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矿山建材及金属压延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4&rec=45&run=13

第一节 有色金属矿采选

除黄金开采(详见黄金志)外,县内白银生产也较早。清康熙年间,银庄村建村时,即发现村南5000米处有古银矿遗址。县内各金矿区,大都伴有银矿床,白银生产主要为黄金冶炼的副产品,1982年产1189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1978~1983年,山东省地质六队和县黄金地质队在十里铺西耩探明一座中型银矿。1984年,金翅岭金矿筹建十里铺银矿,建成日处理矿石100吨的银矿选厂。1985年,有职工百余名,固定资产原值459.58万元。

第二节 非金属矿开采

县内非金属矿资源有石英、氟石、石棉、石墨、沙石等。现主要开采石英、氟石及沙石。
石英 主要分布在蚕庄、金岭、张星、玲珑、栾家河、东庄、大户陈家等乡镇,蚕庄镇东豆腐脑山的石英矿源最富,藏量70万吨,石英石含硅量99.99%,为全国之冠。
1964年,灵山公社成立“八一”石英厂,在东豆腐脑山开采石英,用电动机带动大石碾加工石英粉。1970年10月,“八一”石英厂改为招远县石英厂,划为县办企业。1971年,有职工339人,固定资产原值20.2万元,年产石英9730吨,完成产值70.8万元,实现利税29.08万元。1974年,有电动石碾4部,实现了离合器控制。由于储量减少,1976年并入灵山金矿。1979年,全县有社办石英采掘点13个,从业129人,总产值16.5万元。1983年,全县社队石英采掘业总产值13万元。1985年,蚕庄金矿石英厂产量4010吨,村办石英采掘业产量2050吨。
招远县石英粉含硅量高,适用于航天、陶瓷、光学玻璃、泡花碱等工业,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四川等20多个省市。1976年,修建毛主席纪念堂,调用招远石英粉160吨。
氟石 1979年,青龙公社油厂在下东庄开采氟石。1980年,成立社办氟石矿,有职工77人,年产量4010吨。1983年,产品开始出口日本、西德、美国。1985年,生产实现机械化,有职工145人,固定资产原值54.2万元,年产萤石9000吨,完成产值67.6万元,实现利税21.2万元,产品出口5000吨。此外,小河刘家、大原家村先后发现氟石矿,有群众零星开采。
沙石 石场 农民零星采石业历史久远。1958年,村办采石场开始建立。1966年,共有10个,从业353人,完成产值68.71万元。1975年,达到28个,从业593人,完成产值113.51万元。1983年,发展到514个,从业2772人,完成产值547.6万元,其中采石412.6万元,石子135万元。1985年有151个,从业2180人,完成产值410.39万元。
1975年,罗山公社成立石料厂。1978年有职工40人,固定资产原值0.4万元,完成产值9.9万元。1985年,有职工7人,固定资产原值2.9万元,年产花岗石52.51万平方米,完成产值2.1万元,实现利税0.4万元。
沙场 1972年,界河公社在辛庄海边建立沙场,年销售海沙]0万余吨。1982年,归属县物资局化建公司。1984年,改属县建材工业公司,有职工120人。1985年,销售海沙20万吨,完成产值200.8万元。

第三节 建材制造

建国前只有农村土窑砖瓦生产。1958年“大跃进”期间办起县水泥厂(国营企业)、县石灰厂(县集体企业),1961年先后下马。60年代,建材制造业主要为社办、队办砖瓦生产。1971年,县水泥厂和县石灰厂又重新建立。70年代,水泥制品、矿物纤维制品业兴起。1985年,建材制造业主要产品有水泥及水泥制品、砖瓦、石灰、石棉制品、玻璃钢、吸音板、玻璃、油灰等,全行业工业总产值1796万元(乡镇办以上)。
水泥及其制品 水泥 1958年2月,在城西吕家南创办地方国营招远县水泥厂,有职工200余人,年产水泥3000余吨。1961年,因水泥质量差、原料紧缺、资金不足等调整下马。1971年6月,在梦芝村北重建国营招远县水泥厂,年产水泥2000吨。1975年,有职工107人,年产水泥1万吨,合格率为92.4%,完成产值52.8万元,实现利税9.4万元。1980年,有职工236人,年产水泥2.85万吨,合格率达100%,完成产值133.9万元,实现利税34.7万元。1982年后,先后改革煅烧工艺、混合材料及配料方法、烧成方法,使吨熟料耗标准煤由129.4公斤下降到103.2公斤,创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1984年获国家建材局“建材工业一级节能奖”,1985年被省经委评为“山东省节能先进单位”,获国家建材业节能银质奖。年底,有职工317人,固定资产原值529万元,年产水泥7.25万吨,主要品种有火山灰质硅酸盐325、425及普通硅酸盐425R型3种,完成产值363.9万元,实现利税165.6万元。
1973年,灵山、罗山公社建立水泥厂。1975年,生产水泥2939吨,1978年达1.13万吨。1979年,罗山水泥厂停办,灵山水泥厂生产水泥9854吨。1985年,灵山水泥厂有职工181人,固定资产原值177万元,生产水泥1. 41万吨,完成产值119万元,利税总额1万元。
此外,1985年有村办水泥制造厂1个,从业5人,工业总产值1万元。
水泥制品 1969年和1974年,张星、罗山两处社办水泥管厂投产。1976年,县水泥管厂建成投产。此后,多数公社建起水泥管厂。1978年,全县年产水泥管10万余米。1980年后,水利建设用管量大降,产品积压,县水泥管厂于1980年10月停产,公社水泥管厂也多数下马。
1976年,城关公社建筑材料加工厂投产,主要生产水泥电线杆。1978年,县水泥厂建成预制分厂,生产空心砖、楼板等预制构件。1982年,金岭水泥管厂改建为水磨石厂,年产水磨石1.5万平方米,总产值8.33万元。1985年,全县有乡镇办水泥制品企业4个,职工159人,固定资产原值91.6万元,工业总产值67.7万元,利税总额5.3万元。村办水泥制品业19个,从业397人,工业总产值194万元。
砖瓦 1952年,全县私营土窑厂86个,从业598人。1960年,山上李家村办起砖瓦厂。1964年,成立县砖瓦生产社。1967年,金山、齐山、毕郭3处公社办起窑厂。1971年,县砖瓦生产社改为县办砖瓦厂,1972年完成产值9.55万元。1973年,县、社砖瓦厂在生产青砖、青小瓦的基础上开始红砖、红大瓦生产。1975年,社办砖瓦厂发展到10个,年产砖2644万块、瓦25217万片;队办砖瓦厂15个,年产砖126万块、瓦142万片。1979年,县砖瓦厂转给城关公社。1985年,社办砖瓦厂12个,从业1272人,固定资产原值372.3万元,年产砖8154万块、瓦593万片,完成产值571.6万元,实现利税69.6万元;村办砖瓦厂66个,从业1056人,年产砖14546万块、瓦456万片,完成产值633.74万元。
1982年,欧家夼村建成釉面砖厂,当年产40万块。1985年,从业110人,固定资产原值40.25万元,年产釉面砖500万块,完成产值70万元。
石灰 1954年,毕郭公社修配厂建起石灰厂,1958年产值6万元,1961年停办。1958年,在夏甸村南建立县石灰厂,1959年产石灰5764吨,1961年停办。1971年,在梧桐夼村东重建县石灰厂,有职工121人,固定资产原值2.1万元。1975年,完成产值26.59万元。1980年,生产石灰1.14万吨。1982年,移交梧桐夼村联户经营。1985年,生产石灰1.34万吨。
矿物纤维制品 石棉制品 1978年,齐山公社建成招远县石棉制品厂。1985年,有职工20人,固定资产原值4.9万元,工业总产值12.4万元,实现利税1.5万元,年产矿物棉制品14吨。
玻璃钢 1979年,罗山公社建起玻璃钢厂,当年产玻璃钢管、瓦2吨。1985年,有职32 55人,固定资产原值26.4万元,年产玻璃钢79吨,完成产值79万元,实现利税14. 7万元。
1981年,小吴家村建立玻璃钢厂,从业28人,固定资产原值7000元,生产玻璃钢瓦67.5万片,完成产值25万元。1985年,全县村办玻璃钢厂8处,从业171人,完成产值102.73万元,实现利税29.08万元。
吸音板 1984年2月,罗山砖瓦厂内建吸音板厂,从业90人,固定资产原值2万元。1985年,生产吸音板7.11万平方米,完成产值53.3万元。
1984年5月,石对头村建起吸音板厂。1985年,从业25人,生产吸音板2万平方米,完成产值15万元。
玻璃 1982年10月,县玻璃厂建成投产,为县办集体企业,生产烧杯、烧瓶、化验室用品及日用面镜。1984年,制瓶车间竣工投产。1985年,有职工449人,固定资产原值518.1万元,年产日用玻璃制品931l吨,完成产值524万元,实现利税57.6万元。
油灰 1982年,大户陈家公社建起大户日用化工厂,主要生产油灰。1985年,有职工10人,固定资产原值2.6万元,完成产值8.4万元,实现利税0.7万元。

第四节 金属压延

1979年,城关公社成立招远县轧钢厂,主要进行钢材压延。1985年,有职工65人,固定资产原值76万元,年产钢材715吨,工业总产值118万元,实现利税16.7万元。同年,全县有村办黑色金属压延加工企业6个,从业128人,工业总产值122万元;村办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企业6个,从业310人,工业总产值1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