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4&rec=1&run=13

(一)

招远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聚居。1131年(金天会九年),始置“招远县”,隶属历经演变,1983年由烟台地区辖县改为烟台市辖县。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位于东经120o08ˊ~120o38ˊ,北纬37o05ˊ~37o33ˊ之间,东接栖霞,西靠掖县,南与莱阳、莱西接壤,北与黄县为邻,西北濒临渤海,总面积1380平方公里。1985年,辖16个乡镇728个行政村,有汉、满、回、蒙等7个民族,总人口54636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0.02%。
境内山丘起伏,沟壑纵横,为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32.9%和38.4%。共有大小山头1295个,东北部的罗山山脉高为群首,主峰海拔759米,大有“势压登莱百万峰”之势,有班仙洞、滴水崖、莲花盆诸名胜。地势东北部、中部、西部较高,构成一个反“s”型分水岭,西北一侧主要有界河流域,东南一侧为大沽河上游河系。全县长度大于5公里的河流51条,多为源短流急的时令河。县内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1.5℃,年平均降雨量671.1毫米,无霜期195天。
县内矿藏资源丰富,黄金矿床遍布全县,银、氟石、石英、石棉、建筑石料及铜、铁等都有储藏。城东滚泉山下,有温泉数处,分布面积1.5平方公里,出水口泉温高达95℃以上,昼夜抽水总流量为900余立方米。泉水含20多种矿物元素和微量放射元素,浴之可“疗疮疥,驱瘟疫,消饱胀,慰疲倦”,对皮肤病、关节炎、肌体麻木、肌肉劳损、动脉硬化等20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旧有“温泉晚浴”为八大景之一。建国后,建起多处温泉浴池和疗养大楼,1985年接待各地前来沐浴或疗养者2万余人次。全国农行系统、黄金系统在招远建起了景色幽雅的温泉疗养院,招远温泉名扬全国。

(二)

招远人民耿直热情,勤劳勇敢,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629年(明崇祯二年),许汤聚义崤山,呼应全国各地蜂起的农民起义。1909年(清宣统元年),郭福年起兵抗捐,后与莱阳曲诗文联合,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声。1928年,无极道设坛造反,威震胶东。失败后,其首领李珍等人又到东北拉起抗日大刀会,多次重创日军。1933年,全县第一个中共支部在县立道头第五高级小学建立,使招(远)莱(阳)边区革命浪潮日益高涨。1938年,建立了中共招远县委。从此,招远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3万余招远儿女光荣参军,4000余烈士血洒疆场;2万余名民工随军支前,荣获“快速小队”、“钢铁分队”等称号,涌现出支前模范800余名。建国后,在抗美援朝、对越还击战中,又有300余招远骄子为国捐躯。在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中,涌现出省级以上模范人物100余名。
招远人杰地灵,代有英才。历史上,有三国曹魏名臣王基,宋代状元王俊民,明朝算学家李笃培、翰林院学士杨观光,甲午海战殉国将领宋清海。建国后,文教界有著名画家王道远(号友石)、著名元曲研究专家隋树森,军政界有中共中央委员迟浩田、王瑞林等。

(三)

招远山多地薄,在唯农是业的旧社会,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民不足食。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招远经济发展几经曲折,但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年递增16.2%和20.2%。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但是由于产生了急于求成情绪,特别是1958年开展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浮夸风和“共产风”泛滥,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大为下降,国民收入出现负增长。三年调整时期,由于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年递增率回升到13.1%和14.2%。“三五”期间,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年递增率分别降为2.9%和1.7%,财政收入和职工工资水平出现负增长。“四五”期间,由于人民群众的抵制,生产秩序逐渐恢复,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年递增率又恢复到10%以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搞活流通渠道,使国民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71873万元,社会总产值84576万元,国民收入35374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12.5、14.1和9.5倍。在社会总产值中,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949年的71.6%、24.8%、2.0%、0.2%、1.4%变化为28.3%、56.7%、4.2%、3.5%、7.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1985年,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981元,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475元,全县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409元,人均储蓄余额314元。
建国前的农业,由于水浇条件差、生产工具落后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粮油产量低而不稳。建国后,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大力推广科学种田,调整种植业结构,兴修水利,整修梯田,提高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85年,有水浇田61.7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286282千瓦。全县粮食总产207360吨,是1949年的3.8倍;花生总产52075吨,是1949年的8.8倍,为全国花生生产基地县之一;果品产量64235吨,为1949年的194.7倍。金丰板栗、石棚山楂、口后柿子、红金榛大杏远近闻名,并始建10万亩红富士苹果基地;生猪存养量及肉类、禽蛋和水产品总产分别为1949年的7.8.24.4.17.1和1.7倍;实有林地面积49.1万亩,比1949年增加23.9万亩,为全国绿化先进县。
建国前的工业相当落后,只有部分红炉、采金、榨油和推粉作坊。建国后,县内工业从小到大,初步形成了一个大中小企业并举,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局面。特别是1978年后,工业发展尤为迅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形成丁以加工工业为基础、黄金采选为重点,食品、机械、化学、冶金、建材等工业为支柱的工业生产新格局。1980~1985年,全县近20种工业产品获省以上优质产品称号,龙口粉丝、网扣绣花、铜铁挂锁、永久牌管子钳等产品蜚声中外。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1441个,全部工业总产值47935万元,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占54.5%和45.5%。

(四)

建国以来,招远县在经济发展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努力发展黄金和粉丝生产,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点:
金城天府 群山环翠的招远县,黄金藏量极为丰富,可供开采的金矿脉达2000余条。奇伟秀丽的玲珑山,藏量最富,品位最高,有“尖斗矿砂平斗金”之说,更有“玲珑山,十八层,金梁玉柱在其中”的奇丽传说。县内地名,与“金”字相连者甚多,如金华山、金山、金翅岭、金岭、淘金河等。
据出土文物考证,生息劳作在黄金宝地上的招远人,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黄金开采。《宋史·食货志》载:“天圣中(1023~1032)登莱采金岁益数千两”。此后,历代皆有开采。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铁蹄踏入招远,掠走大量黄金。1945年后,矿山回到人民手中,黄金生产恢复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招远人民以改革开放为金钥匙,打开了传说中的“金门”,黄金采选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产量居全国之首。同时,成立了县办黄金地质队,筹建了全国最大的黄金氰化冶炼厂,逐渐形成了探、采、选、冶配套的黄金生产体系。全国最大的国营、县办、镇办、村办金矿均在招远。1985年,有国营金矿1处,县办金矿6处,乡镇办金矿7处,村办选矿厂7处,农村黄金开采点280余个。年产黄金约占全国8%,山东省50%以上。
黄金采选业,一直为县内经济的主要支柱。1985年,黄金采选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9%,税收占财政收入的12.5%。黄金生产的兴盛,推动了全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1971年,罗山金矿建起化工厂(后改为县化工厂),逐渐发展为县内规模最大的企业。80年代,又在金矿的扶持下建起了县第二化工厂和玻璃厂。同时,一批为黄金生产配套服务的企业也应运而生,县黄金机械修配厂、黄金矿山汽车修配厂等,皆为县内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1982年,从黄金企业上缴利润中,一次拨款70多万元,支援了山楂基地建设。
黄金生产日新月异的发展,使“金城天府”招远饮誉海内外。1975年,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来招远视察黄金生产。1982年,叶剑英、王震在烟台接见了参加黄金会议的招远代表。著名作家刘知侠、冯德英、曲波及著名画家许麟庐、秦岭云、孙其峰、王麦杆先后到招远黄金产地体验生活和写生。美国、墨西哥、朝鲜等国友人也慕名前来参观、考察。
银丝之乡 招远是龙口粉丝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生产历史达300多年。1860年(咸丰十年),招远粉丝开始由龙口装船运往香港,再由香港转销东南亚、西欧等地,始称“龙口粉丝”。20世纪30年代,粉丝生产进入盛期,全县粉坊达千余家,年产粉丝9000余吨;建国后,粉丝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艺逐渐改进,质量不断提高。由作坊加工走向专业厂家生产,由手工操作走向机械化流水作业,由“春季桃花开,秋季收豆秸”的季节性生产走向常年性生产,使招远成为名副其实的银丝之乡。晒粉场上,一架架粉丝迎风抖开,千丝万缕,如白练飞瀑,令人目不暇接。1985年,全县有粉丝生产厂家200余个,粉丝总产9435吨,销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占全国龙口粉丝出口量的70%左右。
招远县粉丝生产源远流长,兴而不衰,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县内民风闭塞,有“千生意,万买卖,不如老农搬土块”的重农轻商思想。粉丝的副产品,可喂猪、肥田,对农业生产有很大促进,因此勤苦耐劳的招远人,在农桑之余以此为业,代代相传;优良的水质,适宜的气候,为粉丝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县民在长期时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出一套完备的粉丝制作工艺,制粉技术不断提高,产生了一批能工巧匠;招远人耿直实在,确守信用,所产粉丝原料最纯,质量最高,销路最好。
招远产的龙口粉丝,丝条细匀,光纯透明,质地韧柔,在水中浸泡48小时不变色,不发胀,食用爽口,能做20多种中西菜肴,具有清热、消暑的功能。1982年后,“塔牌”龙口粉丝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国优产品,并荣获国际美食及旅游协会颁发的国际食品高质量“金桂叶”奖,为全国乡镇企业中第一个获国家、国际奖的产品。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县委、县政府发挥粉丝生产优势,成立龙口粉丝集团公司,扩大生产,开拓市场,粉丝生产前景辉煌,形势喜人。

(五)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教卫生及体育事业面貌一新。
文化事业空前繁荣,特别是书画艺术令人瞩目。县外,招远籍画家王道远(已故)、孙其峰、王麦杆、刘福芳、王文芳、孙墨龙、刘航、梁洪涛等,独步画坛,各领风骚。县内,200余人从事业余书画创作,成为胶东有名的书画之乡。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跃入全省先进行列。1985年,各类学校729处,在校学生8.9万人,教职工538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6%。1959~1985年,全县5885人升入各类大中专院校。招远一中自1977年以来,1654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1200名考入重点大学,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科技事业兴旺发达,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1985年,全县专业科技人员8258人(其中有职称的1424人),群众科技队伍7750人(有职称的302人)。1977~1985年,通过县以上鉴定的科研成果296项。
卫生事业突飞猛进,农村合作医疗闻名全国。60年代末,开始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形成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成为全国典型。70年代后,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纷纷派员前来参观学习,卫生部长江一真、钱信忠、崔月犁、陈敏章先后来招远视察农村卫生工作。1985年,全县有乡镇以上卫生事业机构74个,医院床位829张,医务人员1182人。村级卫生所728个,卫生人员1338名,其中820名达到中专水平。
体育事业捷报频传,被评为首批全国体育先进县。1978~1985年,在各类体育比赛中,招远代表队获国家级金牌18枚,银牌3枚,铜牌8枚,省市级奖牌361枚。
在历次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勤劳勇敢的招远人民奋勇进取,百折不挠,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今,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满怀激情地投身改革大潮,为建设招远、振兴招远、美化招远,开拓前进,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