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造纸及印刷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4&rec=42&run=13

第一节 造纸、纸制品

造纸 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姚格庄村60多户农民从事个体手工捞纸,原料为桑皮、桑根,产品为黄烧纸,销往烟台、牟平、海阳、莱阳等地。1918年,芮里村两户农民从事手工捞纸,产品为毛头纸和草纸,日产2000余张。1939年日军侵招,实行经济封锁,黄烧纸不能从外地运进,芮里村手工捞纸由30余人猛增到300多人。
1950年,芮里村王焕章组织18户农民,组成手工捞纸互助组。1952年,全县有私营捞纸作坊64个,从业231人。1955年,芮里村成立隆新纸业社,24户农民入股,从业43人,年内生产纸浆5吨,土纸375吨。1958年,纸业社迁至招城,改为招远县庆华造纸厂,为县属集体企业。1959年10月,改为地方国营招远县造纸厂,主要设备有蒸煮机4台,锅驼机1台,内燃机1台,煤汽机l台。1960年,有职工251人,工业总产值8万元。1962年转为县属集体企业,有职工51人,固定资产原值2.2万元,工业总产值4.4万元。1963年,因销路不畅停业。
1967年3月,在梦芝村前重新筹建地方国营招远县造纸厂。1968年5月投产,产品为35克机制有光纸,有职工69人,工业总产值17万元,实现利税1.85万元。1979年工业总产值310万元,实现利税91.57万元,创历史最高纪录。1981年,因环境污染严重和产品积压,停工下马,部分搬迁。
1978年,大秦家公社建成造纸厂。翌年,罗山、金山公社建成造纸厂。1981年,金山造纸厂停产,大秦家造纸厂转产箱板纸。1982年,县造纸厂部分搬迁至东良村东南,由国营转为县属集体企业,产品有书写纸、有光纸、包装纸,销往吉林、黑龙江和省内各地。1985年,全县有乡镇办以上造纸厂3个。县造纸厂有职工181人,固定资产原值151.5万元,工业总产值257万元,实现利税52.4万元,年产机制纸1911吨。罗山造纸厂有职工140人,固定资产原值110.9万元,工业总产值128.7万元,年产机制纸及纸板858吨。大秦家造纸厂有职工76人,固定资产原值77.1万元,工业总产值44万元,实现利税1.4万元,年产机制纸及纸板501吨。
纸制品 1972年,界河公社纸品厂建成,1985年,有职工59人,固定资产原值40.2万元,工业总产值47.1万元,实现利税2.1万元,年产纸制品530吨。勾山纸箱厂建于1979年,1985年,有职工110人,固定资产原值34.7万元,实现利税9.1万元,年产纸制品939吨。1985年,全县村办造纸及纸制品企业14个,从业622人,工业总产值412万元。

第二节 印 刷

1920年,城西史家村宋树、宋纯兄弟从黄县引进木板雕板印刷技术,在本村开设“福合公”印刷坊,印制对联、门神、财神等,1939年迁至县城,易名“福茂德”。1922年,苇都高家村路方遵在县城开办“花逢春”小卖部,内设印刷项目,有工人2名,德国制石印机1台。1928年,横掌周家村周福林在本村开设“增顺兴”印刷坊,1930年迁至县城,印刷花纸、对联、财神、门神及简单的书籍。1932年,“花逢春”小卖部印刷项目独设,称“吉长印务书局”,有铅印机5台,工人10名,成为县内规模最大的印刷坊,能印制书籍和中华民国纸币。1945年秋,被招远县政府接收,改名“建和印刷厂”。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招远,建和印刷厂和“福茂德”、“增顺兴”印刷坊皆告停业。
1953年10月,冯敏祺等4人投资,在县城创办“隆友印刷小组”,有脚踏6页印刷机1台,手扳裁纸刀1台。1955年,增加1台石印机。1958年,合并于《招远大众》报社,转为地方国营企业,购进12页印刷机1台,柴油机1台,实现机械作业。1959年改名为“招远县大众印刷厂”。1962年9月,改为“招远县印刷业生产合作社”,为县属集体企业。1965年,有职工19人,固定资产原值1.7万元,工业总产值8.9万元,实现利税1.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684元。1976年,改为“招远县印刷厂”,有职工78人,固定资产原值19.95万元,工业总产值58.3万元,实现利税11.2万元。1979年引进彩印设备2台,1983年,引进烫金、起凸、晒版、磨版新工艺。1985年,有职工136人,固定资产原值82.3万元,工业总产值123万元,实现利税23.2万元。
1985年,有县第六中学印刷厂、第八中学印刷厂、辛庄供销社印刷厂,皆为非独立核算企业,工业产值25万元。另有村办印刷企业8个,从业174人,工业总产值7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