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招远县地方组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4&rec=95&run=13

第一节 招远早期党组织

1925年“五卅惨案”后,招远县立道头第五小学(简称“五小”)教员李厚生等,发起“五卅惨案后援会”,领导学生罢课游行,支援上海工人罢工斗争。此后,李厚生与教员臧商彝、董瑞生、田绰永、王德安等人组织起30余人的进步团体——“少年同志社”,传阅进步书刊,探求救国之路。1926年在莱阳田家村创立“少年同志社私立高等小学”,向学生讲授新知识,灌输革命思想。年底,因军阀政府破坏,学校停办,李厚生、王德安等先后去南方求学,寻求革命真理。1928年,李厚生在福建加入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红色互济会”。1930年春,王德安在南京晓庄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一直和“少年同志社”保持联系。此间,由于国民党政府对进步团体加以限制,“少年同志社”先后改为“乡村教育联合会”、“乡村教育研究会”,以马连庄为活动基点,设立图书馆、阅览室,在部分村庄办起农民夜校和农民协会,向恶霸地主开展斗争。1930年夏,王德安经组织批准回到招远,多方寻找党组织未成,去道头“五小”任教。1932年,李厚生回到招远,与王德安等以“五小”为阵地,宣传共产主义。
1933年春,李厚生等派“少年同志社”社友李敬吾前往“莱阳乡师”寻找党组织。随后,共产党员梁子安来“五小”,介绍王德安重新入党,考察了李厚生等人的情况。7月上旬,中共莱阳中心县委派党员王之风到“五小”,发展李厚生、臧商彝、董瑞生为党员,成立中共招远县道头中心支部,李厚生任书记。8月,王之凤再次来招远,撤销道头中心支部,成立中共招(远)莱(阳)边区特别支部。李厚生因对外影响较大,不便掩护,转移蓬莱,王德安接任特支书记。
1933年夏至1934年初,特支在招远、莱阳、掖县边区建立了29个支部,发展党员130余人,招莱边区革命浪潮日益高涨。
1934年2月,莱阳中心县委军事委员贾佩钦被捕叛变,率“捕共队”到处抓人,白色恐怖笼罩招莱边区,王德安等被迫转移黄县、蓬莱等地。1934年6月,李厚生被选为胶东特委委员,派刘坦回招莱边区整顿恢复党组织。12月,中共招远特支建立,刘坦任书记,辖17个党支部。1935年4月,刘坦被捕,李树芬接任特支书记,与刘儒英在牟疃以开饭店、药铺为掩护,开展工作。1935年底,胶东特委发动的“一一·四暴动”失败,党组织遭严重破坏。1936年5月,李厚生来招远,传达胶东特委指示,批判“左”倾冒险路线。李树芬、刘儒英分头传达特委指示精神,整顿、恢复党组织。年底,胶东特委遭破坏,李厚生和特委书记理琪被捕。1937年1月,国民党军警来招远进行大搜捕,党组织再遭严重破坏,与上级党组织失掉联系。
芦沟桥事变后,从济南获释的李厚生回到招远,与刘儒英、张子良等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1938年1月,在牟疃村成立“民先”临时县队部。4月,刘儒英与胶东特委取得联系,恢复招远特支,对外以“民先”的名义开展工作,着重恢复发展组织,建立抗日武装。

第二节 中共招远县委

1938年8月,撤销中共招远特支,在九曲村成立中共招远县委,刘儒英任书记,隶属胶东特委(后改胶东区党委)。县委对外称“招远县抗日民众总动员会”,中心任务是发展组织,建立武装,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10月,设立秘书处及组织、宣传、军事、民运、青年、妇女6个部。1939年1月设立社会部,2月设立统战部,5月设立敌工部(10月撤销)。6月,贯彻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8月,在芝下村召开首次党员代表会议,重点研究了组织发展问题。年底,全县建立了8个分区委。在党的领导下,各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1940年2月,县委民运部改称群众工作委员会,对外称各救会,领导工、农、青、妇等抗日救国团体。同月,在县委领导下,建立起招远县抗日民主政府。10月,招远县委划归中共西海地委领导,撤销县委军事部。年底,党员发展至1144人。
为便于开展对敌斗争,1941年1月1日,招远县析为招远、招北两个县,分设县委会,均归西海地委领导。招远县委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群众工作委员会、社会部及6个分区委。1941年6月,设立统战部,确定在敌、我、顽三角斗争形势下,孤立分化顽固派,打击投降派,团结进步抗日派,壮大抗日队伍的工作方针。11月,在古山屯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决定以空白区和公路两侧为重点,积极发展党员。由于日军沿青(岛)黄(县)路增设据点,招远抗日根据地以青黄路为界分成东西两片,在这种形势下,为便于各区抗日活动开展,将原6个区划为9个,分设区委会。1942年春,县委、政府机关实行精兵简政,县委各部门撤销,原各部门负责人分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7月,各部门恢复,改称科,撤销原社会部,增设敌工科。12月,日军发动“拉网大扫荡”,县委、政府机关受到严重破坏。翌年春,县委总结了反扫荡中的经验教训,积极开展对敌斗争,扩大根据地。1944年5月,撤销统战科。秋,全县除招城外全部解放,县委中心工作转入反奸诉苦和组织群众发展生产,在贫雇农中大量发展党员,在“空白村”发展党员,建立支部。1945年8月,日军投降,全县解放。9月,县委划归北海地委领导,撤销敌工科。年底,全县有党员2875人,党支部257个,党小组672个。
招北县委成立时,仅有党员100人左右。县委活动于垛石口以北,开辟抗日根据地。县委工作机构的设立和演变基本同招远县委。1942年春,分区委由6个发展为9个。党员队伍的壮大和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引起了日军的注意。5月,第五分区委被日军偷袭,县委在牟家村遭日军包围,损失严重。8月,招北县委划归北海地委领导,地委派武工队到招北帮助开辟敌后工作。县委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大量吸收贫雇农入党,壮大党的队伍,开辟了工作新局面。1943年6月,因龙(口)招(远)路被日军封锁,县委到龙招路以西活动不便,决定成立中心区委,领导一、二、三分区委的工作。1944年5月,攻克日军蚕庄据点后,中心区委撤销。1945年,全县共有党员2308人,党支部230个,党小组473个。
抗日战争胜利后,招远、招北县区两级党组织基本健全。县委工作机构由科改为部,两县县委均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群众工作委员会、党训班(临时机构)。11月,招北县委将党训班列为正式机构。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根据需要,两县县委均于6月设立统战部,又分别在6月和9月设立国军部。两县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参军支前,开展反蒋保田、参军立功和土地改革运动,在运动中大量发展党员,招远县全年发展党员2607名,招北县发展2511名。1947年4~6月,开展了土改复查运动。7月,贯彻华东局《关于山东土改复查新指示》,掀起土改复查高潮,8月底,进行“果实”分配,达到耕者有其田,改变了农村的阶级关系。但是,两县县委在运动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左”倾错误,存在突击发展党员、侵犯中农利益和乱斗乱杀现象。1947年9月,国民党军队侵占招远,两县县委要求各级党组织就地坚持斗争。11月3日,国民党军队败退,两县党的中心工作迅速转入生产救灾。1947年,两县党员发展至16995人,是1945年的3倍。11月,招远、招北县委贯彻华东局《关于暂停土改及禁止乱杀的指示》,纠正土改复查中的“左”倾错误,停止发展党员。1948年春,两县均撤销统战部、国军部。次年2月,分别撤销群众工作委员会,设民运部,增设农村、青年、妇女3个工作委员会。
1950年1月1日,招远、招北县合并,设中共招远县委,隶属北海地委,下设秘书处(1954年5月改称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律检查委员会(1956年改为监察委员会)、县学(1954年改称党训班,1958年改称党校)、农村工作委员会(1954年8月改为生产合作部,1957年7月改为农村工作部)及17个区委。随后,各级党组织公开,全县有党支部790个,党员17716人。5月,北海地委撤销,招远县委改属莱阳地委。1953年10月,县委设立常务委员会。1954年8月设财经贸易部。1956年7月设立文教部、政法部、工业交通部。1958年11月,县委改属烟台地委。1958~1959年县委各部一度与政府有关部门合署办公。1959年1月设生活福利部(9月撤销)。6月,县委设立书记处(1962年10月撤销),撤销政法部(1960年1月重设)。1959年9月设立政策研究室。1960年1月设水产部(翌年4月撤销)。1962年精简机构,县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监委会、党校、机关党委,其他机构撤销。12月,重设农村工作部,增设档案科。1964年4月撤销档案科,5月设财贸政治部,12月设档案局。
建国初期,党员发展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95l~1954年,全县仅发展党员33人。1955年整党工作结束后,县委制定了“1955~1957年建党计划”,指出发展党员一般应吸收青年,并注意吸收妇女和知识分子入党,坚持“积极慎重,长流水,不断线”的方针。这一时期,县委先后领导开展了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检查结束土改,“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实行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农业合作化。1956年底,95%的农村党员参加了农业合作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8年10月,农村人民公社一轰而起,全县1个月内建起20处人民公社,同年合并为14处。各公社设党委会,实行工、农、商、学、兵政社合一体制。在“大跃进”形势下,突击发展党员,1958~1960年,全县发展党员近3000人。1961年,县委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左”倾错误。1966年,县委辖20个党委(其中公社16个),8个党组,7个党总支,904个党支部(其中农村725个),19126名党员。
1966年8月,县委根据中央“五·一六通知”精神,成立“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派出工作组到县直文教卫生单位帮助开展“文化大革命”。10月,在“踢开党委闹革命”风潮下,县委被指责为“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工作组被迫撤回。此后,机关、厂矿、农村、学校等相继成立“造反”组织,于1967年3月5日联合夺取县委、县人委的领导权,成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县委及各工作机构瘫痪。此后,公社、村也先后成立革委会,党的组织生活被迫停止。1969年9月20日,中共招远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立,各公社革委、县直有关部门也陆续成立核心领导小组。在党的政治生活不正常状态下,全县开展了整党建党工作,整党运动中,清除出党136名,新吸收党员997名。1970年12月,招远县召开第四次党代会,重新成立中共招远县委。县委、县革委一套班子,县委书记兼任革委主任,实行党、政、企一元化领导。此后,各基层党委随之恢复。1971年,全县突击发展党员3194名。1973~1974年,县委党校及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等工作部门相继恢复。1975年,全国上下开始全面整顿,招远县委开始纠正“左”倾错误,但随即被“反击右倾翻案风”冲断。至1976年,县委辖19个基层党委 (其中公社党委16个),32个党总支(其中农村19个),1186个党支部,29019名党员。
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全县各级党组织带领群众深入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但由于受到“两个凡是”的束缚,党的工作处于徘徊状态。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进行拨乱反正,纠正大批冤假错案,把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1979年5月,恢复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0年12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招远县人民政府,县委和政府分设。县委领导全县人民,从农村改革入手,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以商品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此间,党的生活制度得到落实和完善,党的建设逐渐走上正轨。1982年1月,设立党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1984年6月改称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4月,设立统战部,12月设立政法委员会。1983年1月,设立老干部局(1984年改为老干部办公室,1985年复称老干部局)。1984年,纪律检查委员会从县委工作部门中独立。同年3月设立农村工作部、企业政治部,11月设立组织员办公室。1985年,县委下设县委办公室、政策研究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部、政法委员会、“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机关党委、老干部局、组织员办公室等工作部门,设县委党校、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等局级事业单位,辖30个党委(其中乡镇党委16个),38个党总支,1259个党支部,34243名党员。

第三节 党 员

队伍规模和构成 1933年,招远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由于时遭敌人破坏,组织发展很不稳定。到1938年,全县仅有党员84人。1945年,招远、招北两县共有党员5183人。解放战争时期,大量发展党员。1950年1月1日合县时,全县有党员17716人,占总人口的4.55%。1960年,发展党员2562人,是解放后发展党员较多的一年。1966年底,全县有党员19126名,占总人口的4.07%。1967~1970年,因“文化大革命”影响,党员发展停滞。1971年突击发展3194人,1976年又突击发展2033人。1978年底,全县有党员29756人,占总人口的5.65%。此后,党员发展走向正轨,坚持“积极、慎重”和“长流水、不断线”的方针。1985年底,全县党员发展至34243人,占总人口的6.27%。
建党初期,党员多为小知识分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量吸收贫雇农入党,党员结构迅速变化。1951年,全县党员17619人,其中工人205人,占1.16%,农民16007人,占90.85%。50年代中期,虽注意在青年、妇女和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但党员结构变化不大。“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入党困难。1978年以后,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入党。1985年,全县党员中各类技术人员1748人,占党员总数的5%。
50年代,党员主要分布在农业、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文教卫生等行业。到70年代,已遍布各行各业。1985年,党员的行业分布情况是,工业3758人,基本建设业239人,交通运输和邮电业270人,农林水及气象业23923人,商业服务业1185人,文教卫生业2369人,金融系统261人,城市公用事业18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2114人,其他106人。
党员教育 日常教育 建国前,党员教育主要通过党小组或党支部的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1956年后,党的“三会一课”(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课)。制度逐渐形成。“文化大革命”初期,“三会一课”制度中断,1972年后又重新恢复。党员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党的基础知识、形势、任务和共产主义思想。
1956年开始,结合党的中心任务,针对党内存在的问题,一年进行一次组织整顿,教育党员。“文化大革命”时期,组织整顿与三级干部会曾一度一起进行。
1979年初,苏格庄村实行党小组包队、党员包户的联系群众制度。5月,县委组织部总结他们的经验,推广全县。1982年,该村党支部在全省介绍经验,将党员包户制度改称党员联户制度,推广全国。
集中教育 1942年,招远、招北两县党组织进行整风学习,反对宗派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党八股。1947年,结合土改复查,两县县委进行组织整顿,在党内开展“量党查三代”活动,号召党员“放下包袱爬山顶”。招北县在运动中开除党员202人,出现“左”倾错误。1950年7月,全县开展整风运动,翌年11月转入整党,到1955年结束,1000多名不合格党员退党。1957年,进行整风反右,犯了扩大化错误,41名党员被错定为右派分子。1963年,采取集中培训的方法,对党员进行“怎样做一个好党员”教育,吸收各行各业中的积极分子和共青团员参加。1963年7月,在罗山、华山、勾山、青龙等公社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整顿党的组织,搞好党员登记,)964年4月结束。运动中,查出犯有各种错误的党员1338人,对克服某些干部中存在的多吃多占、官僚主义等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把一切问题都当成阶级斗争,致使许多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批斗。1968年10月,在党内生活不正常的情况下,招远县进行整党建党试点,1969年11月全部展开。这次整党建党,与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等运动结合进行。运动中,开除党籍325人,取消预备资格37人,劝退8人,暂挂534人,受其他党纪处分的166人。1985年5月,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分批进行整党,分学习文件、对照检查、集中整改、组织处理和党员登记几个阶段进行。这次整党的基本任务是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参加第一批整党的有党政机关副局级以上单位99个,2353名党员,年底结束,处理党员7人。
党校培训 1954年,改县学为县委党训班,对党员进行定期不定期培训。1958年,党训班改为县委党校。1969年,结合整党,举办1个月的学习班,县直182名干部参加培训。1971~1976年,根据形势需要,举办各种培训班50期,培训干部党员12737人次。1977~1985年,举办理论学习班、干部专修班、党员纳新对象学习班、经营管理学习班等53期,培训11759人次。1984年开始,举办为期两年的干部中专班,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法学、经济管理等14门课程。

第四节 党员代表会议和党的代表大会

党员代表会议 1939年8月,中共招远县委在芝下村召开首次全县党员代表会议,出席代表66人,会期2天。会议作出五项决议:一、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建立区、乡、村政权,组织抗日团体;三、发展人民抗日武装,成立区、乡、村自卫团;四、发展党员,扩大组织;五、成立抗日民主政府。会议还选举出席胶东区党代会代表3人。
1950年2月9日,在县城召开全县党员代表会议,做出《关于1950年春季具体方针任务的决议》。其具体任务是:大力恢复生产,做好节约、救灾和备荒工作;加强治安工作,安定社会秩序;加强干部教育,重视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建设;充分发动群众,开展党内外民主运动。
1951年2月25日,在县城召开全县党员代表会议,历时4天,出席会议代表149人。总结土改工作中的成绩,指出敌情观念不够、斗争不够深入的缺点,布置了当年的工作。
1951年11月23日,在县城召开全县党员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244人,历时8天。会议补选县委委员2人,通过“关于整党准备工作决议”。
1953年7月29日至8月5日,在县城召开全县党员代表会议,总结了前段生产中的经验,指出在领导农民订立生产计划、互助合作中的主观冒进问题,揭发批判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等错误倾向。会议贯彻上级深入开展“三反”斗争的指示,明确工作中心。因县南部突遭严重水灾,会议中途结束,未能对今后任务做出具体部署。
1953年11月ll~18日,在县城召开全县党员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386人。会议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布置冬季工作,通过“关于1953年冬季工作决议”。决议指出:“在冬季工作中,仍以生产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并紧密结合统购统销、普选、整党、冬季教育、民兵治安等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三反’运动。”
党的代表大会 1956年后,招远县党的代表大会正式列届次。
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6年5月17~25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04名,列席代表31名。代表们讨论审查了县委工作报告和《招远县实施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规划》、《一九五六年农业生产计划》。会议总结了1955年秋季以来在农业合作化和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统购统销、社会治安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指出忽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发展多种经济等问题及县委领导作风上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会议布置1956年的工作任务仍以生产合作为中心,同时加速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致决议,要认真地领导全县各级党组织与全体党员干部,团结一致,继续克服右倾保守思想,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转变领导作风,争取5年农业增产计划超额完成。大会选出县委委员23人,出席山东省党代会代表10人,候补代表2人。
1958年2月10~15日,中共招远县一届二次会议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85人,并吸收一部分乡干部、农业社社长和县直科局长列席会议。会议讨论了《招远县一九五八——一九六二年农业发展规划》、《招远县实施{一九五六年——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规划纲要》、《一九五八年农业生产计划》、《关于一九五八年爱国卫生运动计划》,通过县委工作报告。总结了一届一次党代会以来各项事业所取得的成绩,指出在合作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未能集中主要力量整顿巩固,导致1957年秋冬刮起反对合作化的“台风”等问题。会议号召全面开展整风,大力掀起生产高潮,实现当年粮食亩产500斤县,争取工农业生产、爱国卫生、领导思想和领导作风全面跃进。
第二次代表大会 1960年5月26~3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288人,列席37人。县委书记矫宁治代表县委作了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团结全党全民,为实现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而奋斗》的工作报告。报告把前段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的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当做成绩肯定,特别肯定了1958年5万钢铁大军大炼钢铁的“巨大”成绩。在“左”倾错误影响下,会议不顾严重的经济困难,提出今后的工作要继续深入地贯彻执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为提前超额完成1960年和今后3年、8年的国民经济计划而奋斗。号召全党“一心一德,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向光辉灿烂的前程高歌猛进”。大会选举了31名委员组成县委会,候补委员9人,选出7人组成的县委监察委员会。
第三次代表大会 1963年7月25~3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310名,列席代表48名。会议总结了1962年冬以来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总结了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关于阶级、形势、矛盾的指示贯彻情况,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包产到户”和所谓“一部分右派乘机翻案”给予批判打击。会议在总结教训时认为,“几年来非政治倾向在增长,阶级斗争的旗帜没有高高举起来”,“这几年农村中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的斗争是尖锐的、激烈的”。这次大会后,“社教”运动深入开展,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错误地打击了部分基层干部。大会通过了《关于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决定》、《关于各级党委领导干部到基层蹲点的决定》、《关于加强干部学习的决定》。会议选举了县委委员21人,候补委员3人,选出出席省党代会的代表9人,候补代表1人。
第四次代表大会 1970年12月20~22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787名,列席代表22名。大会前,县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以5天的时间开门整风,以4天的时间举行了预备会议。这次大会在“左”倾思想指导下,总结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斗、批、改运动以及战备工作、“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工作取得的所谓成就,提出了今后党组织的各项任务。会议决议认为:“这次大会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指引下,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大搞路线分析,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会议作出《关于实现思想革命化、科学化的决议》和《关于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决议》。选举产生35人组成的第四届县委会,选出出席省第三次党代会代表10人,出席地区党代会代表50人。
第五次代表大会 1980年8月20~23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360人。这次大会以加快四化建设步伐,把经济工作搞快搞活为主题,总结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清算极“左”路线、落实各项政策、整党整风及经济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并提出奋斗目标。同时也指出了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左”倾错误和思想仍不够解放等问题。会议选出第五届县委委员31人,候补委员6人,选出7人组成中共招远县第五届纪律检查委员会,选出出席省第四次党代会代表5人。
1981年11月27—29日,召开了五届二次党代会,会议分析一年来的政治经济形势,总结经验,找出差距,研究了1982年如何进一步把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搞活的问题。
第六次代表大会 1984年7月7~1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391人。会议总结了上届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在思想路线上坚持实事求是。在政治路线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健全党的生活制度,对各级党组织进行初步整顿。在经济工作上坚持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也指出在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方面,认识迟,起步晚等问题。会议提出“富民兴招”的口号,指出今后的中心任务是要坚持改革,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提前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近期的任务是进一步总结完善稳定生产责任制。会议选出六届县委委员33人,候补委员6人,选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4人。

第五节 党的纪律检查

1950年,成立“中共招远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书记、副书记由县委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1951年,区设兼职纪检委员。1952年,县委纪检委办公室撤销,设专职纪检副书记,与政府人民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至1955年6月人民监察委员会撤销为止。1956年,改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为“中共招远县监察委员会”,设专职副书记,书记由县委负责同志兼任。各区委副书记兼做监察工作,县直较大的单位由1名负责人兼做监察工作。1958年,中共招远县监察委员会改为中共招远县委监察委员会。1959年各公社设专职监察委员,不久撤销,1964年重设。1967年3月5日,县委被“夺权”,监察机关瘫痪并随即撤销。1979年5月,重新成立中共招远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设专职副书记,书记由县委负责同志兼任,县直较大的单位和厂矿设兼职委员,公社设专职委员。1984年7月,第六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中共招远县纪律检查委员会,臧 任书记。下设办公室、信访科、检查科、审理科和经济检查科。各基层党委、党组普遍成立纪委和纪检组。
检查工作的任务是受理对党的组织或党员的检举、控告和党员的申诉、控诉,对违纪党员或组织予以处理。保证党组织的纯洁性、先进性,促进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1950~1953年,围绕镇压反革命、“三反”等运动开展工作,查出有包庇地、富、反、坏分子错误的党员157人,参加反动会道门的521人,犯有贪污错误的245人(其中71名情节较严重的给予党纪处分)。1954年,以资本主义思想严重、抵制破坏统购统销等问题,处理党员86人,随后通过复议,免予处分61人。1957年反右斗争中,41名党员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1958年,围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处理党员220人(其中“拔白旗”中处理115人,翌年甄别复议,减轻或免予处分29人,恢复名誉23人)。1961~1962年,着重解决生产救灾中的违纪问题。1963~1964年,着重查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揭发出来的问题,在4处“社教”试点公社查出犯有各种错误的党员1338人,给予党纪处分27人。1950—1966年,共处理党员1361人,其中开除党籍608人,留党察看250人。
1967~1978年,纪律检查工作由组织部负责,共处理党员1056人,其中开除党籍432人,留党察看159人。
1979年纪检委重建后,以查处违纪案件、经济案件和复议申诉案件为主。至1985年,查处党员254人,其中开除党籍33人,留党察看116人。

第六节 信 访

建国前后,信访案件较少,由县委秘书处负责查处。1953年县委成立处理人民来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是年,查处信访案件528起。后,信访工作交县委办负责。1962年,受理信访案件7869起,处结7488起。1963年,县委成立信访领导小组。“文化大革命”初期,信访工作由革委办公室负责。1972年,县革委办公室设信访接待组,是年处结信访案件4983起,处结率为84.82%。1975年,受理信访案件6546起,处结率89.52%。1980年,县委办公室设信访接待组,政府办公室设信访科,负责人民来信来访工作。1982年8月,信访接待组和信访科合并为信访办公室,归政府领导。1984年机构改革,信访办公室属县委、县政府共同领导。1985年,受理信访案件917起,处结893起,处结率为97.38%。

第七节 统 战

1941年,中共招远县委设立统战部,成立临时参议会,吸收各界人士,共商抗日军政大事。1943年,召开商人座谈会2次,士绅名流座谈会3次,区级教师座谈会41次。通过统战工作,各界抗日救国团体纷纷成立。
招北县一直未设专职统战机构,其工作由县委兼管。
建国初期,统战部门注意发挥民主人士的作用。1952年3月,人民代表会议常委会由27人组成,其中非中共党员人士16名。
1954年,统战部门普查全县中小学教员、地方中西医、华侨、归侨、基督教徒和民主人士的情况,团结各界进步人士,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中,统战工作基本停顿。
1978年,县委着手落实各项政策。1979年,对全县右派全部平反。1980~1981年,为9名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对全县知识分子作了全面调查,逐人登记立档,纠正冤假错案,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200多名。1980年8月,召开全县归侨、侨眷大会,成立招远县归国华侨联合会。1982年4月,对全县去台人数进行全面调查,解决落实10起政策问题。同时,对全县原有教堂进行了调查,落实了33间被占教堂房产权,对全县185名基督教徒进行调查登记。1984年,召开全县少数民族代表会议和基督教徒会议,开放金家沟基督教堂。1985年,为59名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颁发了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