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1&rec=129&run=13

坊子教育提倡较早,办学之风甚浓。明清时代,私塾已遍布城乡,为坊子的主要学所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始有私塾改设的学堂。民国时期,先后兴办小学教堂1
09处,其中完全小学8处。
抗日战争时期,教育极不统一,有乡村办的初级小学;有国民党县办初中、高中
及附设简易师范班;也有日伪办的学校,进行奴化教育。
1948年坊子解放时,有小学154处,中学1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贯彻落实“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方针,提倡大办教育。1949年
,先后办起小学45处,累计达199处。1954年,潍坊四中建立。1958年,各乡村办起
幼儿园,早期教育得到发展。1960年,先后办起初级中学4处,高级中学1处,中等教
育有了良好基础。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学校
布局。1965年,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发展中等专业和技工学校,各大厂矿企业办起工
读中学,各公社办起农业中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
教师回原籍,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摧残。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党中
央国务院对发展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恢复、发展
、提高。1989年,全区已有小学179处,初中25处,高中4处,职业中学3处,函授大
学1处,电视大学15处,幼儿学校266处,初步形成了从早期教育、小学、中学教育到
中专、大专的教育体系,坊子教育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