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对外贸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4&rec=67&run=13

第一节 出口商品收购

民国时期,出口商品大多由私商收购,部分由外商直接收购。1944—1949年,出口商品大部分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收购,小部分仍由私商收购。1950~1971年,出口商品大部分由商业部门经营,只有粉丝、槐米等,由烟台粮油食品进出口支公司龙口采购站收购,个别出口商品如网扣绣花等,则由生产单位直接与烟台工艺品进出口支公司联系对外销售。
1972年3月,烟台粮油食品进出口支公司招远采购站成立,大部分出口商品由该站负责收购。1975年,县外贸局成立,多渠道收购出口商品,积极扶持出口商品生产。1985年,外贸收购总值达5517万元。

第二节 出口商品种类

民国时期,出口商品主要有粉丝、发网、网扣花边、花生油等土特产品,由龙口、烟台出口或转口。建国后品种不断增加。1985年,有9大类、100多个品种,由省外贸部门掌握,统一运往青岛出口或转口。
粮油食品类 粉丝 为县内一大传统特产。1860年(清咸丰十年)开始从龙口港出口,成为享誉中外的“龙口粉丝”。民国初期,招远粉丝加工出口兴盛,每年出口量约3500吨。
建国后,人民政府积极扶持粉丝生产。1985年,全县有200多个粉丝生产厂家,出口粉丝3529.61吨。
花生油 民国时期,每年出口约2000吨。建国后时断时续,多少不定。最高出口量为1982年7988.20吨。1985年为2000吨。
花生米 民国时期即有出口。建国后出口量不断增加。1971年出口花生米2500吨,1981年10073.30吨,1985年9425.98吨。
玉米 1972年始出口100吨。1973、1974两年停止出口。1975年出口1500吨,1985年10023吨。
冻鸡 1977年始出口27.80吨。此后,每年出口量不断增加。1985年为1127.88吨。
冻兔 1977年始出口10.50吨,1979年增加到70.50吨。1984年只有少量出口,次年停止。
菜牛 1979年始出口68头,1985年出口795头。
大虾 1977年始出口75.60吨,1980年出口215.23吨,1985年为48.68吨。
苹果 1974年始出口127吨,1985年出口1045.39吨。
大梨 1980年始出口51.40吨,1985年出口335.81吨。
板栗 1976年始出口9.80吨,1980年出口103.58吨,1985年为65.38吨。
果脯 1973年始出口25.40吨,1985年出口23.55吨。
土产品类 桐木 建国后有少量出口。1971年出6立方米,1976年增加到264立方米,1984年为3702立方米。1985年未出口。
槐叶粉 1973年始出口 49.10吨。1980年出口最多,为2034.18吨。1982年停止出口。
反白草 1970年始出口45吨,1974年出口121 55.80吨,1985年出口仅有2.45吨。
茵陈 1971年出口2.50吨,1973年为5吨。此后,每年出口在1吨左右。1985年仅有0.117吨。
槐米 1975年始出口0.54吨,1981年出口4.52吨,1985年仅有0.09吨。
苦杏仁 1971年出口2.81吨,1973年增加到5.6吨,1985年仅有0.02吨。
蜂蜜 1971年始出口 7吨,1979年增加到87吨,1985年为53.82吨。
此外,山桃仁、白瓜籽、香菇、甜叶菊、吉豆淀粉等,也有出口。
工艺品类 网扣绣花 为招远民间传统手工工艺品。民国初期即有出口。1971年出口金额为124.70万元。1979年548.91万元,1985年为356.83万元。
草制提篮 1971年出口1.20万打,1974年3.13万打,1985年为0.58万打。
草制门帘 1971年出口 2.39万挂,1978年增加到69.43万挂,1985年出口 42.73万挂。
草制纸篓 1977年始出口1.80万打,1981年出口最多,为3.25万打,1985年为0.1l万打。
草制坐垫 1973年首次出口 0.18万打,1980年出口量最多,为3.25万打,1985年为0.3万打。
草制地毯 1971年出口金额15.99万元,1977年出口金额138.62万元,1985年为40.97万元。
其他草制杂品也有出口。
丝制挂毯 1983年始有出口,1985年出口量为3431平方呎。
人发 1971年出口1.78吨,1976年为2.14吨,1985年仅有0.02吨。
畜产品类 黄牛皮 1971年出口6624张,此后,收购量逐年减少,1985年仅18张。
绵羊毛 1971年出口2883公斤,1984年为1013公斤,1985年停止出口。
猪肠衣 1971年出口43638根,1980年出口最多,为123880根,1984年出口 3290根,1985年停止出口。
猪鬃 1971年出口 27.8箱,1980年出口最多,为183.3箱,1984年为12.45箱。
马尾 1971年出口 5.7箱,1978年达55.7箱,1985年为0.22箱。
兔毛 1971年出口O.7吨,1982年最多,为7.5吨,1985年为2.2吨。
黄狼皮 1971年口1378张,1977年为4334张,1984年为1109张,1985年停止出口。
家兔皮 1971年出口434张,1979年出口11966张,1984年仅233张。
貂皮 1975年始出口95张,1983年出口1500张,1985年为1492张。
另外,野兔皮、獾皮、其他杂皮、公鸡三把毛、鸡毛等,也有少量出口。
轻工产品类 主要是三环牌铜铁挂锁,1976年始出口156.30万把,1982年为346.54万把,1985年为405万把。
化工机械类 主要是管钳,1976年始出口6.4万把,1980年出口量增加到16.86万把,1985年为8.39万把。
此外,断线钳、手摇台钻等也有出口。
纺织品类 布服装 1977年始出口0.76万件,1982年出口量达8.69万件,1985年为8.27万件。
童鞋 1980年始出口18.45万双,次年出口增加到48.88万双,1985年出口4.38万双。

第三节 主要出口商品介绍

粉丝 多年来为招远大宗出口商品。据传,三百多年前县内即有人用绿豆(吉豆)作原料,加工制作粉丝,数百年盛传不衰。20世纪30年代,全县有千余家粉丝加工作坊,年产粉丝9000余吨。建国后,粉丝作坊遍及全县,尤以张星、金岭、辛庄、玲珑、招城等乡镇为重地。1985年,全县加工出口粉丝3500余吨。由手工操作,发展为半机械化、机械化,加工工艺有较大改进。
19世纪60年代,招远粉丝开始从龙口港出口,始称“龙口粉丝”。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西欧等56个国家和地区。
龙口粉丝具有丝条细匀、光亮透明、质地柔韧、洁白卫生等特点。可熟煮,可凉拌,荤素皆可,四时适宜。可做成“萨其马”、“八宝粉丝”等20多种中西美味菜肴,食之有消暑清热作用。1982年,金岭镇生产的“塔牌”龙口粉丝被评为省优,1983年被评为部优,1985年获国优和国际美食及旅游协会颁发的国际食品高质量“金桂叶”奖,为全国乡镇企业中第一个获国家、国际奖的产品。
网扣绣花 网扣绣花又称网扣花边,是招远民间传统手工艺品,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为我国著名出口抽纱工艺品之一,以其色泽典雅、纹理清晰透明而著称。1968年,县网扣绣花厂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改革创新彩色网扣。先后设计生产出“延安宝塔”、“南京长江大桥“、“天安门礼花”、“嫦娥奔月”、“梅花颂”、“潇湘竹”等图案产品,参加了山东省和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深受国内外客户欢迎,销往日本、西德、意大利、加拿大、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县网扣绣花厂被国家经委、对外贸易部和轻工业部列为全国抽纱定点生产单位。1985年,全县网扣绣花出口金额356.83万元。
草制工艺品 草制工艺品指用玉米皮、狼尾草、油草、三棱草等,按一定图案编结而成的工艺品,是招远县近些年新发展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主要产品有门帘、地毯、汽车坐垫、沙发坐垫、提篮、果盘、吊篮、纸篓等十多种上百个规格。远销日本、冰岛、新西兰、科威特、意大利、瑞典、美国、英国、法国、香港、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出口总值265.10万元。
三环牌铜铁挂锁 县五金造锁总厂生产。设计独特,结构合理,具有高度保险性能。—把中号锁锁梁抗拉强度达800公斤以上,钥匙牙花达4万对不重齿。用户总结出五大特点:防拨、防撬、防锯、防互开、防腐蚀。该厂生产的双开铜铁挂锁必须用两把不同牙花的钥匙依次插入锁孔,各转一次才能开启,为国内首创。1980年以来,在两次全国同行业评比中,均夺得第一名,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山东省人民政府、省经济委员会、省对外贸易委员会、省出口商品检验局将三环牌铜铁挂锁誉为信得过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出口405万把,总值432.16万元。

附 粉丝业之沿革

粉丝业为鲁省之特产,又为有益卫生之食品。销路甚广,南至香港、新加坡等埠,北至安东、营口。招远所产,尤为著称,民国初年为最盛时期。
招远县为制粉业最盛之区。相传距今四十年前,有宁波人在龙口倡设粉庄,于是,粉丝之销路,日见推广。以前制粉之家甚少,不过占全县人口百分之一、二,产品 多销售内地,无甚足称。其后渐次发展,至民国初年,益形茂盛。考其致盛之由,不外下列各点:(一)销路之扩大。(--)技术之进步。甜浆之发现,乃进步中之最著者。(三)制粉知识之普及。(四)信用之确信。他处制品,常参豌豆、高粱、地瓜等,唯招远所产,原料最纯,为商贩所信任。二十年前,招远之粉,本经栖霞运烟台出口,后烟台市场粉质杂乱,渐失信用,遂为龙口所夺。(五)副产物之利用。(六)副产物利用之普及。(七)勤苦耐劳之民情。查该地农村,无日不在劳力之总动员状态中,绝无游手好闲之人,比之其它各地,迥然不同,实为勤苦耐劳之表现。(八)社会安宁人口激增之结果。招远一带,自民国成立以来,除受若干次兵灾外,绝无匪患,社会安宁,自可安居乐业,精勤独进。其次则为人口之增加也。山东人口之密度,当以东部胶东为最,人均土地大约不过三亩,岁时歉收在所难免,故各县穷氓,多有远徙东北以谋生计者。招远民风闭塞,富于重农保守之思想,外徙者较少,此种副业之发展,乃势所必然。(九)气候上之便利;该地区气候亢旱少雨,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干燥之作业,实于制粉上有莫大之便利。(十)地理上之便利。渤海水运兼有内河与外海之特性,无大不容,无微不入,故龙口四通八达。凡北部中国之原料,均能利用,不虞缺乏;其制品又以海运之敏捷,不虞停滞。地理上之便利,实非浅鲜。
以上十端,皆为招远粉丝业发展之主要原因。据专业者之统计,该县农家百分之六十均与粉业有关。每年输往上海、宁波、厦门、香港、九龙、新加坡等处,占龙口出口额的百分之七十。营业之盛,可见一斑。
(摘自1934年版《中国实业志》,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