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渔 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4&rec=28&run=13

第一节 海洋渔业

捕捞 境内海岸线长13.5公里,近海属莱州湾渔场,水产资源丰富,明朝已有渔民用筏子捕捞水产品的记载。清顺治年间编修的《招远县志》记载:“四民之外,渔者为多,以船及筏载网,网至数百丈,鱼滩至四五里……清明试水,小满止。秋后则用拔网,谓之打小海,亦有微利。”
1920年,渔村4个,渔民59户400余人,小船50只,大拉网4盘。1931年,有渔船40只,多为舢舨、竹筏,渔具主要为传统的挡网、小流网、小钓钩、小旋网、手推网等,鱼产量300吨。1932年鱼产量241. 5吨,其中黄花鱼50吨,刀鱼50吨,青鱼40吨,偏口鱼100吨。1949年春,全县渔民403人,木帆船40只,主要渔具有拉网6盘、裤裆网4盘,其余有钓钩、蛤蜊网、小冬网、小流网等,当年春季捕鱼124.3吨。
建国后,党和政府组织渔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到1953年,有互助组28个,渔民200余人,木帆船74只,当年产量达655吨。1956年,成立渔业生产合作社,渔船渔网折价入社。1962年,渔业下放到大队管理、核算。1980年后,渔业生产逐步推行责任制,1983年普遍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渔船渔网作价下放给个人和专业组,调动了渔民生产积极性。自1958年在辛庄后海建造第一对机帆船后,渔船渔具迅速发展,渔民逐年增多,远海作业能力增强,产量逐步提高。1979年全县海水捕捞产量超过1000吨。1985年底,全县有20个渔业村,常年渔业劳力513人,机动渔船35只、651.2千瓦253吨位,木帆船96只、89吨位,各种网具13821件(盘)。产鱼720吨,产值97万元。
渔业生产主捕品种、生产季节、捕捞方式如下:
左鳃鱼 每年2~4月份,在沿海产卵回游,盛期以定置网具捕捞。
梭鱼 每年2月中旬和12月回游招远沿海,3月中旬产卵,以定置网为主要捕捞工具。
三疣梭子蟹 基本常年出产,农历八月最肥,主要以刺网和拖网捕捞。
青鳞鱼 每年5—9月份为盛产期,以流刺网捕之。
对虾 每年9~10月份以围网、对虾流刺网、拖网在招远沿海捕捞。
鲅鱼 每年4月下旬,由济洲岛北游到渤海湾产卵。主要以流刺网捕捞。
海鲫鱼 4~10月为盛捕期,以刺网捕之。
真鲷 又名加级鱼,5~6月份为盛捕期,大多用延绳钓和底拖网捕捞。
短蛸 每年4~5月份为盛捕期,以海螺网和底拖网捕获。
桃花虾(褐虾) 2~4月份为盛捕期,以拖网获之。
养殖 1958年,在辛庄后海至界河口水深7~8托(1托约为1.67米)处试养海带30亩,由于沿海年平均6级以上大风有78天,45次,最大风速37米/秒,加之技术差,管理不善,试养失败。
1977年引进紫贻贝,在马连沟后海投资2万元,用筏式试养30亩,获得成功。1978年养殖360亩,产量46吨,产值9200元。1979年养殖300亩,产量60吨,产值12000元。1980年价格下降,费用大,收入低,亏损停养。
1984年秋,由长岛引进栉孔人工扇贝苗22笼,1985年7月从乳山引进海湾扇贝1500笼,在高家庄子后海试养成功,海湾扇贝亩产2250公斤,栉孔扇贝亩产3500公斤。刺参是招远潮下带主要经济生物。1984年秋,在汪家山和万家岔子附近投石15亩,1985年春又投石8亩,投放海参苗2.5万个,进行海参增殖。

第二节 淡水渔业

建国前,少量农民以小旋网、小挡网、小抬网在河流中捕捞野生鱼类,所获甚微。建国后,水库塘坝不断增多,为合理利用水面,1958年引进“四大家鱼”放入山口温家水库、城子水库试养,年末养殖水面达1200亩,1959年初次捕捞2.5吨。1962年,滕家村鱼种培育获得成功,年底,全县库养面积达4300亩,总产15吨。1963年,在全县推广三层挂网淡水捕捞技术。1964年,城子水库成立全县第一支淡水养鱼专业队,随后勾山水库、大河水库也先后成立渔业队,国家拨款发展三层挂网42块,大拉网1盘,用于淡水捕捞。
1970年,淡水养殖面积猛增至3.05万亩,总产25吨。1971年,在城子水库试养河蚌育珠成功,1972年因管理不善停育。1973年6月,在城子水库建鱼种池72亩,孵化鱼苗100万尾。1975年,全县成鱼总产达103吨。
1976年前,淡水养殖仅限于水库内粗养,平均亩产仅2.5公斤左右。1976年县水产局在毕郭二村用1.8亩坑塘搞精养高产试点,当年投放鱼苗1200尾,单产达到200多公斤。随后,在官地村搞了百亩池塘养鱼,在全县推广以池塘为主的小水面精养高产经验。1981年牟疃姜家和东马家村池塘养鱼单产达415公斤和465公斤。
1979年,县水产局引进5组尼罗罗非鱼,在汤前大队建土池0.5亩,利用温泉自流热水试养繁殖,孵化鱼苗6000尾,冬天因管理不善死亡。1983年又引进尼罗罗非亲鱼91尾,越冬育苗试验成功,1985年5月验收,孵化育苗52万尾。
1977年,全县淡水捕鱼152吨,创历史最高值。此后,由于连年干旱,产量低而不稳。1985年连降暴雨,部分库塘冲垮,全县损失成鱼300吨,鱼种200万尾。此年,淡水养殖面积为15125亩(其中水库13440亩,池塘1380亩,鱼种池305亩),产鱼50吨。

第三节 水产资源保护

建国前,近海渔业资源丰富。建国后,由于捕捞业迅速发展,渔业资源呈下降趋势。特别是60年代和70年代中期,盲目发展渔业生产,片面强调产量,机动船只与合成纤维网具大量增加,渔网网目缩小,捕捞强度过大,水产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招远近海常见主要鱼类有11科17种,建国后有下降趋势的达6种,濒于绝迹的3种。
70年代末,开始重视水产资源保护工作。1980年1月,各类渔业捕捞船只一律凭渔业许可证作业。1982年2月至1983年7月,县水产局与黄县水产部门联合进行海岸带资源调查,摸清潮间带的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做出海水养殖区划设想,对发展境内海水养殖、利用和保护海产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1985年9月15日,县政府颁发《关于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水产资源的布告》,取缔手推网、小旋网等网具,严禁使用小网目大拉网,控制捕捞强度。19 85年12月,建立招远县渔政渔船监督管理站,加强水产资源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