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莱山镇村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d&A=1&rec=547&run=13

河北村 为莱山镇驻地。东与东庄相连,西靠烟乳公路与莱山机场相邻,南隔莱山河与西村交界,北与两甲埠、黄家疃接壤。地处丘陵和平原区。村中设有车站,每日有烟台、牟平、桃村、莱山等客车通过,交通便利。村南早年修有宽阔的大街,称为莱山街。逢农历二、七赶集。明代洪武年间,任姓人由草埠迁此建村。村南有一条由东向西流水的小河,该村位于河以北,故取名河北。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工业,办起橡胶厂、染线厂等。个体商业较活跃。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0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5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048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802万元。纯收入482.60万元,人均纯收入2060元。2003年,全村735户,共19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人。有耕地69.30公顷。建有企业10余家。全村经济总收入1.20亿元,其中农业收入149万元,工业收入2010万元,林牧、建筑、交运、商饮等业收入9841万元。人均纯收入4578元。
  东庄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以东,东与董家庄和安吉村接壤,西与河北相邻,南连东沟,北交黄家疃、刘家庄。地处丘陵区。村西设有莱山1路、烟台53路、牟平44路公交车站点,交通便利。明代洪武年间,孙姓人来此建村。因地处莱山东部,取名东庄。今以孙姓居多,于、王等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1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467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92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630万元。纯收入431万元,人均纯收入2160元。2003年,全村534户,共152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人。有耕地76.10公顷。建有企业6家。全村经济总收入9376万元,人均纯收入4280元。
  西 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南侧。北与河北接壤,东与东庄和东沟相邻、南接南村,村西靠208省道,距莱山机场150米,交通便利。地处丘陵和平原区。明代洪武年间,孙姓人由安徽凤阳府迁此建村。因地处莱山西部,取名“西街”,1944年始称为西村。今以孙姓居多,王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35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041万元,第三产业收入609万元。纯收入444.80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2003年,全村617户,共169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人。有耕地84.30公顷。经济总收入466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3万元,工业收入2386万元。人均纯收入4675元。
  东沟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东南。北临东庄,西、南连西村和南村,东与安吉村接壤。地处丘陵区。交通便利。明代洪武年间,冯、徐、潘三姓人由“小云南”(今安徽一带)迁此建村。因地处莱山东部,且有一大沟,取名东沟。后有孙、张、钟姓人先后迁入,属杂姓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86万元,第二产业收入 16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1万元。纯收入163万元,人均纯收入1246元。2003年,全村385户,共1051人。有耕地64.40公顷。建有梅花鹿场、铸锋印刷公司等多家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1450万元,人均纯收入3568元。
  南 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南侧。东与东沟相临,南与千金、官庄接壤,北与西村相连,西与明泉村交界。地处丘陵区。明代洪武年间,先有戚、梁、冯三姓人来此定居,后有孙、姜、曲、张等姓人迁入。因地处莱山南部,取名南街。1944年改称为南村,属杂姓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7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9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84万元,第三产业收入2万元。纯收入268.60万元,人均纯收入1798元。2003年,全村485户,共12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人。有耕地59.40公顷。经济总收入183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8万元,家庭经营收入1732万元。人均纯收入3200元。
  官庄村 为本镇最大村,位于莱山镇驻地以南。东与南村、千金接壤,北与明泉村毗邻,南与千金店村相连,西与福山区交界。地处平原区。村西紧靠208省道,交通方便。明代洪武年间,姜姓人由乳山峒岭迁此建村。村址原为官建的庄园,故称为官庄。村民以姜姓居多。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为烟台市区蔬菜生产基地之一。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446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054万元,第三产业收入500万元。纯收入1411.50万元,人均纯收入2005元。2003年,全村1195户,共305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8人。有耕地277.30公顷。建有服装厂、面粉加工厂、汽车大修厂等企业9家。全村经济总收入9800万元,其中蔬菜种植收入815万元。人均纯收入3780元。
  明泉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西南。南与官庄毗邻,北与西村、南村相连,西靠烟乳公路,交通方便。地处平原和丘陵区。明代末建村。因村边为水流汇集处,村东有一堡,故取名堡西头,后演变为埠西头。1980年牟平县地名普查时,因与县内村重名,遂更名为明泉。最早有卢姓人来此居住,后有王、姜等姓人迁入。今以姜姓居多,焦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12万元,第二产业收入3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5万元。纯收入108.80万元,人均纯收入1511元。2003年,全村200户,共600人。有耕地41.50公顷。经济总收入135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44万元。人均纯收入3350元。
  千金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以南、光山以西。东与马村接壤,南与解格庄毗邻,西与千金店相连,北与官庄、南村交界,紧靠村南公路,交通方便。地处平原和丘陵区。元代末,于、肖等姓人来此定居。之后刘姓人迁入。当时村东有金场,村民在此开采。为多采金发财,取名千金。今以刘姓居多,林、姜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5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80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50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750万元。纯收入438万元,人均纯收入1651元。2003年,全村795户,共218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人。有耕地192.10公顷。经济总收入896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51万元,工业收入8417万元。人均纯收入4193元。
  千金店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以南。东临千金,北接官庄,南连友谊,西靠208省道,村南是烟祥公路,交通方便。地处平原与丘陵区。元代末,姜姓人由乳山峒岭迁此建村。因地处大路交叉口,多人在此开店,又临千金村,取名为千金店。今以姜、于姓居多。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71万元,第二产业收入5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9万元。纯收入70.60万元,人均纯收入1850元。2003年,全村110户,共3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人。有耕地18公顷。经济总收入6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0万元,工业收入300万元。人均纯收入3910元。
  解格庄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西南、友谊河中游南岸。东与马村接壤,西与姜家台相邻,北与千金连边,南与牟平区院格庄镇交界。地处丘陵区。清代初,孙姓人由“小云南”迁此建村,后有姜姓人由姜家疃迁入。今以孙、姜姓居多,李姓次之。因村东有一蟹子岭,取名解革庄(蟹字改为解),后来“革”字演变为“格”。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14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2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4万元。纯收入119.90万元,人均纯收入1070元。2003年,全村320户,共86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人。有耕地93.30公顷。经济总收入517万元,人均纯收入3150元。
  友谊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以南、友谊河下游南岸。南与解村、姜家台接壤,东与千金店交界,北与官庄以友谊河为界,西邻外夹河,与福山区交界。地处平原区。村西有烟乳公路经过,村北有林门公路经过,交通方便。明代末,杨姓人由冶头迁至午台南塂,后又迁此定居,取名杨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县内村重名,遂更名为友谊村。今以焦姓居多,刘、王、于、孙、杨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有果业。20世纪80年代,村中先后办起塑料厂、面粉厂、五金厂等企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0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50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379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710万元。纯收入358万元,人均纯收入1900元。2002年,村成立果树苗木研究所,从事果树苗木研究、繁育、销售。2003年,全村400户,共1053人。有耕地76.70公顷。建有企业10家。全村经济总收入958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600万元,工业收入7987万元。人均纯收入4700元。
  解 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西南。东与姜家台相邻,北与友谊村相接,南与陈村相连,西临烟乳公路。地处平原和丘陵区。村西设有公交车站点,交通便利。明代末,解姓人来此建村,取名解村。后有姜、侯、张、杨、李、于、陈、戚等姓人先后迁入。今以姜姓居多,侯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3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386万元,第二产业收入508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1万元。纯收入187万元,人均纯收入1600元。2003年,全村204户,共54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人。有耕地43.70公顷。村中建有经营建筑、绿化、餐饮服务等多家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800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18万元,工业收入2948万元。人均纯收入4656元。
  姜家台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西南。东与解格庄接壤,西与解村毗邻,南与陈村、朱塂堡交界,北与友谊村相连。地处丘陵区。宋代末,姜姓人由云南迁此建村。因地处高塂台地,取名姜家台。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56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74万元。纯收入94万元,人均纯收入1396元。2003年,全村145户,共463人。有耕地35.50公顷。经济总收入59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50万元,其它收入444万。人均纯收入3678元。
  陈 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南。北与解村相连,南与朱塂堡毗邻,东与牟平区马格庄接壤,西与姜家台交界。地处平原和丘陵区。208省道从村西通过,交通方便。明代洪武年间,欧、陈两姓人由“小云南”迁此建村,后只剩陈氏一族,故取名陈家疃。后更名为陈村。今以姜、岳、侯、曲等姓居多。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31万元,第三产业收入59万元。纯收入144万元,人均纯收入1481元。2003年,全村272户,共7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人。有耕地52.30公顷。经济总收入273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5万元,工业和其它收入300万元。人均纯收入4166元。
  朱塂堡村 位于莱山镇西南端。东与姜家台、解格庄接壤,北与陈村毗邻,西与福山区旺远、回里、道平隔河相望,南与牟平区沐浴交界。地处平原和丘陵区。烟乳公路沿村而过,村东设有公交车53路、牟平44路站点。村西有烟青一级公路,交通方便。明代洪武年间,王姓人由云南迁此建村。因此处设朱家(急递)铺,取名朱塂堡。后有杨、于、张、姜、孙、黄等姓人先后迁入。当地人习惯将陈村、解村、姜家台村合称为北朱塂堡,将此村称为南朱塂堡。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87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865万元,第二产业收入562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391万元。纯收入856.40万元,人均纯收入2775元。2003年,全村830户,共24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人。有耕地273.30公顷。村中建有振华木业等企业8家。全村经济总收入78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5万元,工业收入7675万元。人均纯收入3400元。
  山南周村 位于莱山镇东南端、雷山西南。南与牟平区马格庄相邻,东与南曲村交界,北与马村接壤,西与解格庄村相连。地处丘陵区,多山坡地,三面环山。明代嘉靖年间,周姓人由莱阳水沟头迁此建村。因村处雷山之南,取名山南周家,后简称山南周。今以周、姜姓居多。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54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5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6万元。纯收入147万元,人均纯收入1261元。2003年,全村287户,共74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人。有耕地65.70公顷。村中建有滑石粉厂、石子场和采石场等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88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5万元,工业收入800万元,其它收入13万元。人均纯收入3580元。
  曲 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东南、雷山以东。东、北部与解甲庄镇林家疃接壤,西与刘村毗邻,南与牟平区高陵镇马格庄、北格庄交界。地处丘陵区。村南有公路,交通方便。明代末,曲姓人由黄县迁此建村。因曲姓居多,取名曲家疃。1945年更名为曲村。1960年,因开铁矿,80余户人家迁至村南居住,称为南曲村,原村也称北曲村,合称为曲村。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为“莱山蜜桃”发源地。村周围有铁矿。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8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444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005万元,第三产业收入631万元。纯收入351万元,人均纯收入2206元。2003年,全村450户,共1330人。有耕地47.30公顷。村中建有铁选厂、石子场等多家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25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0万元,工业收入1510万元,其它收入950万元。人均纯收入3162元。
  马 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东南。东与金村毗邻,南与山南周相连,西与解格庄接壤,北依光山。地处丘陵区。通往牟平、烟台等地的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明代初,马姓人由海阳迁此建村,取名马村。今以马姓居多,曲、苏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82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26万元。纯收入308.90万元,人均纯收入1515元。2003年,全村379户,共11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人。有耕地60.90公顷。建有石矿开采等企业10余家。全村经济总收入555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95万元,工业收入295万元。人均纯收入4108元。
  早年,当地人将马村、金村、王村、祝村、刘村、曲村、山南周合称为祥山。明代取名上山里。1870年更名为祥山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原名祥山。
  金 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东南。为辛冠吾烈士故里。东与刘村毗邻,北与东沟、东庄山山相连,西与马村相接。地处丘陵区。烟祥公路横穿东西,莱山1路、牟平区45路公交车沿村而过,交通方便。烟台祥山铁矿机关曾驻此村。村附近有铁矿。明代洪武年间,金姓人由蓬莱迁此建村,取名金村。明代末,祝姓人由宁海州祝家疃迁至金村西定居,取名祝村;王姓人由宁海州辉石埠迁至金村西建村,取名王村。后来,祝村、王村与金村连在一起,并入金村。今以金姓居多,祝、王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村周围有铁矿。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82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3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9万元。纯收入156.10万元,人均纯收入1600元。2003年,全村269户,共7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人。有耕地51.50公顷。经济总收入176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6万元,工副业收入1075万元。人均纯收入3053元。
  刘 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东南。东与曲村相邻,西与金村相接,南、北靠山。地处丘陵区。村北有莱山1路、牟平45路公交车绕村而过,交通方便。明代末,刘姓人由云南迁此建村,取名刘家疃,20世纪50年代末改称为刘村。今以刘姓居多。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村周围有铁矿。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9万元,第二产业收入55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6万元。纯收入50.80万元,人均纯收入1517元。2003年,全村97户,共25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人。有耕地11.80公顷。石子厂2家。全村经济总收入66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5.30万元,工业收入60.40万元。人均纯收入4200元。
  车家疃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东北、直山以西。北与贾家疃毗邻,西与董家庄相连,南与安吉村接壤,东与郝家庄交界。地处丘陵区。村北有沟莱公路经过,交通便捷。明代末,车姓人由曹家庄迁此建村,取名车家疃。后有于、刘、万等姓人陆续迁入。今以车姓居多。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特产大樱桃,种植面积10公顷,优良率90%以上。20世纪80年代,村中建起牟平发动机配件厂。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88万元,第二产业收入7842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977万元。纯收入245.40万元,人均纯收入2765元。2003年,全村276户,共7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人。有耕地51.87公顷。经济总收入1.28亿元,其中农业收入70万元,工业收入1.28亿元。人均纯收入4615元。
  石家疃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东北。东与解甲庄镇丁家夼隔山相望,西与董家庄、北陈家疃接壤,南与贾家疃、车家疃为邻,北与初家街道何家屯相连。地处丘陵区。清代初,石姓人来此建村,取名石家疃。今以石姓居多,林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2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337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1万元,第三产业收入62万元。纯收入305万元,人均纯收入1756元。2003年,全村478户,共143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人。有耕地60.70公顷。经济总收入384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00万元,蔬菜收入712万元,其它收入2433万元。人均纯收入3700元。
  郝家庄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以东。东与解甲庄镇沟头店接壤,西与车家疃交界,南与安吉村相连,北与贾家疃毗邻。地处丘陵区。村北有公路,交通便利。元代末,郝姓人由云南迁此建村,取名郝家庄。以种粮为主,兼有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68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7万元,第三产业收入25万元。纯收入61.50万元,人均纯收入1700元。2003年,全村94户,共2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人。有耕地15.80公顷。经济总收入20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6万元,林业收入5万元,畜牧业收入31万元,建筑业收入25万元,运输业收入14万元,商饮业收入5万元,服务业收入9万元,其它收入24万元。人均纯收入3779元。
  贾家疃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东北。东与解甲庄镇丁家夼接壤,北与石家疃毗邻,西与董家庄接壤,南与车家疃交界。地处丘陵区。明代末,贾姓人由莱阳万第迁此建村,取名贾家疃。后有杨、张、孙、闫、车等姓人迁入,今以贾姓居多,杨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13万元,第三产业收入7万元。纯收入109.50万元,人均纯收入1700元。2003年,全村185户,共5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人。有耕地18公顷。全村经济总收入61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12万元,工业收入4万元。人均纯收入3763元。
  安吉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以东、荆山以西。东与解甲庄镇梁家夼接壤,西与东庄毗邻,南、北分别与金村、车家疃交界。地处丘陵区,三面环山。交通不畅。最早有张姓人迁此建村。清代康熙年间,徐姓人由文登迁此落户。因附近有一庵,故取名庵上。1924年,更名为安吉村。今以徐姓居多。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村周围地下蕴藏金矿。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79万元,第二产业收入7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万元。纯收入96万元,人均纯收入1534元。2003年,全村185户,共578人,其中非农业户口3人。有耕地33.30公顷。经济总收入36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25万元,其它收入142万元。人均纯收入3810元。
  早年在莱山东北、直山以西处,有康姓人居住的村落,名为康格庄。清代迁出。后来当地人将其附近的安吉村、郝家庄、车家疃、贾家疃、石家疃五村合称为康格庄。
  董家庄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东北。北与初家镇何家屯接壤,西邻南陈家疃,东接车家疃,南与东庄接壤。地处丘陵区。村南有沟莱公路,交通方便。明代初,董姓人由莱阳迁此建村,故取名董家庄。1964年,王姓人由牟平县高陵公社辛浴村迁入。今以董姓居多。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588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662万元,第三产业收入750万元。纯收入394.20万元,人均纯收入1906元。1999年后,大多数土地被征用。2003年,全村470户,共13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人。有耕地64.70公顷。经济总收入415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32万元,工副业收入4020万元。人均纯收入4244元。
莱山北有一塂(坡),塂北董家庄、刘家庄、南陈家疃、北陈家疃、黄家疃五村合称为塂后。清代初得名,距镇驻地1.50公里。
  刘家庄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东北,东与南陈家疃毗邻,北与北陈家疃一河之隔,西接黄家疃,南邻河北。地处平原区。清代顺治年间,刘姓人由文登鸭儿湾迁至牟平城,后又迁至此村西居住,取名刘家宅口。1648年,村址东迁,更名为刘家庄。村民以种粮为主,兼有果园、菜园。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49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5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万元。纯收入147万元,人均纯收入1683元。村建有铸造厂、涂料厂、铁制品加工厂等企业。建区后,村中土地逐渐被征用,村民以务工、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2003年,全村258户,共6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人。有耕地25公顷。经济总收入2025万元,人均纯收入4165元。
  黄家疃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东北,北邻莱山工业园,东连北陈家疃、刘家庄,南接东庄,西邻莱山机场。地处平原区。莱山1路、烟台市区53路公交车沿村而过,交通方便。明代万历年间,黄姓人由青州南关迁此建村,取名黄家疃。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38万元,第二产业收入52万元,第三产业收入30万元。纯收入155.50万元,人均纯收入1708元。建区后大多数土地被征用。2003年,全村270户,共6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人。有耕地17.30公顷。经济总收入1864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150万元,工副业收入116万元。人均纯收入3883元。
  南陈家疃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东北,东风河南岸。东与董家庄接壤,西与刘家庄毗邻,北与北陈家疃村交界。地处平原和丘陵区。村东有青莱公路,村南有沟莱公路经过,交通方便。明代万历年间,陈姓人由云南迁此建村,取名陈家疃。清代初,村北又建一村,称作北陈家疃,原陈家疃故更名为南陈家疃。今以陈姓居多,宋、刘、迟、杨等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65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4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5万元。纯收入145万元,人均纯收入1803元。2003年,全村214户,共62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人。有耕地10.50公顷。经济总收入158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8万元,工业收入1280万元。人均纯收入4238元。
  北陈家疃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东北、东风河北岸。南临刘家庄、黄家疃、南陈家疃,北连莱山经济开发区,东与石家疃接壤,西靠澳柯玛大街。地处平原和丘陵区。村边有公路经过,交通便利。清代初,陈姓人由南陈家疃、两甲埠迁此建村,因处南陈家疃北,故取名北陈家疃。后来,村东张家庄村并入。今以张、姜姓居多。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自1985年起,该村开始发展工副业,先后办起建筑公司、砖瓦厂、翻砂厂、耐火材料厂、印刷厂等多家企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9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82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90万元。纯收入322万元,人均纯收入1800元。建区后,土地逐渐被征用,村民多数以务工、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至2002年,已无耕地。2003年,全村450户,共132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人。经济总收入98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0万元,工业收入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两甲埠村 位于莱山镇驻地西北,莱山镇北端。西与芝罘区黄务镇交界,南临莱山机场,东与黄家疃接壤,北与曲家庄毗邻。地处平原和丘陵区。西有烟青公路,烟祥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清代初,梁姓人来此建村,取名梁家埠。后来,金、陈、唐等姓人先后迁入。清代光绪年间进士唐书年,依据本村处福山、宁海之间,而且中间有一条夹河,用“夹”字谐音,将村名改称为两甲埠。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0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14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551万元,第三产业收入2340万元。纯收入313.70万元,人均纯收入1804元。2003年,全村402户,共11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人。有耕地41.10公顷。村中建有烟台益生畜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608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20万元,工业收入268万元。人均纯收入482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