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种植技术及推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d&A=1&rec=178&run=13

小麦种植技术 1994年,全区推广使用小麦精播、半精播配套栽培技术和小麦旱作节水技术。管理技术因地因苗制宜,重点推行百坦(农药)加增产菌拌种技术,防病增产,平均亩增小麦34.5~90公斤。肥料施用采取“两为主、两结合”的方法,即以增施有机肥为主,有机无机相结合,以增施磷、钾肥为主,氮、磷、钾和微肥相结合。1995~1996年,推广普及小麦标准化综合配套增产技术,即播期播量合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格科学化,平衡施肥标准化。改小麦粉锈宁拌种防根病为小麦专用型种衣剂拌种,以解决因拌粉锈宁而出苗晚的问题。以地定产、以产定肥、合理安排配方施肥。1997~2003年,推广“三、一五畦”种植方式,即畦面宽3尺,畦背宽1.5尺,畦内种6行小麦,3行一组,组内小麦行距0.5尺,组间留1尺的玉米套种行,种植夏玉米的地块可不留套种行。这种方式比“二、二畦”的土地利用率提高16%以上。小麦套种玉米技术,改变传统的二年三熟耕作模式,实现粮食作物一年两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玉米种植技术 建区初期,玉米播种改套种耧机播为开沟条播;改“四、二畦”套种为“二、二畦”套种;改单施氮、磷、钾肥为氮、磷、钾及锌、硼等微肥配合施用的配方施肥技术。40~50%的氮肥和全部磷钾肥以及土杂肥播前开沟基施,50~60%的氮肥于大喇叭口期一次追施。建区后,推广“一套、二增、一提高”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即适期套种,增施肥料,合理增加密度,提高玉米整齐度。推广玉米药剂拌种技术、玉米田药剂除草技术,紧凑型优良品种应用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1995~1998年,改重追攻穗肥、补追攻粒肥为早追提苗肥、重追攻穗肥。夏玉米适时定苗后,立即抢追提苗肥,施用量占总追氮量的20 ~30%;大喇叭口期重追攻穗肥,施用量占总追氮量的70~80%。肥料的施用推广以施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以施氮肥为主,氮、磷、钾及微肥相结合的“两为主、两结合”的平衡施肥法及玉米专用肥施用技术,效果明显,平均亩产370公斤。1999~2003年,推广玉米“一套、二增、三推行”综合增产技术,即麦田套种,增加种植密度,增加投入;推行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只浇底墒水和攻穗水的节水栽培技术。采用单粒播种、化学除草、底肥一次施足等技术,扩大配方施肥面积,提高施肥科技含量。
  地瓜栽培技术 建区后,境内沿用20世纪80年代推广的春地瓜“深插斜栽平推一把土,放大窝、水浇足、封严窝、矮留头”的栽插技术。1996年,试验推广脱毒地瓜栽培技术,改过去的良种、良法为良种加脱毒,结合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创高产,经试验脱毒地瓜亩增产1000余公斤,增产率40%以上。1999年,区农业部门借鉴花生地膜覆盖技术,推广脱毒地瓜覆膜栽培模式。采用三级育苗方法,提早地瓜栽植时间,延长生育期。同年,在孙家滩、金村、长青农业高科技示范园进行示范推广,每公顷产鲜薯突破75吨。此品种获山东省“脱毒甘薯高产竞赛”一等奖。
  花生种植技术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20世纪70年代引进推广。建区后仍然沿用。地膜规格为0.006~0.004毫米,栽种品种有海花1号、花37、鲁花9号等。播种密度为中晚熟大粒品种每亩8000~9000墩,每墩2粒。其畦距为85~90厘米,畦高10~12厘米,畦面宽55~60厘米,畦沟宽30厘米。中肥力地块一般亩施土杂肥3000公斤,尿素1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硫酸钾15公斤。高肥力地块适当减少施肥量,低肥力地块适当增加施肥量。施肥方法以基肥为主,土杂肥深施、早施。起垄作畦时,化肥集中施。播期比露地栽培提前10天左右,一般为4月20~25日为宜。
  麦套花生栽培技术 20世纪80年代试推广,90年代大面积推广。建区后,此技术仍在沿用。麦田套花生规格有两种。0.9米大沟,即沟距0.9米,沟底宽0.3米,种2行小麦,沟背宽0.6尺,破背套2行花生。“四、四、四”种植方式,即幅宽4尺(畦与背各2尺),畦内种4行小麦,种植4行花生(背套2行花生,麦收后畦内直播2行花生)。套期为5月15~20日。密度以每亩8800墩,每墩2粒为宜。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尿素15公斤,磷肥30公斤,钾肥10公斤。后期用3%的磷酸氢钾水溶液叶面追施。
  花生果栽培技术 20世纪80年代试推广,90年代大面积推广。建区后,此技术仍在沿用。果播比米播时间上要提前一个月,一般在4月5~15日。果播花生在播前用40摄氏度温水浸果8小时。一般果播覆膜比米播覆膜增产15%左右,露地果播比米播增产10%左右。
  种衣剂拌种技术 20世纪80年代后期试推广,90年代初期大面积推广。建区后,此技术仍在沿用。种衣剂拌种能防治花生苗期蚜虫、花生根结线虫病、病毒病、苗期地下害虫。有效期能持续40~50天。一般能使花生增产15%左右。
  化控技术 1990~1993年为试验阶段,1994~2003年为大面积推广阶段。推广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B9、多效唑等,主要用于防止花生徒长,一般能增产10%以上。施用方法是花生大批果针已入土,植株高度超过45厘米时喷洒B9浓度1000~2000ppm,亩喷药量50公斤;花生开始开花后45天左右,植株高度超过45厘米时喷施多效唑,浓度50~70ppm,亩喷药液50公斤。
  蔬菜种植技术 1998年,区农业局在境内进行西芹(从美国引进,译名文图拉)试种。与传统芹菜相比,西芹具有产量高、耐重茬、纤维少、一年四季都能栽培等优点。1999年大面积推广。2000年,区农业局与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合作研究开发脱毒马铃薯快速繁育技术,利用马铃薯脱毒原种,采用保护地栽培、春繁、秋繁和一年三作技术,利用一年的时间实现原原种、原种、生产种的生产,缩短马铃薯繁育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为脱毒马铃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03年,此技术通过市科委验收。至2003年,西芹种植面积占芹菜种植总量的98.5%,平均增产35~40%。
  食用菌培植技术 建区前,境内以平菇培植为主。建区后,重点推广双孢菇、香菇培植技术。
  双孢菇 培养料以麦秸草、鸡粪为主。每100公斤麦秸草加鸡粪83公斤、石膏7公斤、尿素0.7公斤、过磷酸钙3.5公斤、石灰2.7公斤。培养料发酵采用隧道式二次发酵技术,发酵20天左右。在培植车间培植,采用自动控制调温、调湿。发酵期温度控制在23~24摄氏度,相对湿度75~80%,出菇期温度控制在15~16摄氏度,相对湿度90~95%。每平方米出菇20公斤左右。
  香菇 采用菌种Cr—0.2、V12、92—6等。培养料以木屑、棉籽壳为主。每100公斤木屑加棉籽壳32公斤,麦麸24公斤,糖、石膏、石灰各1.6公斤,含水量55%。培养料装袋后常压100摄氏度条件下灭菌20小时。无菌条件下接种,在20~27摄氏度、相对湿度65%发菌室内发菌,发菌时间一般70天左右。当袋壁四周菌丝体膨胀、皱褶、隆起肿瘤状突起占袋面2/3时,进行脱袋。保持温度15~22摄氏度,湿度85~90%,10天左右现蕾。出菇时温度控制在12~22摄氏度,尽量拉大昼夜温差,湿度85%左右,光照1000~2000勒克斯。
  管理机构 1995年3月,烟台市莱山区农业站成立。为副科级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6人。负责全区农业、果业、畜牧业、蔬菜、土肥种子、植物检疫管理和技术推广等。隶属区农村经济发展局。办公地址初设在樗岚制衣大楼。后迁址区行政中心办公大楼,又迁址芝罘宾馆大楼。1997年4月,由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2003年,实有人员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