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4&rec=168&run=13

王 基
王基(?~261),字伯舆,三国时魏国东莱曲成(今招远县西部一带)人。
王基少年丧父,靠叔父抚养成人。黄初(文帝曹丕年号,220—226)年间,举为孝廉,先后在青州刺史王凌、大将军曹爽手下为官,后召秘书郎,擢中书侍郎。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魏明帝继位后,盛修宫室,百姓劳瘁,王基上疏谏诤,语言激切,明帝有所收敛。任安丰太守时,恩威并行,加强边防,边境百姓得以安宁。任荆州刺史时,明制度,整军农,兴学校,深受称颂。
诸葛诞任扬州刺史时,吴国集兵建业(今南京市),扬言进攻扬州。诸葛诞与王基商量对策。王基认为,吴国嫡庶纷争,大臣不协,将才缺乏,集兵建业不过是安定内部,不敢贸然出击,结果不出所料。
公元249年(魏嘉平元年),王基加封扬烈将军,随征南将军王昶击吴。王昶率大军至江陵,王基率部攻夷陵。夷陵守将闭门自守,基佯为进攻,暗派精兵奇袭雄父(吴军粮仓所在地),城中守军失粮,不攻自破,王基因功赐爵关内侯。
当时,朝中伐吴之声甚高。明帝征求王基的意见。王基分析形势,认为军粮储备不足,运输河道修治不利,虽积兵江内,无经久之势,难以渡江作战。明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曹髦立,封王基为常乐亭侯。
255年(正元二年),毋丘俭、文钦作乱。王基任监军,随大将军司马师前往讨伐。俭、钦以勇称于世,魏军多有怯敌之意,朝廷诏令王基停军观望。王基认为南顿有大粮仓,占据南顿为平贼之要,于是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率军抢占南顿,对平贼起了很大作用。叛乱乎息后,迁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进封安乐乡侯。
257年(甘露二年),诸葛诞在寿春叛乱。王基与司马昭进围寿春,吴国派遣朱异来救诞。时,诏令王基引军转据北山,基认为撤寿春之围,则使敌内外会合,而自己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遂围城不懈。诸葛诞突围不成,城中粮尽,军心大乱,寿春遂拔。司马昭遣诸将轻兵深入,王基力谏:“大捷之后,上下轻敌,轻敌则虑难不深,且兵出逾年,人有归志,不宜穷追。”司马昭遂罢。
261年,王基病逝,追赠司空,谥曰景侯。皇帝下诏称赞他著德立勋,治身清素,久在重任,家无私积,身没行显,足用励俗。陈寿《三国志》作王基传,称其为“国之良臣、时之彦士”。

王 俊 民
王俊民(1036—1063),字康侯,招远县城里村人。
其父王弁,历任郓州司理、开封军巡判官、舒州太湖县知县等职。俊民自幼随父辗转任所,勤奋好学。1061年(北宋嘉祐六年)中状元,授徐州节度判官,充任应天府发解官。得狂疾,于贡院中对一石碑呼叫不已,又取书册自裁及寸。病势渐平后,归舒州太湖县省亲。翌年,在徐州任上就医,误服“金虎碧霞丹”,致上吐下泄,于1063年(嘉祐八年)去世。
王俊民猝然而卒,轰动朝野,一时传说纷纭,有人托夏噩之名,作传奇小说《王魁传》,附会俊民死因。后,南戏《王魁》、杂剧《海神庙王魁负桂英》等相继问世,并广为流行,使“王魁负心桂英死报”的故事流传至今。其实,关于王魁之事,唐末陈翰的《异闻集》已有记载,俊民乃宋朝人,不可能成为王魁的最初原形。

李 笃 培
李笃培(1575—1631),字汝植,号仁宇,招远县城里村人。l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举人,翌年考取第八名进士,民间称为李八进士。初就开封广文职,后官至司空曹。
笃培学识渊博,尤精数学。任司空曹时,国家兴建一项大型土木工程,他用“以显测微,以实测虚”的几何原理,精心设计施工方案,使工程造价节银约二十万两,受到明神宗嘉奖。
时,罗马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带有西方算书。笃培阅后很受启发,悉以中法演出,著《中西数学图说》,较早地将西方科学知识介绍于中国。1922年,山东历史博物馆展览会展出《中西数学图说》抄本,展览会报告书盛赞了李笃培的数学成就,有“世徒知有徐光启辈,而先生反湮没不彰,岂非有幸与不幸欤”之叹。他的著述融合中外,多有创新,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另著有《方圆图说》(一作《方圆杂说》)。45岁左右,李笃培辞官回乡,设馆讲学,百里之内,慕名求学者甚多。56岁时卒于家。

杨 观 光
杨观光(1597~1644),字用宾,一字葵宸,号旭仑,招远县城里村人。1628年(明崇祯元年)进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因排行第三,民间称为杨三翰林。明朝末年,战事频仍,“丁半逃亡,地半荒芜”(观光语,下引同)。而官府“以现在之丁兼纳亡丁之徭,以现在之地兼输荒地之赋”,人民赋役沉重。杨观光上书为民请命,主张清查户口土地,按实有丁地服役纳税。他在《上防院书》等文中写道;“民鸠面鹊立,百突不烟,一襟见肘……”“而丁地之苦,不令人酸鼻下泪哉……”1642年(崇祯十五年),胶东各县蝗旱大饥,杨观光倾储赈灾,深受乡人称颂。在国事维艰的年代里,他忧国忧民,对揭竿而起的农民义军心存同情,终于在1644年(崇祯十七年)打开北京城门,迎接义军入城,受李自成两次召见,封为礼部侍郎。
关于杨观光的死因,众说纷纭。《杨氏家谱》载:“甲申殉难”。《登州府志》载:“甲申明亡,归里道卒”。而民间传说是,李自成受人离间,杀死了杨观光。事实上,杨观光卒于李自成退出北京的当天,其死当与自成战败有关。

邵 鹤 龄
邵鹤龄(?~1852),招远县邵家村人。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武进士,授三等侍卫。历任云南大理城守营都司、开化镇中军游击、永昌协副将、威远营参将。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镇压云南永昌府回民起义有功,赏戴花翎。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升开化镇总兵,翌年调任湖北郧阳镇总兵。
1851年(咸丰元年)洪秀全领导农民金田起义,攻占永安州。邵鹤龄奉旨堵剿,围困永安州。翌年4月5日,起义军永安州突围,邵鹤龄率清军追入姑苏冲,屠杀太平军2000余人,义军首领之一洪大全被俘遭害。8日,邵鹤龄在永安城东龙寮口大洞山被太平军击毙。

冷 鼎 亨
冷鼎亨(?~1872),字镇雒,招远县冷家庄子村人。1865年(清同治四年)进士,历任瑞昌、德化、新昌、彭泽县知县。所至之处,劝农桑,兴学校。德化县城,濒江临险,历任县令皆整修堤坝。前令费金万余而功不就,冷鼎亨到任,耗金四千,数月告成,并植柳护堤根,县民称堤为“冷公堤”。他在受理一桩叔侄争田的诉讼时,微服私访,于树下与民闲谈,辨其曲直,调解纠纷,使叔侄和好如初,民呼此树为“冷公树”。后,调任鄱阳令,未及赴任,鄱阳洪水大作,冷鼎亨急驰往。赤足立泥淖中勘查险情,了解民众疾苦,开仓赈灾,惩办侵粮胥吏。旋即上奏朝廷,请款筑堤,用以工代赈法使灾民借以得粮。1871年升任南昌府同知。1872年乞假修墓,卒于家。著有《凤翔山房文集》二卷。清史列循吏传。

宋 清 海
宋清海(1856~1894),招远县年头宋家村人。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投军提都马玉昆部下,屡建军功。1894年春,擢升营口统领。同年7月,“甲午海战”爆发,10月,日军在花园口登陆,经貔子窝直扑金州。宋清海和总兵徐帮道在金州至大连之间奋力抗击。主将失机,不战而逃,宋清海愤呼:“宁作中华断头鬼,不作倭奴屈膝人”,率士卒浴血奋战,壮烈殉职。

郭 福 年
郭福年(1877~1914),招远县庙子夼村人。父母早亡,由叔父抚养成人。青年时期,流浪大连及登州府,杀富济贫。婚后携妻返籍,密结30余人,暗中对付地主和有权势的人,主要活动在招莱边境。曾率部抢了莱阳火山泊大地主刘云祥的财物,并火焚其舍。
1910年,莱阳曲诗文起义,在莱失利后退至招远,与郭福年会于崤山后,共谋举义大事。郭福年与曲诗文转至平度、掖县一带,发展势力。1911年农历八月十四日,二人在莱阳林家园聚众宣传,与莱阳官兵遭遇,数次交战失利,被迫退至招远银山。又在银山前坡遭遇莱、招两县官兵,义军被迫星散。
郭福年突围后,隐居在杨格庄,风声渐落后又回新马家坚持斗争。平度的“错皮王”、夏甸的胡龙甲等怀疑郭私积财产,各起异心。对郭福年怀恨在心的大地主“利顺”等,乘机买通错皮王,密谋杀害郭福年。
1914年,郭福年的旧部展洪训在莱阳展家一带,打着义军旗号收粮收款,欺压百姓。福年率错皮王前去处置,途中遭错皮王枪击身亡。他的妻子和女儿春红,也在当夜被错皮王杀害。

杨 橄
杨橄(1834~1915),字子敢,号谏堂、味馀山樵,招远县贺甲庄子村人,清末书法家。
杨橄自幼学书于舅父翟云升(掖县人,晚清著名书法家),日夜苦练,竟将足下方砖地磨出两个深坑。其隶书运笔沉缓,刚柔相济,人称“杨八分”。光绪年间,京都新修一门,遍寻天下高手书写横额。杨橄书去六尺见方的三个大字,深得光绪帝赏识,御赐上等大抓笔数支并白银40两。另外,蓬莱阁有他的隶书碑文。他的大草似龙游蛇舞,在书法界评价也颇高。
杨橄精于书法,兼工绘画。他的墨葡萄泼墨淋漓,栩栩如生。他又爱好医道、拳术和音乐。创有治麻疹妙方“清金一贯饮”,每有麻疹流行,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无不药到病除。留有遗著《麻疹论症撮要》。
杨橄少时,家道渐衰。20岁左右,设馆教学,时常一日二餐。他为人忠厚勤勉,平易近人,其墨迹在民间流传甚广。
他从教一生,不恋仕途,多次辞去衙门聘请。尝作诗云:“赴势趋炎都不晓,只应高卧傲羲皇”,又有“才子不应为俗累’;,“莫叫铜臭玷书香”等语。课余勤于书画和诗文著述。著有《书法参评》、《三不妄斋诗草》(其书斋曰“三不妄斋”)。他的诗多描写田园生活,流露出“何期世上恋荣华,惯住寻常百姓家”的超脱思想,描绘出一个“竹掩山村花掩扉,入门忘出出忘归”的理想境界。
1861年(咸丰十一年),捻军余部到招远,聘橄为参谋。他提出“整饬纪律,爱护百姓”的建议。捻军败后,仍回乡执教。1915年,以81岁高龄辞世。

孙 丕 承
孙丕承(1868—1921),字敬夫,号鸿飞,招远县后夼村人(清光绪十七年)贡生,候选训导。
1909年(宣统元年),山东省成立咨议局,孙丕承卖了80亩地,以请选民白吃“大卤面”为条件,拉票竞选,当选为省议员,人送外号“大卤面”。他是“六二党”(咨议局的反动派,因成员62人,故称六二党)成员,能言善辩,社交广泛,深得议长杨毓泗信任,可以随便拆阅局中文件,绰号“二秘书长”。1910年,莱阳曲诗文起义,抗税抗捐,省咨议局派孙丕承赴莱阳调查,他勾结莱阳官绅,颠倒是非,指曲诗文为匪。咨议局第二届大会,在议长杨毓泗和“六二党”人的操纵下,根据孙丕承的报告,对曲诗文事件作了表决,导致王志勋等5位议员愤而辞职,曲诗文起义惨遭镇压。1918年,第二届省议会成立,孙丕承复当选为议员,加入议员公寓(地方议员团体)。1921年,病死于济南。

王 云 山
王云山(?~1930),招远县水旺庄村人。青年时务过农,经过商,身高力大,好打不平。1927年任黑山乡联庄会会长,曾为反贪官污吏率部围攻县城。1929年1月26日,无极道占领招城,王云山积极响应,壮身入道,拉起了黑山乡无极道组织。1929年春,率1000多名道众在蓬莱天齐庙大败张宗昌的500多白俄兵,将所得武器运往招城无极道总团部,因而名声大振,入城当了分团长。1929年8月,军阀刘珍年心腹武汉任招远县长,与王云山等道首结拜为生死弟兄,引诱无极道接受改编。王云山积极主张受招改编,并施计杀害反对招安的道长刘殿和。10月,无极道受招安,王云山出任县公安局长,彻底背叛起义军。11月1日,率兵打退以小道长工连奎为首的反招安派。1930年1月23日,又受武汉旨意,率兵攻打在岭上坚持斗争的无极道,大败而归。当日,刘珍年接武汉密电,派兵乘虚入城,逮捕了王云山等28名无极道首领。24日,王云山等在城东河被杀。

温 方 玉
温方玉(1867~1937),字义亭,招远县横掌温家村人。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举人,候选教谕。一生无意仕途,热心教育,治学严谨,颇受学生敬重。著有《习勤堂文钞》,由其学生集资捐印。
温方玉思想比较激进。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兴学堂时,出任招远县第一高等小学堂校长,并亲自兼课。辛亥革命爆发后,经常向学生和群众宣传民主思想,提倡男女平等,倡导女子上学读书。1913年,发起“天足会”,撰写《天足会公启》,严词抨击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摧残,倡导放足。
温方玉痛恨贪官污吏,同情民众疾苦。他在《人说》一文中,抨击那些“惟以违法贪赃,结死党固地盘为要图,虽留万世骂名而不恤”的贪官污吏,指出:“此世俗之人,而非人之人也……名为人,而实非人。”
1929年,无极道农民起义军占领招城,招远中学师生停课离校,温方玉受无极道首领委托,代理招远中学校长,组织学生复学。无极道惨遭镇压时,官兵追捕甚紧,他将一名无极道士兵带进学校,换上学生服装,护送其出城脱险。
1933年,温方玉参加招远县志编修工作,始任分纂,后任总纂,1935年11月完成志稿,因战乱未能付印,底稿散失。他撰写的县志序言收入《习勤堂文钞》,至今尚存。志稿完成后,回横掌温家高小任教至病故。

秦 鹏 飞
秦鹏飞(1911~1941),原名秦欣然,招远县水口村人。1925年考入烟台第八中学,1930年考入山东邮电学校。1932年,任临朐县电话局局长。1934年,调任荣成县石岛电话局局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积极为“一一·四暴动”做准备。接近暴动时,石岛敌军发觉暴动意图,增强戒备。11月2日,秦鹏飞将石岛敌情报告党组织,3日,携带两部路行电话机投奔暴动部队,转战文登。1938年4月,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任连长。1941年调任胶东军区五旅青年营营长。同年,在鲁南蒙阴栗林庄战斗中牺牲。

李 宝 忠
李宝忠(1870~1942),招远县大曲庄村人。自幼发奋习武,清光绪年间中了武秀才。他力大过人,在济南考武举时,十八力弓连着拉断数张。1942年,虽年过古稀,仍习武不辍。5月的一天,日军扫荡进了大曲庄,村民纷纷撤离。李宝忠立于门口,指着日军破口大骂。日军见只有一个苍颜老者,蜂拥而上。李宝忠随手抄起一把抓钩,前遮后挡,旋转如飞,十余敌难近身,转眼间,二敌丧命。他边打边退,从门口打进屋内,立守门户,怒视敌人。这时,一日军溜到窗外,向李射出两颗子弹,老人牺牲。后来,那把力战群寇的铁抓钩,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于 伯 显
于伯显(1905~1942),原名于希增,化名李达,招远县中村人。1930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应聘到长山县中学任教务主任。“七七事变”后,协助校长马耀南组织抗日演讲会,拉起“长山县保安大队”。1938年4月,到“三军”政治部“联合出版社”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任胶东大众报社电台台长,与副台长葛次元一起试制成功收报机,对革命发挥了很大作用。1941年,又试制成功发报机。1942年11月日军大扫荡,于伯显在牙前县北阁子村遭敌包围,中弹牺牲。

孙 务 本
孙务本(1902~1943),字义亭,招远县汤前村人。1927年,任国民县政府巡警稽查。“七七事变”后,组织商团,逐渐扩大队伍,拉起抗日游击队,后改编为国民党48支队徐叔明部第一团,孙任团长。1940年2月,抗日军民击垮徐叔明部二、三团,孙即将本部改编为“招远保安第一团”,与八路五支共同组织“招黄边区抗日联防指挥部”,孙任副指挥。4月7日,致电各界,表示“坚持团结进步,保卫地方,决与八路五支合作到底”。此后,率部在招黄一带打游击。6月,日军连续扫荡,孙务本抗战信心动摇,7月率部投靠招城日军,任伪保安大队第二中队长,经常配合日军扫荡,残害抗日军民。1943年,因与伪县长杜祖广不和,被杜押送龙口沉海。

赵 书 策
赵书策(1926一1943),招远县赵家沟村(今赵书策村)人。1941年任村儿童团长,1942年任村自卫团长,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9月25日拂晓,日伪军出动大队人马,企图包抄赵家沟村。赵书策发现敌情后,立即通知驻村北海银行及兵工厂转移。随后只身奔出村外,向敌人摔出两颗手榴弹,吸引住敌人,最后中弹牺牲。1945年9月25日,招远县和招北县政府在赵家沟村召开大会,授予赵书策“民族英雄”称号,立碑纪念,并将赵家沟村改为赵书策村。

刘 儒 英
刘儒英(1908~1944),原名刘宝臣;招远县牟疃村人。少时给地主放牛,12岁入村塾读书。1930年招远短期师范毕业后,去黄县下丁家一带教书。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奉命回乡,利用村长身份,秘密发展组织。1935年秋,任中共招远特支委员,与特支书记李树芬以开饭店、药铺为掩护,领导党的活动。他的革命行动引起敌人注意,敌人对他多次搜捕,两次抄家封门,最后放火烧掉了他的房子。敌人的淫威,丝毫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奔波,使他身染严重肺病,但他仍日夜操劳,坚持工作。1938年4月,任中共招远特支书记。8月,中共招远县委成立,任县委书记。10月,病情日趋严重,被迫离职休养。日军侵招后,他无心静养,多次要求继续工作。1940年5月,任县委组织部长。在他的影响下,其大哥、二哥、四弟、妹妹及两个侄子都参加了革命,父亲刘华南是招远县抗日民主政府首届参议员。1942年,县抗日民主政府、各救会、参议会联合赠给他家“一门五英雄”大匾。1943年下半年,刘儒英病情恶化,不得不再次离开工作岗位,隐身于自家梨园小草屋内坚持工作。1944年2月27日病逝,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马 淑 元
马淑元(1924~1946),女,招远县东马家村人。1940年任老三区妇救会干事,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3月,调胶东区党委学习,6月分配到磨山区任公安特派员。她工作细心,机智勇敢。1942年6月,在东李格庄开会布置“空舍清野”,会间,她听到可疑的声音,马上用暗号解散会议,使大家安全转移。事后查明是几个汉奸在侦察区干部活动,企图偷袭。1943年4月7日,东马家村遭敌突袭。6月,区长马友忠被捕牺牲。马淑元深入调查,连破两案,查出告密汉奸。1945年春,去胶东党校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8月,分配到中共平度县委宣传部工作,率宣传队深入敌占区,发动群众反奸诉苦。1946年1月30日晨,去殷家庄子执行任务,遭国民党匪特于成修的一个营包围,受伤被俘。审讯中,敌人用尽酷刑,将她上身用刀刺得鲜血淋淋,马淑元只是大骂不停。下午一点,区中队赶来营救,敌人逃跑前将马淑元杀害。

王 敬 亭
王敬亭(1909~1946),原名王式让,招远县道头村人。1928年于国民县政府民众教育馆任职。1930年,因官场腐败而辞职,到招远第五高等小学任教。1938年春,参加校长王檐雨组织的抗日武装第六大队,翌年调任西海兵工厂主任,1940年任县大队副大队长。他指挥有方,作战勇敢,敌人送他外号“五殿阎君”。1944年9月,调任平度县独立营营长。1945年升为西海军分区独立二团团长。1946年10月,率部在胶河东岸阻击进犯的国民党54军,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壮烈牺牲。

王 一 民
王一民(1919~]947),原名王福寿,招远县徐家疃村人,曾用王振寰、马洪昌、刘福禄等化名开展革命工作。
王一民自幼聪颖勤奋,仰慕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手书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句,做为座右铭。12岁时,国文教员命题“立志”作文,他慨然书曰:“苟安于家庭小康,饱食终日,无所作为,乃是庸人之趣;效于国家社稷,解民倒悬,方为男儿之志……”
1936年,王一民考入益都师范。“七七事变”后,投奔“八路军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不久,受马保三司令委托,回家乡组建抗日队伍。3个月后,在“福天寺”拉起50余人的“招远县抗战独立大队”。时,国民党杂牌军焦慎卿部占据新城,打着抗日的幌子,制造摩擦,并以委任副司令为条件,引诱王一民接受改编。他义正辞严地回答:“这是抗日的民众武装,不是私人交易的筹码。”焦慎卿恼羞成怒,派人绑架了王一民的父亲,作为谈判人质。马保三司令闻讯,派部队协助王一民,包围了新城镇。焦慎卿被迫释放人质,率部南逃。
1938年9月,王一民到胶东五支队军政干校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被任命为招远县大队政委。先后指挥了王家、于家、石老嘴、后坡等战斗,使敌人闻风丧胆。1941年,任县武工队队长兼政委,率武工队连续铲除3个区的伪政权、9个乡的伪办事处。同时,积极做瓦解敌军工作,争取了焦慎卿部手枪队长李春成投向抗日队伍。1942年,调任胶东军区青年营营长,同年秋,又调军区敌工部工作,化名王振寰,打入伪绥靖总署第八集团军王铁相部,先后争取并发展了集团军医院院长湛寿春、王铁相的随从副官李树佳、狙击队长张文青、参谋长于静波等人为中共党员,利用这些关系,营救被捕人员,购进医药和军械。1944年冬,晋升为胶东军区大股伪军工作团团长。翌年5月,以胶东军区联络部特派员身份,前往青岛领导地下党的工作。10月,美、蒋勾结在青岛建立反动政权,王一民先后将6名同志安插到国民党“军政部胶济区特派员办事处”、“青岛要塞司令部”等敌军政机关内部。此间,他还秘密
领导了“福顺德”钱庄职工的罢工斗争,声援了进步师生发起的“反甄审”运动。
1946年7月14日,王一民在青岛北京路上遇到中学时代的同学、国民党特务王鼎铭,遂遭逮捕。审讯时,他从容不迫,始终咬定自己是来青岛做买卖的,不是共产党。近一年的审讯,敌人用尽种种酷刑,毫无所得。1947年4月22日深夜,在青岛湛山太平角海边,年仅28岁的王一民,被敌人残酷活埋。

王 鸿 勋
王鸿勋(1879~1951),字翼亭,招远县道头村人。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继而加入中国国民党。1915年,任招远县立高等小学校长兼县中学教员。1921年,创办道头第五高等小学。1922年后,历任招远县民团团总、勤学所长、中学事务主任、招远第二高等女子学校校长。
1938年,日军入侵胶东,王鸿勋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感到失望,参加抗日宣传队,奔走胶东各地,宣传抗日救国道理。1940年,参加胶东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被推选为主任。1940年8月9日夜,与儿子王檐雨回家焚烧全部家私,带领全家投身抗日洪流。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东行署行政委员兼农林局长、实业处长。 1942年,当选为胶东区参议会参议长,积极发动各阶层参加抗日。1947年,捐献全年津贴及5000元(北海币)支援战争,并动员夫人献出历年储蓄1万元。在动员献金献物会议上,他说;“我要倾家荡产,拿出全部老本来支援战争。”“打不倒蒋介石,我不领一切供给。”
1949年10月,王鸿勋当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1951年7月病逝,葬于济南革命烈士公墓。

王 德 安
王德安(1908~1951),又名王明伦,字鲁宾,招远县留仙庄村人,是招远最早的共产党员。“五卅惨案”后,参加进步组织“少年同志社”,探索救国之路。1929年,考入南京晓庄师范。193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掌。5月,参加示威游行,被国民党军警监视,经组织批准回招,去道头第五小学任教,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3年6月,重新入党。7月,任中共道头中心支部宣传委员。8月,任中共招莱边特支书记。1936年被捕,越狱流亡蓬莱。1938年后,历任中共招远第四区乡支书记、四区区长、中共招远县委军事部副部长和民运部长。1940年2月,任招远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上任后,积极改革县政、废除旧政府苛捐杂税,恢复400余处小学,亲赴各区视查,救济贫民,深受群众拥戴。1944年,去胶东党校受训。7月,调任西海专署司法科长。1947年,重返招远任县长。1949年春,调华东党校学习,4月随军渡江,历任松江地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秘书长。因积劳成疾,脑神经受损,1951年去无锡市医院疗养,公布为苏南行署检察署检察长,不久去世。

李 万 春
李万春(1918~1951),又名李柏,招远县毕郭吴家村人,1934年道头五小毕业后在本村教学。1938年参加当地王志成组织的抗日游击队,翌年该部被蔡晋康强行改编。1940年7月,李万春从蔡部策反70余名士兵,投入抗日部队,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任招远县政府司法科长,1945年12月代理县长,1946年6月任副县长。1947年5月,任担架大队支前大队长,率民工支援鲁南战役。9月回招,正值国民党军队进犯胶东,他带领积极分子和群众同甘共苦,与敌周旋,保护了共产党在招远的基层组织和兵工建设。1948年,两次率民工支前。1949年2月公布为招远县长,4月任支援西南工作团政委,随军南下。12月任四川垫江县县委副书记,主持全县工作。1951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垫江县反动“道二教”发起武装叛乱,围攻垫江县城,企图勾结城内国民党起义的30军,里应外合。李万春闻变不惊,令守备部队和机关干部闭门守城,布防迎敌,并置安危于不顾,亲入30军找到军长鲁崇义,晓以大义,指明利害,使其电令所属部队解危,消除了叛乱。1951年8月23日,李万春病逝,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杜 祖 广
杜祖广(1905~1951),字益轩,出生于辽宁省旅大市第三区大口井村一个地主家庭。1931年投靠日军,历任伪巡捕、大连水上刑事、伪大连警察署长、伪威海警察局长兼治安总队队长。
杜祖广通晓日语,心狠手辣,深得日人赏识。1942年调任招远伪县长,在任两年杀害招远民众700余名,人送外号“杜阎王”。1943年2月,组织成立招远县剿共委员会,自任主任。同年的一个晚上,杀害抗日军民30余人。1944年9月29日,亲率卫队逮捕温泉乡乡长姜彦令及7名村长,以通八路为名,拉至月牙河砍杀。杜为人凶恶,杀人论“打”,他为自己定标,每5日杀人1打(12人),不足数则随便抓群众充数。杀人手段极其残忍,活埋、刀砍、零刀割、枪挑、狗咬,无所不施。群众又称他为“杀人魔王”。
1944年]0月,杜祖广调任黄县伪县长,又杀害黄县民众180余人。1945年8月黄县解放后逃至北京,任南口国民党军中尉军需,因贪污逃跑,去门头沟孙桥合丰厚煤矿任经理。后又到国民党208师情报总署当特务(驻唐山)。唐山解放时,被解放军俘虏,教育释放,回北京以摆烟摊为生。1950年化名杜芝桂,在安平营造厂做工。1951年镇压反革命时,畏罪自杀。

王 道 远
王道远(1902~1965),字履斋,号友石,别署罗峰山人,招远县原家村人。著名画家,在中国美术界同齐白石共有“二石”之称。
王道远自幼酷爱绘画。1916年中学毕业,被保送高等师范手工图画专修科学习。从师著名画家陈师曾,兼师齐白石。陈师曾给他的画室题了“我师造化”四字,称赞他的画富于写实精神。齐白石多次与他合作,对他的创作方法予以充分肯定,曾为其题词:“余见友石兄画荷得其真趣,友石自言游山东时尝为花写其照,余亦常为之,故能知之也。”
王道远的创作路子十分宽广,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尤工花卉。他的花鸟有时写意,有时工笔,无不栩栩如生。他多次在京津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先后编绘过《友石画谱》、《花鸟画鉴》、《槐堂画语录》、《我师造化室画存》等画论、画集。
作为一个人民艺术家,他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他主张“作画要有时代性、人民性、思想性、艺术性……艺术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要对人民起教育作用。”他好画铁树,寄物托情,表达他刚直的性格。曾题诗云:“有面如铁本无私,有心如铁不可移,果能此心如面同,铁树自有开花时。”他画铁树笔墨苍滋,格调清新,在画界有“王铁树”之称。他画梅花以“泼墨一斗喷烟霞”之势,一扫前人孤寒清逸之气。邓拓曾以“左海”的笔名在《美术》杂志上发表文章,对他的艺术思想给予高度评价。
王道远不仅画艺高超,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抗战时期,他以画笔为武器,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他曾画过一株向日葵,题句曰:“恨尔一心偏向日,不知日落将谁倾”,表示对日伪汉奸的仇恨。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地下工作,曾与薛成业、韩自立、李介人等共同为和平解放北平策动国民党92军起义作出过贡献。
王道远从教多年,曾任北京师大女附中总务主任、北京山东中学理事。建国后,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工作,任北京画院教授兼办公室主任。他热心培育人才,著名画家孙其峰、杨秀珍、潘絮兹等都是他的学生。1963年,招远县举办书画展览,他不顾年迈多病,为家乡画来《春风杨柳》、《牡丹》等佳作。1965年,病逝于北京。

李 永 绪
李永绪(1902~1971),招远县大曲庄村人。出身贫苦,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毅然送18岁的独生子参军。1947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50年,组织12户贫农办起全村第一个互助组。1953年,洪水为害,社员生活困难,李永绪把儿子牺牲后上级发给的140元抚恤金全部送给初级社和贫困户。1956年,出席全国烈军属模范代表大会,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接见。1961年生活困难时,将82斤口粮支援灾区。他任支部书记24年,一直先人后己,带领社员奔富路,维护集体经济,被誉为“一等模范社长”。1961年烧草紧,有个社员领着永绪的女儿刨集体的条墩,他闻知后,召开社员大会,做了检讨,并交出罚款10元。1962年秋一个雨夜,他带领全家抢拾队里的地瓜干,自己的瓜干受淋腐烂。1970年,身患胃癌的李永绪拄着拐棍最后一次走进他领导下建起的果园,一个社员摘下4只熟透了的桃子捧到他面前,他摇摇头说:“集体的东西,我不能吃。”当他颤巍巍地走出桃林,社员们的泪水夺眶而出。197 1年2月28日,李永绪病逝。中共招远县委作出向李永绪学习的决定。

李 珍
李珍(1899—1974),原名李名山,参加无极道时改名李珍,招远县毕郭二村人。
1928年,招远县自然灾害严重,官府照例催捐逼税,民不聊生。李珍与张汝勤等人密谋起义,反对官府。10月2日,李珍、刘殿和去滕县请来8位“老师”,在毕郭安坛,成立无极道组织,李珍任副道长。1929年1月20日,无极道在阎家大捷,26日,进占招城。战斗中,李珍身先士卒,有勇有谋,深受拥戴。8月,武汉任招远县长,用分化瓦解手段,将无极道改编为民团,李珍出任公安局巡官。时,众道首在武汉瓦解下,矛盾重重,李珍识破武汉阴谋,时刻警惕,于1930年1月22日投奔在岭上坚持斗争的刘殿荣。23日,率众打退前来镇压的王云山。24日,城内无极道被军阀镇压。官兵到处搜捕道众,李珍被迫化名麻忠爽,到辽宁庄河县谋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1932年8月,李珍与庄河县花春胜、鞠仁卿等人,以无极道形式,组织抗日大刀会。李珍一边向会员宣传道法,教授武功,一边说服地方士绅支持大刀会,出钱献物,营造兵器。10月,在长岭庙台主持“立香案”,搞演习。不久,发展到33个团,1万余人,并成立大刀会总团——联庄自卫团,李珍为总团道长,又请来24位无极道旧友,任分团道长。12月中旬,日本关东军抽调万余日伪军,组成连山关讨伐师团,征伐大刀会及各抗日部队。大刀会在当地人民和邓铁梅等抗日自卫军的配合下,先后与日军作战60余次,多次重创日军。1933年4月,大刀会在日伪军的层层包围下,被迫解散。1939年,李珍回到故乡毕郭,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病故于本村。

冯 官 令
冯官令(1906~1980),招远县前花园村人。日军侵招后,参加区中队,投身抗日洪流,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对敌斗争中,机智勇敢,屡建奇功,成为传奇式人物,敌人闻名丧胆,称之为“花老爷”(冯官令双手被火药烧伤,落下斑点,得绰号“花爪子”)。他多次只身深入敌营,从敌人手中夺取枪支。1942年3月30日,他扮作赶集的农民来到潘家集,在一名日军向一老汉勒索时,他用酒瓶子猛击其头部,扭下枪支,朝天连放两枪,冲出潘家集。1942年冬,调招北公安局武工队任侦察员,和秦义亭等人被誉为“五虎上将”。1943年初春,只身混入玲珑敌卫兵所,侦察掌握了敌人兵力部署,夜间带30名战士迂回到卫兵所附近埋伏,自己扮作上夜班的矿工走近卫兵所,趁哨兵上前搜身时,用铁锨击毙哨兵,战士们一涌而上,拔掉卫兵所,消灭敌人40余名。他还利用政治攻势,迫使驻玲珑台上伪军1个小队携械反正。冯官令亲自杀敌几十名,缴枪数十支,被誉为“独胆英雄”。1945年,胶东军区授予其“一等战斗模范”称号。1947年,复员回家,参与民兵活动。建国后,任村公安员。1955年出席山东省首届人民警察治安保卫委员会功臣模范代表大会。“文革”期间,当选为县革命委员会委员。1980年病逝。

李 厚 生
李厚生(1904~1981),曾用名李明,招远县高山洼村人。初中肄业后到道头小学任教。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与其他进步教师一起,组织学生游行示威,募捐支援上海工人罢工斗争。同年,与一部分进步师生组织“少年同志社”,传阅进步书刊,探索救国救民之路。1926年初,在莱阳田家村创立“少年同志社私立高级小学”。李厚生任校长,兼做义务教员。翌年,反动当局阻挠,学校停办,李厚生去南方寻找革命组织。1928年,在福建加入共产党外围组织“红色互济会”。1932年回到招远,与王德安等以道头“五小”为阵地,开展救亡活动。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道头中心支部书记。不久,因对外影响较大,不便掩护,转移蓬莱、黄县一带活动,被选为中共莱阳中心县委书记,因军事委员贾佩钦叛变,中心县委遭破坏,未能就职。l934年,被选为胶东特委委员。1935年,积极参与组织“一一·四暴动”。1936年,与特委书记理琪一起整顿、恢复暴动失败后被破坏的党组织。12月底,叛徒刘宗善约见理琪、李厚生,二人不知刘已叛变,但为慎重起见,由李厚生一人赴约。李厚生到后即遭逮捕,非刑拷打一昼夜。按事先约定,他估计理琪已转移,便供出其住址,但理琪转移太近,仍遭逮捕。1937年冬,李厚生获释,被定为有变节行为,开除党籍,回招远组织“民先”。1940年,任县抗日民主政府民政科长,翌年调胶东行署做农业技术工作,历任胶东农场场长和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抗战结束后,开始研究小麦腥穗病的防治,得出净粪、净种、种粪隔离的防治方法,在全省推广后成效显著。先后编写了《农业生产技术概论》、《山东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纲要》等十几本农业技术书籍,被评为胶东模范和华东农业技术模范工作者。l950年,参加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大会。1954年,获华东农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958年,被戴上“叛徒、反革命、极右分子”三顶“帽子”,判刑三年,刑满后回原籍监督劳动。1980年平反,1981年2月病逝。

曹 言 行
曹言行(1909~1984),招远县雀头孙家村人。家境清苦,靠勤工俭学和亲友接济读完大学,获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1933年加入共青团,投身地下革命活动。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和南下扩大宣传团。抗战开始后,到党中央社会部工作,后任八路军驻二战区办事处副处长。此间,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中,同国民党反动派和阎锡山反共投降阴谋进行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接见和勉励。后,历任八路军延安总司令部高级参议、晋绥边区七分区专署专员、绥蒙区党委国军部副部长等职。在解放战争中,参与领导了晋绥敌后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党的地下工作,做了大量统战和瓦解敌军工作。北平解放后,任北京市建设局局长,亲自指挥了为迎接开国大典而进行的工程建设,整修了天安门广场和干道,修建了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电动旗杆。他还组织领导了挖“三海”、疏通河湖水系、疏通旧下水道、治理龙须沟等工程。此后,历任北京市卫生工程局局长,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国家计委委员、党组成员兼城市规划局局长,基本建设局局长,国家建委委员、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驻越南经济代表,对外经济联络部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城建组副组长等职。1984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