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5&rec=57&run=13

【概况】 自2003年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农业工作的总体部署,按照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突出农民增收这条主线,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三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8年,全市以项目建设推进年为契机,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重点抓了农业项目建设、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教育培训等工作,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2008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7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88元,分别比2003年提高90.96%和83.33%。

【农业产业化经营】 2003年,按照“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要求,在全市筛选出12家龙头企业作为全市农业重点工作项目进行扶持。采取兼并、联合等方式,搞好资本运作,促其膨胀规模,扩大加工能力,全市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积极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政策、争资金,先后开展了烟台市农业产业化“六十佳”申报活动,申报十佳龙头企业2个、十佳农产品市场1个,十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十佳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十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个,将金海集团申报为国家级龙头企业,金城集团、金华粉丝公司申报为省级龙头企业,将毕郭镇农产品批发市场申报全国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带动发展龙头企业12个,培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8个,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5个,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园13个,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个。同时,重点抓了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工作,组织进行了全国红富士苹果协会的申报工作,筹备成立招远市果品销售协会,组织成立市奶牛和肉牛协会。通过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进一步密切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全市优势,确立以食品工业为切入点,将果业、畜牧业、粉丝、粮油和蔬菜加工作为重点,加大投入,培植骨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2004年,初步形成以金海集团、华泉集团、顺达公司、联蕾公司等为代表的果品贮藏加工出口企业群体,带动果品生产基地1 万公顷,以新永康公司、东凤肉禽公司、金胜集团等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群体,带动规模畜牧养殖基地816个;以金华公司、金城集团、大鹏集团等为代表的粉丝加工企业群体,带动种植基地4000公顷;以力源集团、大远集团等为代表的豆制品和蔬菜加工企业群体,带动粮油和设施栽培面积5333公顷。2005年,选择10个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年增加工能力8万吨,带动农产品发展基地3333公顷,辐射带动农户2万户,带动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2006年,对10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处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10个带动能力强的农村经济合作中介组织、10处信息示范点、10个名优农产品品牌认证加大培育和服务力度,助其做大做强,培育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驰名商标1个2007年,市里投入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200多万元,重点对果品贮藏加工、粉丝加工、肉类制品、蔬菜加工出口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企业和基地进行扶持,发展壮大了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及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通过大力实施“订单农业”、龙头企业,广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鼓励创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一系列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点完善“公司+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规范龙头企业及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行为,避免发生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全市共发展果品、蔬菜、畜牧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40个, 40%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这部分农民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
2008年,产生了“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扶持龙头企业同时,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原料生产、技术推广、沟通协调企业与农户的经济纠纷和帮助农民解决资金、物资困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问题得到有效地缓解。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先后组织20家龙头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海绿色农产品交易会“、哈尔滨果品推介会、美国烟台果品推介会等国内外农产品交易、洽谈会,签订销售合同3.14亿元、意向性合同6878万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003年,改变农业结构调整思路,把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采取自建基地和采取定单的方式建立紧密型基地,实现产销对接。2005~2006年,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抓龙头、带基地、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开展。全市共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14处,面积667公顷,涉及蔬菜、果业、畜牧等方面。2007年,种植业以发展苹果、蔬菜为重点,养殖业以发展猪鸡牛为重点。全市新发展种植业基地20处,面积800公顷。其中:果品467公顷(优质苹果示范园5处,333公顷),蔬菜147公顷,其他经济作物187公顷。养殖业基地10处,引进推广了养殖新品种和奶牛胚胎移植等新技术。
2008年,农业部门与各镇(街道)按照市委、市政府年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部署,围绕果品、养殖、菌菜三大产业,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新栽植果园2267公顷,其中苹果2213公顷,大樱桃53公顷,新建成方连片33公顷以上苹果基地3个、20公顷以上苹果基地9个,苹果育苗基地20公顷。发展设施、露地蔬菜467公顷,新建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21个,新建和改建淡水养殖池塘4个,新增网箱、海水养殖项目6个,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农业标准化工程】 农业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2003年以来,在果业生产上,以国家将招远市划为苹果优势生产区域为契机,实施优质苹果工程,研究制定了《果业生产技术规程》。为争取列为全省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制定全市无公害果品生产实施方案,建立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基地9处,设立无公害苹果生产农资专营店16处,同时大力推广以果品套袋为主的优质果品生产配套技术,全市年果品套袋达到15亿个。在畜牧业生产上,狠抓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建设,根据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要求,对全市各个规模养殖基地实行官方兽医监管制度,对生产基地安排专门人员负责,从饲料配方、兽药应用、防疫、检疫实行全程监控,每周巡一次,并对饲料、用药情况进行详细登记,严禁违禁药物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全市新增标准化出口肉鸡养殖场120多个。在蔬菜生产中,加大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应用技术、机械和生物防病治虫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等,全市新增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00多公顷。同时,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质量认证工作。组织金华粉丝、安泰水产品加工、玲珑黄金梨基地等单位申报有关质量认证,全市已有17个基地和企业的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个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建设蚕庄有机苹果、宏鑫出口圆葱、毕郭大霞坞种鸡场、鑫旺种猪场等10处标准化种、养基地,其中5处标准化种植基地规模达到400公顷、5处标准化养殖基地规模达到50万只(头)。张星王家千亩”金鲜“牌大樱桃取得绿色食品认证。

【农业信息化建设】 2003年,招远市被列为山东省和烟台市农业信息化试点单位,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成立农业信息中心,建立“金都农业”门户网站,当年投入运转。各镇(街道)都依托农业技术服务站设立农业信息服务站,全市落实镇级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25 人,村级兼职信息工作人员807人。对辛庄、蚕庄两处重点乡镇的农业信息化工作进行规划设计,建成高标准镇级农业信息服务站。2004年以来,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以市农业信息中心为骨干、13处镇级信息服务站为主撑、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平台,完善金都农业信息网,利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建立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源、农产品龙头企业及原材料需求信息库,发展网络用户800多个。帮助4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网站、网页,开展电子商务。2007年金都农业信息网正式开通,每年为农民和企业传递各类供求信息3000多条,促成农产品销售近10万吨。
为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总结推广蚕庄镇综合利用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辛庄镇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农民科技书屋、农业生产资料推广中心、农业信息服务站四位一体,阜山镇印发农业信息报刊、加强信息服务站的建设等经验。2004年5月,在农业部召开的信息工作会议上,招远市作了典型发言。7月,信息产业部召开农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现场考察招远市农业信息化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为扩大信息覆盖面,抓好网络的延伸,2005年开始筹备建立农业信息语音服务平台,使农民可以通过电话、手机上网咨询各类信息。2006年,将农业信息中心、金都农业电视栏目、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大篷车等信息传播功能整合在一起,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为企业和农民提供更多的农产品供求、科技、就业信息。在金都农业信息网站添加电话语音查询系统,与农户电话联网,建立“户联网”平台,把农业专家分析整理的农、林、牧、渔等各业生产管理、病虫防治、市场供求、劳动力需求等信息输入网络,每项信息固定一个号码,经语音转换后,农民可通过电话上网直接查询。2008年,利用农业信息中心、金都农业网站等信息平台,整合全市农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布资源,发挥农业信息在引导农业生产、调整优化结构、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的先导作用,发布各类农业有效信息8000多条。

【农村土地延包】 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2003年,在全市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月活动,对陆续到期的土地承包合同依法进行延包,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开展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试点工作,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到2004年,全市641个村完成延包任务,延包率达96%,签订合同 13.4万份,占应签户数的95%,延包耕地面积38400公顷,占应延包面积的96%,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0.9万份,到户率达到92%,延包的质量和效果在烟台市名列前茅,整顿“两田制”的经验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
按照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其实施办法的工作意见》要求,2005年成立依法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土地承包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全市经管干部、农村主管会计、新任村支书、村主任、部分镇(街道)两委成员、包区干部进行了土地承包知识培训。完成阜山镇3个村试点工作,土地承包工作在全市全面展开。2006年,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积极稳妥、依法规范”的原则,对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两田制”、“机动地超标”、“承包合同签订不规范、发放不到户”等问题进行整顿和纠正,依法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
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2007年规划第一批94个村进行换证发证,占全市应发证村数的144%。先后进行调查摸底、二轮土地承包方案整理规范、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完善、张榜公示、确权确地、微机录入等。同时对其余被列入第二批规划的村全部进行了调查摸底工作。2008年,全市662个有地村,有496个村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现状台账,555个村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531个村完成微机录入工作,分别占全市有地村的74.9%、81.7%和83.8%,为经营权证发放打下牢固的基础。

【农业科技服务】 2003年开始,市农业局组织开展“科普之春”活动,利用科技大篷车等形式,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直接或间接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2003年,落实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学员2500多人,组织拍摄《金都农业》栏目20多期。农业科技110先后接受农民电话咨询600多人次,现场处结农民提出的技术难题120多次。同时为加强农业科普工作,在市镇村建立农业科技音像书屋22处,采取租、借、售等多种形式,方便农民就近购买、借阅科技图书和光盘。
2006年,将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大篷车、科技直通车、金都农业栏目组等科技传播功能整合起来,形成为“三农”提供服务的合力,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步伐。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大农民培训工作的力度,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共组织各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60多场次,培训农民4000余人次,培训转移农民工3000人。在农民科技教育“三进村”行动中,确定23个村48个示范户作为重点村、户,共举办培训班22场次1600余人;聘请专家现场技术指导29场次;教师联村包户下乡24次,向所包村户赠送科技书籍200余册。2006年5月,山东省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工作会议介绍推广招远市“三进村”行动的经验。
2007年,招远市被国家确定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县(市),全市遴选9处乡镇35个示范村1400个示范户为重点培训对象,积极组织培训。6月5日,市政府在大秦家镇召开创建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示范镇会议,中央及省农广校等领导出席会议。
按照全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总体目标,围绕果品、蔬菜等主导产业和主导品种,2008年共安排各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600多场次、专家现场指导800场次,送科技下乡160次,发放农业科技资料10万多份。承担了国家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项目,补助资金75万元,项目涉及9个镇(街道、区)50个示范村,共计2000个示范户。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全年共培训转移农民工1000人,与20个企业签订了用工合同。2008年在全国农广校评估活动中,招远农广校评估分数为106分,名列烟台市第一。

【村级债务化解】 2003年,全市各镇(街道、区)农村财务“双代管”工作进展顺利,各镇(街道、区)都完成了清产核资、财务移交等工作。2004年,实行“双代管”的村达到638个村,同时建立和完善村民议事和村务公开制度,实现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2005年,对全市农村债权债务状况进行排查、梳理,摸清底子,出台《关于妥善化解农村债权债务暨“一事一议”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意见》,作为债权债务清理工作操作指南。全面取消农业税,较上年减轻农民负担 1213万元,农民人均减负26.3元,取消农村“两工”,全市农民基本实现零负担。2006年,对全市村级截至2005年底的债权债务进行全面统计调查,制定出台《招远市化解村级不良债权债务的实施意见》。在齐山镇开展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及债权债务清理试点工作,依托该镇财务委托代理中心,规范委托代理流程,将全镇77个村的账目、资金全部交由“代理中心”代管,代管资金达116万元。该镇共核实村级债权2621.9万元,化解1730.5万元,化解率达66%;核实村级债务2952.8万元,化解1801万元,化解率达61%。

【沼气示范工程】 2005年,帮助、指导农户设计规划沼气示范点21处,建成集养殖、沼气、种植为一体的沼气示范点19处,沼气池总建筑容积362立方米。2006年,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积极推行农村畜禽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方式,实施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和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全年完成沼气建设300处,总池容积 4000立方米。2007年,重点抓了省级1000户沼气示范户建设项目,承担1000户沼气建设项目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同时,规划阜山、大秦家等8处乡镇18个村1600户申报国家国债扶持项目。2008年,全市承担省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建设任务1000户(烟台市标准化户用沼气示范村773户)。 项目总投资239.2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80万元,烟台市级补助30.92万元,招远配套20万元,农户自筹108.28万元。第二批农村沼气国债项目1600户,分布在14个镇(街道)20个村,项目总投资451.2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28万元,省级补助32万元,招远市财政配套160万元,农户负担131.2万元。到年底,全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建设1673户。

【农产品质量检测】 2003年,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成立,具备检测各种主要农药、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的质量能力,获得国家质量监测资质认证。2004~2005年,建立和完善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主,农贸市场、农产品超市、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为辅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建立和完善以市畜牧兽医化验中心为主,10处镇(区)畜牧兽医化验室为辅的畜禽疫病检测化验网络,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保障。2006年,以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进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完善农产品“品质标准”和“安全标准”,并积极组织进行农产品认证,全市已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无公害食品认证2个、无公害产地认证3个。2007年,积极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检验检测资源,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服务体系,以适应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全市完成重大动物疫病主动检测血样4170份,被动检测血样310份。

【农业执法】 2003年,加大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建立和完善执法工作责任制、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十不准”守则、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办案公开制等规章制度,农业行政执法人员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开展打假护农专项活动,组织执法工作人员对全市200多个农药、肥料、种子、兽药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执法检查,查处违法经营案件160起,查获假劣农药、肥料20多吨,假劣种子1250公斤,假劣兽药价值1万元。
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每年开展打假护农专项活动,组织执法工作人员对全市200多个农药、肥料、种子、兽药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执法检查,对查获的违法经营案件在依法进行处理的同时,通过电视专题节目、信息网络进行曝光。2005年进行执法500多人次,检查农资企业600多家次;与工商等部门联合行动2次,查处无证和违法经营兽药户12家,立案10起,查获违规种子3.3吨,查获不合格化肥19.1吨,违规农药2.8吨,挽回经济损失近200多万元。
2006~2008年共执法检查1340多人次,检查企业、经销户1000多个,查处案件116起,查获假劣农资137吨,涉案资金66.5万元,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支农惠农政策落实】 2004年,组织市、镇有关人员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小麦种植面积进行全面普查,并根据普查情况对全市18667公顷小麦进行直接补贴,共发放补贴款402万元;在2003年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按照规定降低了3个百分点农业税,并取消农业附加税。2004年,全市农民负担总额1213万元,人均26.3元,农民人均减负97.3元,创历史最低水平。2005年,争取到13333公顷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补偿资金200万元。经过项目区确定、供种单位招投标、种子收购及质量把关、项目档案建立规范、良种发放等一系列工作,200万元专款全部用之于民。争取测土配方施肥补偿项目资金100万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6667公顷,每公顷节本增效300元以上。共组织技术人员、包区干部216人,出动车辆50多部,采集样品2000多个,调查农户2000多户,完成麦田土样检测1100多个,化验项数8908项,发放小麦施肥建议卡31000多份。同年,争取到烟台市级1333公顷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其中补偿资金60万元。项目建设包括修建水渠或管灌或塘坝、田间路和机耕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良种及种子包衣、田间林网建设等。项目自2005年9月开始至2006年5月底结束。同年,对全市22533公顷小麦进行直补,474万元补贴资金全部发放到户。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将农机购买补贴30万元顺利发放下去。
2006年,发放直补资金524.54万元,受益农户10.78万户;争取小麦良种补贴资金35万元,带动农民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拖拉机及配套机具40台套。到2007年,连续3年争取到13333公顷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并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档案。
2008年,在争取到13333公顷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的基础上,又争取到13333公顷优质玉米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两项补贴资金共达400万元。项目的实施,对提高全市粮食质量和产量、促进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同年还争取到苹果套袋补贴、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农机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均按照要求进行了落实。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水利设施建设、道路桥梁建设。2005年,在玲珑、齐山镇安排800公顷中低产田土地治理项目。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715万元,其中上级补偿资金477万元,当年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新打、修复大口井22眼,建设桥涵120座,新建扬水站2处,砌渠2000米,修路40公里。2007年治理土地667公顷,分布在阜山镇和毕郭镇,项目总投资398万元。主要工程:埋设管路47.86公里,实现节水灌溉 667公顷;整修生产路47公里;防护面积达到667公顷。2003~2007年,全市先后对总面积5667公顷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进行修整完善,对所有的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初步通过了国家组织的检查验收。2008年项目分布在蚕庄镇,面积867公顷,国家扶持资金为684万元,通过对项目区内田、水、路、林网进行统一规划,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田平、路直、渠通、林成行、农田高产稳产的开发目标。
(撰稿:李顺阳 审稿:赵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