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畜牧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4&rec=27&run=13

第一节 饲养繁殖

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招远县志》载,毛属有豕(猪)、羊、牛、马、骡、驴,羽属有鸡、鹅、鸭。1911年(宣统三年),全县有马850匹、骡3200头、驴8840头、牛2630头、羊1500只。民国时期,战争频繁,畜牧业生产下降。1949年,招远、招北县政府对开业配种户实行免税和不代耕政策。1950年颁布繁殖牲畜保护与奖励办法。合作化时期提倡社办配种站,大牲畜发展较快。1958年大办猪场,生猪生产盲目发展。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禽畜大幅度下降。60年代后期,畜牧业恢复发展。70年代,大牲畜稳定发展,生猪生产也明显增加。80年代,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从使役和积肥出发,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牛饲养量上升,马、驴、骡下降。同时,畜牧业生产逐步转向专业化、商品化,全县养殖专业户、重点户达4000余个。1985年,全县出售肥猪22.36万头,肉牛1536头,羊6279只,肉鸡191.7万只,肉兔930只,产奶3517.3吨,羊毛3.71吨,兔毛27.6吨,貂皮522张,蜂蜜9.83吨,蛋7547.85吨。
家畜 牛 旧县志记载,牛有黄、黑、乌、白、栗数色。1932年,全县饲养量达16000头。此后战争连年,存养量大减,到1949年仅有2794头。建国后,除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饲养量下降外,一直稳定发展,1985年达25900头,创历史最高水平。50年代开始引进良种,1965年后重视黄牛改良工作,先后引进鲁西牛、南阳牛、秦川牛、海福特、夏洛来、西门塔尔、黑白花奶牛等良种。1970年开始实行人工授精,1978年推广冷冻精液配种。1978~1985年,育成杂交牛2万头,基本实现了黄牛改良良种化。
马 1931年,全县有马150匹。建国后,先后引进阿尔登、苏高血、沃尔洛夫、苏重挽等良种马,经过先轻(型)后重(型)和横交固定的培育过程,使本地马的体尺、体重及挽力有了明显提高,逐步形成渤海马”。1970年全县饲养量超千匹,1978年达761 0匹,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农民从使役出发,以养牛为主,马的饲养量下降,到1985年仅有3200匹。
驴 60年代以前,驴的存养量一直占大牲畜存养量的60%以上,1955年,全县驴39295头。60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驴的存养量下降,1973年下降为9374头,占大牲畜的22.64%。l985年,全县仅有900头,占大牲畜的2.8%,处于老龄、绝种边缘。建国后主要引进了德州驴和关中驴,育成了德(州)本(地)杂交驴。
骡 1949年存养量为5592头。建国后呈下降趋势,60年代初存养量不足干头,1968年仅有389头。骡子易饲养,力气大,多用于架辕拉车,70年代后恢复发展,1979年达3060头。实行责任制后,存养量有所下降,1985年为2100头。
猪 1949年存养量30186头。由于养猪积肥有利于农业生产。饲养量基本呈上升趋势。1958年在“以猪为纲,六畜兴旺”方针指导下,存养量大增,1959伍达92000头。三年困难时期存养量大减,l961年仅有32803头。1963年后恢复发展,]970年为12.74万头。1 973年,学习外地经验,大搞集体养猪,建起大圈1.5万个,大建小房式猪窝,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改单一饲料为配合饲料,改阶段育肥为一贯育肥,改熟食稀食为生食干料,生猪存养量一时增加快。但由于规模过大,饲料不足,缺乏科学管理,育肥缓慢。1975年,全县生猪存养量27.22万头。此后,集体养猪逐渐萎缩,1976年生猪存养量降至24.8万头,1981年降至20.99万头。l985年,发展为23.61万头。建国后,先后引进巴克夏、荣昌、内江、约克夏、上海白、哈白、新金、垛山、金华、杜洛克、长白、斯格等良种猪,实现种猪良种化,母猪本地化(烟台黑),育肥杂交一代化。1982年,全县良种公猪346头,人工授精配种9800头,19 85年,全县有猪品种13个。
羊 建国前饲养不多,主要为山羊和绵羊,1931年仅200只,1949年1190只。建国后经历发展(50年代)、下降(60年代)、再发展(80年代)过程。1957年为13972只。60年代引进小尾寒羊、阿斯卡细毛羊、高加索细毛羊、考力代半细毛羊,但饲养量下降。1965年为7200只。80年代发展较快,1985年达到21100只。主要品种为奶羊、青山羊、绵羊。
家禽 主要有鸡、鸭、鹅等。1952年全县饲养22.07万只,1959年达30.88万只。60年代饲养量下降,70年代恢复发展,1975年达到44.2万只。80年代,逐渐出现饲养专业户,饲养量大增。1985年达到175.04万只,其中鸡161.47万只,占92.25%。建国前主要鸡品种有花豹鸡、猴鸡、古古头,60年代后逐步引进莱克航、寿光、星杂288、星杂579、罗斯、希塞斯、海塞克斯、京白等蛋鸡品种和伯劳克、星布洛、罗曼、艾拔益加等肉食鸡品种。鸭品种主要有康贝尔和金定。
其他 兔 建国前饲养量很少,主要为肉食兔。1951年引进安哥拉长毛兔。1958年全县养兔8.2万只。60年代引进力克斯肉食兔。1980年引进西德兔、日本长毛兔各100只,改良本地兔10万只。80年代饲养量大增,1985年达到15.99万只。
蜂 1958年引进意大利蜂,当年发展到1500箱,“文化大革命”期间濒于绝迹。1979年后恢复,1985年发展到800箱。
另外有毛四鼠、艾虎、貂、貉等。70年代县外贸局在湖汪村建起饲养场,养艾虎、毛四鼠、貂各50只。80年代农村出现少量养貂户,1985年全县养貂500只。

第二节 疫病防治

建国前,畜禽疫病主要有炭疽、猪丹毒、鸡新城疫、禽霍乱、内外寄生虫病等,由于缺医少药,土方治疗,对传染病控制力差,禽畜死亡率高。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畜禽疫病防治。1951年成立县兽医站,组织民间兽医,开展猪丹毒、炭疽、鸡新城疫的免费防疫注射。随着畜牧业发展,尤因品种引进,50年代中期暴发了猪瘟、猪喘病、猪肺疫、猪副伤寒及马鼻疽等疾病。1957年,毕郭、芮里、朱宋、道头、招城、霞坞、夏甸等建立民间兽医联合诊所。1958年,各公社成立兽医站,培训干余名防疫员,加强了防疫检疫。1964年后,对外地传入的马传贫、口蹄疫等疾病进行检疫,采取捕杀、深埋和隔离饲养等措施,防止疫病蔓延。70年代末,进行“双联苗”(猪丹毒和猪瘟疫苗混合)注射。80年代,全县兽医服务体系制度化,加强禽畜防疫检疫。1985年,猪防疫注射38.55万头,狗防疫注射1.49万只,鸡防疫注射11.53万只。到1985年底,全县基本消灭的禽畜传染病有炭疽、马鼻疽、羊传染性胸膜炎、猪喘病、猪水肿、马传染性口腔炎、马流感等;基本控制流行的有马腺疫、猪丹毒、猪瘟、猪肺疫、猪副伤寒、马传贫、口蹄疫;继续点散发生的有牛放线病、破伤风、牛流感、猪传染性肠炎、狂犬病、鸡霍乱、鸡新城疫、鸡白痢、鸡传染性气管炎、鸡马立克氏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