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食品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4&rec=40&run=13

食品工业历史悠久,20世纪30年代为鼎盛时期,但沿用手工作坊生产,工艺落后,品种单一。1933年,全县有油坊500家,酒坊138家,粉坊1000家,制粉业远近闻名。日军侵招后,食品业萧条。40年代末,各种食品作坊复兴。1951年,全县有私营油坊265个,粉坊1076个,糕点铺120个,糖坊12个。1952年后,相继成立了县油脂加工厂、面粉加工厂、食品加工厂、酿酒厂等专业厂家,食品生产逐渐由手工向机械化发展。60~70年代中期,食品工业发展缓慢,1976年,全行业仅有国营企业4个,社办企业4个。70年代后期,食品工业迅速发展。1985年,拥有了制糖、酿造、粮油加工、制粉、罐头制造、食品加工、食品冷藏及肉类加工、腌制等行业,共有国营企业9个,县属集体企业2个,乡镇办企业23个,村办企业335个,全行业工业总产值11592万元,其中乡镇办以上7124万元。

第一节 粉 丝

招远县是“龙口粉丝”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享有“银丝之乡”之称。早在明末清初,招远人民就开始了普通粉丝生产(一说始于宋朝,难以确考)。最初以地瓜为原料,清道光年间绿豆粉丝逐渐占优势。咸丰年间,粉丝作坊遍及县北半部。1860年(咸丰十年),招远粉丝开始由龙口集中外运,始称“龙口粉丝”。20世纪30年代初,粉丝作坊遍及全县,尤以北半部为多。1933年《胶济铁路沿线经济调查》记载,招远粉丝品质优良,产量丰富,为全省之冠。制造者约有千余户,年产9000吨,全系土法用绿豆制造,每百公斤绿豆可出粉丝29公斤,生产期为春(清明至夏至)秋(秋分至小雪)两季。1934年《中国实业志》记载,招远百分之六十的农家与粉业有关,产品输往上海、宁波、厦门、九龙、香港、新加坡等处,占龙口出口总额的70%。日军侵招后,粉庄相继停业,粉丝生产萧条。日军投降后,粉丝加工业得到恢复。1947年5月,仅招北县纪山区就有推粉户1138户。1949年,招远县粉坊156个。1952年,有私营粉坊1535个,从业13459人,并成立1处粉业生产合作社,共有粉磨1600盘,固定资产原值18.68万元。农业合作化后,全县千余家个体作坊合并成220个村办作坊,年加工出口粉丝l万多吨。粉坊中设粉匠、贴作(粉匠助手)和磨、漏、洗、晒人员,生产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1966年,全县季节性粉坊380个,从业3851人,常年性粉坊11个,从业118人。此时,除磨碎由畜力改为柴油机带动外,其他工序仍靠手工操作。70年代后,粉丝加工逐步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发展,磨碎设备由平石磨改为立式磨、锤式粉碎机和砂轮磨,去渣设备由平箩发展到旋箩及离心筛。70年代中期,金山、金岭公社办起粉丝加工厂,由作坊加工走向专业厂家生产。1981年,县外贸局设立了龙口粉丝实验厂,先后研制成功了真空漏粉机、搅拌机和从粉丝加工下脚料中提取绿豆蛋白质等项目。1984年,张星乡成立招远县龙口粉丝公司,年生产能力5000吨,从烫豆、粉碎、磨浆、调粉到抽丝、水洗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流水作业。1985年,该公司有职工360人,固定资产原值56.4万元,年加工粉丝1386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26.4万元,实现利税38.7万元。1985年底,全县有乡镇、村办粉丝生产厂家220个,总产9435吨,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西欧等56个国家和地区。
招远县生产的龙口粉丝以丝条细匀、光纯透明、质地韧柔而著称于世。“塔牌”龙口粉丝1982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3年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1985年被评为国优产品,同年3月在巴黎获国际美食及旅游协会颁发的国际食品高质量“金桂叶”奖。
除以绿豆为原料的粉丝外,地瓜、玉米、高粱、豌豆、蚕豆、马铃薯等杂粮粉丝亦有生产,尤以地瓜粉丝为多。

第二节 制 糖

1825年(清道光五年),苑家村苑孟毅在本村开设糖坊,用大麦芽、黄米做原料,制作糖稀,1880年(光绪六年)开始制作糖瓜、板糖等,品种多达20余个。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小诸流村王昌令开始制作麦芽糖。1920年前后,出现水盘、苑家两个制糖村。其中芝麻板糖行销东北三省和南方一些地区。制糖设备为一锅一淋,工序为蒸煮、发酵、过滤、结晶、成晶。1952年,全县有糖坊10个,从业57人。农业合作化后,个体作坊转为队办作坊,80年代又转为个体。1981年,全县有糖坊12个,产品主要为芝麻板糖。
1958年,县味精厂设制糖车间,有工人20余名,设备有手摇切草机、分离机各1台,蒸锅4口,生产甜菜糖。1959年产糖16.65吨。1960年因原料紧缺而停产。
1958年,县食品厂增加糖果生产项目,1961年产量达137.1吨,1965年停产。1978年复产,产量193.63吨,次年又停产。
1978年,在大曲庄村西建成地方国营招远县糖厂,主要生产甜菜糖。第一个生产期59天,处理甜菜4198吨,产糖502吨。1980年,因甜菜减产,原料不足,造成亏损。1981年开始生产糖果。1985年,年产机制糖887吨。
80年代,部分乡镇办起制糖厂。1985年,乡镇制糖厂家有金岭食品厂、招远糖果厂(大户陈家乡)、招远县群利食品厂(新村乡)、磨山综合食品加工厂,年产糖果1542吨。

第三节 酿 造

酿酒 清朝以前,县内只有烧制黄酒的酒坊,白酒靠外地输入。1910年(清宣通二年),徐家疃村“仁昶德”与“和兴号”酒坊开业,生产高梁白酒。20年代,酿酒业渐兴。1933年,全县有白酒作坊20家,年产200吨。“仁昶德”烧制白酒同时也生产红酒,所产“状元红”酒销至烟台、威海及邻近各县;黄酒作坊118家,年产600吨,皆在当地销售。1936年,北石家村的“大东”酒坊,日产高粱酒275公斤,是全县产量最高、销路最广的酒坊。30年代后期,由于战乱,酿酒业渐次萧条。
建国后,人民政府禁止私人酿酒。1958年,县味精厂设白酒车间,当年产瓜干酒170吨。10月,味精厂改为地方国营招远县酿造厂(后改为招远县酿酒厂)。1962年,有职工65人,年产白酒500余吨,瓜干淀粉出酒率达64%。1968年,购置了酒精塔。1969年,采用液体发酵新工艺。1970年白酒产量达1086吨,总产值154.5万元。1978年,有职工199人,固定资产原值138.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27万元,实现利税152.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9090元。1982年,新上流水线设备,年产量达到3000吨,瓜干淀粉出酒率89.9%,酒类品种为12个。1985年引进、改进低温蒸煮浓醪发酵新工艺,使原料出酒率提高0.4%,吨酒节标准煤144公斤,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全厂拥有各种设备50余台(套)、固定资产原值380.48万元,职工247人,完成工业总产值745万元,实现利税320.5万元。主要品种有玲珑白酒、玲珑清香、特制玲珑、宝泉等。玲珑白酒自1980年连续5年被评为省厅优质产品,1984年玲珑白酒、玲珑二曲均获全省同类产品第一名。产品远销江苏、河北、北京、天津、福州等8个省市。
县酿酒厂在生产白酒的同时,季节性地生产少量果露酒,主要品种有大梨酒、樱桃酒、蜜枣健身酒、菠萝酒、桔子酒、桃酒、葡萄酒等,以菠萝酒最为畅销。1982年,县酿酒厂葡萄酒车间分出,成立地方国营招远县葡萄酒厂。此后,玲珑镇综合食品加工厂、招远县华侨葡萄酒厂等先后投产。1985年,全县共有果酒厂24家(其中乡镇村企业23家),总产量6060吨,工业总产值1676万元,主要产品为葡萄酒、苹果酒、梨酒、山楂酒、山枣酒。招远县葡萄酒厂由天津中法合资葡萄酒公司引进生产工艺,产品有中、高档葡萄酒及汽酒、低档普通果露酒4大类,40个品种。1983年,全汁白葡萄酒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12月,珑冠牌全汁红葡萄酒、全汁白葡萄酒均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有职工134人,固定资产原值306万元,产量由1983年的1502吨增加到5140吨,工业总产值951万元,实现利税143万元。
1980年,招远县酿酒厂华山分厂投产,主要生产黄酒。1985年,有职工78人,固定资产原值24.4万元,年产黄酒468吨,完成工业总产值69.7万元,实现利税13.2万元。
酱醋 建国前无专门生产厂家。50年代初,城关供销社建立酿造厂,主要生产食醋、酱油、面酱,1957年并入县食品加工厂。1959年产量528.3吨,1968年682.2吨。1978年创历史最高水平,产量达1067.22吨,其中面酱60.82吨,酱油845.63吨,食醋160.77吨。此后,金岭、灵山等公社和部分大队建起酿造厂。1984年,县食品厂酱醋生产业务划出,在温泉路东端路北筹建地方国营招远县酿造厂,利用地热恒温发酵制造酱油,设计年产能力4000吨。

第四节 罐头制造及食品加工

罐头 1976年,金岭公社办起招远县食品罐头厂。1983年,县供销社与佳木斯罐头厂联营,建立招远县罐头厂。1985年,辛庄镇建立招远县第二罐头厂。年底,全县罐头生产厂家11个,从业1126人,产量5152吨,总产值819万元。其中县罐头厂有职工79人,固定资产原值48.8万元,年产罐头501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86.2万元,实现利税28.3万元。
糕点 民间“馃子铺”历史悠久,20世纪30年代较为盛兴,主要生产核桃酥、糖球和月饼。1952年,县内私营糕点铺123个,从业150人。1956年,成立地方国营招远县食品加工厂,主要生产蛋糕、桃酥、饼干等。随着企业发展,先后购置了化验设备及桃酥机、饼干机、合面机、打蛋机,实现了生产机械化。1975年,产值398.85万元,利税总额13万元。1977年,招远县食品加工厂改名为招远县食品厂。80年代后,产品向多样化、精细化发展。1985年,产品有桃酥、饼干、蛋糕、月饼等42个品种。有职工126人,固定资产原值84.7万元,年产糕点1218吨,工业总产值221.6万元,实现利税17.2万元。
1984年,粮食局建成粮油食品加工厂(不独立核算)。1985年有职工27人,固定资产原值3.2万元,年产桃酥144吨、月饼40吨。1985年各粮食所先后建起不独立核算的食品加工厂。年底,全县共有食品厂60多家,其中乡镇办以上独立核算的13个。
乳品 1982年,招远糖厂乳品车间投产。1985年,玲珑牌全脂奶粉获省一轻厅优质产品证书,产量141.39吨。
果脯 1972年,原疃村建成年产果脯300吨的加工厂,生产山楂片、果脯、蜜饯双仁。1976年,纪山公社建成建华果品厂,生产山楂片。1980年,县糖厂增加果脯生产,年加工能力500吨。1984年,新建果脯类加工厂12个(村办),加工总量1362吨。1985年,建华果品厂有职工94人,固定资产原值19.5万元,工业总产值43万元,实现利税6.6万元。全县共有村办果脯类加工厂16个,加工量1503吨。招远县第二果脯厂(城西吕家村办)生产的杏脯、苹果脯1985年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味精 1958年3月,成立国营招远县味精厂,9月味精生产试车失败,10月改为地方国营招远县酿造厂。1976年,县酿酒厂又增设味精车间,翌年10月投产,产品为玲珑牌80%味精。1982年,味精车间分出,成立地方国营招远县味精厂。1983年,购进配套设备7台(套),研制了99%大颗粒味精,年内味精产量达157.21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93万元,实现利税28.9万元。1985年,全部职工平均人数183人,固定资产原值21,4万元,生产味精144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59万元,实现利税31.4万元。产品种类有99%、95%、80%的味精,销往北京、天津、新疆、江苏、黑龙江、安徽及本省各地。

第五节 粮油加工

面粉加工 建国前,加工靠石碾、石磨、石对臼,以人、畜力为动力。建国初期,出现专门从事面粉加工的联办和私办磨坊。1954年,全县有联办和个体磨坊14个,从业68人。1958年,开始使用粉碎机和碾米机。1959年,县面粉加工厂投产。1962年,农村出现以柴油机为动力的粮油加工厂。1970年,全县农村有对辊磨209台,278型钢磨313台,钢片磨和601型钢磨159台,磨面基本实现机械化。1972年,阜山公社办起粮油加工厂,有职工37人,面粉机6台。1980年,社办粮油加工厂发展到6个。此后,乡镇粮食加工业继续发展,农村磨坊多由集体经营转为个体承包,出现了大批粮食加工专业户。1985年,乡镇以上面粉加工业有招远县面粉加工厂、栾家河乡粮油加工厂、大吴家乡面粉厂、县第四食品厂(东庄乡)、招远县第二粮油加工厂(辛庄镇)、南院幸福食品加工厂及各粮食所食品加工厂。
招远县面粉加工厂,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建厂时有20时钢磨辊5对及打麦机、粉面机、麸皮机、大平筛、圆筛等,除加工小麦粉外,还加工玉米面和地瓜面。1960年增加碾米和代农加工面粉项目。1964年,增加6部120吋钢磨辊,产量增加1倍。70年代,增添了输送、升降、打包、净选、洗麦等机械设备。1979年增加了全麦粉、特制粉、副号粉生产。1985年,有职工73人,固定资产原值65万元,生产小麦粉18598吨,完成工业总产值664万元,实现利税49.2万元。
油脂加工 清末,以加工豆油为大宗,花生油次之。1920年前后,花生油逐渐占优势。30年代,全县花生油坊500余家,多分布在南部花生产区,年产花生油2000余吨。榨油工具为木楔(大桩)榨、压杆榨及压坯用的石碾,多在春、冬两季生产,每百公斤花生米出油20公斤左右。1948年,全县有油坊105个,其中豆油坊34个。1951年,油脂生产开始使用人力丝杠螺旋铁榨。1952年,县广华油厂投产,始用榨油机、压坯机。同年,全县有私人油坊313个,从业1290人,年加工豆油189吨,花生油431吨;合作油坊5个,从业14人,年加工豆油31吨,花生油2吨。1956年,全县农村集体油坊216个,主要从事花生油加工,1965年达749个,日加工能力150吨。1970年,始用液压榨和75型小型榨油机。1971年,青龙、齐山公社建立半机械化程度的社办油厂。此后,社办油厂逐步取代农村小型油坊。80年代,榨油逐步机械化,每百公斤花生米出油40公斤左右。1985年,全县有乡镇以上油厂12个。同时,农村小型油坊有所恢复。
招远县油脂加工厂,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52年3月投产,称广华油厂,有螺纹榨油机12台,小型压坯机1台,日加工能力2吨。1966年,榨油基本实现机械化。1974年更名为“招远县油脂加工厂”,日加工能力达到10吨。1985年,有职工31人,固定资产原值70万元,加工食用植物油2773吨,完成工业总产值588万元,实现利税16.3万元。
粮食复制品 豆制品 豆腐生产历史悠久,一家一户自产自销。农业合作化后,个体作坊转为集体经营,仍无大规模生产。1966年,全县有季节性豆腐坊285个,从业780人;常年性豆腐坊13个,从业38人。80年代,豆腐坊多为个体。1982年,金岭公社办起招远县腐竹厂,生产豆制品及淀粉。1985年,该厂有职工42人,固定资产原值43.9万元,年产豆制品43吨、淀粉3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7万元。
挂面 民间早有加工“香面”的传统,但无专业作坊和厂家。1979年,招远县面粉厂增加挂面生产项目。随后,各粮所先后办起挂面厂和食品加工厂。1985年,县面粉厂挂面生产业务分出,筹建招远县挂面厂,有职工23人,年产挂面699吨。
饲料加工 建国初期,沿用石碾、石磨、碌碡、棒棍等。60年代,始用粉碎机,70年代基本实现机械化。1981年,粮食局饲料公司(国营)成立,建临时厂房1处,日加工猪鸡混合饲料1000公斤。1983年,饲料加工厂建成投产,有职工23名,年生产能力1万吨。1984年,全县粮食所建小型饲料加工厂15个,从业160余人,年加工饲料1.5万吨。1985年,县饲料公司有职工166人,固定资产原值74.8万元,年产配合饲料3.1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240万元,实现利税68.1万元。饲料品种12个,肉食鸡饲料获省粮食厅优质产品证书。

第六节 食品冷藏及肉类加工

建国前,牲畜收购、宰杀由私人经营。1953年,成立县食品采购站,后改为食品公司,负责全县牲畜的收购、屠宰。1976年,筹建地方国营招远县冷藏厂,1980年投产,由冷库和屠宰车间两部分组成,设有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猪宰杀流水线,冷库冻结能力为20吨,冷藏能力500吨。1980年,屠宰生猪19157头、家禽52256只、菜牛184头,冷冻猪肉1343吨、家禽73吨、牛肉13吨。1982年,将冷库冷藏能力扩建到800吨。1985年,冷藏厂和食品公司合并为地方国营招远县肉类联合加工厂,有工人181人,固定资产原值265.4万元,生产肉类及其加工品4317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137.3万元,实现利税212.7万元。
80年代,牲畜收购屠宰由国家独家经营变为多家竞争,出现大量屠宰专业户。1980年,招城镇建成招远县肉食鸡加工厂。1985年,有职工124人,固定资产原值89.3万元。年产禽肉250吨,工业总产值41.6万元,实现利税5.8万元。
1984年2月,县水产冷库动工,1985年12月建成。设计冷藏能力为500吨,冻结能力21吨。

第七节 腌 制

水产品腌制 1961年,辛庄水产供销站在辛庄后海岸建腌鱼池16个。1977年,县水产公司建腌鱼池12个,80年代水产品储藏基本改为冷冻。
酱菜腌制 民间早有腌咸菜的习惯。1957年,县食品加工厂生产咸酱菜,1965年产量达26.25吨,1982年达82.27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酱菜类品种达30多个。

第八节 酶制剂

1983年,招远县第二化工厂(县属集体企业)建成,8月试产克利夫酸成功,年内产量7吨。1984年4月因产品积压停产。1985年建成年生产能力1000吨的蛋白酶车间。时有职工127人,固定资产原值262万元,生产硫酸铝1167吨,工业总产值54万元,亏损6.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