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海水养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d&A=1&rec=197&run=13

育苗生产 人工育苗 1984年,境内烟台市芝罘区第二水产养殖公司(由孙家滩盐场改造而成,1995年更名为莱山区海珍品养殖试验场)独家从事对虾苗培育,育苗水体3000立方米。1988年,育苗3亿粒,创历史最高,实现利税200万元。1993年,因对虾病(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等原因,停止育苗生产。 2001年,解甲庄镇通世海珍品养殖中心(私营)成立,主要从事鱼、参苗培育,育苗水体800立方米,2002年投产。是年,黄海路街道利乾海珍品育苗场(私营)成立,主要从事参苗培育,2003年投产,育苗水体1200立方米。2003年,通世、利乾两家育参苗2200万头,创利税660万元。
  半人工采育 20世纪80年代,境内部分企业与个体户利用海域自然条件,投入栉孔扇贝半人工采育。此技术要求低,产出效益高。1995年,全区半人工采育栉孔扇贝苗100亿粒,销往辽宁省及省内日照、青岛、威海等地,收益1亿余元。2000年,因栉孔扇贝病害,半人工采育停止。
  藻类养殖 海带 又名昆布。为境内藻类养殖主要品种,20世纪50年代兴起。1978年,境内海带养殖达到高峰期。初家公社养殖海带218公顷,总产6990吨,年产值313万元。之后,由于海带价格大幅度下调,海带养殖业日趋萧条。1994年,全区海带养殖258.53公顷,总产量5626吨。其中区属单位25.50公顷、1332吨,初家镇126.70公顷、1002吨,莱山镇10公顷、450吨,解甲庄镇96.30公顷、2842吨。 1996年,海带养殖面积继续减少,全区养殖148公顷,总产量2376吨。至2003年,全区海带养殖面积112公顷,总产量560吨。
  裙带紫菜 属自繁自长藻类,退大潮时可采集。1994年开始人工养殖,因受市场价格和销路限制,始终未形成规模。
  双壳类养殖 主要有贻贝、栉孔扇贝、海湾扇贝、牡蛎等。
  贻贝 俗称海红,为境内最早的贝类养殖品种之一,由养殖海带引发起来。1977年,各养殖场开始以海带与贻贝兼养。进入20世纪80年代,贻贝养殖进入高峰期,主要以粗放式筏养为主。产品小部分供食用和加工外销,大部分为养殖对虾的饵料。烟台市芝罘区第三水产养殖公司(1995年更名为烟台市莱山区养捕公司)养殖贻贝130公顷。因遭自然灾害,一直未能摆脱困境,严重资不抵债。后破产改制。1999年,全区贻贝养殖220公顷,总产量3700吨。后因接连发生赤潮和病害侵袭,贻贝死亡过半,贻贝养殖已不成规模。至2003年,全区贻贝养殖仅67公顷,总产量218吨。
  栉孔扇贝 为境内养殖最早品种之一,20世纪50年代有零星引进。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栉孔扇贝浅海养殖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4年,全区栉孔扇贝养殖228公顷,年产扇贝9050吨。1996年,因受热带风暴潮袭击和病害的侵袭,栉孔扇贝大量死亡,扇贝死亡率70~80%。烟台市莱山区东方渔养公司(原烟台市芝罘区第四水产养殖公司)是栉孔扇贝养殖大户,浅海养殖147公顷。1997年,因亏损破产改制。个体养殖业户95%以上严重亏损,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1998年8月,境内发生大面积赤潮。3天内,北寨和东泊子等村40余公顷栉孔扇贝全部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00余万元。后经反复试验比较,在同样赤潮和病害影响下,栉孔扇贝笼养死亡率近100%,吊耳养死亡率50%以上,而海湾扇贝死亡率则为20~30%。之后,扇贝养殖业进入结构优化调整期,实行养殖品种更新换代,海湾扇贝取代栉孔扇贝。
  海湾扇贝 1984年5月,烟台市水产研究所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进大西洋内湾扇贝,俗称海湾扇贝,其特点抗病能力强,生长快,效益高,很快取代栉孔扇贝。1994年,区渔业海洋部门开始推广“海、淡水网箱养殖技术”。1996~1998年,赤潮、病害频发,区渔业海洋站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使用筏式扇贝防范赤潮危害技术,推广300公顷,境内浅海养殖生产恢复正常。2003年,从业户由原来115家增至706家,养殖1095公顷,总产量1.09万吨。
  牡蛎 俗称海蛎子。养殖形式为浅海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技术原因,效益不高。1994年,牡蛎主要品种为太平洋牡蛎,养殖面积较少。1999年,全区浅海养殖25公顷,总产量1670吨。2001年,全区养殖牡蛎180公顷,总产量6000吨。2002年,境内引进大连湾牡蛎,因其喜高盐度、深水,适宜境内浅海养殖。全区牡蛎养殖133公顷,总产量10762吨。之后,随着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牡蛎养殖面积迅速扩大,产量逐年增加。2003年,全区牡蛎养殖451公顷,总产量13410吨。
  单壳类养殖 2003年,北寨近海域鲍鱼人工养殖池建成投产,填补境内名贵海珍品和单壳类动物养殖空白。
  甲壳类养殖 主要品种是中国对虾(又称大虾、明虾,雄者称黄虾,雌者称青虾)。因其具有个体大、生长快、对温度和盐度适应范围广等特点,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为出口创汇的主要海产品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对虾人工养殖兴起。1994年,全区对虾养殖146.80公顷,产量24吨。是年虾病(病毒)暴发,对虾养殖进入调整期。各养殖业户引进抗病较强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进行虾池生态养殖(鱼、虾、贝、参、蟹混养)。由于技术更新使得虾类养殖产量、产值较以前有明显提高。1995年,全区养虾106公顷,总产量505吨。之后逐年减少。1998年,全区养虾67公顷,年产对虾500吨。2003年,全区养虾20公顷,年产对虾5吨。
  棘皮类养殖 境内浅海有刺参,主要分布在马山嘴、雨岱山周边岩礁底质浅海,资源67公顷,年宜捕获量5.80吨。2001年,区政府实施海洋生态建设工程,减少阀式养殖密度,海底投石3万方,造礁34公顷,模拟自然海况,进行刺参播增养殖,共投放海参苗27万余头。2002年,解甲庄镇通世海珍品养殖中心投资1100万元,新建1.40公顷地下生态刺参、鲍鱼人工养殖池,填补莱山区海参、鲍鱼等珍贵品种育苗养殖的空白。至2003年,刺参增养200公顷。
  鱼类养殖 主要有鲈鱼、牙鲆和欧洲珍品大菱鲆等品种。1994年,境内海水鱼养殖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沿海村个体池塘试养鲈鱼、牙鲆,养殖面积30~40公顷。2001年,海水鱼养殖出现新的发展态势,即向科技含量较高的设施养殖业转化。以通世海珍品养殖中心为代表的工厂化车间、海上网箱等生态养殖纷纷上马。2002年,全区养牙鲆15公顷,产量25吨。2003年,全区养牙鲆13公顷,产量18吨。网箱养殖已成为境内渔业生产的重要方式。
  名贵海产品 刺参 俗称海参,是潮下带冷温性名贵棘皮动物。体呈半圆形,长20~40厘米,柔软,伸缩性大,收缩时体长是伸长时的一半,一般为褐色或栗色。刺参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不含胆固醇,是高级滋补品,为海珍品之冠。
  鲍鱼 亦称大鲍,古称鳆或石决明,俗称鲍鱼。壳坚厚,低扁而宽,呈耳状,螺旋部只留痕迹,占全壳极小部分。壳的边缘有一列呼吸小孔。壳表面粗糙,内面显美丽的珍珠光泽。视为海味珍品,鲜食、干制均可。壳可入药,亦可用作镶嵌螺钿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