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 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4&rec=134&run=13

第一节 队 伍

清末,县学、书院的教师多延聘有名望的进士、举人,私塾教师由学董或家长选聘落第的秀才。民国时期,教师仍为招聘制。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教师多由政府调派,少数由村政府自行选聘。1948年2月,全县教育停办,教师回乡务农。11月,学校复课,共有529名教师恢复教学工作。
1950年2月,县教育科组织全县教师及部分知识分子753人,在冷家庄子村东广场考试。之后,对原有教师进行鉴评,辞退不合格者,从测试知识分子中择优录用一批新教师。各校教师由教育科统一调派。
1963年,全县小学教师1965名,其中民办教师610名。1969年,中学教育盲目发展,大批小学教师升为联中和高中教师,师资奇缺,大量补充民办教师。到1978年,全县中小学共有教职工5713人,其中高中958人,初中1995人,小学2750人,哑校10人。1970—1985年,全县民办教师转为公办547人。1981年精简民办教师329名。1985年,全县中小学共有教职工5042人,其中高中547人,初中1895人,小学2576人,哑校24人。

第二节 待 遇

政治待遇 清代,塾师与办塾人为雇佣关系。废私塾兴学堂后,教员多由校长或办学者聘用,生活不稳定,政治地位低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各种形式,组织教师参加政治活动和对敌斗争。部分教师带头参军参政,有的被吸收入党,有的被提拔为领导干部。
建国后,废除教师聘任制,教师被列为国家干部,普遍受到社会尊重。1951年,评选县级模范教师22名,优良教师40名,县政府为他们颁发了奖状和奖章。1955年,全县评出12名县级优秀教师,其中有3名出席了山东省优秀教师代表会议。1960年春,县政府召开文教战线群英会,表彰一批先进教师。5月,有4名教职工出席省文教群英会。
1958年反右派斗争中,全县有92名教职工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开始,大部分教师遭受审查、批斗,被斥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臭老九”,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对错划的右派分子全部平反,工作妥善安排。“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冤假错案得到纠正。1979~1983年,全县教师中有222人入党,174人提升为教育界各级领导干部。1985年,全县广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第一个教师节期间,各乡镇均为教师挂了“教师光荣”门牌。评选出县级优秀教师558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15个;市级优秀教师46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5个;省级优秀教师5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1个。还向127名执教30年以上的老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
经济待遇 清初,县学宫、书院内设掌教(主讲)3人,分教2人,每人每年工食银7两2钱。清末民初,乡村塾师一般年薪80~100吊钱(相当于1个长工的收入)。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教师实行供给制,月发薪粮50-75公斤。解放战争时期,薪粮有所增加。1949年10月,省政府公布教师薪粮(小米)标准;高级教师每月75~110公斤,初级教师60~90公斤,代用教师50~60公斤。1952年,改为工资分制。全县教师平均每人为90.3分,每分约折人民币0.24元。1953年,公办教师享受公费医疗。1956年,教师实行货币工资制,按学历、教龄、工作量和能力评定级别,全县小学和中学教师平均每人每月分别为35.66元和43.55元。1960年教师工资调整,全县有272名中小学教师增加1级工资。1963年,全县又有676名中小学教师增加1级工资。1972~1981年,国家曾5次为部分工资偏低的教职工增加了工资。1985年工资改革,全县各级各类公办教师2550名,平均每人每月增加工资19.20元,比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平均增长额高1.70元。中小学教师实行教龄津贴,5年以上者每月3元,10年以上者每月5元,15年以上者每月7元,20年以上者每月10元。
1962~1982年,民办教师除挣工分外,每月发给少量补助费。1983年,小学、初中民办教师每月补助费分别为19.50元和23.50元。年底,全县大多数公社实行民办教师工资统筹制,一般年收入为500元左右。

第三节 培 训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招远始设师范传习所,1912年改称师范讲习所。为废止私塾,推行新国民教育,师范讲习所主要向教师传授现代知识和教授新法。1925年,县立初级中学附设师范班,培训在职小学教师,除学文化课外,还增设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学、教授法等课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政府经常举办短期教师训练班。1940~1946年,举办7期,培训640多人。
建国初期,教师文化素质较低,高小及高小以下程度的约占教师总数80%。为此,县教育科建立了星期天学习制度,负责教师的业务训练。1956年3月,县教师函授学校成立,设专职教师5人,对600余名小学教师进行初师函授。1958年,又对600余名小学教师进行中师函授。“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培训工作基本停止。1978年,县设教师进修学校,各公社设教师培训站。翌年,成立电大工作站,下设10个电大听课点,组织初高中教师“电大”进修。1979~1983年,全县师训工作本着“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离职培训,在职自学,以老带新,教研活动等多种形式,使教师过好教材教法关。与1978年相比,称职的小学教师由17.4%提高到90.6%;初中教师由17%提高到80.8%;高中、农技中教师由19%提高到68.2%。1983~1985年,全县有250名教师考入大专,709人考入中师,252名中师函授学员领取了毕业证书。教师进修学校共举办长班22期,短班14期,培训教师3112人次,为烟台市师资培训工作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