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滨海路街道社区村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d&A=1&rec=551&run=13

金桥社区 原为刘家滩村。为滨海路街道驻地。东与孔家滩接壤,南与于家滩毗邻,西与孙家滩相连,北邻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地处平原区。烟威一级公路(观海路)沿村而过,交通便利。元代末,刘姓人二兄弟由文登鸭子湾迁此建村。因地处沿海滩涂之地,故取名刘家滩。村民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渔业和果业。20世纪80年代,建起建筑队、养牛场。1993年8月,建金桥乳制品厂。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42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83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28万元。纯收入411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建区后,大部分土地被征用,村民以务工、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2002年2月改设为金桥社区。2003年,社区居民500户,共1270人。有耕地10公顷。经济总收入4662万元,人均纯收入5372元。
  东兴社区 原为孙家滩村。位于滨海路街道驻地以西。东与刘家滩毗邻,西与大庄接壤,南接于家滩,北靠港城东大街。地处平原区。交通便利。明代洪武年间,孙姓人由“小云南”迁此定居,以烧(晒)盐为业。因地处海滩,故取名孙家滩。今以孙姓居多。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和渔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工业,建有锁厂。1991年,烟台市东兴实业总公司成立,辖企业10余家。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06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375万元,第二产业收入425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40万元。纯收入689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7亿元。2002年1月改设为东兴社区。2003年,建立东兴工业园,建筑面积2.60万平方米,三亚服装、驰凯润滑油、绿野驰凯润滑油、恒通暖气、玛斯特防雷、锐兴乳业等企业先后进驻园内。2003年,社区居民1098户,共2860人。有耕地16.30公顷。经济总收入2.08亿元,人均纯收入5297元。
  于家滩社区 原为于家滩村。位于滨海路街道驻地东南。北与刘家滩、孙家滩毗邻,南与莱龙庄接壤,东与孔家滩相连,西与宋家庄交界。地处平原区。明代,于姓人来此建村。因靠近海滩,故取名于家滩。后有孙、王姓人迁入。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和渔业。村中建有集贸市场,逢农历二、五、十赶集。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工商业。1991年,烟台东海工贸公司成立。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7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49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259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67万元。纯收入466万元,人均纯收入2200元。2002年2月改设为于家滩社区。2003年,社区居民610户,共1996人。无耕地。辖区建有烟台恒源包装有限公司、东海塑料厂、东海新技术开发公司、金桥建筑公司第五分公司等企业10余家。社区经济总收入2.58亿元,人均纯收入6611元。
  孔家滩社区 原为孔家滩村。位于滨海路街道驻地东北。东邻草埠,南连三十里堡,西接于家滩、刘家滩,北邻黄海。地处平原和丘陵区。烟威一级公路沿村西而过,交通便利。明代中叶,孔子后人来此建村,故取名孔家滩。另有孙、车等姓人迁入。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渔业和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93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57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7万元。纯收入169万元,人均纯收入1258元。建区后,土地逐渐被征用,居民以务工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2002年2月改设为孔家滩社区。2003年,社区居民520户,共1300人。无耕地。经济总收入2655万元,人均纯收入5886元。
  北贺社区 原为北贺家村。位于滨海路街道驻地以西。西靠迎春大街,东与孙家滩接壤,南隔港城东大街与南贺家相连,北与埠岚毗邻。地处平原区。交通方便。相传村南有一个海湾,北岸有一贺姓人家居住,故称为贺家北坞(方言称场院为坞)。明代,此地南有贺姓人定居后,改称为北贺家。另有孙、周、杨、吕等姓人迁入。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工商业和建筑业,先后建起沙发厂、北贺家建筑公司、宏远铝合金厂、宏远化工厂、宏远商场、宏远浴池等企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2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8万元,第二产业收入483万元,第三产业收入37万元。纯收入99万元,人均纯收入861元。2001年11月改设为北贺社区。2002年,建立宏远工业园区。2003年,社区居民320户,共人口700人,土地全被征用。经济总收入2629万元,人均纯收入5714元。
  花都社区 原为南贺家村。位于滨海路街道驻地以西。北临北贺家,南连大庄,西接初家,东邻孙家滩。地处平原区。明代,贺姓人来此建村,取名贺家。为与北贺家区别,改称为南贺家。今以贺姓居多。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工业,建有童鞋厂、沙发厂、面粉加工厂、化工厂等企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7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8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5万元,第三产业收入334万元。纯收入74万元,人均纯收入943元。2002年1月改设为花都社区。无耕地。2003年,社区居民156户,共436人。经济总收入1040万元,人均纯收入3142元。
  三十里堡社区 原为三十里堡村。位于滨海路街道驻地以南。东邻东轸格庄,西接邹家、房家、莱龙庄,南依大、小炮山、老鹅山、金斗山,北靠绕城高速公路和轸大公路。地处丘陵区。村中设有市区50路公交车终点站,交通方便。古代此处设驿铺。明代称为芜蒌铺,因其距牟平城三十里,后更名为三十里铺,又改称为三十里堡。有吕、张、钟等姓人先后来此居住。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89年,开始重点发展大樱桃。建区后,土地逐渐被征用。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53万元,第二产业收入905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2万元。纯收入370万元,人均纯收入1750元。2000年,建小康屋30栋。2002年2月改设为三十里堡社区。无耕地。2003年,社区居民620户,共1680人。有果园80公顷,全部种植大樱桃。社区经济总收入4190万元,人均纯收入2825元。
  杨家台社区 原为杨家台村。位于滨海路街道驻地以南。东临邹家,西接盛水庄村,北连房家,南依金斗山。地处丘陵区。早年,杨姓人由河南开封迁此定居。因地处高塂台地,故取名杨家台。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工业,先后办起烟台市中兴锻件加工厂、汽车配件厂、中兴修配厂等企业。1993年3月,烟台市广兴实业总公司成立。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4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3万元,第二产业收入344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3万元。纯收入469万元,人均纯收入2500元。1995年,烟台市广兴集团总公司成立,辖烟台市广兴履带厂、烟台市广兴锻造厂、烟台市广兴楔横轧厂等企业,年完成工业产值1.5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56亿元,实现利税1293万元。2001年1月改设为杨家台社区。居民以从事果业(种植大樱桃)、务工、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2003年,社区居民208户,共506人。无耕地。经济总收入1.60亿元,人均纯收入6573元。
  东轸社区 原为东轸格庄村。位于滨海路街道驻地以东。东邻北沙子,南接结子沟,西连西轸格庄,北靠烟威一级公路。石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处平原和丘陵区。明代,轸姓人来此建村,故取名轸格庄。后村西又建一村,地势较高,名为上轸格庄,此村遂称为下轸格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更名为东轸格庄。今以李、马、孙姓居多。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建区后,大部分土地被征用,村民以务工、经商为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69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575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72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404万元。纯收入424万元,人均纯收入1700元。2002年2月改设为东轸社区。2003年,社区居民370户,共990人。有耕地20.73公顷,均为粮田和菜田。有铝制品厂、电磁线厂、水泥制品厂等多家工业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11510万元,人均纯收入4574元。
  西轸格庄村 位于滨海路街道驻地东南。东邻东轸格庄,西连孔家滩、三十里堡,北隔烟威一级公路与草埠相邻,南接结子沟。地处平原区。轸格庄立交桥及烟威一级公路收费站设在村中,交通便利。明代,轸姓人来此建村,因地势高于东村轸格庄,故称为上轸格庄。后于姓人迁此定居,其家族迅速扩大,故又称为于家疃。后有王、孙、刘等姓人来此落户。今以于、王姓居多,孙、刘姓次之。1945年,更名为西轸格庄。村民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5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385万元,第二产业收入915万元,第三产业收入650万元。纯收入395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1998年,村内建集贸市场,逢农历二、七赶集。2000年,引进海霸塔吊项目。之后,外来从业人员增多,商业服务业发展较快。2003年,全村328户,共975人。有耕地35.30公顷。全村经济总收入9261万元,人均纯收入5407元。
  大庄村 位于滨海路街道驻地以西。东邻孙家滩,西接曹家,北连南贺家,南邻宋家庄。地处平原区。村西为初家集贸市场。此村原是刘家滩刘姓人的庄子,称为刘家滩西庄。清代康熙年间以后,人口增多,村更名为大庄。村中除刘姓外,还有曹、辛、王、卞等姓。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和蔬菜种植业。20世纪80年代开办锁厂。建区后,大部分土地被征用,多数村民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8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69 万元,第二产业收入30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5万元。纯收入235万元,人均纯收入1600元。2003年,全村560户、1377人。有耕地26.67公顷。辖区有造锁厂、冲压轴承厂等多家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810万元,人均纯收入3708元。
  盛水庄村 位于滨海路街道驻地西南。东临邹家、房家,西接南塂,北靠轸大路,南连杜家、杨家台。地处丘陵区。早年此村附近有一庵,地势又低洼,故取名庵沟,逐渐讹为“艾沟”。后于姓人由于家滩迁此居住。因“于”“鱼”同音,鱼水相依,故改称为盛水庄。村民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工业,先后建起预制构件厂、水泥纸袋厂、塑料厂及皮衣厂等。农业重点种植大樱桃。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8万元,第三产业收入8万元。纯收入14万元,人均纯收入506元。建区后,大部分土地被征用,村民以务工、经商和种植大樱桃园为主要经济来源。2003年,全村116户,共283人。无耕地。经济总收入2800万元,人均纯收入2379元。
  莱龙庄村 位于滨海路街道驻地西南。南与邹家接壤,东与三十里堡交界,西、南与房家毗邻。地处丘陵区。村北紧靠高速公路和轸大公路,交通便利。明代万历年间建村。古以村南金斗山为龙脉,村前的土塂为珠,龙向珠而来,故取名来龙庄,后演变为莱龙庄。村民以杨、韩姓居多。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70~80年代,先后建起锻造厂和锁厂。80年代,开始种植大樱桃。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2万元,第二产业收入6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8万元。年纯收入35万元,人均纯收入700元。2003年,全村138户,共350人。有大樱桃园18.30公顷。无耕地。全村经济总收入677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
  房家村 位于滨海路街道南部。东与三十里堡接壤,西与杜家相邻,北连莱龙庄,南接邹家、杨家台。地处丘陵区。村北有轸八高速公路横跨东西,交通较方便。明代,房姓人来此建村,故取名房家。今以房、宇姓居多。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70年代兴办锻造厂、轧钢厂和塑料袋厂。80年代,开始重点种植大樱桃。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7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6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6万元。纯收入60万元,人均纯收入800元。2000年,村建“小康屋”16栋,总建筑面积7400平方米。2001年,无耕地。2003年,全村190户,共480人。有大樱桃园27.20公顷,年产量30~40万公斤。全村经济总收入782万元,人均纯收入3600元。
  邹家村 位于滨海路街道南端。金斗山北麓。西连杨家台,北接房家,东邻三十里堡。地处丘陵区。相传该村原名为邵家花园,村民以刘姓居多。后邹姓人迁入,人口渐多,遂改名为邹家。村东南有钟家洼,原是一个行政村。后钟姓人迁走,此村遂并入邹家。村民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办起锁厂和编织袋厂。先后进行4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苹果园改植大樱桃。1994年,大樱桃种植30.70公顷。全村经济总收入23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41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53万元,第三产业收入37万元。纯收入74万元,人均纯收入720元。1996年,全村大樱桃种植42.70公顷,年收入350万元以上,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村内建有大樱桃批发市场。2003年,全村283户,共708人。无耕地。经济总收入692万元,人均纯收入4831元。因邹家、房家、莱龙庄三村靠得近,当地人常简称其为“邹房莱”或“邹莱房”。三村大体上以邹家河为分界。
  草埠村 位于滨海路街道东北。东连西泊子,南靠烟威一级公路,与西轸格庄为邻,西与孔家滩交界,北濒黄海。地处平原和丘陵区。村南有烟石公路通过,村北有滨海中路通过,交通便利。元代末,吕姓人来此建村。因村北海滩长满青草,故取名青草崖。后因村北沿海港汊渔船往来频繁,成为商埠,此村遂改称为草埠。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和渔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2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855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40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65万元。纯收入323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2003年,全村560户,共1405人,耕地87.07公顷。村中建有喷涂厂、修造厂、铝合金装配厂、养鸡场等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1.02亿元,人均纯收入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