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8&rec=29&run=13

自201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来,招远市始终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为标准,按照"统筹规划、改善环境、发展产业、传承文化、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生态招远、美丽金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先后有2个镇被列为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有6个村(居)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招远市获"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县(市区)"称号。2014年7月,全省乡村文明行动第三次现场会观摩招远市建设情况,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央、省等各级媒体作了专门宣传报道。2014年9月,在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议上作了《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乡土文化 建设"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典型发言。2015年1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市"称号。
一、以全域统筹规划为引领,明确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方向。坚持"高起点规划、整体性推进、市镇村联动"原则,专门聘请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团队,编制完成"三个规划":一是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全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等因素,编制完成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确立"三步走一提升"的战略目标,即: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当年创建文明村镇数量达到总数的30%;2013年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完成农村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任务,创建文明村镇数量达到总数的60%;2014年健全完善农村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居民养老、精神文明、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平安保障等设施配套和制度建设,全面完成文明村镇创建任务;在此基础上,以"城乡融合、一体发展"为目标,不断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的软环境和软势力。二是专项规划。规划编制罗山、龙王湖、双塔、金水湖、滨海、九龙、大沽河、苇都八大生态文明示范区专项规划,坚持示范区与示范镇建设统筹实施、一体推进,集中打造一批全省领先的生态低碳居住区、生态产业聚集区、生态项目示范区,使其成为招远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先行区。三是详细规划。根据每个村特有的山水资源、产业资源、民俗文化等不同条件,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建设标准,因村制宜、分类推进,经济强村争创一流,经济中等村突出特色,经济薄弱村重点扶持,到2014年底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100个。
二、以改善综合环境为前提,夯实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基础。坚持把改善综合环境作为彰显魅力、聚集人气的前提和基础,深入实施四大工程,全面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在全市范围内筛选建设10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8个生态文明示范镇,集中打造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精品工程、亮点工程,辐射带动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累计投资2.1亿元,基本建成示范村100个、示范镇8个;在每个村庄开展以清垃圾、清柴草、清粪便、清边沟为主,以房前屋后、村前疃后、周边河道、连村道路为重点的"四清"活动,全力整治农村"脏乱差"问题。全市724个村全部完成环境整治任务,投资8600多万元,清理河道30多公里,修砌排水沟渠10公里,清除"三大堆"2万多处,改水、改厕、改灶1000多处,新增绿地40多万平米,硬化改造农村公路150公里。二是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按照"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工作模式,采取"强镇村自筹、弱镇村奖补"的方式,扎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工作。全市建成镇级垃圾压缩中转站9处、地埋式垃圾箱798个,购置运输车辆94台,配备保洁员2460名,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率达到100%。三是实施生态绿化工程。以水系绿化、山体绿化、村镇绿化和路域绿化为重点,打造生态绿化精品,提升全市的绿化覆盖率。2012年以来,共投资8亿元,造林5133公顷;投资7.5亿元,建设各类水利工程1679个、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四是实施平安工程。在各村成立治保、调解、巡防、普法帮教、重点人口管理、群众工作"六位一体"的综治办,组建农村治安巡逻队伍和矛盾纠纷调解员队伍,建设视频监控室,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2012年以来,共投资1000多万元,安装村级监控系统100多套,安装监控探头2000多个。
三、以强化产业支撑为关键,增添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后劲。坚持把培育特色生态产业作为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载体,依托生态文明示范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生态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互促双赢。一是突出现代农业特色。整合农业发展资源,实施农业综合立体开发,在大沽河、金水湖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建设了总占地533公顷的官地洼设施瓜菜基地、金都庄园、葡萄酒庄、河西高档果品栽培基地等高效农业项目,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二是突出生态旅游特色。发挥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在龙王湖、罗山、九龙生态文明示范区,实施总投资120多亿元的都市滨湖生态养生休闲区、罗山黄金文化旅游度假区、九曲生态旅游休闲区等旅游项目集群,高标准打造观光休闲旅游目的地。三是突出蓝色经济特色。将蓝色经济区建设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蓝色经济和生态低碳项目,在滨海、苇都、双塔生态文明示范区,启动总投资176亿元的双塔工业园、矿山机械产业园、春雨旅游度假区、春雨陆岛交通码头、苇都湿地公园、孙家河景观改造等蓝色经济和生态低碳项目,全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档次和水平。全市已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8000公顷、优质苹果样板园26处、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10处、循环农业基地20多处;注册农产品商标538件,101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认证面积22933公顷,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的41%;发展省级旅游特色村6个、五星级好客农家乐3个,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
四、以保护传统村落为重点,传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精髓。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科学管理"的原则,强化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打造出一批具有浓郁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一是做好村落保护文章。完善保护网络,成立市镇村三级保护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保护范围,健全保护机制,设立保护核心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分滨海和山区2个重点传统村落群,将所有历史遗存全部纳入到保护网络中。二是做好资源开发文章。鼓励龙头文化企业参与传统村落群的旅游业开发,着力发展以休闲购物、民俗体验等为主的旅游产业,全力打造滨海特色和山区特色古村游品牌。2013年,山东鲁鑫贵金属有限公司注册1000万元成立山东鲁鑫古村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0亿元,开发建设古村落文化旅游小镇,力争用2~5年时间将其打造成胶东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和胶东民俗文化影视基地。三是做好文化传承文章。结合传统村落的发展历史和传奇故事,积极开展歌曲、电视剧等艺术创作,以各种渠道展示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让群众在活动中传承优秀的商业诚信基因、创业基因和文明基因,真正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打造成为传承乡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的精神家园。自2012年底启动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申报评审工作以来,先后有高家庄子、孟格庄、大涝洼、徐家等13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五、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提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力。按照上级关于农村综合改革部署要求,积极稳妥、分类有序地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提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力。一是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3年以来,按照"先易后难,分批分期"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4年,全市农村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颁证率达到70.2%,已有596个村开展调查摸底和测绘勘界工作,占全市有地村总数的90%,开展工作面积38400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7.8%;建成市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1处、镇级农村产权交易所14处。蚕庄镇西沟村实行"村企合一、集体主导"的土地经营模式,合理均分确权土地,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由村委控股成立鹏泰农业专业合作社,有效解决"两田制"问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省委副书记王军民等省市领导视察时均给予高度评价。二是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把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三农的重点来抓,已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28家,入社农户达到10.3万户,农民合作社入社率达到49%,先后培育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11个、烟台市级8个。金岭镇富凯果品专业合作社基地面积533公顷,入社成员680户,带动果农2380户,先后承担农业部、山东省和烟台市建设任务,并作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现场会、新型农民培训会的观摩点受到各级领导专家的视察好评,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三是提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辐射作用。按照"试点先行、面上突破、服务农民"的总体思路,全市累计投入社区建设管理资金6000万元,规划建设119处农村社区,建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市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按照好中选优的原则,对农村社区的社区标识、社区服务设施等内容进行提升完善,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有11处农村社区提升完善达标,其他社区正在按标准逐步进行提升完善。温泉街道温家社区规划建设办公场所、物业服务、幼儿园、学校、社区医院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为周边8个村提供便民服务,成为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样板工程。
六、以完善工作机制为保障,凝聚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合力。一是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市委、市政府成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全面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的工作推进机制,并结合开展"第一书记"帮扶、机关干部驻村蹲点等活动,发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上下齐心协力的领导体制。二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在整合涉农资金和优惠政策向示范区、示范村倾斜的同时,市镇两级财政每年安排7000万元奖补资金用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其中安排不低于20%的资金,专门设立 "文化资源保护管理奖励基金",用于传统村落开发和保护;市财政安排8700多万元用于环卫一体化建设;动员138个单位和200多家企业投入资金50多亿元兴建惠农项目300多个,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三是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对创建工程实施项目化管理,制作项目进度看板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安排专人负责项目监督,统一建立电子影像档案,做到倒排工期、快速推进,对推进迟缓的工程项目予以通报批评,完不成预期目标的工程取消年底奖补资格。四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根据《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考核办法》,每年评比表彰40个"美丽乡村",并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推行实施"保证金"制度,即对示范村创建专项奖补资金,市财政暂留10%的保证金,视村庄后续的管理、完善等情况分两年付清,确保建设项目建得标准、管得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