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预防 保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4&rec=154&run=13

第一节 公共卫生

环境卫生 1952年,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由13人组成的"防疫工作委员会"和48人组成的卫生防疫队,各区、乡、村及县直机关也相继成立卫生防疫组织,开展以除"四害"(老鼠、臭虫、蚊子、麻雀。后将麻雀改为苍蝇),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中心的卫生运动。1958年,中共招远县委下发"关于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年底,全县有77个村基本达到"五洁四无"(室内、厨房、庭院、厕所、街道清洁,无蚊子、苍蝇、老鼠、臭虫)标准。1975年,农村普遍进行以消灭蚊蝇为重点,以"两管"(管水、粪)、"五改"(改良厕所、畜圈、炉灶、水井、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卫生治理。全县690个村建立了卫生组织,改造水井2525眼,建手压机井470眼,密封水井87眼,有8个村修建了自来水。1976年11月,县革委会制定了奋战一年,实现全县卫生上"纲要"(卫生、防疫达标)计划。翌年验收,有14处公社419个单位达标。
1982年3月,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把搞好城乡卫生做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重点抓治理环境脏、乱、差的工作。至1985年,"两管五改"配套村占全县村庄的80.1%,改建厕所104027个,填平污水坑沟10663平方米,整修街道103039米,清除垃圾27000吨,新修下水道3600米,建花坛2008个,增设垃圾箱37个,蚊、蝇、鼠的密度大幅度下降。
食品卫生 建国初期,食品卫生工作由县卫生院负责,重点开展饮食品卫生知识宣传。1959年,食品卫生监督由县防疫站分管,开始每年为饮食品从业人员查体。1963年,深入贯彻"卫生五四制",全县有1.8处饭店装修了防蝇、防尘设备,建起蒸汽消毒灶,并对320名饮食工作人员进行两次卫生知识培训。"文化大革命"期间,饮食业萧条,食品卫生管理放松。1979年,卫生防疫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对食品生产、销售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实行检查验收。1982年,县人民政府颁发《招远县食品卫生小额罚款办法》,通过整顿验收,合格单位858个,个体营业者3598名,均签发了卫生许可证。是年,培训食品从业人员4372人次,监测检验样品8053份。i983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进入法制管理阶段。县防疫站设食品卫生科,配有食品卫生监督员9名,县、公社及卫生部门配备了食品卫生兼职监督员和卫生检查员,对全县饮食品生产和销售过程进行全面监督、检测和检查。1985年,全县食品卫生合格率达75%。
学校卫生 1952年,开始重视中小学卫生工作,不少学校成立保健指导委员会,设立保健指导员。1953年]-1月,县文教科、卫生科联合下发学校卫生工作通知,对中小学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疫情控制等提出要求。1965年,开始推广视力保健操。1975年,对中小学生进行查体,有4.9%的视力在1.0以下,沙眼发病率为88%,龋齿占7.7%,扁桃体肿大占25.9%。为此,对中学和部分小学保健教师进行培训,80%以上的学校健全卫生组织和卫生制度,制做标准课桌13445套。
1985年,县卫生局、教育局及卫生防疫站都充实了分管学校卫生工作人员。8处高中设卫生所和专职校医,94处初中设保健教师。每个学期安排24个学时的卫生课,并为中小学生建立健康档案。
劳动卫生 50年代初,开始工业、农业劳动卫生管理。1955年县卫生科提出矿井、伙房和特种车间的卫生标准。60年代初,采矿由干凿法改为湿式作业,粉尘浓度明显下降。1973年,开始对接触尘毒有害物质的职工进行查体。1982年,对20个单位的高温作业车间的56个点进行监测,符合国家标准的达50%;对10个金矿的56个粉尘点进行监测,合格率为60.6%;对4个单位的苯氰化物现场监测,合格率只有10%。1985年,对167处县乡企业的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在19297名工人中,接触粉尘者5941人,接触尘毒者6872人,其中接铝94人,接苯257人,接氰化物55人,接锰251人。监测尘点262个,合格率83%;毒点39个,合格率94%;噪声点216个,合格率51%。对全县188名矽肺病、65名白内障、918名局部振动病患者,进行疗养和康复。

第二节 防 疫

预防接种 县内接种牛痘始于清末,受种者甚少。
1938年,全县接种牛痘3130人次,注射其他疫苗,19367人次。解放战争时期,县人民政府卫生科曾免费为群众注射疫苗。建国后,国家每年拨专款为人民免费接种疫苗。1952年,全县首次开展大规模预防接种活动。19491958年,共接种霍乱疫苗68948人份,牛痘58914人份,卡介苗62238人份,百白破疫苗30050人份,伤寒疫苗214514人份。1969年,建立县、社、队三级预防接种网。1979年,县卫生防疫站在全县普遍建立预防接种卡,按卡接种登记。1982年,国家提出开展计划免疫工作,招远的预防接种工作,按照卫生部制订的计划免疫程序、接种率指标、传染病发病控制指标、卡册的管理以及计划免疫监测等项要求进行。1983年,招远为全国首批达标县之一。1985年,被评为全国计划免疫先进县。
传染病防治 清末民初,县内主要传染病为霍乱、天花、麻疹、痢疾等。因卫生条件差,缺医少药,传染病发生频繁,危害严重。1919年,全县霍乱病蔓延,死人万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预防传染病发生和蔓延。1952年,县人民政府下达传染病防治通知,县、区、乡成立防治领导组织,建立疫情报告制度。1955年,基本消灭了天花、霍乱。1969年,建立健全县、社、队三级传染病防治网。1982年,麻疹、伤寒、白喉基本得到控制,1983年,全县装备了计划免疫冷链系统,全面开展儿童预防接种,大部分传染病消灭和基本消灭。1985年,传染病发病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由1950年的44%降为0.93%。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县内地方病主要有黑热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疟疾、狂犬病等。
黑热病 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1952年曾发生446例,县委、政府成立黑热病防治小组,制订预防、诊断和治疗制度。1957年,全县普查患者58名,给予免费治疗。至1958年,黑热病基本得到控制。
地方性甲状腺肿 1958年,组织182名医务人员进行全县普查,查出病人3983名,给予一般性治疗。1980年,将罗山、磨山、毕郭、齐山、青龙、大户陈家等公社205个村划为病区,病区的134766人中有患者7513名,特供含碘食盐,并给876名二度以上患者服碘油丸。同年,还对全县11527名患者进行复查,治愈8970人。至1985年,基本控制了发病。
地方性氟中毒 栾家河、玲珑、新村3个乡镇发病较多。1975年普查后,将史家、东大夼、扒山路家、郑家、姜家窑、范家疃、大龙夼7个村定为病区,有4284人患不同程度的氟病。1982年开始在病区修建自来水,1985年基本完工,控制了发病。
疟疾 建国前,几乎每年都有发病。建国后,卫生部门重视疟疾的防治。1952年,全县只有18名患者,后因流动人口增多,疟疾发病率回升。1966年全县患者1013名,除继续加强灭蚊工作外,防治重点放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上,全县有284名医生、627名保健员从事疟疾防治工作。1982年,全县仅发病6人。1985年,经省验收达到基本消灭的标准,成为疟疾防治先进单位。
狂犬病 1952年,全县发病15人,死亡6人。1954年9千10月,发病27名,死亡21名。同年,县政府下达两次文件,由公安和卫生部门配合捕杀狂犬。1980年,开展家犬免疫工作,推广狂犬疫苗。1985年,全县组织家犬捕杀,狂犬病发病率下降。

第四节 三病防治

麻风病 建国前,麻风病视为不治之症。建国初期,全县每年发病30~100人。1955年,县卫生院内设麻风病防治组,组织全县麻风病普查。1958年,"麻风村"建立后,全县患者集中治疗,当年收治450人,至1985年,共收治566人。1985年,全县尚有麻风病人5名,接近达到国家提出的基本消灭标准。
结核病 俗称"痨病"。建国前,县内染病者较多,无特殊疗法,死亡率高。建国初,开展肺结核病防治法宣传。1959年,各公社成立结核病疗养院,将患者集中治疗。1962年疗养院撤销,病人分散治疗。1975年,全县开展重点人群线索调查,查出患者837名。1976年9月至1977年4月,对全县15周岁以上的人进行了结核胸透普查,发现活动性结核病人1838名。1977年,县规定饮食业人员、教师、职工每1、2、3年分别进行1次胸透查体制度。至1983年,全县共发现结核病3682人,通过设立家庭病床、进行系统治疗,治愈2226人。
精神病 县精神病防治院成立前,患者一般到莱阳精神病防治院诊治。1978年,全县开展了精神病普查,共查出各类重型精神病人267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1‰。其中精神分裂症767人,躁狂忧郁症103人,智能发育不全588人,更年期精神病15人,反应性精神病8人,癫痫580人,癔症404人,其他211人。有1015人先后入精神病院治疗,同时建立527张家庭病床,为其他精神病人治疗。1982年再次普查。至1985年,已治愈570人,死亡279人,迁出和走失127人,新发422人。

第五节 保 健

妇幼保健 民国初期,县内无专职妇幼保健机构,子宫脱垂、宫颈糜烂、阴道炎、尿瘘等妇科病发病率在70%以上,婴儿死亡率在20%以上,其中70%死于新生儿破伤风。1945年,招远、招北县政府开始为脱产妇女干部采取保健措施,给孕、产妇增加保健食品。1949年,两县医院增设助产士,对农村接生婆进行为期1周的技术培训。
1951年,县、区两级成立妇幼保健委员会,区卫生所设妇幼卫生工作组,农村逐步配备接生员。1952年,举办3期接生员训练班,推行新法接生。1955年,全县设接生站57个,新法接生率达72%。1978年,提出"五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保护措施,开始每年组织1次妇女病查治,当年对30628名妇女普查,查出患者15823人,其中子宫脱垂716人,肿瘤47人。
1985年,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实行妇幼保健程序化管理。当年,住院分娩率达85%,产前检查率达93%,产后访视率达92.8%,新法接生率100%,其中科学接生率为86%,婴儿死亡率降为2%,孕产妇死亡率降至l/万。对93%育龄妇女进行健康查体,患者共3230人,全部进行了矫治。
儿童保健 1952年,各乡成立儿童保健小组。1957年,中小学生建立健康查体制度。1964年,开展儿童计划免疫。1981年,开始每年为7岁以下儿童进行1次健康查体。
1985年,县医疗单位及各乡镇卫生院都成立小儿科和儿童保健门诊,配备儿童保健人员33名,实行儿童保健程序化管理。经普查,儿童发育营养超均值达到96%。
老年保健 1980年,县乡两级医疗单位均设立老年保健科,共配技术人员23人,建立离退休干部健康档案,实行每年1次查体制度。1985年,举办老年保健培训班34期,开展保健咨询服务13610人次。县中医院设立康复中心,125个村设康复室,为老年病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招远建立了联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