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普通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4&rec=130&run=13

第一节 幼儿教育

1930年,在招城东门里创办1所幼稚园,有幼儿49名,多为国民党县政府机关人员子女。1952年,县人民政府在招城创办机关幼儿园,招收县直机关子女22名。1958年,全县突击办起622所队办幼儿园,入园幼儿30684人,占幼儿总数90%以上。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幼儿园大部分解散。到1966年,恢复和发展到104处,入园幼儿3709人。1977年,全县幼儿园497处,入园幼儿20351人,教养员603人。大部分农忙开学,农闲解散。1979年,全县试办示范性正规化幼儿园,县、社、村建立幼儿教育机构。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公社教师辅导站负责对全县骨干教养员进行轮训。1983年,全县示范性幼儿园54处。大诸流、九曲蒋家村幼儿园受到省、市政府表彰。1984年,全县建立19个“十配套”园所。1985年,全县幼儿园642处(其中示范性幼儿园94处),入园幼儿25327人,教养员847人。
清末及民国时期,幼儿只能靠家长进行一些简单而不系统的语言、礼节、道德等方面训练。建国后,开始对幼儿进行语言、数字、音乐等方面训练。1983年,全县开始使用教育部编发的幼儿教材。一般幼儿园都配齐桌凳、教具、乐器、玩具。教养员经过逐级培训,基本上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和幼儿教材要求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的智力、才能和个性得到发展。

第二节 小学教育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学堂,罗峰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1909年(宣统元年),全县有新学堂164处,学生2793人。1917年,增至251处,学生8113人,入学率29%。1923年,全县相继增设横掌院、道头、罗山庙、白石庵、杜家等高小。初级小学也发展较快。1931年,全县小学增至386处,其中高小10处,初小376处,在校学生13347人,入学率41%。1919—1936年,招城、欧家夼、辛庄、古宅、山里陈家先后创办女子小学,招城增设县立模范小学(又称第二高小),兴福寺、前孙家、竹林寺、圣水庵、石棚、城子等区立高小和柳家私立高小先后建立,祁格庄、辛庄、栾家河等初级小学设立高级班。1936年,全县办起20所短期小学,多设在无学校的偏僻山村,招收10~16岁失学儿童免费入学。1939年,日军侵占招城,大部分小学停办。
1940年秋,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徐家村创办公费鲁迅小学,在东沟子村创办模范小学,均招收抗日家属和贫苦农民子女入学。1942年,招远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城子村创办抗属子弟小学。1945年上半年,在夏甸、道头一带大办庄户学校,于田间、地头学习,划片包干,包教包学。
日伪占领区,日伪政权先后在招城、道头、夏甸、蚕庄等地办起完全小学,学生428人。初等小学72处,学生3033人。代用小学12处,学生356人。其中县立兴亚街小学(完小)、县立文庙街小学(完小)、县立女子小学等,由日伪政权直接拨给经费;道头镇小学(完小)、区立模范中心小学等,由日伪政权拨给部分经费。1945年8月,日军投降,敌占区小学由两县政府接管。
1945年下半年,招北县政府在罗山庙创办北海烈军属子弟工读学校,招收抗日军政人员及烈士的子女、妻子和部分孤儿共100余人,实行半工半读,自给自足。
1947年9月,国民党军队侵占招城,全县学校停课。11月初,国民党军队败退,学校陆续复课。1949年,全县共有小学398处,其中完小48处,初小350处,在校学生29246人,入学率52.3%。
1949年,由于台风袭击,灾荒严重,教育事业受到影响。1952年经济形势好转,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县有小学603处,学生50786人,分别比1950年增加217处和26059人。
1958年,全县小学学生猛增到63436人,比1957年增加13756人,入学率达91%。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有229处公办小学初级班转为民办,在校学生比1960年减少16692人。
1964一1965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和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公办和民办)教育方针,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和半工半读),全县小学发展至665处,学生68842人,入学率达93.1%。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一片混乱。1968年12月,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公办教师均回原籍,改挣工分,积极性受挫。1969~1976年,全县大办联村中学,大队办7年一贯制,挤占了小学校舍、设备,小学教育质量严重下降。1974年冬,全县小学退学学生近5000人,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学教育走向正轨。1985年,全县有小学637处,学生55651人,入学率为99.6%,毕业率为97.7%,初等教育普及率为99.9%。语文科成绩优秀率为66.3%,数学科优秀率为88.5%,语文、数学均达到优秀标准的占61.3%。

附 招远县实验小学简介

位于丁家庄子村东北。1983年8月,丁家庄子小学改为招远县实验小学,有教学班12个,学生756名,教职工32名,其中中师程度的29名。固定资产原值6.4万元,校舍60间,设有音乐、阅览室和仪器较全的实验室。该校在坚持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他们的“培养学生读懂文章”的教学经验,曾在烟台市教学研究会上交流推广。教师们先后在教育刊物上发表和有关会议上交流文章达30多篇。获县以上奖励或荣誉称号的教师7人,其中于占玲获1984年山东省优秀教师园丁奖。学校被省评为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校学生成绩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0%以上,被县委和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1985年,学校被评为市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获共青团烟台市委、烟台市教育局奖给的锦旗各1面,六年级第二小队被评为省先进小队。在共青团中央倡导的全国万名“创造杯”活动中,实验小学夺得3个“创造杯”。

第三节 中学教育

1924年,县立初级中学成立。1939年2月,日伪军侵占招城,学校停办。1941年春,胶东公学在招远设北海分班。1942年8月,西海专署在程家洼村创建招栖莱联中,招收初中、师范各1个班,学生100名。师生按军事编制,校设大队,班设小队和小组。为支援抗战,有些学生随时参军参政。1944年7月,该校与西海中学合并,改称西海联立中学。
1951年8月,县立民办初级中学成立。翌年7月改为省立招远第一中学。同年,在毕郭村南创建省立招远第二中学。1956年7月招远一中设高中部,成为全县第一所完全中学。翌年,在杜家村西创建省立招远第三中学。1958年下半年,招远二中设高中部,在道头、夏甸、辛庄分别创建第四、五、六中学。1960年下半年,招远三中设高中部,于新村、蚕庄、玲珑沟上、年头宋家、南院庄、周家庄子分别创办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中学。1962年,由于经济困难,部分公办学校转民办,一些公社办起民办中学。1964年,全县有民办中学18处,1966年春陆续停办。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中学停止招生,搞所谓“停课闹革命”,学校处于混乱状态。1968年下半年,在中村、大吴家村、宅科村,分别成立第十三、十五、十六中学。1969年,招远第十四中学在大秦家成立,各中学始恢复招生,中学管理体制也下放到人民公社,提出“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片,高中不出社”的办学口号。1976年提出“普及初中,发展高中”办学,推行7年一贯制和9年一贯制,中学教育盲目发展。1977年,初中148处,小学附设初中班76处。1979年,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提出“调整高中,整顿初中,加强小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联中调整为109处,还将6处高中改为公办初中。1985年,全县有高中7处,在校学生5598人。初中73处,在校学生25011人。

第四节 教学工作

学制与课程设置 根据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初等小学堂修业5年,高等小学堂4年。设修身、经书、历史、地理、体操、图画等课程。1912年,初等教育学制7年,按四、三分段,7岁入学。1922年后,初等教育学制改为6年,按四、二分段。1924年,招远县立初级中学成立,学制3年。初中设党义、国文、代数、几何、英文、化学、物理、动物、植物、生理卫生、音乐、体操、地理、历史等课程。高等小学设公民、国文、算术、理科、地理、历史、卫生、音乐、体操、手工,部分学校设英语。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敌占区小学实行四、二分段制。课程设置不统一,有清末用的《百家姓》、《干字文》等,也有民国时期的国文、修身、日用杂志等。
解放区小学亦为四、二分段,使用国防课本,设语文、算术、政治(时事)、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1942年,招栖莱联中课程设置:中学班有政治、语文、数学、近代史、音乐、美术、军体,师范班增设教育学概论。
建国后,初等教育仍实行四、二分段,初高中学制均为3年。小学课程设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图画、手工劳动等。中学设语文、数学、外语(开始学英语,不久改学俄语)、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实行5年一贯制。课程设语文、数学、常识、政治、革命文艺、体育、劳动等。初高中学制均改为2年。课程改政治为毛泽东思想教育课,改物理化学为工业基础知识,改生物课为农业基础知识。学制和课程的变动,加之“开门办学”,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1978~1979年,全县初中分两批改2年制为3年制。1982年高中改2年制为3年制。1983—1984年,小学分两批改5年制为6年制,恢复四、二分段制。1985年,中学课程设政治、语文、英语、历史、地理、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小学课程设语文、数学、政治、常识、历史、地理、音乐、图画、体育等。
教学 民国时期,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沿用传统注入式教法。考试分月考、期中考和期末考,期末(或学年)考试成绩张榜公布,名列前茅者在名字上点红点,以资鼓励;成绩列后的画红钩,以示批评。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学校按照“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取教师讲解,启发引导,学生互教互学等形式进行教学。
建国后,课堂教学成为传授知识的基本形式和学校的中心工作。1953年,学习苏联经验,中小学教师按照“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5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成绩考查采用5级记分法。1958年,师生大办工厂、农场,参加大炼钢铁和助农劳动,打乱了正常教学工作。1960年,全县师生制作教具8472件,总结教学方法128套,对改革课堂教学起了一定促进作用。1962年,在全县推广北关小学低年级识字、默字教学经验——“识字过筛法”和高年级作文、算术等教学经验。翌年,中小学普遍进行“少而精启发式”、“精讲多练”教学实验。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以社会为课堂,“开门办学”,“拜工农兵为师”,狠批“智育第一”,教材和课堂教学被否定,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1977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中小学重视课堂教学,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课堂教学多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方法,多讲多练,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较严重。1980年,实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排队,习题筛选,以精取胜等讲练方法,搞好单元过关、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教学质量有所提高。1983年,提倡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抓好“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1984年开始“引导自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等实验。中小学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课外科技活动、课外实验、观察、社会调查等。
教学研究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教育行政部门利用假期组织教师集训,研究教材教法,交流教学经验。中心小学校长定期组织教师研究教学工作。招远县政府于1948年冬成立教育研究会,指导教师进行启发式、复式教学。
1956年,教育局成立教研室,负责指导全县小学的教学工作,聘请骨干教师做义务教研员。完小以学校,初小以学区为单位成立年级教研组,定期举行观摩,学习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中学各科教师成立教研组,组织公开教学,研究疑难,制定教学和复习计划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学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和加强。教研室领导健全,教研员基本配齐。1978年,各公社先后成立辅导站,辅导中小学教学工作。高中、联中以校为单位,成立学科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实验。
1980年,县教研室重点抓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验:小学单元过关、列方程解应用题,语文阅读教学、作文程序教学,中学数学多题型教学、引导自学法、理化概念教学、边讲边练边实验,英语“视听说领先、读写及时跟上”,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史地课自学指导,数学复习课“借题发挥”等。
1983年后,中小学着力研究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在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自学为主。“满堂灌”、“题海战术”等倾向初步得到纠正,教育质量明显提高。1984年,教研室有正副主任各1人,高中教研员7人,初中教研员4人,小学教研员3人,职业教研员1人,工作人员4人。

附 招远县第一中学简介

1951年8月,县立民办初级中学成立。翌年7月,改为省立招远第一中学。1955年冬,学校迁至城西北新建校舍。1956年设高中部,为全县第一所完全中学。1969年,改为“城关五七红校”。1975年12月,改为“招远五七大学”。1978年,复称“招远县第一中学”,定为地、县重点中学。1982年,被县委和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学校”。1985年,全校有教职工108人,在校学生3个年级18个班886人。
招远一中建校至1966年,共招收初中学生17级50余个班近3000人。1956—1965年,共招收高中学生10级23个班1000余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主要为县、社举办各种类型专业班。1978~1985年,共招收高中学生9级54个班2700余人,升入大中专1336名,占入考人数的70.5%,名列全市前茅。1985年,308名毕业生考入大中专290名,录取率94.16%,居全市第一,先后有8个省市42个县120多个单位前来学习考察。招远一中在抓智育的同时,还注重德育、体育等教育。八三级五班学生迟雷、李志平舍身抢救落水儿童,团县委授予迟雷“模范共青团员”称号,中共招远县委宣传部发出通知,号召全县人民向迟雷同学学习。在历届全县中学生运动会上,该校多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学校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达标活动。1983年,八二级学生达标率为96%。
1983年,数学教师范兴顺,成为全国自学成材典型。教师王九如被评为山东省模范教师,另有16名教师获县科技成果奖。1984年,教师李宝敬被评为全国模范班主任。1985年,教导主任徐克志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教师们撰写的《我们是怎样组织政治课单元教学的》、《招远一中政治课单元教学材料》、《在等高线上分布图怎样识别地表形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讲清化学概念的几点做法》等论文先后在烟台地区《教学研究》和《烟台教育》等刊物上发表,并在全区推广。
1980年,学校建1幢1200平方米的办公楼。1983年,建2252平方米的教学实验楼1幢。到1985年,学校有打字机2台,速印机1台,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各1台,载重汽车1辆,图书1.6万册,教室60间,宿舍160间,固定资产原值5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