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医 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4&rec=155&run=13

第一节 医疗队伍

中医队伍 民国初年,全县有中医30余人。1949年,增至202人,其中职业医生116人,草药医生47人,游医39人。多为祖传世医。
建国后,对中医队伍进行整顿,部分中医改学西医,中医人员减少。1954年,根据中央"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政策,中医工作得到加强,队伍逐渐扩大。1956年,召开全县中医代表大会,号召发展中医事业,开展中医带徒活动。1957年,全县中医师163人。1959年,有中医人员174人,中医带徒83人。1979年,晋升12名中医师和5名中药师。1985年,共有中医人员95人,其中主治中医师1人,中医师19人,中医士37人。
西医队伍 1930年,县内始有西医。1943年,全县共有西医人员16人,至1949年增至21人。
新中国成立后,西医西药开始普及,西医队伍不断壮大。1952年,部分复员军医充实地方。1954年后,西医院校毕业生陆续分配来招远。1956年,全县西医药人员由1950年的23人增至188人,1966年296人,1976年552人,1980年605人,1985年1087人,其中主治医师15人,医师204人,医士142人,检验师5人,检验士38人,放射师(士)23人,药剂师15人,药剂士54人。
护理队伍 1950年,全县仅有护理人员2人,1971年发展至93人。1972年,县医院和县分院培训器械护士13人。1973年,部分护理人员改行充实手术班子,全县护理人员减少至63人。1980年后,为了壮大护理队伍,每年除由护校分配毕业生外,县卫生局还组织县医院、卫校,分期分批举办各种护理人员训练班和带教班。1985年,全县护理队伍发展到234人,其中护师15人,护士146人,护理员73人。
乡村医生 1955年,全县共有村保健员546人。1969年,按人口数量,每个大队卫生所设"赤脚医生"13人,其中设1名女"赤脚医生",兼做妇幼保健员和接生员,每个小队设卫生员12人。是年底,全县共有"赤脚医生"1279人,其中女"赤脚医生"712人,占55.67%,小队卫生员4751人。1980年,对全县"赤脚医生"组织了统一考试考核,合格者称乡村医生,其他称乡村卫生员。1982年,全县有乡村医生840人,卫生员470人。1985年,全县728个村卫生所,共有村卫生人员1338人,其中乡村医生820人,卫生员518人。

第二节 医疗设备

建国前,县内医疗单位无大中型医疗器械,中医常用诊疗器具为脉枕、针灸针等。西医常用诊断器械,只有听诊器、压舌板和叩诊锤。治疗器械有肌肉注射器具及手术刀、剪、镊、钳等小外科器械。1950年,全县仅有病床5张,显微镜1台,血压计12架,血球计算器1具。1956年有病床20张。1974年,各公社卫生院相继配备普外手术包、无影手术灯、多用手术床及麻醉用具,全部配有显微镜、30一100毫安x光机,全县共有病床755张。80年代,大中型医疗器械迅速增加。1985年,有5处卫生院配备B型超声诊断仪,10处卫生院配备200毫安X光机,16处卫生院都配备心电图机;县人民医院配备心外科、颅脑外科和胸外科手术器械,500毫安x光机、心电监护仪、双目显微镜、纤维内窥镜等。全县共配有救护车13辆,病床829张,较大型医疗器械280余件(台)。

第三节 医疗技术

中医 清末民初,县内较有名望的堂铺或中医有:中村"裕德堂"药庄的丁风祥,毕郭"生生堂"、"森玉堂"药铺,苇都高家村路殿鳌于大瞳创办的"谦恒泰"药房等。30年代,中村的"育生堂"、"墩本堂",张星的"福茂"、"福兴"、"东亚",辛庄的"宝聚永"、"庆泰"等都较有名气。中医治病多采用针刺、放血、推捏、刮治、拔罐、针灸、偏方、秘方等,诊病沿用望、问、闻、切四诊合参,辩证施治。对胃病、妇科病、神经衰弱及一般疮疥疗效较好。
建国初期,中医中药曾被忽视,1955年后得到加强。1959年,县里办起中医中药研究所,各卫生院成立中医研究小组。同时开展了群众献宝献方活动,共献药方5310个。70年代,县卫生局编印了《土单验方汇编》、《中草药制剂土单验方续编》。1975年后实行中西医结合,医疗技术得到很大提高,对阑尾炎、胆结石、肾结石、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肛肠病、心肌炎、心肌梗死、宫外孕等疾病的治疗,都收到良好效果。
西医 民国初年,黄县龙口镇西医时常出诊于县内张星、年头宋家一带。1930年县内始有西医,只能治疗一些常见多发病和小脓肿切开引流、一般外伤清创缝合等。新中国成立后,西医受到重视,医疗技术提高较快。1985年,县、乡、村三级医疗网,分别承担医疗任务的4%、18%和78%。
内科 县人民医院1950年始设内科门诊,收治、抢救常见多发病、危重病、疑难病及传染病。后开设传染病房,收治重症肺结核、传染性肝炎、伤寒、流脑、乙脑和麻疹等。1974年,增设心电图检查室,首次抢救心肌梗死患者成功。公社多数卫生院设有内科。80年代初,大型医疗设备不断增加,进一步提高了诊疗水平和抢救成功率。对脑出血、脑血栓、心肌梗死、肺心脑病、肝昏迷和急性中毒、各种休克等危重病人的抢救,均取得满意效果。
外科 50年代初,县人民医院只能进行一般外科病人的保守治疗,处理一般外伤患者,开展一些小手术。1957年,成功地施行了县内第一例胃穿孔修补和截肢手术。1972年,开始进行脑外科手术。1981年,县内第一例肺叶切除术和心脏手术获成功。至1983年,共做各种心脏外科手术34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8例,心包剥脱1例,风湿性二尖瓣分离术25例。伺时,县人民医院从1957年开始手术麻醉,相继施行腰麻醉、硬膜外麻、乙醚吸入及静脉麻醉等。1972年,探索应用针刺麻醉,一般采用局麻和针刺相结合方法,主要用于甲状腺手术、胃大部切除术等。1975~1982年,共用针刺麻醉施行各种手术334例。
1971年,毕郭、华山地区卫生院和张星卫生院配备外科手术班子。1972年后,都能做一般腹部外科手术等。
妇产科 县人民医院妇产科1952年前,只担负妇女孕期产前检查、妇科常见病诊治及新法接生。1957年,在外科医务人员配合下,施行了第一例剖腹产。翌年,进行子宫全切手术。1962年,第一例输精管和输卵管结扎术获成功。此后,妇产科主要担负妇科病诊治、新法接生、计划生育手术等。
放射科 1960年,县医院有1台30毫安X光机,只能做胸透。70年代初,逐步开展胃、肠钡餐透视及拍片,肾盂及输尿管造影。各公社医院陆续配备x光机,由一般胸透到钡餐透视及拍片。19821983年,县医院又增加30毫安和500毫安X光机各1台,200毫安X光机2台,B型超声诊断仪1台,开展胆囊、胆道造形,泌尿系统造影、断层等诊断项目。
检验科 1950年,县人民医院化验室只能进行血、尿、粪便常规检验。随着事业的发展,先后配备双目显微镜、电冰箱、恒温箱等大型器械,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80年代初,大部分公社卫生院能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血脂、胆固醇含量测定等。
门诊 建国后,县、乡两级医院就诊和病房治疗人次逐年增加。1963年,门诊就诊达73049人次,日诊203人次,1985年增至898401人次,日诊2461人次。1963年,病床总开放数为28674床日,每日平均开放79床位,1985年达到277065床日,每日平均开放759床位。1957年,治愈率61%,住院病死率3.33%,好转率为35.67%,实际病床使用率为80.84%。1985年,治愈率为75.2%,好转率为21.3%,住院病死率为2.5%。烟台地区罗山医院1975~1980年,门诊就诊共244170人次,平均每天113人次,治愈率69%,死亡率2.27%,好转率28.73%。

第四节 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制度 1950年,实行供给制的党政机关干部享受公费医疗。1952年,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公费医疗。经费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支出,并由卫生主管部门统一掌握使用。1956年,全县享受公费医疗人员3374人,每人每年15元。1965年,享受人数3711人,每人每年15.66元。1966~1977年,每人每年标准为13~17元。1978年后,每人平均标准逐年增加。1980年,成立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卫生局。1985年,公费医疗享受对象7498人,实际支出494831元,每人平均66元。
劳保医疗制度 1951年2月,政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国营、集体所有制厂矿企业职工实行劳保医疗,1966年下半年,招远开始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责任制的推行,部分单位将医药费按月平均发给职工个人,劳保医疗费由企业福利基金中支付。
合作医疗制度 1969年,县革委会在辛庄召开现场会议,推广界河公社兴办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经验。1970年,709个大队实行队办合作医疗制度,16处公社实行社办合作医疗制度。1973年,全县公社、大队均实行两级管理的合作医疗制度,总人数为474673人,医疗费支出576057元,每人平均支出1.21元。同年,省革委会推广了招远兴办社队两级合作医疗制度的经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次做过报道,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前来参观学习。1985年,全县参加乡、村两级管理的合作医疗人数,占农民总数的92%,每人每年平均筹款3~6元,门诊和住院费报销4090%,探索了"坚持集体办医,实行合作医疗"的农村办医模式。同年,卫生部和省卫生厅推广了招远的经验。

第五节 温泉医疗

招远温泉,位于城东1公里的滚泉山西麓。旧县志载:"汤泉,最著骊山,最洁香溪,最热遵化……然招邑之汤泉,热不下遵化……"。温泉,地表有明显地热范围约0.2平方公里,实际分布约1.5平方公里,出口处最高温度达95℃以上,昼夜抽水总量约达900余立方米。其泉水透明无色,矿化度高,药物化学成份丰富,除含有钾、钠、钙、镁、硫、铁离子、氯离子、碘离子、溴离子、硫酸根外,还含有重要医疗价值的微量元素镭、铀、氡等。沐浴泉水,能改善人体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环,有消炎止痛、降血压和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等作用。对皮肤病、关节炎、腰脊疼痛、肌体麻木、肌肉劳损、各种疮疥、动脉硬化及神经衰弱等20余种疾病有较好疗效,也可作为其他疾病的辅助治疗。
温泉沐浴疗养始自明末。县人在温泉附近"瓷石为池"建起"民汤"。新中国成立后,为使温泉更好地造福于人民,县人民政府组织了系统的开发利用,先后建起多处温泉浴池和疗养大楼,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1985年,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沐浴或疗养者达2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