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d&A=1&rec=527&run=13

农业习俗 旧时,每逢正月初一,人们便用一棵高粱秸插在粪堆上,祭祀农神。把写有“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红纸条,贴在墙壁和门楣上,祈求丰收。正月初八、初九、初十三天被冠以“八谷、九籽、十成”,以求五谷丰登的好收成。正月十二是庄稼大会,正月十四为麦子生日。这两天,家家吃面条,期望全年粮食丰收。过年蒸饽饽时,必做一对面虫,形似蛇,名曰“剩虫”,放在粮仓或粮缸里,兆示年年有余。庄稼上场时,忌讳估产;粮食入仓时,忌说“了”、“完”等字眼。今大部分习俗在农村沿袭成规。
  渔业习俗 仪 式 每年除夕夜和正月十三,渔民都要供奉海神,祈祷海神娘娘保佑出海人员平安,鱼虾丰收。渔船首次出海,要祭拜海神,放鞭炮,烧纸钱,以求人船太平,网张鱼丰。
  称谓与忌讳 渔船启航叫“出海”,船离岸远称“往高走”,离岸近称“在矮(方言读iai214)上”,拢岸时称“收山”。船沉了称“醉了”,造船称“排船”,铺船底称“铺字”。日常生活中忌说“翻”、“扣”、“破”、“碎”、“远”、“完了”等字眼。帆船称“风船”(因“帆”与“翻”同音),帆称“篷”;器皿等物品破了称“笑了”,碎了称“挣了”,完了称“满了”等。拉起帆称“升篷”或“长篷”,遇大风落帆称“颠篷”或“颠几档篷”,帆船拔桅杆时称“免桅”。渔民家中瓢、勺、盆、碗、杯等餐具均忌扣放(意兆渔船翻扣)。就餐时,忌筷子横放碗上。忌在船头上大、小便。遇大风浪时,要将免桅的桅杆横捆在船上,保持船体平衡。在船上坐立也有规矩:走动要轻慢,不蹦跳,不背手,不吹口哨。鞋脱放时,鞋头朝着家乡,寓意安全回家。不坐船头和船柱子。吃鱼翻鱼时称“正过来”或“滑过来”。
  手工业习俗 尊师敬祖 木匠、瓦匠、石匠尊鲁班为祖师爷;缝纫、纺织工尊缧祖为始祖;金、银、铜、铁、锡各匠尊李耳为“老祖”,鞋匠尊孙膑为制鞋之祖;染坊尊梅福、葛洪为“染布缸神”和“染色老师”。每逢年节,均有供奉。
  称谓与禁忌 农村称各种工匠为“手艺人”或“耍手艺的”。瓦匠、石匠、木匠尊其领工者为“掌尺的”,掌尺的负责工程设计、进度、质量及人员安排。木匠称领头之人为“大木匠”、“把头”;排船、修船的木匠称为“海木匠”;工作场所称“木匠铺”。木匠的工具箱里,备有各种粗细活工具,最忌他人摆弄。匠人的锤头脱了柄,忌说“掉头了”,称作“出山了”。铁匠、皮匠(掌鞋的)、剃头匠(理发的)、锢炉匠(锔锅盆)、磨刀匠、白铁匠(打洋铁壶的)、纸匠、豆腐坊、油坊等,也都有自己的行规和禁忌。
  商业习俗 坐 商 新中国成立前,商店一般设在城镇、村庄。店主称“掌柜的”,店员称“伙计”或“站柜的”,出店办事称“跑外柜”。商店首次开业,择良辰吉日,放鞭炮、贴对联,悬挂字号。有的字号写在门匾上,有的用木板、铜板制作挂在店门旁。也有用实物当招牌的,如鞋店挂一双大鞋,帽店挂一顶帽子,药店挂一贴象征性的大膏药。也有用特殊标识当招牌的,如理发店门前挂红蓝布条相间的标识等,统称“商幌”。店内一般都供有文武财神。开张时亲朋好友赠匾、赠物,店主设宴招待。第一笔生意,不管赔挣都要做成,寓意开业大吉。禁忌也很多,如店铺的门槛不能坐,柜台不能坐。饺子煮碎了说“挣了”,平常忌说“赔”、“倒”等字眼。20世纪50年代,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商店取消商号、商幌等,各商店门前只挂商店名称牌子。自80年代起,个体、私营商店仍承袭择吉日、挂字号、贴对联、下请柬等习俗,开业仪式较前隆重。进入21世纪,兴设拱门、放礼炮、举行剪彩仪式、贴“金日开业”专贴和悬挂霓虹灯广告牌等。
  行 商 又称“小商小贩”、“做小买卖的”,主要特点是不设店铺。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肩挑、车推,串街走巷销售货物。行商中卖布的,称“大货郎”,摇“大货郎鼓”招揽生意;卖针头线脑、顶针、脂粉、日用小杂品的,称“小货郎”,摇“小货郎鼓”招揽生意。染布的摇的小鼓与小货郎鼓相似,体小声脆;卖糖果、糖葫芦的则敲打小手锣。60年代后,走村串乡的商贩逐渐减少,大多数转为赶集摆摊。
  赶 集 农村人到市集上买卖货物称为“赶集”、“上集”,市集结束称为“散集”。集有定期,以农历日期为准。分大集、小集。大集人多货全、时间长,一般为一天;小集人少货简、时间短,一般为半天。集市上有粮食市、菜市、水果市、鸡蛋市、食品市、服装市、鱼市、肉市、牲口市、杂货市、家具市、盆碗市、花鸟市等,各有固定集中的营业地段。买卖双方本着“要价无多、还价无少”的原则,相互讨价还价。做大牲畜买卖的,有经纪人从中撮合,议价用行话,用袖口摸指头等法替人交易,通常称为“驴经纪”。莱山集和解甲庄集常见此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