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粮油仓储与调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d&A=1&rec=218&run=13

粮油仓储 仓库建设 20世纪70年代,境内设公社粮管所3处,储粮点5个,储粮仓库18幢,容量4845吨。储粮仓库类型分为苏式仓、基建房式仓、简易仓;仓库分为予制和石木结构两种。1980~1986年,先后新建基建房式仓15幢、容量8095吨,均为预制结构。1999年,区粮食管理部门筹集资金86万元,对解甲庄粮站的2600吨仓库进行维修改造。2001年,筹集资金30万元,加固莱山粮站仓库,护坡、院墙180米。2002年,投资20余万元,硬化解甲庄粮站地面1500平方米,更换莱山粮站电线2000米。2003年,筹集资金40万元,维修改造莱山粮站仓库。至2003年,全区粮食仓库总计33幢,容量12940吨。仓储基础设施维修改造投入190余万元,仓库刷白率100%。
  储藏管理 20世纪60~70年代,境内储粮条件较差,粮食只能简单地晾晒入仓储存。用药采用“六六粉”、“氯化苦”、“磷化锌”、“敌敌畏”等。80年代初期,采用塑料薄膜密闭,提高储粮稳定性。1984年,推广“三低”(低温、低氧、低剂量)储粮方法,磷化铝成为主要薰蒸剂,空仓消毒采用“敌敌畏”。1990年,各个储粮点推行双笆仓、滑槽仓、机械通风仓;粮食测温采用电子测温。除每年4次定期普查外,危险粮天天查,半安全粮3天查一次,安全粮7天查一次。建区后,区粮食管理部门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严格执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先后制定完善粮油工作百分考核办法以及粮油出入库、粮情检查、清洁卫生、器材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以及仓储统计等制度,开展科学保粮活动,建设 “四无粮仓”(无害虫、无变质、无鼠雀、无事故)。1995年,储粮仓库“三防”设施(防鼠板、防雀网、防虫线)齐全,机械通风仓100%。1999年主附营业务分开后,仓库、露天垛的保管责任落实到人,粮油出入库全部实行“四包”(包数量、包损耗、包费用、包安全)。区贸易局每季度组织一次粮油安全大检查,实行奖优罚劣。1996~2003年,莱山区粮仓连续8年保持“四无”标准,科学储粮率100%。2003年,全区库存粮食4829吨,地方储存粮食2930吨。
粮油调拨 20世纪70年代,境内初家公社粮食产量较高,莱山与解甲庄公社粮食产量相对较低,境内粮油调入量大于调出量。调入的粮油品种为小麦、大米、花生油。1984年,实行调拨合同制。初家镇粮油定购任务取消。1988年,粮食调拨实行包干,一定3年,调拨数量参照三年包干的收支差额确定。食油调拨计划仍实行一年一定。1992年粮食销售价格放开后,定购粮自行销售,取消调拨。1995年,烟台市粮食局确定莱山区定购粮食2646吨,其中小麦2126吨,玉米520吨,需全部调到市区加工后按计划返调。1996年,计划调入4013吨,实际调入4013吨,实际完成调出2950吨,主要调往市面粉厂和饲料厂。1997年,实际调入4987吨,调出2646吨。1998年,调出完成800吨。自1999年起,定购粮食实行市场销售,政府不再统一安排粮食调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