管理,另
有部分属原潍坊市教育部门管辖,个别部分属安丘和昌乐县教育部门领导,其教育行
政沿革大致亦同潍县。
清初,县级教育无行政组织。县设学官,掌管孔庙春、秋祭祀,岁科考试,训导
所属生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县级始建劝学所,负责教育行政,劝导地方建立
学堂。
1913年改劝学所为视学所,1916年恢复劝学所,1923年县级劝学所改称教育局,
1933年教育局改为县政府第五科,1936年改为第四科。
1937年至1945年,抗日民主政府辖区、国民党统治区、日伪统治区县级分别成立
教育科和文教科。
1945年10月,中共潍南县政府设立教育科,坊子部分地区亦属潍南县教育科管理
。1948年4月解放后,坊子划为潍坊特别市,5月,成立潍坊特别市教育局,坊境教育
即分属潍南县教育科和潍坊特别市教育局管理。
1950年2月,潍南县教育科随潍南县并入潍北县,同时健全文教管理体系,区设
文教助理,村设文教委员会。
1953年8月,撤消潍北县,其教育科并入潍县政府文教科。1955年11月改为潍县
人民委员会文教科,坊子区大部分学校受其管理。
1956年9月,文教科分设文化科和教育局。1958年11月,教育局随潍县并入潍坊
市。县、市教育局合并为潍坊市教育局,坊子教育从属潍坊市教育局管理。
1962年1月,恢复潍县建制,成立潍县人民委员会文教局。潍坊市教育局改为文
教局,坊子教育分属潍县文教局和潍坊市文教局管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育机构瘫痪。1967年,县级成立革命委员会政
治部文教领导小组,取代原文教局的领导工作。1970年成立教育革命办公室,同年潍
坊市成立教育处,坊子教育仍分属潍县和潍坊市教育处领导。1972年6月县级革命委
员会文教科成立,1975年12月改为革命委员会文教局。原宁家沟人民公社、坊子街道
办事处的学校受潍坊市文教局管理,其余公社学校受潍县文教局管理。1978年,县级
革命委员会文教局撤销,分设文化局和教育局。
1981年,各公社教育革命领导小组改为公社教育组,由中心联中校长兼任组长,
中心小学校长兼任副组长。
1983年12月,坊子区组建,同时成立坊子区文教局,统管坊子教育工作。1984年
1月施政。局设办公室、教研室、普教股、职教股、政工股、财会股、工会、仪器站
、勤工俭学管理站、招生办公室等12个科室。同年,贯彻调整、改革、提高的方针,
调整中小学领导班子,新任命校长、副校长32名,乡镇教育组长、副组长20名。教导
主任、副主任9名。将6所公办初中改由区、乡(镇)双重管理,乡村小学由乡(镇)中心
小学统一负责。至1988年,逐步完善了区、乡、村三级办学和区、乡两级管理的教育
体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领导网络。

[教育宗旨、方针]教育宗旨是将受教育者培养为什么人才的根本,每个时期各
有不同。明清时,私塾亦沿袭科举制度,以“学而优则仕”为目的,培养“贤才”,
供朝廷之用,要求生员当“上报君恩,下立人品,学为忠臣、清官”。清光绪二十九
年(1903年),政府《学务纲要》规定,京外大小文武各学堂均应钦遵谕旨,以端正趋
向、造就通才为目的,以备其实用,仰俯国家。三十二年(1906年)始行学部颁发的上
谕条,学堂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培养通才,首重德育,并以忠君、尊孔
、尚公、尚武、尚实诸端定其趋向。指出前二者为中国之固有,应当积极发扬,后三
者为中国之最缺,应当学习外国以图强。
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废除晚清教育宗旨,推行民族、民权、民
生的三民教育。1912年10月,民国教育部长蔡元培以教育部第二号令公布“注重道德
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提倡受教育
男女平等,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派对教育进步的要求。1928年至1937年,实施国民党
南京政府的“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
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主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
界大同”的教育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学校以新民主主义教育为中心,贯彻“为抗战服务
,为生产服务”的教育方针;国民党统治区的学校均以“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教育方针,“戡乱救国”和“一个政
府”、“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为政治主张。日军占领区强行奴化教育,鼓吹中
日两国“善邻友好,共同反共,经济提携,俾日奠定东亚共荣圈”。解放战争期间,
解放区围绕教育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科学的、反帝反封建的根本方针
,开办学校,培养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社会主义教育,贯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教育方针,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
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废除体罚教育,开展民主自觉的学
习教育和纪律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为工农兵服务,为生产服务,大量吸收工
农子弟入学。1951年,贯彻毛泽东“健康第一”的指示,学校开始注意学生的健康教
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953年,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
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规定教学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制止乱拉教师参加社会
活动。1954年,学习苏联经验,狠抓教师的政治学习和业务进修,对学生加强劳动教
育和“一颗红心两个准备”的教育。1957年,先后贯彻毛泽东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
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
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66年,执行刘少奇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发展工读教育,进一步落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工农业战线培
养有用人才。
“文化大革命”期间,江青反革命集团歪曲、篡改党的教育方针,把业务与政治
、科学知识与生产劳动对立起来,以政治和生产劳动代替一切,推行愚民政策,造成
了教师不敢教、学生不敢学的严重局面,荒废了一代人的学业。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断清除“左”的思潮影响,1978年教育部颁发
《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中、小学计划》和《各种教学大纲》,德、
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新得以贯彻执行。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
过了“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相结合,脑力劳动与
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普及小学教育,发展中学教育,建设各项教育事业。
1983年,小平同志提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5月27日
,中共中央确定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
方针,教育事业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基础上重视思想教育,开展五讲(讲文
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和学习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把德
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爱国主义、集体思想教育和共产主义信念、
社会主义理想教育。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法纪观
念的教育,努力使教育工作跟上四化建设的步伐,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
[教育经费]晚清时期,教育经费来源于官府拨款、学田收入、学校募捐及学生
交纳等。民国时期主要来源于学田收入、杂捐、地丁附捐、学费和投资,筹集办法分
县筹和公筹两种形式。县筹经费以各种附捐和官学田收入为主;公筹经费以公学田收
入为主。1921年,每官亩征收铜元1枚,境内约收铜元9641166文。1926年,每丁银一
两岁收附捐国币2角7分2厘,加学田租金、各种捐金、基金生息等共收铜币590326元
。1929年,每丁银一两改为附捐1元,共收国币1232773元。私立学校教育经费主要依
靠学金和办学人筹集,政府给予少量补助。1945年,国民党统治区教育经费各村初级
小学自给,高级小学每乡1处,办学经费由乡长负责在本乡筹集。县立中学教育经费
由政府拨给,分批发至各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国家办学和集体办学两种形式,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
拨款、群众集资、勤工俭学、学杂费等。国办学校教育经费有公办中小学经费和民办
教育中的“公助”部分,主要包括教师工资、补助工资、教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
费、公务费、人民助学金,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民办教师补助费、建房补
助费等。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教育事业的相应发展,教育经费逐年提高。全区教育
公务费和业务费1975年为3.5万元,1983年为6万元,1984年为10.65万元,1989年为
20.6万元;福利补助费1975年为1.47万元,1983上增长到9.2万元,1984年为9.9万元
,1989年为30.40万元;基建维修费1975年为8.5万元,1983年为22.5万元,1989年为
60.8万元。
集体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社队收取学杂费、学校勤工俭学和国家少量补助。国家
补助主要是对所需民办教师的补助费,1975年为21万元,1983年为26万元,1984年为
29.76万元,1989年为31.7万元。
坊子区建立后,遵照中央教育部、省--紧解决中小学课桌、凳问题的指示,坚持
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原则,采取群众投资4,集体办学,调动了办学积极性。投资办法
有两种,一是按人口进行投资;二是热心教育者自愿捐款。1984年至1986年,全区农
村教育共投资716万元,其中群众集资662.61万元,群众捐款9.62万元。新建校舍24
28间,改建校舍992间,购置木质课桌13500张,双人凳14000条,建学校大门190个,
院墙32492米,厕所938间,新建扩建操场31万平方米。11月,经省政府校舍改造检查
团验收,农村校舍合格率达100%,98.5%的学校实现了教室、桌凳、操场、大门、院
墙、厕所“六配套”。城区校舍改造也有新发展,潍坊四中建成第二座教学楼;坊子
三马路小学拆除旧校舍,新建高标准教学楼一座;区实验小学建成并招生,初步解决
了城区上学难的问题。1986年12月,区委、区政府组织召开坊子区农村中小学校舍改
造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坊子区个人教育捐资统计表(500元以上)
(1984年-1989年)
┌───┬─────┬──────────┐
│姓名 │捐资额(元)│工作单位 │
├───┼─────┼──────────┤
│李洪文│67600 │穆村镇七甲铸造厂 │
├───┤ │ │
│杜其林│ │ │
├───┼─────┼──────────┤
│华光霞│17000 │清池镇东葛庄村 │
├───┼─────┼──────────┤
│李虎 │5000 │坊子镇后张路院村 │
├───┼─────┼──────────┤
│韩森田│4000 │坊子镇高家村 │
├───┼─────┼──────────┤
│王文佐│3000 │沟西乡葛家村 │
├───┼─────┼──────────┤
│孙云禄│2600 │眉村乡罗都屯村 │
├───┼─────┼──────────┤
│陈金忠│2300 │荆山洼镇粘土矿 │
├───┼─────┼──────────┤
│张胜昌│2000 │沟西乡河南头村 │
├───┼─────┼──────────┤
│张庆训│1800 │埠头乡张家柳沟村 │
├───┼─────┼──────────┤
│刘建孝│1600 │埠头乡马司一村 │
├───┼─────┼──────────┤
│牟京山│1500 │清池镇李侯沙发厂 │
├───┼─────┼──────────┤
│刘元民│1500 │埠头乡马司四村 │
├───┼─────┼──────────┤
│李光溪│1400 │坊子镇下寨村蜂窝煤厂│
├───┼─────┼──────────┤
│张其刚│1200 │眉村乡王家庄子村 │
├───┼─────┼──────────┤
│刘志信│1100 │埠头乡马司一村砖厂 │
├───┼─────┼──────────┤
│郎圣天│1000 │沟西乡蒋家村照像部 │
├───┼─────┼──────────┤
│李培华│1000 │坊子镇下寨村 │
├───┼─────┼──────────┤
│牟介仁│1000 │清池镇西清池村 │
├───┼─────┼──────────┤
│张茂臣│1000 │坊子镇后张路院 │
└───┴─────┴──────────┘

会议为校舍改造取得优秀成绩的7处乡镇和取得优良成绩的2处乡镇颁发锦旗,表
彰建成一类学校的先进单位87处,校舍改造先进个人100人和捐款500元以上的个人2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