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集市贸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4&rec=66&run=13

第一节 集市交易

县内历史较长的集市为招城、毕郭、夏甸、杜家、中村、蚕庄、道头、潘家集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集市多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1950年,全县有集市37处,市场面积约12.32万平方米,入市摊位15387个,上市总人数536万人次,上市物品360余种,上市物资总值约3541.5万元,成交总额为1255.3万元,占上市物资总值的35.4%。在37处集市中,上市人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杜家1处,1万人以上的有招城、毕郭2处,5千人以上的有夏甸、傅家2处,3千人以上的有道头、蚕庄、辛庄3处,2千人以上的有潘家集、北截2处,2千人以下的有大霞坞、大疃、年头宋家、中村、栾家店等27处。
1958年“大跃进”时期,违背经济规律,对集市交易管得过死,控制过严。“文化大革命”期间,把农民家庭副业说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把集市贸易说成是“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和土壤”,推行辽宁省哈尔套所谓“社会主义大集”经验,全县实行一个日子赶集,集市交易几乎窒息。1967年,全县集市22处,比1950年少15处,市场面积比1950年少85860平方米,上市物资总值比1950年少30%,且黑市交易盛行,投机倒把严重。
1985年,全县集市44处,市场面积约57万平方米,比1950年增加44.68万平方米,入市摊位717840个,上市总人数为1190万人次,上市物资品种750个,上市物资总值10369万元,成交总额3052万元,占上市物资总值的29.4%。上市人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招城、毕郭2处,1万人以上的有道头、夏甸、蚕庄、辛庄、年头宋家、大霞坞6处,5千人以上的有大疃、大秦家、大户陈家3处,其余33处均在5千人以下。

第二节 物资交流会

1939年前,物资交流会以山会、庙会的形式出现。全县有山会9处,庙会41处。规模较大的有招城的每年农历四月十七日和十月十五日的“老母庙”庙会和山会,杜家的四月十八日“岳王庙”庙会和冬月初六日山会,辛庄的六月二十四日“火神庙”和三月初三日、十月初八日“大社庙”庙会,道头的四月二十八日“道头西庙”庙会和七月十八日“饮马湾”山会,蚕庄的六月十二日产金华山庙”和七月十五日“丁家庵庙”庙会,中村的六月十九日“火神庙”庙会和七月十四日山会,南院乡三月十六日“杨化寺”庙会和九月十六日“西罗家”山会,宋家乡四月初八日“石庙涧”和三月十六日“普提寺”庙会,玲珑镇郑家五月初五日和七月初一日“端午庙”庙会等。每逢山会、庙会,赶会者成千上万,物资丰富,光景颇盛,是乡间最受欢迎的交易形式。日军入侵后,经济萧条,山会、庙会渐次枯缩。
新中国成立后,为活跃城乡物资交流,繁荣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1952年,县政府成立物资交流委员会,负责举办物资交流大会。11月3~6日,在杜家召开物资交流大会,总成交额为91665万元(旧币)。在杜家物资交流会经验指导下,相继在招城、毕郭、蚕庄、道头等地,各以3天时间召开物资交流大会。
1958年“大跃进”,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1963年又开始组织物资交流大会,在县城开了3天,总成交额为8万元。1965年,冬季物资交流会扩大为5个集市。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影响,物资交流会停止。1980年组织了4处冬季物资交流会。1981年有6个集市举行物资交流大会。1985年冬,在4个集市组织物资交流会,其中县城举行2次。5处交流会总上市22万人次,总成交额86.9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