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成人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1&rec=135&run=13

[农民教育]农民教育以扫盲为重点。1913年,穆村等办起农民夜校,学《三字
经》、《百家姓》、算术、珠算等,以识字为重点。1929年,民国中央政府颁布“识
字运动宣传大纲”,成立“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开展识字运动,举办和推行露天
学校、简易学校、公众补习学校和半日制学校。1931年,各小学增设夜校班,招收1
5-45岁的妇女上学。1932年不完全统计,境内有各式民众学校80余处,在校学习的农
民2500余人。
1948年解放后,各村成立文教委员会,办起农民冬学班和妇女识字班,各村小学
教师为民校兼课,采取群众办学,结合生产,能者为师,逐步提高了农民的政治、文
化、技术水平。1949年,贯彻教育部关于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成立妇女识字班,发
挥青年团、妇救会、农会、职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推动政治与文化的学习。195
0年,把扫除文盲作为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继续开展冬学运动。以提高识字为重点
,村村办起冬学班,提出学员每冬学会350个字,3年认识1000个字的要求。1952年,
推行“速成识字法”,以注音突出识字,转阅读和写作,40天识字1500个,达到扫盲
标准,当年脱盲4000余人。1953年,鉴于“速成识字班”的局限性而停办。后提出“
扫盲工作应坚持为生产服务和群众自愿”的原则,依靠群众有重点、有条件地逐步开
展,坚持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停学的原则,冬学转为常年民校,克服了速成识
字班片面追求数量的急躁冒进倾向。1955年,对农民文化教育进行整顿,配合互助合
作化运动,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主要学习当地人名、地名、庄稼名和合作社名等,
以提高实用知识。同时学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培养部分会计人员。1956年,
组成万人志愿扫盲队,配有专职扫盲教师120人,1957年发展到497人,实行包干到人
、包教包会,全区青壮年脱盲率达57%。1958年受“大跃进”影响,提出不切实际“
快速扫盲”的口号,采取大读、大写、大会考、大升级的一系列形式主义做法,使农
民教育追求高指标、高速度而不注重实际效果,教育质量下降。
1960年至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青少年失学率增高,复盲率达51%。据此情
况开办扫盲学校,几千余人入校学习。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今冬明春
开展农村业余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下达后,年内办起扫盲班200余个,学员5000余
人;并开办业余高小班、业余中学班、政治班700余个,学员近19000人。1966年1月
,贯彻昌潍地区高密会议精神,各公社成立有党委分管教育的副书记和共青团、妇联
、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农教育领导小组,举办政治夜校,开展联户学习组、业余
中学班、小学班和技术班等,对农民进行全面教育,参加学习者达20000人。“文化
大革命”开始后,农民教育时办时停,后推广“四人帮”炮制的“小靳庄经验”,把
各种形式的农民教育改为统一模式的“政治夜校”,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的理论、“儒法斗争史”,进行“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等,使农
民教育误入歧途。1975年,各公社配备业余辅导员,发动组织少、青、壮年学习文化
、技术、政治,业余学校自此走上正轨。1981年,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农民教
育由以文化教育为重点转为以技术教育为主,全区办起业余学校120处,497个班,2
1000余人,学习技术,掌握科学,为生产致富服务,农民教育进入了新阶段。
1984年后,狠抓以扫盲为重点的农民业余文化教育,把农民的科技教育、扫盲教
育、政治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年内全区办起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15所,学员达14
057人。埠头乡张家柳沟农民学校、宁家沟乡农民学校、宁家沟乡高家农民学校、沟
西乡韩尔庄王家农民学校等受到区政府表彰。1985年,全区农民文化、技术业校达1
53处,556个班,21670人。1989年,各类农民学校达158处,585个班,23277人,占
农业人口总数的12%。主要学习农村实用技术,更新农民文化素质结构,增长农民的
科技意识,培训农村科技人才,增添农业发展的后劲,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至198
9年底,共培训农民科技骨干44418人次。

[职工教育]1948年解放后,人民政府号召干部、职工学政治、学文化,针对当
时干部、职工队伍政治文化素质差、技术水平低等情况,在职工队伍中组建业余学校
。以政治教育为主,开设技术小学、中学等学习班,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
,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年,坊子铁路办起职工学校,校长何凤池领导并亲
自讲课,主要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学习。10月,坊子办起干部学习班,分干部组和勤
杂组,主要学政治、学政策,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12月,坊子煤矿
工人业校、马司工人业校、西杨家埠工人业校相继开学,据不完全统计,区境内参加
业余学习班的人数达22280人,其中参加文化学习的2780人。1949年,区机关干部业
校成立,学员300人,设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级。星期一至星期五学文化,星期
六学政治,学习时间为干部早上6-7点,职工每周三、四晚上学习。同年,潍坊发电
厂聘请教师10余名,进行职工技术、文化、业务补习教育,每周二次,每次二小时,
每月考试,要求极为严格;1951年,开办小学1-6年级和两个职工文化学习班,聘请
兼职教师3名,开展文化教育。同年,坊子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开办,简称坊子干校,
校长李宁。自1951年暑假始,从昌潍地区各县招收3个班,学习高小课程,学制一年
,共办三期。1954年9月,与昌乐干校合并迁至望留。
1951年秋,于坊子南粮库建立昌潍行政干校,校长减君宁,副校长李海昆,招收
社会青年学习培养干部,每年培训半年,第一期招收200余人。1952年“三反”开始
后停办,后迁至潍坊火车站。
1953年,坊子煤矿、潍坊发电厂、坊子酒厂等办起职工业余学校,课程设语文、
数学、地理等。其他厂矿企业办起文化补习班、技术学习班等,在职工中掀起了学习
热潮,推动了生产的发展。1954年,开办职工星期学校、干部星期学校,至1956年区
境干部、职工90%以上达到高小文化程度,有的达到初、高中文化程度。1958年受“
左”思潮影响,职工教育搞“大跃进”,各类大学、红专学校一哄而起,图形式不讲
质量和效果,职工教育名存实亡。9月9日,根据中共昌潍地委指示,山东昌潍矿业工
业专业学校在坊子煤矿建立,学制4年。同时开办技工学校一所,分中级、技工两个
班,中级班101人,技工班198人,共计299人。课程设有普通课、基础课、专业课。
普通课有政治、语文、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体育;基础课有制图、工程
力学、电工学、煤矿工程材料;专业课有地质学、采矿学、测量与矿山测量、采掘机
械、矿山运输与提升、矿山电工生产、经济与计划。1959年改为半工半读,每周学4
天,劳动2天,同年停办。1962年,潍坊发电厂成立扫盲班1个,初中班3个,中专班
1个,大专班1个,300多名职工受到初、中、高等文化教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类职工业余教育受到极大破坏。1976年“文化大
革命”结束后,职工教育逐渐恢复,各厂矿企事业单位举办文化补习班,一般设有语
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组织严密,要求认真,统一考核,
合格者发给相应的学业证书。1982年,建立以文化课为主,技术课为辅的文化技术补
习班。1983年,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初、高中毕业生与实际学历不符的情况对职
工进行文化补课,达到相应水平,考试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
1985年7月,坊子区总工会工人业余学校建立,设校长1人,专职教师3人,兼职
教师10余人,教室2个(200余平方米),并配有彩电、录放机、收录机等电器化教学设
备。同年举办职工高中文化补习班,至1986年先后举办补习班5期,500余名学员参加
学习,经潍坊市统考,350余名学员拿到了单科、全科结、毕业证书。1986年7月,对
企业60名班组长进行两期培训,经潍坊市统考全部合格结业。9月,与区劳动局举办
电工、电焊工培训班4期,250名学员参加学习,经区劳动局考试合格结业率达95%。
1987年,北京经济函授大学山东坊子分校成立,区长贾乐起、区委副书记李明忠
为名誉校长,区经委主任张克南、区总工会主席张宝华为校长、副校长,同时设教务
长和教务干士各一名,聘请辅导教师10余名,经考试招收学员183名,开设课程20门
,其中11门为必修课,学员自学,分校定期辅导,经过一年半的学习,顺利通过学业
考试和论文答辩,全部获得毕业文凭。
1988年,与潍坊市工业干校联合办学,招收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学员32名,学制3
年,同时招收工业企业管理干部专修证书班学员45名,学制1年半。
1989年与市职工中专联合办学,招收财会专业学员47名,学制3年。
坊子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10月筹建,1985年1月正式成立,附设于潍坊第十
三中学,校长武法恩。1987年秋迁至坊子区电影公司,同年投资6万元在坊子镇西二
马路9号建校,1988年6月建成。1985年接转在潍城区进修的80级函授中师学员93人,
采取面授、辅导,去潍城考试等办法,81人取得中师函授毕业证书。1986年9月,举
办山东省教育检查院英语音像班,学员21人,1989年7月毕业,合格率100%。1986年
9月,招收卫星电视中师学员666人,按乡镇分为9个学习班,进修学校教师巡回面授
辅导,1990年底全部毕业。1989年9月,举办卫星电视高师音乐美术专科班,参训35
人,其中音乐班20人,美术班15人。坊子区教师进修学校现有教职工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