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乡(镇)、村简况(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1&rec=12&run=13

坊子区时辖4镇5乡,271个自然村,278个村民委员会,10个居民委员会。
[坊子镇] 位于坊子区境西部。东经119°09′,北纬36°36′。是坊子区
人民政府驻地,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邻安丘县南流镇,西接埠头乡;
南同荆山洼镇毗连,北和沟西乡、潍城区廿里堡镇接壤。东西最大横距7.5公里,
南北最大纵距7公里, 面积29.1平方公里。辖25个自然村,24个村民委员会,10
个城镇居民委员会。 12811户, 51678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30729人。坊子镇自
1902年随着胶济铁路的建成和坊子煤矿等企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解放以前
隶属潍县。 1948年4月解放后,设潍坊特别市坊子市区,后改为潍坊市坊子区、
第四区, 潍坊市坊子人民公社,潍坊市坊子街道办事处。1984年5月改称潍坊市
坊子区坊子镇。 地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71米。耕地面积18776亩,粮食作物以
小麦、玉米为主。现有镇办国营、集体工业企业16处,职工2291人;村及村以下
工业企业136处, 职工5489人。尤以建材、煤炭、酿酒业比较发达,另有电业、
电子、玻璃制品、耐火材料、陶瓷、铸造、针织、服装、副食品加工等业。1989
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005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46万元。镇人民政府驻六马路中
段南侧。
石拉子:在坊子西北3.7公里,潍徐公路西侧。清康熙九年(1670年) 刘氏立
村,因土地瘠薄,怪石林立,故取村名石砬子,后演绎为石拉子。现有刘、王、
张、周、孙、乔、钟、谷等8姓,200户,815人,聚落呈块状。耕地656亩,以农
为主,兼营针织、养殖、副食品加工等业。
赵家庄: 在坊子北4.2公里,酱沟河、虞河汇流处西侧。明代赵氏由昌乐十
字口迁此立村,以姓氏故名。现有赵、孔、肖、刘、李等15姓,260户,1058人。
聚落成不规则多边形。耕地1253亩,以农为主。1938年4月6日,日军烧杀赵家庄,
赵大海等23人被杀,赵大典等10人重伤,烧毁房屋900余间,占村民住房的95%以
上,烟火持续三天三夜。
高家: 在坊子北3.3公里,虞河西岸。元代有村,原名佐家庄。明洪武年间
高氏迁入, 世族日繁,遂改名高家。现有高、韩、牟、黄等36姓,245户,1102
人。聚落呈凸字形。耕地1195亩,以农为主,兼营建筑、养殖、副食品加工等业。
河西营:在坊子北4.2公里,虞河西岸,酱沟河东侧。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 李氏由沟西乡大营子迁居,因村在虞河西岸,故名河西营。又因村小,俗称
小营子。现有商、王、李、林、朱、于等6姓,44户,176人。三面环水,聚落呈
方形。耕地1 70亩,以农为主,兼营建筑业。
夹河套: 在坊子北3.2公里,酱沟河与虞河之间。明初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
此,因居两河间河套内,故名。现有张、王、常、胡等4姓,96户,453人。聚落
呈矩形。耕地580亩,以农为主,兼营建材、建筑业。
徐家大路: 在坊子北1.2公里,潍徐公路东侧,潍坊发电厂东邻。明末范、
赵氏立村,因居潍邑之南、驿道(俗称官大路)边,故名南大路。后徐氏迁入,人
丁兴旺, 改称徐家大路。现有徐、赵、王、李等23姓,385户,1565人。聚落呈
矩形。耕地17 30亩,以农为主,兼营采煤业。
西王家: 在坊子北1.2公里,胶济铁路北侧,酱沟河西岸。宋代已有此村,
始称佐家大庙。明正德初年(1506年)王氏由安丘迁居,生齿日繁,后改称王家。
为别于东王家, 俗称西王家。现有王、刘、范、张等23姓,402户,1395人。聚
落呈方形。耕地1370亩,以农为主,兼营铸造、建筑等业。
刘家庄: 在坊子北1.2公里,胶济铁路北侧,东邻酱沟河,西依西王家。清
初刘氏由马司迁此立村,以姓氏故名。40户,170人。聚落呈方形。耕地165亩,
以农为主。
东王家: 在坊子北1.5公里,胶济铁路北侧,酱沟河东岸。明代王氏立村,
始称大庙东冢子。后随西王家更名而故名。现有王、高、姚、邱等15姓,232户,
980人。聚落呈不规则形。耕地585亩,以农为主,兼营无线电原件等。
土楼子: 在坊子东1公里,虞河东岸,胶济铁路南侧。李氏立村,因村西有
一座土楼故名。现有李、赵、高、刘等10姓,106户,501人。聚落呈不规则形。
耕地683亩,以农为主。
刘家柳沟: 在坊子西南1.5公里,潍徐公路与坊央路丁字路口南侧。明洪武
二年(1369年)刘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东沟内柳荫成行,故名刘家柳沟。
现有刘、 唐、王、张等15姓,261户,961人。聚落呈矩形。耕地902亩,以农为
主,兼营采煤、木材加工、副食品加工业。1985年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该村“青
年之家”金字红匾一块。同年荣获市级“文明村”称号。
后宁家沟:在西二马路与宁家街交叉口东南、西北侧。明朝刘氏由中宁家沟
析出在其后立村,故名。现有刘、丁、田、贾等15姓。217户,858人。聚落呈拐
尺形。耕地587亩,以农为主,兼营针织、铸造等业。
中宁家沟:在六马路与宁家街十字路口东北侧。元代立村,单、秦、郝氏为
原住户,村名樗行。明洪武四年(1371年)刘氏由云南乌撒卫迁此,因居沟旁,取
安宁落居之意,改称宁家沟。后兄弟分居,一支北迁,一支南移,形成前、中、
后三村,此村居中故名。现有刘、张、王、蒋等23姓,235户,801人。聚落呈方
形。耕地388亩,以农为主,兼营铆焊、水泥预制、塑料加工、饮食服务等业。
前宁家沟:在六马路与宁家街十字路口南侧。明代刘氏由中宁家沟析出在其
前立村, 故名。现有刘、耿、王、张等27姓,350户,1345人。聚落呈方形。耕
地706亩, 以农为主,兼营采煤、机械制造、铸造、养殖等业。坊子镇卫生院居
此。
西辛家庄:在坊子南0.8公里,酱沟河东岸。清乾隆三年(1738年) 辛氏由安
丘县申明亭迁此立村,以姓氏故名。后一支东移立东辛家庄,此村遂改称西辛家
庄。 现有辛、王、李等43姓,130户,480人。聚落呈块状。耕地335亩,以农为
主,兼营采煤、副食品加工、养殖等业。
西岭:在六马路与工矿街十字口西北侧。明嘉庆二年(1523年)刘氏由中宁家
沟徙居,因坐落于土岭之上,故名岭上。随着坊子的发展扩大,1948年已居坊子
西端,即改称西岭。现有刘、孙、李、陈等14姓,276户,1102人。聚落呈块状。
耕地324亩, 农、工兼营。村办企业有电镀厂、汽修厂、饮食服务、修理业和商
业。
东辛家庄: 在坊子南1.5公里,建材街南端西侧。清代辛氏由西辛家庄析出
在其东立村,故名。现有辛、刘、孙、侯等21姓,186户,764人。聚落呈块状。
耕地442亩,以农为主,兼营采煤、粘土开采等业。
后张路院:在坊子东北角,虞河西岸,胶济铁路两侧。明代李、薛氏立村,
因居张逯寺(亦称张逯院)西沟北,故名后张路(逯)院。现有李、张、王、周、刘
等60姓,400户,1575人。聚落呈矩形。耕地965亩,以农为主,兼营铸造、建材、
木材加工等业。
前张路院:在坊子东首,虞河西岸。明代陈氏立村,因居张逯寺西沟南,故
名。现有陈、刘、孙、王、赵、董等6姓,253户,863人。聚落呈梯形。耕地574
亩,以农为主,兼营采煤、制鞋、石粉加工等业。村东有名胜响水湾。
下寨: 在坊子东南3公里,虞河东岸。元代立村,杨、宋、刘氏为原住户。
相传明将常遇春曾率兵在此安营扎寨, 以寨位故名。 现有李、王、马等15姓,
182户,78 5人。聚落呈凸形。耕地777亩,以农为主,兼营水泥预制、蜂窝煤加
工等业。
河湾:在坊子东南4公里,坊(子) 南(流)公路南侧,虞河北岸。明洪武初年
(136 8年) 于氏由山西迁此立村。因居虞河弯曲处,故名。现有杨、于、陈、史
等16姓,1 12户,420人。聚落呈块状。耕地830亩,以农为主,兼营棉花加工业。
王家柳沟:在坊子西南1.8公里,潍徐公路东侧。明洪武四年(1371年) 王氏
由北直隶(今河北省)沧州迁此定居,因村前沟内柳荫成行,故以姓氏取名王家柳
沟。 现有王、武、张、刘、邱等7姓,70户,235人。聚落呈方形。耕地164亩,
以农为主,兼营采煤业。
耿家柳沟: 在坊子西南2公里,潍徐公路东侧,酱沟河西岸。明洪武中年耿
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南有沟,多柳树,故名耿家柳沟。现有耿、刘、
郭、徐等9姓,124户,460人。聚落呈梯形。耕地299亩,以农为主,兼营采矿业。
泉河头:在坊子东南3.5公里,虞河东岸。明洪武二年(1369年) 李氏由云南
乌撒卫迁此落居,始称东马司。后因村北有泉,潺潺之水终年不息,为虞河之源。
清顺治元年(1644年)改名泉河头。现有李、魏、刘3姓,325户,1370人。聚落呈
块状。耕地1874亩,以农为主,兼营制砖业。
高村:在坊子东南4公里,虞河东岸。明洪武初年(1368年) 卢氏由北直隶枣
强县迁居,因居高处,四旁有沟,取其吉言,曰高村。现有卢、陈、李、刘、杨
等5姓,173户,715人。聚落呈块状。耕地1222亩,以农为主。

[清池镇] 在坊子区境北部,坊子镇东北15公里。东经119°13′,北纬36
°43′。东邻涌泉乡,西接潍城区梨园乡;南与车留庄乡、沟西乡毗连,北同寒
亭区寒亭镇接壤。东西最大横距8.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公里,面积48.3平方公
里。 辖48个自然村,44个村民委员会,7894户,29599人。清池镇开发甚早,夏
建斟国,故国遗址在今治浑街附近。商属营州莱国,西汉置县称斟县,县治称
斟城,西汉末年改称斟亭。明洪武十年(1377年)置潍县后属潍县崇道乡清池社、
马宿社和永丰乡省庄社。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属蔡家集区上清池社、下清池社
和牛埠区马宿社。抗日战争时期属潍县第七区、第六区。解放战争时期为潍南县
张营区、油房区、马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属潍北县第十区、十一区,
1953年划为潍县第十七区,1958年成立治浑街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清池人民公
社,1984年5月改称清池镇。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42米。耕地47556亩,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地瓜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黄烟、花生。镇办工业企
业9处, 职工807人;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298处,职工2103人,主要产品有木工
带锯机、弹花机、潜水泵、钢丝刷、小五金、棉布、木制家具、沙发、膨润土、
氧化锌、铸件、电镀件等。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612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403万
元。镇人民政府驻西清池潍石公路北侧。
西清池:清池镇政府所在地。东邻西浞河,西依坊(子)清(池)公路,潍石公
路东西横越。明隆庆二年(1568年)牟氏由栖霞县迁东清池,后析出在其西立村,
故名。3 53户,1315人。聚落沿公路东西延伸呈矩形。耕地1756亩,以农为主,
兼营铸造、锻打、木工、白铁、维修、沙发、饮食服务等业。

东清池:在西清池东首,西浞河东岸,潍石公路南侧。元至元二年(1265年)
庞氏由昌邑县迁潍县庞家庄,后一支迁此立村。因居河东池边,池水清澈见底,
故名清池。明代牟氏迁入,人齿日繁,一支析出立西清池,故此村演称东清池。
现有牟、庞等姓,136户,568人。聚落沿河分布呈方形。耕地716亩,以农为主,
兼营建材、电器、维修、加工等业。
丘家: 在西清池南1.5公里,西浞河东岸。任、周氏始居,称周家庄。明成
化年间邱氏由诸城迁入,后改称丘家。现有邱、刘、郭等姓,108户,390人,聚
落呈方形。耕地665亩,以农为主,兼营沙发加工业。
韩家侯孟:在西清池西北0.5公里,寒(亭) 清(池)公路东侧。明代韩氏由四
川成都府迁侯孟埠东定居,始称埠东侯孟,后改名韩家侯孟。现有韩、牟两姓,
82户,3 29人。聚落呈矩形,耕地693亩,以农为主,兼营烧砖、制粉、维修业。
王家侯孟:在西清池北0.5公里,明永乐年间王氏由寒亭区寒亭镇迁此定居,
因近依侯孟埠故名。现有王、韩、陈、牟等姓,202户,868人。聚落呈方形。耕
地109 3亩,以农为主。
高家侯孟: 在西清池北0.5公里,西浞河西岸。清顺治年间高氏由昌邑县迁
此,因近侯孟埠故名。现有牟、高等姓,70户,282人。聚落呈多边形。耕地363
亩,以农为主。属王家侯孟村民委员会辖。
小油房: 在西清池东北0.5公里,西浞河东岸。元代有村,谢氏始居,称谢
家庄。明永乐年间张氏迁入,以开油房为业,兴旺发达,改名浞东油房,后因村
小, 演称小油房。现有张、孙等姓,183户,715人。聚落呈矩形。耕地874亩,
以农为主,兼营织布、榨油、木器加工等业。
马宿: 在西清池东北2公里,东、西浞河之间。相传为夏寒浞饲马之地,故
名马宿。宋代疆域图上标有此村。元代庞、周氏居住。现有张、王、吴、褚姓,
342户, 1311人。聚落呈矩形。耕地2896亩,以农为主,兼营织布、榨油、饲养
加工、白铁等业。
小营子:在西清池东北1.5公里,西浞河东岸。相传夏寒浞曾率兵扎营于此,
故名营子, 王氏立村后始称王家营,后因村小,演称小营子。36户,136人。聚
落呈正方形。以农为主,属马宿村民委员会辖。
王家寨子: 在西清池东北2.2公里,东浞河东岸。元代有村,称木清寨。明
洪武中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改称王家寨子。139户,563人。聚落呈方形。
耕地101 1亩,以农为主。
康家寨子: 在西清池东2公里,东浞河西岸,潍石公路北侧。明万历年间康
氏由潍城迁居,因近王家寨子,以姓氏故名。现有康、王等姓,113户,458人。
聚落呈长方形。 耕地657亩,以农为主,兼营木器加工、榨油、面粉加工、修理
业。
李家寨子:在西清池东北2.5公里,东浞河东岸。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
李氏由北直隶沧州府迁此定居,因近依王家寨子,以姓氏故名。150户,522人。
聚落呈矩形。耕地1074亩,以农为主。
梁家寨子: 在西清池东北1.7公里,东连李家寨子,西靠王家寨子,南与康
家寨子以浞河为界。明永乐十五年(1418年)梁氏由眉村迁居立村,因居三寨子之
间,以姓氏故名。143户,434人。聚落呈矩形。耕地868亩,以农为主。
西宋庄: 在西清池西2公里,潍石公路南侧。明初宋氏由云南迁居立村,以
姓氏故名。 后因有东宋庄,遂演称西宋庄。现有齐、李、韩等姓,328户,1196
人。聚落呈矩形。耕地2105亩,以农为主。
东宋庄: 在西清池西1.5公里,潍石公路南侧。明初王氏立村,因居宋庄东
故名。现有谭、卢、于等姓,177户,705人。聚落呈方形。耕地1125亩,以农为
主。
李家侯孟: 在西清池西1.2公里,寒清公路西侧。明永乐年间李氏由寒亭区
庄迁居,因紧依侯孟埠西故名。现有李、马、隋、牟等姓,116户,470人。聚
落呈方形。耕地627亩,以农为主,兼营沙发业。有“沙发专业村”之称。
河洼:在西清池南1公里,西浞河西岸。明洪武二年(1369年) 张氏由山西洪
洞县迁此定居, 因坐落于西浞河岸边低洼处,故名。现有张、高等姓,335户,
1223人。聚落呈矩形。耕地2003亩,以农为主,兼营铸造、木器加工业。
小河洼: 在西清池南1.3公里,西浞河西岸。明末张氏由小营子迁居,因居
河洼村南,人口少,面积小,故名。现有19户,83人。聚落呈矩形。耕地117亩,
以农为主。
闫家张营: 在西清池东南3公里,东浞河西岸。相传战国时期齐将张氏曾扎
营于此,故名张营。明洪武二年(1369年)闫氏由山西迁入,改称闫家张营。现有
闫、刘等姓,254户,929人。聚落呈矩形。耕地1541亩,以农为主,兼营电镀业。
村东有膨润土矿。
省庄: 在西清池西南5.5公里,凤凰山北麓。张氏宋太祖时居青州,后迁沟
西乡白羊埠,历十余世,兄弟五人分居,文伸、文明迁此立村,以姓氏故名张庄。
元末战乱,他村已毁,此村幸存,改名剩庄,后演称省庄。178户,686人。聚落
呈方形。耕地970亩,以农为主,兼营铆焊业。
西鲍庄:在西清池西南4.2公里,张沔河北岸,坊(子) 央(子)公路东侧。战
国时齐国上大夫鲍叔牙在此立村,故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氏由北直隶杨柳
青迁潍城刘家庄,后三代迁此。清代一支东移立东鲍庄,此村遂演称西鲍庄。现
有刘、王姓,348户,1378人。聚落呈矩形。耕地1717亩,以农为主,兼营锻打、
养殖业。
东鲍庄: 在西清池西南3.9公里,张沔河北侧。清雍正年间刘氏由西鲍庄析
出在其东立村, 故名。现有刘、王等姓,175户,651人,聚落呈方形。耕地729
亩,以农为主,兼营建筑业。
泊子:在西清池西南4.5公里,张沔河西岸。明洪武二年(1369年) 刘氏由登
州府栖霞县马村迁居立村,因坐落于张沔河水泊边,故名。159户,624人。聚落
呈矩形。耕地620亩,以农为主,兼营木器加工、玻璃制品等业。
西里固: 在西清池西南3.5公里。元代立村,李、潘氏为原住户,始称李潘
庄,又名李固。明代王氏由山西迁入,人丁兴旺,改名里固。后因村东有东里固,
遂演称西里固。现皆王姓,111户,365人。聚落呈方形。耕地497亩,以农为主。
东里固:在西清池西南2.5公里。明代王氏由南眉村迁居,因定村于里固东,
故名。现有王、马、魏等姓,210户,718人。聚落呈矩形。耕地1098亩,以农为
主,兼营锻打业。
南埠口: 在西清池西南3.2公里,坊清公路西侧。明代王氏由沟西乡王家油
房迁入,李氏由安丘县下坡移居,立村于埠西三叉路口边,故名埠口。1980年地
名普查时更名南埠口。现有王、李等姓,188户,694人。聚落呈不规则形。耕地
1106亩,以农为主,兼营铸造、锻打业。
王家庄:在西清池南2.5公里,西浞河西。明洪武二年(1369年) 王氏由山西
洪洞县迁居, 以姓氏故名。现有王、刘等姓,92户,352人。聚落呈矩形。耕地
567亩,以农为主。
二甲李: 在西清池南2公里,西浞河东岸。元代有村,原名祝家林。明洪武
二年(1369年)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明末改称李家庄,因李姓属二甲,后演称
二甲李。 现有李、牟、祝等姓,194户,752人。聚落呈不规则形。耕地997亩,
以农为主,兼营制砖、沙发等业。
吕家张营:在西清池东南3.5公里。明代吕氏由诸城迁居立村,始称吕家街;
因近依张营,亦称吕家张营。61户,227人。聚落呈矩形。耕地393亩,以农为主。
李家张营:在西清池东南4公里。明永乐十一年(1414年) 李氏由安丘县迁居
张营附近,以姓氏故名。现有李、潘等姓,194户,736人。聚落呈不规则形。耕
地1711亩,以农为主。有膨润土矿。
张营南埠:在西清池东南3公里。明洪武年间,卞、邹氏立村于张营(今闫家
张营) 南侧土埠上,故名。现有刘、杨、李等姓,134户,464人。聚落呈矩形。
耕地888亩,以农为主。
黄家张营: 在西清池东南4公里。清乾隆年间,黄氏由李家张营迁出,以姓
氏故名。64户,254人。聚落呈方形。耕地521亩,以农为主。
刘家张营: 在西清池东南3.2公里,东浞河西岸。明万历年间刘氏由前车留
庄迁此立村,因居东浞河岸边,故名刘家河崖。又因近依张营,亦称刘家张营。
145户,588人。聚落呈不规则形。耕地1000亩,以农为主。
吉家张营: 在西清池东南3.3公里,东浞河西岸。清咸丰年间吉氏由寒亭区
吉家夏密迁此立村, 因近依张营,以姓氏故名。39户,166人。聚落呈正方形。
耕地297亩,以农为主。
北潘家庄: 在西清池东南4.5公里。清乾隆年间潘氏由李家张营迁出,落居
于菜园以北, 后繁衍成村,故名北潘家庄。26户,95人,聚落呈块状。耕地265
亩,以农为主。
马家村: 在西清池西南5公里,张沔河西岸。明洪武二年马氏由河北河间府
景州治下枣林村迁此,以姓氏故名。333户,1192人。聚落呈矩形。耕地1390亩,
以农为主,兼营锻打业。
小马家: 在西清池西南4.5公里,张沔河东岸。马氏从马家村东迁立村,始
称马家东崖。因村小,俗称小马家。82户,263人。聚落呈矩形。耕地248亩,以
农为主。
丁家村: 在西清池西南4.5公里,张沔河东岸。元代立村,始称辛房庄。明
洪武二年(1369年)丁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入,以开油房为生,演称丁家油房,亦称
丁家村。 现有丁、王、陈、邹等姓氏,483户,1716人。聚落呈矩形。耕地2566
亩,以农为主。
岳家村: 在西清池西南5公里,张沔河东岸,胶济铁路复线北侧。明洪武二
年(1 369年) 岳氏由云南乐乐岳家迁此定居,因当时油房村名盛行,故称岳家油
房,后演称岳家村。现有岳、田、隋等姓,186户,653人。聚落呈正方形。耕地
1165亩,以农为主。
岔河村: 在西清池西南5.2公里,张沔河岔堤堰边。高氏为原住户,因立村
于张沔河岔堤堰边,故名高家堰。田氏明永乐年间由王家油房迁入。清代将高家
堰更名岔河村。现有田、王等姓,31户,109人。聚落呈方形。耕地235亩,以农
为主。
刘家道: 在西清池南3.2公里,西浞河西岸。明万历年间刘氏由安丘县迁治
浑街北街居住, 称刘家道。清代独立成村。74户,304人。聚落呈多边形。耕地
343亩,以农为主。
治浑街: 在西清池南3.5公里,西浞河西岸。明称直庄,又称直温庄,后因
治理浞河浑水, 取名治浑街。现有郭、王、李、岳、葛等姓,309户,1175人。
聚落呈块状。耕地1915亩,以农为主,兼营铸造业。村东南有膨润土矿。村西有
夏代斟故国遗址。
杨家庄子: 在西清池南4.3公里,西浞河西岸。范氏始居,原名范家庄。明
永乐年间杨氏由穆村镇杨庄迁入,清康熙年间改称杨家庄子。现有杨、曹、郭、
刘等姓,280户,1044人。聚落呈矩形。耕地2241亩,以农为主。有膨润土矿。
街东魏家: 在西清池南3.5公里,西浞河东岸。元末魏氏立村,以姓氏故名
魏家庄子。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近依治浑街,改名街东魏家。现有李、王、刘
等姓, 1 56户,565人。聚落呈不规则形。耕地1038亩,以农为主。村南有膨润
土矿。
南张营:在西清池东南5公里、明成化年间李氏由李家张营南迁立村,故名。
现有李、刘等姓,85户,301人。聚落呈不规则形。耕地561亩,以农为主。
南潘家庄: 在西清池东南5公里。清乾隆年间潘氏由李家张营迁居菜园子南
侧居住,后繁衍成村,故名。现有潘、李、王等姓,23户,77人。聚落呈块状。
耕地225亩,以农为主。
西葛庄: 在西清池南5.5公里,坊清公路东侧,胶济铁路复线北面。明正德
年间高氏立村, 因在东葛庄西故名。现有王、张、华等姓,97户,373人。聚落
呈不规则形。耕地625亩,以农为主。有膨润土矿,1978年始采。
东葛庄: 在西清池南5.5公里,胶济铁路复线北侧。明代郭氏立村,始称东
郭庄。后葛氏移居,明正德年间改称东葛庄。现有华、李、张等姓,151户,580
人。聚落呈矩形。耕地1381亩,以农为主,兼营铸造业。

[穆村镇] 位于坊子区东部,坊子镇东20公里。东经119°21′,北纬36°
39′。东邻潍河,与昌邑县饮马镇隔河相望;西同车留庄乡、涌泉乡接壤;北同
眉村乡毗连; 南界安丘县南流镇、黄旗堡镇。东西最大横距7.3公里,南北最大
纵距7.5公里, 面积54.7平方公里。辖31个自然村,31个村民委员会,7138户,
27201人。 很早以前,这里就有人类聚居。夏属斟国,商属营州莱国。周及春
秋、战国皆属齐国。历代多属北海国、北海郡。元朝设潍州北海县北海镇于此。
元、明鼎革时易名招阳,后改称穆村。明洪武年间置莱州府平度州潍县永丰乡穆
村社。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废永丰乡穆村社,置穆村镇。1947年设穆村、尚庄、
丁村、小沼、杨庄5乡。1958年成立穆村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称坊子区穆村镇。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潍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30米。耕地
48122亩,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黄烟、
西瓜、花生、红麻、蔬菜等。镇办工业企业4处,职工235人;村及村以下工业企
业24处,职工1216人。主要工业产品有:钢窗、棉布、铸件、拖拉机配件、电瓶
壳等。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401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684万元。镇人民政府驻穆
村。
穆村:穆村镇政府所在地。东邻潍河,眉(村)南(流)公路南北穿越,穆(村)
响(河子)公路东端点。《潍县志稿·宋金元潍州图》标有“穆村”,其村名失考。
元代为北海县北海镇。 现有杜、张、刘、李等姓,993户,4468人。设穆村一、
二、三、四村民委员会。聚落沿公路两侧分布,呈不规则块状。耕地7854亩,以
农为主,特产有西瓜,条柳编织驰名。村内有唐槐一株。
双官埠: 在穆村西2公里,穆响公路北侧。清乾隆年间张氏由穆村西迁,立
村于双花埠前,村以埠名。后一地理先生观其风水,预言后生中官二名,村人即
取其吉言改称双官埠。 现有张、冯、王等姓,40户,168人。聚落呈方形。耕地
432亩,以农为主。
阿陀: 在穆村西0.5公里。明嘉庆年间张氏立村。因近寺院,日见和尚合手
念经,“阿弥陀佛”声声入耳,故取村名阿陀。现有59户,237人。聚落呈方形。
耕地41 6亩,以农为主。
中河下: 在穆村西南6.5公里,渭水河北岸。明初马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
村,因居渭水河下游三村之中,故名中河下。现有马、张、刘、杨等姓,81户,
293人。聚落呈方形。耕地593亩,以农为主。
东河下: 在穆村西南6.1公里,渭水河北岸。明初马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
立村于渭水河下游,因有三个河下,此村居东,故名。现有张、刘等姓,102户,
409人。聚落呈方形。耕地731亩,以农为主,兼营麻纺业。
陈村:在穆村西5.3公里,常令公山东南脚下。明洪武二年(1369年) 陈氏由
山西洪洞县迁寒亭区华疃村,复迁此立村,以姓氏故名。现有栾、刘、杨、张等
姓,120户,441人。聚落呈方形。耕地919亩,以农为主。
杨庄: 在穆村西4.3公里,常令公山东侧。元代有村,王氏始居,曰王庄。
明洪武年间杨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入, 更名杨庄。现有杨、于、高、郎等姓,551
户,1753人。聚落呈方形。耕地3352亩,以农为主,兼营铸造、锻打业。
泊庄: 在穆村西3.3公里,穆响公路南侧。元代有村,罗、李氏为原住户,
因居常令公山和柳毅山间低洼处,村边常积水成泊,故名泊庄。现有王、毛等姓,
420户,1638人。聚落呈长方形。耕地4320亩,以农为主,兼营榨油、面粉加工、
孵化业。
官庄: 在穆村西南3.5公里,眉南公路西侧。清代建村,其住户多为佃户,
租种地主土地,受地主管辖,故称管庄子,后按谐音改名官庄。现有王、张、岳
等姓,5 9户,211人。聚落呈方形。耕地500亩,林田303亩,以农桑为主,兼营
制砖业。
袁刘李: 在穆村南1公里,眉南公路东侧。清代袁、刘氏分别由长山县和滨
州迁此立村。因居穆村南端,故名穆村南头;且居低洼处,亦名凹湾。至民国时
期袁、刘、李姓居多,故以姓氏改称袁刘李。现有袁、刘、李等姓,251户,923
人。聚落呈不规则形。耕地1429亩,以农为主,兼营铸造、饮食服务业。
北流: 在穆村西南5.5公里,渭水河南岸,胶济铁路复线南侧。元代有村,
李、马氏为原住户。因村前有分水岭,水北流经此故名。现有刘、赵、张、李、
王等姓, 504户,1871人。聚落呈带状。耕地4283亩,以农为主,兼营烧砖、榨
油等业。
前北流: 在穆村西南6.3公里,渭水河西岸。元代有村,杨、姚、马氏为原
住户。因坐落于北流南,故名。现有刘、孙、张氏103户,360人。聚落呈矩形。
耕地941亩,以农为主。
丁村赵家: 在穆村西南5.3公里,胶济铁路复线东侧。明初赵氏立村,因近
依丁村(今丁村孟家),故名。现有赵、李、张、王等姓,200户,786人。聚落呈
不规则形。耕地1497亩,以农为主。
丁村孟家: 在穆村西南4.8公里,胶济铁路复线东侧。考于宋代,《宋金元
潍州图》中标有丁村。据传,古代曾在此钉住一条土龙,而得名丁村。明永乐年
间孟氏由武定府海丰县迁入, 后改称丁村孟家。现有孟、李等姓,324户,1208
人。聚落呈方形。耕地2079亩,以农为主。
太公堂:在穆村南2.7公里,眉南公路西侧。明洪武初年(1368年) 郭氏由山
西洪洞县迁太公堂山东侧立村, 村以山名。现有郭、张、牟、徐等姓,117户,
474人。聚落呈长方形。耕地733亩,以农为主,兼营电气焊、维修、烧盆业。
岳家:在穆村南4.2公里。清顺治五年(1648年) 岳氏由昌乐县迁此立村,以
姓氏故名。现有岳、徐、李、陈等姓,200户,801人。聚落呈块状。耕地1429亩,
以农为主。
大冯家:在穆村南3.5公里,眉南公路西侧。明洪武初年(1368年) 冯氏由山
西洪洞县迁居,以姓氏故名冯家。后一支分出在其南立小冯家,此村遂演称大冯
家。现有冯、于等姓,156户,592人。聚落呈长方形。耕地1046亩,以农为主。
小冯家: 在穆村南4公里。明上叶冯氏由大冯家析出立村,因村小故名。现
有冯、 张等姓,132户,498人。聚落呈长方形。耕地707亩,以农为主,兼营建
筑、面粉加工业。
尚庄: 在穆村东南2.8公里,眉南公路东侧。明初王氏由湖北省襄阳府枣阳
县迁此立村,始称庄子。因地处低洼处,经常遭汶河洪水之灾,后迁于地势较高
处, 改称上庄,演称尚庄。现有王、李、郭等姓,545户,2058人。聚落呈长方
形。耕地3346亩,以农为主。另有林地250亩,果园120亩,习种西瓜。村办有糕
点厂、建筑队、磨坊、油房、木工组等。
东南庄: 在穆村东南3.2公里。明初王氏由湖北省襄阳府枣阳县迁庄子,后
因洪水为患,一部分迁入尚庄,一部分迁尚庄东南立村,故名东南庄。现有91户,
368人。聚落呈长方形。耕地566亩,以农为主,兼营建筑、木工等业。属尚庄村
民委员会辖。
尚庄李家: 在穆村东南2.3公里。明代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近依
尚庄, 故以姓氏取名尚庄李家。现有李、王等姓,56户,207人。聚落呈不规则
形。耕地465亩,以农为主。属尚庄村民委员会辖。
小沼于家: 在穆村东南4.3公里,潍河西岸。宋代立村,始称小赵庄。因居
潍河岸边低洼处,多于姓。鱼(“于”的谐音)生于水,鱼水有沼之意,故改名小
沼于家。 现有于、刘等姓,600户,2328人。聚落呈长方形。耕地3187亩,以农
为主。另有林地1500亩,盛产腊条、腊杆。
潍河新村: 在穆村东南2.3公里,潍河西岸。1979年小沼于家部分户北移立
新村, 因近依潍河而得名。现有于、刘姓,45户,205人。聚落呈长方形。耕地
323亩,以农为主。
小沼范家:在穆村东南4.5公里,潍河西岸。明洪武二年(1369年) 范氏由山
西洪洞县迁此, 因近依小沼于家, 故以姓氏取名小沼范家。现有范、于等姓,
301户, 12 08人。聚落呈方形。耕地1424亩,林地450亩,以农为主,兼营面粉
加工、榨油业。
小沼李家:在穆村东南4.8公里,汶河北岸。明洪武二年(1369年) 李氏由山
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近依小沼于家,故以姓氏取名小沼李家。现有李、于等姓,
77户,273人。聚落呈凸字形。耕地296亩,以农为主。
丁村郭家:在穆村南4.7公里,渭水河北岸。明成化二年(1446年) 郭氏由高
唐游移至此落居, 因近丁村, 故名丁村郭家。现有郎、于、孟、郭、牟等姓,
130户,51 6人。聚落呈多边形。耕地923亩,以农为主。
丁村凤凰庄:在穆村南4.3公里。清雍正八年(1730年) 孟、胡、牟、郭氏在
此立村,因近丁村,取名丁村凤凰庄,以寓吉祥之意。现皆孟姓,65户,221人。
聚落呈矩形。耕地559亩,以农为主。
丁村小河南: 在穆村南4.8公里。孟氏一支由丁村孟家析出,立村于渭水河
南岸,取名丁村小河南。皆孟姓,92户,344人。聚落呈块状。耕地527亩,以农
为主。
大马村:在穆村南5.7公里,汶河北岸。早年河水泛滥,马村(今小马村) 大
部分户迁出北移立村, 取名大马村。现有王、郎、李等姓,508户,1455人。聚
落呈凸字形。耕地2483亩(包括小马村)以农为主。
小马村:在穆村南6.2公里,汶河北岸。明洪武初年(1368年) 王氏由山西洪
洞县迁此立村,取名马屯,后改称马村。某年因河水泛滥成灾,多数户北移立大
马村, 此村遂演称小马村。皆王姓,34户,153人。聚落呈凸字形。以农为主。
属马村村民委员会辖。
徐家庄:在穆村东南5.6公里,汶河北岸。明洪武初年(1368年) 徐氏由山西
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故名。现有王、安等姓,182户,734人。聚落沿河分布
呈长方形。耕地959亩,以农为主,兼营运输业。

[荆山洼镇]位于坊子区境南部,坊子镇南7公里。东经119°08′,北纬
36°3 2′。 东依安丘县南流镇,西接昌乐县崔家庄乡;南和安丘县刘家尧
乡交界, 北同埠头乡、坊子镇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4公
里, 面积32.7平方公里。辖22个自然村,20个村民委员会,4005户,15293人。
明、清、民国时镇境分属安丘、昌乐、潍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属安丘县
第六区和第七区;1953年潍徐公路以西部分划归昌乐县十一区。1983年10月,将
昌乐县崔家庄公社9个自然村,安丘县刘家尧公社13个自然村划归潍坊市坊子区,
组建为荆山洼乡, 1984年5月改建为荆山洼镇。境处荆山、灵山低山丘陵区,地
形起伏,多砂质土壤。平均海拔130米。耕地25249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
地瓜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黄烟、花生等。镇办工业企业9处,职工486人;村
及村以下工业企业144处,职工1566人。主要产品有砖、瓦、水泥、陶瓷、粘土、
铸件、 液化气灶具等。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365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25万元。
镇人民政府驻姜家庄。
姜家庄:在荆山前,潍徐公路东侧低洼处。明洪武二年(1369年)姜氏由昌邑
县迁此立村,以姓氏故名。现有姜、程、杜、陈、王等13姓,162户,692人。聚
落呈长方形。 耕地616亩,以农为主,兼营煤、粘土矿开采和商业、饮食服务等
业。
才子官庄:在姜家庄东北6公里,小山丘北侧。元代立村(村名失考) 。明洪
武四年(1371年)齐氏由四川迁入。现有齐、王、李、杨等13姓,278户,939人。
聚落呈方形。耕地1270亩,以农为主,兼营制砖、机械维修等业。
北才子官庄:在姜家庄东北6公里,泉河头水库东岸。明洪武三年 (1370年)
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近依才子官庄,且村小,故名小才子官庄。1980
年地名普查时更名北才子官庄。皆李姓,98户,414人。聚落呈长方形。耕地724
亩,以农为主。
范家沟:在姜家庄东北4.5公里。元末战乱,范氏游移至此,因聚落东、西、
南三面环沟, 以姓氏故名。现有范、刘、玄、杨、潘等5姓,105户,387人。聚
落呈方形。耕地585亩,以农为主。有重晶石矿。
大园:在姜家庄东北4公里,虞河西岸。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 韩氏由高村
迁出, 落居灵山西6公里,以种菜谋生,繁衍成村,故名大菜园,后简称大园。
现有韩、刘、高、吴等4姓,69户,261人。聚落呈方形。耕地366亩,以农为主,
兼营耐火材料等。
裴家河: 在姜家庄东北3.5公里,虞河东岸。元代裴氏立村,因近虞河,故
名裴家河。 现有李、 刘、陈、杨、王等姓,119户,401人。聚落呈方形。耕地
876亩,以农为主。
西房仕: 在姜家庄东北4公里,虞河西岸。明末陈氏由东房仕迁虞河西岸立
村,始称房仕西崖,解放后改称西房仕。现有陈、柴等姓,194户,696人。聚落
呈矩形。耕地1228亩,以农为主。村南有石灰石矿,村北有刚溢泉。
东房仕: 在姜家庄东北4公里,虞河东岸。明代陈氏自营州夏河迁此立村,
因近依西汉桑犊故城房料市遗址,故名房市,谐音房仕。明末一支西迁立西房仕,
此村遂演称东房仕。 现有陈、 徐等姓, 274户,1013人。聚落呈十字形。耕地
1948亩,以农为主,兼营采石业。
仕子口: 在姜家庄东北5公里,灵山北麓。元代村,牟、马氏为原住户,始
称兴隆庄。明代李氏改名李家峪。清初,村东路口立起巨石狮子一座,遂改称狮
子口, 谐音仕子口。现有李、高、王、刘等4姓,163户,643人。聚落呈方形。
耕地975亩,以农为主。
霸王泉: 在姜家庄东4公里,灵山北麓。《昌乐县续志》载:“霸王泉在塔
山(今灵山)后,俗传楚霸王过此,掘水饮马,有泉涌出,故名。泉左有村,曰霸
王泉,盖以泉名也。”明嘉靖二十七年(1540年)王氏由东房仕迁居。现皆王姓,
134户,522人。聚落呈长方形。耕地1204亩,以农为主。
平柳院:在姜家庄西北1.5公里,荆山西坡下,荆(山) 鄌(郚)公路北侧,明
初郝氏游落至此,择地建院,因聚落旁有平柳百余株,故曰平柳院。现有郝、程、
王、温、陈、苏、方、赵等8姓,551户,1970人。聚落沿公路分布呈不规则形。
耕地2925亩,以农为主,兼营采矿(粘土)业。村西北角有古“槐抱松”一株。
河南: 在姜家庄西2公里,荆公路南侧。原为平柳院一部分,1956年划出
自立成村。 因在小河南,故名。112户,476人。聚落呈矩形。耕地531亩,以农
为主。
程家营: 在姜家庄东1公里。元代有村,李氏为原住户,始称李家抬头。明
洪武年间程氏由安丘许营迁入,后改名程家营。现有程、杨、李、郝、陈等姓,
114户, 424人。聚落呈方形。耕地701亩,以农为主,兼营煤炭、粘土开采业。
村内有古银杏树一株。
龙山坡:在姜家庄西2公里,蟠龙山北侧。明洪武二年(1369年) 徐氏由江苏
昆山迁居,因处蟠龙山北坡,故名山坡。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龙山坡。现有徐、
郝、 曹、 李、颜、刘、田等姓,230户,879人。聚落依山分布,呈方形。耕地
1750亩,以农为主。
辛庄: 在姜家庄东1.3公里。明初张、彭、赵、陈氏分立东溪村、彭家洼、
小菜园、新庄4村,后前3村分别并入新庄,遂以谐音改为辛庄。388户,1500人。
聚落呈方形。耕地2449亩,以农为主,兼营煤炭、粘土开采业。
石泉子:在姜家庄东2公里,灵山脚下。清顺治三年(1646年) 李氏由安丘下
坡迁此立村,因居方形石潭边,取名神泉子。清乾隆年间陈氏迁入后更名石泉子。
现有陈、 李、卢等3姓,218户,908人。聚落呈矩形。耕地1410亩,以农为主,
兼营采石、运输业。
任家埠:在姜家庄西2公里。明初任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氏故名。
现有任、张、周、陈、高、丁等姓,158户,602人。聚落呈梯形,耕地1266亩,
以农为主。
岔子官庄:在姜家庄南1公里,潍徐公路东侧。明洪武二年(1369年) 韩氏立
村,始称韩家老庄。后诸姓迁入,为表团结之义,更名义和官庄。因村南有一条
小岔河, 清初改称岔子官庄。现有张、赵、刘、齐、韩、冯等6姓,112户,466
人。聚落呈方形。耕地880亩,以农为主。
盖家庄:在姜家庄西南2.5公里,黄山子北坡。明初盖氏立村,以姓氏故名。
现有张、 王、李、赵、高、刘、曹、陈等8姓,141户,581人。聚落依山坡分布
呈矩形。耕地1140亩,以农为主。
白石:在姜家庄南2公里,兴隆山北坡。明洪武二年(1369年) 杜氏立村,因
村近白石边,故名。现有杜、于、曹3姓,131户,484人。聚落呈矩形。耕地703
亩,以农为主。村东有白花泉,原为昌乐县八景之一。
史家庄: 在姜家庄南2公里,兴隆山北坡。明永乐年间史氏立村,以姓氏故
名。 现有陈、李、宋、杨、滕5姓,66户,223人。聚落呈方形。耕地436亩,以
农为主。
李家木庄:在姜家庄西南2.5公里,兴隆山北坡。明洪武二年(1369年) 李氏
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依山靠水树木林立,称木茁村。明宣德元年(1426年)
改名李木; 清末始称李家木庄。现有李、宋、赵、刘、董5姓,188户,812人。
聚落呈方形,耕地1266亩,以农为主。

[涌泉乡] 位于坊子区境北部,坊子镇东北21公里。东经119°18′,北纬
36°44′。东邻眉村乡,西靠清池镇;南同车留庄乡、穆村镇毗连,北与寒亭区
东庄乡接壤。东西最大横距5.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2公里,面积43.8平方公里。
辖43个自然村, 43个村民委员会,5519户,21979人。明、清时属潍县。民国时
期属潍县第七区、第八区。1949年属潍南县夏密区、眉村区、张营区。1951年属
潍北县十二区、 十五区。1953年隶属潍县,1958年9月成立段家人民公社,1981
年更名涌泉人民公社。1984年1月隶属潍坊市坊子区,5月社改乡时定名涌泉乡。
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80米。东南部有凤埠顶,西南隅系常令公山北坡。东浞
河、富康河、瀑沙河发源于乡境。多沙质和粘沙土。地下蕴藏有丰富的膨润土、
沸石等矿产资源。 耕地面积48848亩。粮食作物以小麦、地瓜、玉米为主,经济
作物有黄烟、棉花、花生等。乡办工业企业5处,职工163人;村及村以下工业企
业40处,职工608人。主要产品有膨润土、沸石、包装材料、纺织配件、服装等。
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236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239万元。乡人民政府驻涌泉庄。
涌泉庄:在潍石公路南侧,富康河西岸。涌泉乡人民政府驻地。徐氏立村,
年代失考。因村近涌水泉,故名涌泉庄。明万历年间王氏由昌邑牛埠迁入。现皆
王姓,3 18户,1256人。聚落呈方形。耕地2180亩,以农为主,兼营膨润土开采
业。
北冯家: 在涌泉庄西4公里, 潍石公路南侧, 瀑沙河西岸。明正统十二年
(1447年)冯氏由陕西凤翔府迁此,因落居于冯家(今南冯家)北,故名。现皆冯姓,
218户, 8 46人。聚落沿河分布,呈方形。耕地1780亩,以农为主,兼营木材加
工、车辆修理等。
大庄家: 在涌泉庄西2公里,潍石公路南侧,明洪武年间庄氏由四川成都府
迁此定居, 以姓氏故名庄家。因本乡有两个庄家,此村较大,故称大庄家。170
户,675人。聚落呈方形。耕地1524亩,以农为主。
袁家:在涌泉庄西0.5公里,潍石公路南侧。明洪武二年(1369年) 袁氏由博
兴县纯花镇迁此立村,以姓氏故名。皆袁姓,154户,610人。聚落呈方形。耕地
1252亩,以农为主。村办有膨润土厂。
小李家: 在涌泉庄西北0.5公里,潍石公路南侧。明初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
此立村,以姓氏取名李家。因乡境有两个李家,此村较小,俗称小李家。皆李姓,
35户,154人。聚落呈矩形。耕地107亩,以农为主,兼营膨润土加工业。
戴家庄:在涌泉庄东1.5公里,潍石公路南侧。明嘉靖八年(1529年) 戴氏由
夏密戴家庄迁此,以姓氏故名。现有刘、于等姓,168户,588人。聚落呈方块状。
耕地1 230亩,以农为主,兼营膨润土开采业。
宁家庄: 在涌泉庄东2.5公里,潍徐公路南侧,明代宁氏由安丘县罗家庄迁
此,始称官庄。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 以姓氏改称宁家庄。皆宁姓,37户,155
人。聚落呈方形。耕地308亩,以农为主,兼营膨润土、沸石开采业。
西坡: 在涌泉庄西4.2公里,明洪武年间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位
于黄土埠(又名龙泉山) 西坡,故名。现有王、李姓,79户,275人。聚落呈方块
状。耕地496亩,以农为主。
南冯家: 在涌泉庄西南4公里,瀑沙河西岸。明洪武年间冯氏由山西洪洞县
迁此,以姓氏故名冯家。正统十二年(1447年),另冯氏由陕西凤翔府迁其以北立
北冯家,此村遂演称南冯家。皆冯姓,143户,565人。聚落呈方形。耕地1105亩,
以农为主。
郑家集: 在涌泉庄西南4.3公里,瀑沙河西岸。吕、张氏为原住户,始称吕
家庙。明隆庆二年(1568年)郑氏从诸城迁入,后改称郑家庙子。清康熙年间此村
设集市,故名郑家集。现有郑、孙等姓,164户,648人。聚落呈方形。耕地1190
亩,以农为主。
南吴家埠: 在涌泉庄西南4公里,瀑沙河西岸。明洪武年间吴氏由山西洪洞
县迁此,立村于黄土埠上,以姓氏故名吴家埠。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南吴家埠。
皆吴姓,22户,82人。聚落呈方形。耕地132亩,以农为主。
寺后: 在涌泉庄西3.5公里,瀑沙河东岸。元代,王氏由寒亭区张氏迁此,
立村于流延寺后,故名。皆王姓,115户,456人。聚落沿河分布,呈方形。耕地
802亩,以农为主。
大李家: 在涌泉庄西南4.2公里。明初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氏
取名李家。俗称磨李家,民国时称东李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别于小
李家,更名大李家。皆李姓,193户,741人。聚落呈方形。耕地1564亩,以农为
主。
吴家大路: 在涌泉庄西南3.7公里,瀑沙河东岸。明末吴氏从吴家埠析出,
立村于驿道(俗称官大路) 旁,以姓氏故名。皆吴姓,46户,178人。聚落沿河分
布,呈方形。耕地294亩,以农为主。
傅家: 在涌泉庄西南2.5公里,瀑沙河西岸。明末,傅氏由寒亭区东庄乡傅
家迁此立村, 以姓氏故名。皆傅姓,96户,383人。聚落沿河分布,呈方形。耕
地847亩,以农为主。
孙家屯: 在涌泉庄西南3公里,瀑沙河西岸。清初孙氏由寒亭区前周家庄迁
此立村, 以姓氏取名孙家。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孙家屯。皆孙姓,44户,210
人。聚落呈方形。耕地386亩,以农为主。
宁家:在涌泉庄西2公里,瀑沙河东岸。明洪武年间宁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
以姓氏故名。现有宁、傅等姓,64户,262人。聚落沿河分布,呈方形。耕地503
亩,以农为主。
王家: 在涌泉庄西2公里,瀑沙河东岸。明代为张家庄。清初王氏从寒亭区
北张氏迁入,民国时期改称王家。皆王姓,30户,138人。聚落呈方形。耕地281
亩,以农为主。
西北段: 在涌泉庄西南2.5公里,瀑沙河两岸。明成化年间段氏兄弟三人由
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段家。后两人复迁其东北、西南分立东北段、
西南段,此村遂演称西北段。皆段姓,92户,362人。聚落呈方形。耕地754亩,
以农为主。
西南段: 在涌泉庄西南3公里,瀑沙河西岸。明代段氏由西北段析出,在其
西南立村,故名。皆段姓,99户,368人。耕地1026亩,以农为主。
东北段: 在涌泉庄西南2.5公里,瀑沙河东岸。明代段氏由西北段迁出,在
其东北立村,故名。皆段姓,90户,358人。耕地778亩,以农为主。
东南段: 在涌泉庄西南2.8公里,瀑沙河东岸。清咸丰年间西南段、西北段
各一支移居瀑沙河东立村, 因在三个段家东南,故名。皆段姓,67户,265人。
聚落呈方块状。耕地627亩,以农为主。
孙家庄: 在涌泉庄西南2公里。明末清初孙氏由寒亭区前周家庄迁此立村,
以姓氏故名。现有王、孙等姓,96户,348人。聚落呈方形。耕地912亩,以农为
主。
南肖家营:在涌泉庄南1.5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 肖氏由山西洪洞县迁
此立村,以姓氏取名肖家营。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南肖家营。现有王、于、李
姓,193户,870人。聚落呈方形。耕地2005亩,以农为主,兼营膨润土开采业。
小官庄: 在涌泉庄东南1.5公里,富康河西侧。明永乐年间于氏由山西洪洞
县迁此立村。因租种地主的庄子地,受其管辖,故名管庄子,后演绎成官庄。又
因村小,俗称小官庄。皆于姓,50户,208人。聚落呈方形。耕地415亩,以农为
主。
庄家庄: 在涌泉庄东南2公里。明末庄氏由眉村乡附马营迁此立村,以姓氏
故名。 皆庄姓,109户,496人。聚落呈方形。耕地873亩,以农为主,兼营膨润
土开采业。
翟家埠:在涌泉庄东南2公里。明洪武三年(1370年) 翟氏由昌邑县石埠迁此
立村, 以姓氏故名。现有翟、王姓,106户,474人。聚落呈方形。耕地956亩,
以农为主,兼营膨润土开采业。
吴家庄: 在涌泉乡西南5.6公里,东浞河西岸。明嘉靖年间吴氏由清池镇马
宿迁此立村,以姓氏故名。现有李、吴等姓,148户,623人。聚落呈方形。耕地
1454亩,以农为主。
蔡家集:在涌泉庄西南4公里,瀑沙河西岸。卜、马、王氏为原住户(年代失
考),后蔡氏由车留庄乡高铁官庄迁入,改称蔡家集。现有冯、蔡等姓,200户,
706人。聚落呈方形。耕地1041亩,以农为主。
北赵庄: 在涌泉庄西南5公里。明代冯氏由北冯家迁此立村,因在南赵庄北
故名。现有冯、郝等姓,106户,382人。聚落呈方形。耕地735亩,以农为主。
北徐家庄: 在涌泉庄西南4.5公里。明初徐氏由山东茌平迁此立村,以姓氏
取名徐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北徐家庄。皆徐姓,125户,576人。聚落呈
方形。耕地1143亩,以农为主,兼营维修业。
张家屯: 在涌泉庄西南4公里,瀑沙河北岸。元代立村,名曰辛木屯。明永
乐年间张氏因军功屯田于此,营田5600亩,故改名张家屯。皆张姓,165户,694
人。聚落呈方形。耕地1776亩,以农为主。
王家屯: 在涌泉庄南4公里,瀑沙河源头北侧。明永乐年间叶氏始居,曰叶
家营。清嘉庆年间王氏迁入,后改称王家屯。现皆王姓,165户,601人。聚落呈
方形。耕地1643亩,以农为主。
梁家庄:在涌泉庄南3公里。明洪武初年(1368年) 梁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
以姓氏故名。皆梁姓,118户,511人。聚落呈方形。耕地1623亩,以农为主,兼
营膨润土、建筑、石料开采业。
胡家庄: 在涌泉庄东南3公里。明初胡氏由四川迁此立村,以姓氏故名。现
有房、吴等姓,130户,530人。聚落呈方形。耕地1258亩,以农为主,兼营膨润
土开采业。
官路: 在涌泉庄西南6.5公里。元末明初由王氏迁此立村,因居青州至莱州
府驿道(俗称官大路)边,故名。现有杨、于、段、张等姓,199户,791人。聚落
呈方形。耕地1944亩,以农为主,兼营采石业。
南赵庄: 在涌泉庄南5.5公里。元代立村,曰赵庄。明洪武年间杨氏迁入,
冯氏立北赵庄后,此村遂演称南赵庄。现有戴、杨、王等姓,183户,640人。聚
落呈方形。耕地1490亩,以农为主。
新庄:在涌泉庄南6公里,杨(庄) 瓦(城)公路东侧,清乾隆年间凌氏由安丘
凌家院迁此立村,始称凌先庄。后因外人常戏称“零散庄”,其意不佳,故改称
新庄。现有凌、王等姓,97户,394人。聚落呈方形。耕地1173亩,以农为主。
上房:在涌泉庄南5公里。明永乐二年(1404年) 房氏由云南迁此立村,因落
居于埠上,故名上房,现有房、于等姓,229户,956人。聚落呈方形。耕地2950
亩,以农为主。
西单家埠:在涌泉庄西南7公里,常令公山东北坡。明成化十五年 (1479年)
单氏由高密县迁此,立村于埠上,以姓氏故名单家埠。二世一族移居埠下,分称
上、下单家埠。后因下单家埠人不甘为下,改名东单家埠,此村遂演称西单家埠。
现有单、田、隋等姓,63户,258人。聚落呈方形。耕地735亩,以农为主。
东单家埠: 在涌泉庄西南7公里,常令公山东北坡,杨瓦公路西侧,明成化
十五年(1479年)单氏由高密迁西单家埠,后二世一族分出立村于埠下,称下单家
埠。后不甘为下,更名东单家埠。现有陈、王等姓,63户,310人。聚落呈方形。
耕地683亩,以农为主。
蔡院: 在涌泉庄南6.5公里。明末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以种菜为生,人
称其住房为“菜园屋”。后繁衍兴旺,聚成村落,取名蔡院(谐音)。现有朱、孙
等姓,1 81户,735人。聚落呈方形。耕地1795亩,以农为主。
朱家营: 在涌泉庄南6公里,风埠顶坡前。明洪武年间朱氏由山西洪洞县迁
此立村, 以姓氏故名。 现有朱、 张等姓,349户,1330人。聚落呈方形。耕地
3078亩,以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