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招远市人民政府 2011年3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3&rec=5&run=13

┌──────────────────────────────────────┐
│ 招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总 │
│体规划纲要,主要明确2011年至2015年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 │
│求、预期目标、发展重点等,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
│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实现赶超发展的行动│
│纲领。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任务目标 一、发展基础 │
│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历史上经受挑战、经受考验最多的五年。也是我市综合 │
│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
│,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经济运行质量达到历│
│史最好水平。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42位。 (一)综合 │
│实力实现新突破。到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53亿元,年均增长16.5% │
│,人均GDP达79000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2.56亿元,年平均增长25. │
│4%;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0亿元,相继建成了玲珑机电工业园、矿山机械 │
│工业园、鲁鑫高科技工业园等一大批工业项目;黄金博览苑、皮革城、金都生态园、振│
│华商厦等一大批服务业项目和人民医院扩建、丽湖学校、金晖学校等一批民生项目。为│
│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培育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经 │
│济运行质量得到新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5∶64.6∶28.9调 │
│整为6.0∶60.8∶33.2。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兴农 │
│业不断发展;工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五大支柱产业的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
│比重达到7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7.1%;服务 │
│业快速发展,发展层次不断提升,商贸流通、房地产业、旅游业和新兴服务业等发展势│
│头良好,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了4.3个百分点。节能 │
│减排成效显著,全市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COD排放分别降低23%、17. │
│08%和18.09%。在烟台市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连续两年名列前茅,成为 │
│烟台唯一的“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市”。 (三)改革开放呈现新活力 │
│。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工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产权│
│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一│
│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4.2亿美元;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出口 │
│创汇可达到11亿美元,年均增长20%。 (四)人民生活跃上 │
│新台阶。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424元,年均增长14%; │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624元,年均增长12%。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累计投入村 │
│镇建设资金12.5亿元,60%的农村居民乔迁新居,人均居住面积30.1平方米 │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住房、汽车、通讯器材成为消费热点。 │
│ (五)城市形象得到新提升。城市品位明显提升,以“金轴银线”工程为核心的城市 │
│建设展现出全新风采,中国金都城市特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一个以乡│
│村公路为基础,市内干线公路为网络,高速公路、铁路为主通道的现代化大交通格局已│
│经形成。电力设施建设加快,农网改造、城网改造顺利实施。通讯设施超前建设,通讯│
│能力迅速提高。自来水质量和保供水平得到提升,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有效实施,天│
│然气在民用和工商业的利用全面推进。 (六)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取得 │
│新业绩。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信息化工作得到有力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取得明显成│
│效,“十一五”期间累计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200多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 │
│破性进展,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得到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
│活保障制度启动实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的预期目标之内;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得到新的提高。计划生育、文化│
│、卫生、体育、广电、档案、气象等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
│显著。 总体上看,经过“十一五”建设,我们创造了招远发展史上的 │
│一个黄金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生活改善,经济社会进入了腾飞发展│
│的主跑道,为“十二五”时期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上各项成就的取得,是市│
│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抢抓机遇、干事创业的结果,发展中也积累了│
│很多宝贵经验。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首│
│要环节和根本措施;二是坚持加快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服务业旺市、借外力兴市│
│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在理论、思路和体制机制方面努力创新、│
│寻求突破;四是坚持执政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五是坚持优化│
│环境,大力营造团结奋进的人文环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积│
│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六是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
│起抓,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
│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 │
│到,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粗放│
│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农业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农民增收速度│
│仍然比较缓慢;工业骨干企业膨胀不快,产业链条比较短,产业集群不突出,自主创新│
│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民营经济还有待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档次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 │
│、发展环境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全新的发展形势:一是经济全球 │
│化进入调整期。金融危机后,国际分工格局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将│
│处于后危机的大调整和大分化中,经济增长减速,将持续减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贸易│
│磨擦的加剧以及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将对保持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同时,东亚板块崛起,内地与港澳、海峡两岸、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日韩-东盟自贸│
│区投资贸易合作日益紧密,为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二│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长期化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国家将从解决长期积累的体制性│
│、结构性矛盾入手,着重改变目前要素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既会通过“倒逼”机制│
│给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机遇,也会产生“紧缩”效应从而对我市经济尤其是传│
│统行业的规模扩张造成较大压力。三是区域间竞争与合作态势更为明显。省委、省政府│
│提出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
│区三大战略,将为我市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四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十一五”期末,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12 │
│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今后一段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又是 │
│各种矛盾的“凸现期”。一方面,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将│
│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就业、收入差距、资源环境等矛盾的│
│加剧,也会对我市加快发展提出新的考验。从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机遇大于挑战│
│,只要我们发展思路对头,战略谋划得当,政策措施有力,就能乘势而上,大有作为。│
│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
│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
│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社会建设战略性推进、生│
│态环境战略性保护、改革开放战略性突破、民生质量战略性提升、城乡结构战略性调整│
│、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性提高。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经│
│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打造中国黄金名城,提前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率│
│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经济持 │
│续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 %,到2015年达到 905亿元; │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9亿元,年均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年年均增长18%,达到 │
│59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达到187亿元。 │
│ 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转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6:40。基本形成结构高级 │
│化、产业高端化的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COD │
│排放分别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市区及镇驻 │
│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市区及镇驻地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95 │
│%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 │
│达到15个,申请专利2800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
│到50%。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比重达到17%。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达到3 │
│5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达到10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到5家。 │
│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城乡二元结构有较大转变,城镇化水平达到 │
│6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和12% │
│。建立起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2%,达到19.2亿美元;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8 │
│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20亿元。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每年新增就 │
│业5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基本实现全民享有社会保障。人 │
│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2‰以下,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千人拥有医生数提高到6人 │
│。  第二章 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 一、调整振兴工业 │
│ (一)优先培育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能源产业。调整和优 │
│化能源结构,以风电为重点,加快生物质能、地热能和太阳能开发。大力发展风电, │
│ 全面落实《风电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十大风电场建设;积极推进太阳能利用, │
│支持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光伏与LED结合的照明项目建设;积极开发生物质能等 │
│新能源,加快建设大型沼气、户用沼气项目;在矿山企业中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技术,有 │
│效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发展新能源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输变电成套设备、大型变压变│
│频器、大型电机、微电机和电线电缆等产品。加快发展风电轴承、塔筒、太阳能电池板│
│等新能源产业装备和配件,扶持一批生物质能装备制造项目。鼓励发展晶硅和非晶硅薄│
│膜太阳能电池组件。 新材料产业。重点在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建筑 │
│材料、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点或关键环节,完善提升产│
│业链,进一步提高新材料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研制开发系列离子膜、液气分离│
│膜、气体分离膜等高分子膜材料,发展超滤(微滤)膜及膜分离净水处理设备;加强通│
│用塑料工程化、工程塑料高性能化和功能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展新型墙体保温│
│材料、建筑卫生陶瓷、建筑节能玻璃、环保型涂料;发展新型乳胶产品和高端正骨材料│
│,针对市场需求提高产能,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现代医药产业。 │
│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
│药等创新药物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
│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以烟台益生药业等企业为基地,围绕人体│
│用药产业化,研究功能基因组学与化学合成技术,筛选药物靶点,研制多糖类、蛋白质│
│多肽、天然产物、合成化合物等创新药物,提升原始创新药物的研究能力。 │
│ 在重点发展三大新兴产业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各类经济体加强技术研发攻关,发 │
│展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
│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0亿元 │
│。 (二)努力做强五大支柱产业 黄金产业。以促进 │
│黄金产业转型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由黄金大市向黄金强市的转变,建设中国黄金名城│
│。做强黄金主业,加强地质勘探和埠外资源收购,确保黄金产量稳步增长;大力发展黄│
│金深加工业,壮大珠宝首饰加工业,加大招金银楼、卢金匠品牌宣传力度,扩大金丝、│
│金盐等工业用金生产规模,扩大在电子、医药、化工、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非│
│金矿业,实现由纯黄金向多金属冶炼加工的转变;大力推进黄金特色镇、特色街、特色│
│村建设,发展黄金特色旅游业;积极探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
│业、现代服务业等新领域,改变单一产业结构,通过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谋求新的发展空│
│间。力争到2015年,黄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900亿元,利税100亿元。全市黄 │
│金产业的非金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基本实现“地上一半、地下一半”的目 │
│标。 轮胎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壮大玲珑集团、康泰集团、天泽昌 │
│大缸盖、鹰轮机械等一批骨干企业。继续保持我市轮胎、齿轮、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
│、汽车悬挂、车桥、汽车座椅、刹车片等产品的优势,支持发展大型冲压件、大型铸件│
│、锻压件项目,支持发展精密锻造和模具生产加工项目。推动由单一产品向产品总成发│
│展,逐步形成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轮胎工业园、玲珑机│
│电工业园、康泰工业园、鹰轮工业园建设。到2015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过600 │
│亿元,利税60亿元目标。 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国家级电子材料高新 │
│技术产业基地平台,以发挥金宝电子有限公司、贺利氏招远贵金属有限公司、招金光电│
│子有限公司为依托,加强电子基础材料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抓好高档电解铜箔、环保型│
│FR-1覆铜板、合金键合丝、金盐、银盐的规模化生产,形成国内知名的电子信息专 │
│业材料产业基地。以发展电子材料为核心,通过上、下游延伸及产业集聚打造三条主流│
│产业链:一是以印制电路用材料为核心的产业链;二是以集成电路用金属导电、支撑材│
│料为核心的产业链;三是半导体照明材料及装置产业链。到2015年,力争实现销售 │
│收入200亿元,利税20亿元。 机械装备制造业。以矿山机械工业 │
│园为平台,做成全国最大的矿山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特殊型、节能型球磨机、深部│
│开发设备等矿山选矿成套设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扶持重点企业成立企业技术中│
│心,加快大型矿山机械、采掘机械等高档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重点支持重型节能矿机改│
│造、重型矿山设备制造等装备制造项目。大力发展成型机、硫化机、密炼机等各种专业│
│橡胶机械。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0亿元。 │
│ 食品产业。粉丝。做强粉丝、淀粉加工业务,大力研发膳食纤维、医用蛋白和 │
│食用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壮大双塔粉丝、三嘉粉丝等一批骨干企业。肉禽加工业│
│。引导企业在扩大现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向熟食品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壮大企业规模。果蔬及饮料加工业。重点鼓励金潮果汁、联蕾食品和大远食品等骨干企│
│业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浓缩苹果汁饮料、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菜等产品。到201 │
│5年,食品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80亿元,利税15亿元。 在重点发 │
│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快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
│工、纺织绣品、建材三大传统产业步伐。鼓励企业以产品升级换代为核心,加快新产品│
│的开发应用,支持和鼓励相关企业加快转型步伐,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 │
│ (三)大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 │
│战略。通过资金奖励、费用减免、用地优先、银企联手等多种措施,推动生产要素向龙│
│头企业集聚,引导龙头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实现产能扩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
│心竞争力,着力培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
│的大企业大集团。“十二五期间”,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企业2户,过10 │
│0亿元企业4户,过50亿元企业2户。扎实推进质量兴市活动。以市场为导向,加强 │
│品牌经营,努力打造一批质量水平高、市场占有率高、消费者满意度高、在国际国内有│
│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到“十二五”末,争创“省长质量奖”1 个,“市长质量奖” │
│1个,省级优质产品生产基地1个。中国名牌产品达到4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1件 │
│,山东省名牌产品达到32个,山东省著名商标达到 51件。 │
│ 二、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商贸流通 │
│业。以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为目标,积极构建与烟台、青岛、潍坊等城市的“两小时商│
│业圈”。在城区,继续适应城市化的要求,做好商贸流通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商业布局│
│,完善服务功能,推进传统商业加快向现代商贸业的转变。进一步培育核心商业区、开│
│发区南区和城北商业区,逐步形成多业态、多形式,具有一定聚集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区│
│域特色商贸区。在农村,以构建新型农村经营服务体系为主线,积极完善农村流通网络│
│项目载体建设,鼓励“一店多用”,完善现有设施,扩大农家店的经营品种和服务范围│
│,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条件。积极促进知名连锁企业品牌向农村、社区延伸,形│
│成良性竞争环境。旅游业。突出黄金旅游主题,以创建省级黄金文化旅游度假区为目标│
│,加快“金、泉、山、海”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加强宣传促销,规范旅│
│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教育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到“十二五”末,把招远建设成为主│
│题旅游目的地,全市接待游客量超过3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75亿元。加大城 │
│区与罗山和滨海等重点旅游区的资源整合,加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整合与均衡发展。积极推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国家标准,“十二五”末,全市旅游│
│区(点)总量达到12个,其中AAAA级旅游区(点)2家,AAA级旅游区(点) │
│3家,AA级旅游区(点)4家。房地产业。以开发中等收入阶层的自有住宅、低收入 │
│群体的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为重点,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住房需求,抓好│
│管好与之配套的物业管理,营造现代化居住氛围。推进房地产产权管理制度改革,强化│
│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和运用,促进住房消费。扩大物业管理的覆盖面,完善物业管理招投│
│标制度,规范物业管理行为,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物业管理服│
│务水平。全面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监理监督制度,规范发展物业管理机构,提高住│
│房售后服务和管理水平。社区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兴办社区服务│
│产业。鼓励社区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社区服务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加快社区服│
│务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运用市场机制创办养老、托幼、文│
│化、医疗、环境卫生等各种便民服务业。以街道为依托,抓好示范,以点带面,建设一│
│批示范性社区服务中心和小区。培育龙头示范企业,形成若干家规模大、档次高、服务│
│质量好的社区服务企业。 (二)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 │
│。加强物流载体建设,加快推进“金都”、“滨海”两大物流园和玲珑轮胎仓储中心、│
│毕郭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张星物流配载中心三个专业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
│流,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我市注册公司、设立分支机构、与我市物流│
│企业合资合作;积极优化企业物流资源,鼓励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引导企业转变经营│
│管理理念,积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构筑新型战略联盟关系,向社会释放物流需求,外包│
│企业物流业务,促进工商企业与物流业的融合互动、联动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
│将我市打造成为鲁东地区知名的物流节点城市。金融保险业。建立和完善涵盖银行、保│
│险、证券、信托、担保、期货、典当等功能丰富、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
│。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积极开展项目融资、消费信贷、融资租赁等业务,大力发展教│
│育、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开拓消费信贷市场;探索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推进│
│农信社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争取尽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加大对小额贷款│
│公司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其小额、分散的优势,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加│
│快金融中心、黄金交易中心建设。积极培育上市企业,争取企业上市数量及融资额走在│
│烟台前列。网络信息服务业。加快数字社区和公共信息库建设。建立各类信息数据库和│
│信息检索系统,向社会提供种类丰富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整合信息服务资源。积极│
│推进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促进物流商贸、交通运输、旅游│
│、金融证券、房地产智能小区等各行各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建立社会信息资│
│源共享机制。服务业外包业。营造有利于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优质环境。建立服务│
│外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和服务,建立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
│。强化人才培训与引进,探索建立灵活的人才培训机制,加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到│
│2015年,培育本土有能力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5—6户,培育龙头企业2—3户。 │
│文化产业。落实相关政策,引导发展一批有地方特色、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不断│
│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兴办影视制│
│作、动漫、放映、演艺、娱乐、发行、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鼓励发展工业设计│
│、软件设计、研发设计、建筑规划设计等,培育一批专业设计公司。 │
│(三)培育壮大服务业载体。着力培育重点园区、特色街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四大 │
│载体,实现服务业的突破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载体的基础性服务设施│
│项目,推进一批产业带动型强的重大功能性服务项目,积极举办一批有影响的重大会展│
│项目。扶持和培育重点服务企业。突破所有制、部门、行业和区域的界限,整合资本实│
│力单薄、经营方式陈旧、品牌特色缺乏、行业经营分散的广大小型个体服务企业,做大│
│做强现代服务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对行业发展的拉动能力。加快中央商务区、文化│
│市场、步行街、物流园区等一批特色街区和重点园区的规划建设。 三 │
│、稳步发展现代农业 (一)稳定发展粮油生产。有效保护耕地,加大 │
│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稳定粮油种植面积。实施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提│
│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发展优质粮油品种,加大新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粮油的品质和产量。“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33万吨左右,花生 │
│产量稳定在7万吨左右。 (二)突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大力实施果 │
│品提质增效工程。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大樱桃、葡萄为辅的大宗特色水果。建设一批│
│老果园改造样板田,抓好科学肥水管理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我市果品管理上│
│水平,质量上台阶。到2015年,果品产量达到62万吨。做大做强畜牧业。突出抓 │
│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良种工程和畜牧业标准场(区)建设,构建现│
│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到201 │
│5年,肉、蛋类产量分别达到7万吨和4.8万吨。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强渔业资源 │
│修复和保护,合理开发宜渔资源,扩大渔业生产规模,增强优质产品供应能力。到20 │
│15年,建设海洋牧场1万亩,全市海洋渔业产量达到4.32万吨。鼓励发展蔬菜瓜 │
│果业。调整优化瓜菜种植结构,以扩大面积为主线,加强瓜菜基地建设。到2015年 │
│,全市瓜菜总面积达到7.8万亩,瓜菜总产量达到27.98万吨。突破发展苗木花 │
│卉业。以满足城镇化发展对苗木花卉多样化、高档化、容器化需求为发展方向,抓好优│
│良品种培育、选育与推广,推进苗木花卉生产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
│化生产。到2015年,全市花卉生产面积达到千亩,苗木生产面积达到万亩。 │
│ (三)构建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规划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效益 │
│可观的“两条长廊”、“五大板块”。“两条长廊”,即沿文三线和海莱路打造两条现│
│代农业长廊,“五大板块”即以毕郭官地洼为中心的现代设施栽培板块,以罗峰、泉山│
│、梦芝、开发区、大秦家为中心的城市休闲农业板块,以蚕庄、阜山、夏甸、齐山为中│
│心的优质高端苹果生产板块,以金岭山李家、张星地北头王家、玲珑鲁格庄为中心的优│
│质大樱桃生产板块,以辛庄苗木花卉、酿酒葡萄、苹果主题公园为中心的旅游观光农业│
│板块。迅速放大优势和亮点规模,尽快建成一批成方连片百亩、千亩甚至万亩的现代农│
│业示范区,实现由“小盆景”向大园区的转变。 (四)全面实施标准 │
│化管理。建立健全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执法保障体系│
│为主的四大农业服务体系,为全市农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立足本市资源优势和│
│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法制化和农民组织│
│化进程。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证,实行可追溯管理│
│。到“十二五”末,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农村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标准化生产│
│基地40万亩,标准化程度达到60%。 (五)提高农业机械化 │
│水平。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优化结构,更新装备,提高效率为中心,构建农业机│
│械化发展新格局。争取到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9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 │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其中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实现全过程机械化, │
│花生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20万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达到4 │
│0个。 (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扶优、扶大、扶强一批竞争力、 │
│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鼓励龙头│
│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性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
│结机制。扩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范围,鼓励农民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
│,在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
│组织。引导各类专业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健康发展。到2015年,农民组织化程度 │
│达到70%,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32亿元,利税达到13亿元。第三 │
│章 社会建设战略性推进 一、建立人口综合服务体系 │
│ 加快完善人口综合管理服务体制。创新人口综合调控的思路和机制。研究人口和计 │
│划生育政策,不断优化人口结构,合理引导人口分布。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阵地与│
│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使人口自然│
│增长率控制在2‰左右。制定实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行动方案,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 │
│续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流动人口管理│
│服务工作。继续探索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服务的新机制,探索实行以房管人、以业管人│
│和公寓化管理等服务管理模式。 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
│ 围绕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市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和改建,加快推进文化│
│中心、文化市场、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市所有镇、街、区 │
│综合文化站、所有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要全部达标,所有基层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工程服务站点要全部达到规范化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文化演艺事业,持续抓好文化下乡│
│和农村电影“2131”放映工程,积极举办具有鲜明地方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节庆 │
│文化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广泛组织农村、社区、广场、校园、企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进一步丰富活跃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组织创作出│
│一批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金都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提高我市文化的软实力。深入发掘│
│、宣传、利用黄金文化、温泉文化、粉丝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中国金│
│都”文化品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强化全市文物保护责任,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
│保护工作;重视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省和市级保护名录。│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广播电│
│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
│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9%以上。 三、加快发展卫生事业 │
│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人民医院改扩建、市中医院搬建工程投入使用,加快推 │
│进玲珑博爱医院等民营专科医院建设;推进基层卫生院的改造建设,重点加强道头、毕│
│郭、张星、辛庄等卫生院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使村卫生室│
│的设置布局更为合理。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
│、精神卫生、应急救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
│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等多种形式医疗│
│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特│
│色中医专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
│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深入推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6项重大公共卫 │
│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到“十二五”末,建成2个省级和2个市 │
│级中医重点专科,全市医院数达到8家,卫生院14家,床位数达到3000张。 │
│ 四、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
│,以全面提高市民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
│。以学校体育为重点,促进竞技体育的开展,培养和选派优秀运动员参加各级各类运动│
│会,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成绩。积极开发体育产业,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科学规范的体育│
│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技能培训、体育会展服务和体育彩票销售等体育产业市│
│场。完善全市体育设施,加快体育馆建设,建设好体育中心公园,达到国家规定的20 │
│万人城市体育场地标准。力争90%的镇(办、区)达到一场一室一房,加快建设布局 │
│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体育网络体系。 五、协调发展其它社会 │
│事业 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保障和提 │
│高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大社会救济力度,加快发展慈善事业,积极│
│推进各项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加强残疾人工作,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推进残疾│
│人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妥善解决残疾人就业和生活问题。全│
│面推进人民武装、人防、双拥、气象、档案、史志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第四章 生态│
│环境战略性保护 一、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一) │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导向,创新低碳经济发展机制。进一│
│步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鼓励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
│再生资源;强化对重点用能企业管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落后产能;严把市场准入关│
│,防止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建设;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到20 │
│15年落实公共建筑50%、居住建筑65%的节能标准,90%以上的新建住宅实现 │
│建筑与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设计施工;推进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改造,全面推广供热分户│
│计量工作;加快老旧营运车辆淘汰步伐,继续实施“油改气”工程;继续推进节约型机│
│关、学校、企业和家庭建设。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 │
│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准则,加快实现“资源-废料-原料”的多次循环利用。把清 │
│洁生产、绿色消费、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经济活动低投入、低消耗│
│、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逐步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业体系,促进产│
│业、产品向高端化发展。培育完善黄金、轮胎、粉丝三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搞好上下│
│游产品的配套。重点发展先进技术型、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生态建设型产业,全面推│
│行清洁生产,扶持培育一批工艺先进、消耗低、效益好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建设一批│
│示范园区。鼓励开展以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
│的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复合│
│立体、动植物共生等效益较高、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加强废旧家电等垃圾回收管理,│
│逐步普及垃圾分类收集,推广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完善鼓励政策,对循环经济项目予│
│以重点支持,运用市场机制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全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成全│
│国循环经济先进市。 二、积极推进资源节约 把节约 │
│土地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鼓励利用原有土地增资扩建,切实 │
│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积极开展“节水│
│型城市”创建活动,采取多种措施推广节水器具、节水技术和工艺的使用,提高企业和│
│居民节约用水自觉性;鼓励工业企业加快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鼓│
│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矿业秩序整顿,依法管理矿│
│产资源;加强地质勘查,增强后备资源保障能力;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工艺,提高开│
│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 三、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推进治污减排,推动城乡环境 │
│质量持续改善。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污管网建设,在罗山河上游建设矿山污水处理厂一处│
│、在滨海科技产业园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推进国家级生态镇和生态市创建工│
│作,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抓好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力争有80% │
│的镇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场,使市区及镇驻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加 │
│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大锅炉烟尘、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和噪声等的综合整│
│治力度,市区及镇驻地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95%以上。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 │
│保水源安全。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确保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彻底解决罗山河、界│
│河污染问题。加快重点企业污染治理技术再提高工程建设,确保实现污染物减排目标。│
│加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有效治理因开采资源造成的土地、山体破坏。加快推进城│
│乡环境综合整治和改造,开展小城镇镇容镇貌环境整治达标活动,持续改善城镇面貌。│
│加强农村水源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废水乱排和垃圾乱堆现象,解决好环│
│境脏乱差问题。 四、扎实推进生态林业建设 │
│ 建立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构建比较完整的生态屏障,满足社会 │
│和经济发展的生态需求。全面推进城乡绿化建设。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不断提高森林资│
│源质量;扎实开展山区生态林建设、水系生态林建设、通道绿化和城镇绿化工程,快速│
│推进城镇绿化建设,持续推动我市森林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提升人居生活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2015年,林木绿化率达到45%以上;规划造林总面 │
│积5440.6公顷,其中新造山区生态林1292.9公顷;新造水系生态林325 │
│5.1公顷;道路绿化带292.6公顷;干杂果经济林600公顷。第五章 改革开 │
│放战略性突破 一、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 │
│一)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探索建立适合分税制的财政层级制度,调整和规范市 │
│、镇政府间的收支关系;改进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
│和再分配调节;实现政府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统筹衔接;推行│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强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 (二)深化行政管理 │
│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政│
│府问责制;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
│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
│干预,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
│绩效评价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经济调节机制。 │
│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完善鼓励和 │
│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具体政策;创│
│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利用生产要素、公平开展市场竞争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建立健全对│
│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担保、就业培训、创业服务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非公│
│有制经济的合理引导和政府监管,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机制建设,促│
│使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诚实守信经营,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引导非公有制企业│
│开展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搞好安全生产,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实施民营│
│经济“千户企业工程”,到2013年,重点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00户、过3 │
│000万元企业100户,新发展中小企业800户。到2015年,民营经济实现销 │
│售收入1700亿元以上,利税195亿元,年均增长15%。 (四 │
│)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分离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社会事业 │
│举办职能,从制度上保障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贯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
│性分开的原则,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
│、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 (五)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保障 │
│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依法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
│权确认、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全面完成城中村、城│
│郊村和园区村改革任务。深化海域和内陆水域使用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
│改革,进一步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 二、提升 │
│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围绕引入技 │
│术含量、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新增就业等综合指标,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吸引│
│外资考核评价体系。把引进外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推动利用外资向引进大│
│规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转变,向引进工业与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项目并举转变。加强与跨国公司和战略投资者合作,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大、辐射带动力│
│强的项目。引进一批高技术、低污染、低能耗的外资项目,特别是引进一批上规模的大│
│项目,大力提升我市产业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模式,积极参与国际资本市场运作,实现│
│利用外资形式多元化发展。 (二)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加强 │
│出口商品标准化建设,加大出口品牌培育扶持力度,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鼓│
│励出口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撑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鼓励政策,继续加大贸发基金│
│对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品牌战略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技术创新型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
│中心,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坚│
│持进出口并举,扩大重要物资、原材料和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逐步实现资源配置│
│国际化。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与资源富集地区 │
│和企业的战略合作。大力开展“三个引进”活动,加强与中央企业、国内外500强企 │
│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三类投资方”的合作,提高我市国内经济合作水平。进一步│
│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第六章 民生质量战略性提升 把提高人民生活质 │
│量和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千方百计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扩大劳动就业,│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
│需要。 一、 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以创建省级 │
│创业型城市为目标,积极推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加强创业扶持,落实好相关扶持政│
│策,足额安排创业扶持资金,执行好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政策,及时落实创业补贴、社│
│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强创业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师资队伍│
│建设,增强创业能力。加强创业服务,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创业初始│
│成功率。营造全民创业氛围,积极营造崇尚创业、竞相创业的良好氛围。 │
│ 二、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完善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 │
│一步加大就业资金投入,确保就业经费和各项补贴资金足额到位,确保国家和省、市有│
│关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公共│
│服务体系,构建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同步推进的新格局。抓好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全│
│面发挥基层机构促进就业、保障服务、维护权益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继续加快就业服务│
│信息化建设,努力在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强化发展经济对扩大就│
│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商贸、餐饮、物流、家政、社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结构│
│调整与扩大就业的协调推进。到2015年,每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以上, │
│农村劳动力转移1800人以上,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三、全面 │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明显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 │
│收入分配比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适当提高并确保执行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形│
│成并完善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提高而提高的机制,十二五期间,力争大部分劳动者收入 │
│翻一番;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家电下乡补贴范围,促进和引导│
│汽车、数码产品消费;大力培育信息服务、旅游、文化娱乐、非义务教育、保健等新的│
│消费热点,扩大服务性消费比重;加强食品药品卫生监管,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专项│
│整治,强化日常监管,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防止食品药│
│品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群众安全消费;加快城乡居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期末农村自│
│来水覆盖率达100%。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
│ 四、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
│”为目标,优化社会保险费征缴模式,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增强基金支撑能力│
│,提高待遇支付标准。努力实现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统筹和衔接,确保各类保障对象各项│
│社会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
│”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万人以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当年缴费人数达到8万人,参保总人数达到18万人以上。加强社会 │
│福利事业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五、全力推 │
│进平安文明招远建设 (一)构建安全生产新格局。牢固树立“安全发 │
│展”工作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属地管理”、“一岗双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抓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强化网格化管理、无缝隙监管;严格安全生产监察执法│
│,严格安全生产市场准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推进数字│
│化矿山建设,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先进技术和装备,深化全员安全生产培训和社会性安全│
│生产宣传教育,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
│减少一般事故。“十二五”期间,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十万人死亡率等指标居国内先│
│进水平。 (二)保持社会平安稳定。切实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
│,加大设施投入力度,建成覆盖无空、衔接无缝、布局合理、运转协调,城乡一体、专│
│群一体、“人、物、技”防一体的集约型、动态性黄金产业链治安防控体系,突出抓好│
│矿山重点要害部位治安监控、涉金企业内部及外围监控、黄金运输链监控“三大系统”│
│,以及城区保安大队、镇办区保安中队、治安信息员和治安自愿者“三支队伍”建设。│
│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重点在流动暂住人口、特殊人群、虚拟社会等管理上│
│扩突破,做到不漏管、不失控、不出事;加强市维稳中心建设,扎实推进稳定风险评估│
│机制,加强基层综治组织和综治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化解调处│
│各类矛盾纠纷,做好重点地区、混乱部位集中整治,进一步推进和谐稳定模范城市建设│
│,打造“平安金都”。 (三)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公共 │
│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坚持以防为主,防御、治理和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完善应急救援机│
│制,整合应急救援力量,改善应急救援条件,提升城市的防护能力。加强公共安全应急│
│救援力量建设。大力整合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战时应对战争灾害│
│等救援防护队伍、民防技术专家队伍、灾害心理防护专业队伍等专业或非专业的救灾服│
│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警机制,制定和完善应急救援预案,着力提高│
│各级政府、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快建立安全可靠的防洪抗洪、防震抗震│
│、人民防空等防灾减灾体系。 (四)妥善做好信访工作。深入做好新 │
│时期的群众工作,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改进│
│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健全人民调解制度,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综合运用│
│教育、协商、调解、法律等方式,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矛盾排查│
│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
│事件。 (五)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 │
│法治市的统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
│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
│用。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和侨务工│
│作。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支持和保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开展活动。建立和完善│
│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要事项公示制度、专家参与制度、社情民意反馈制度等。依法做│
│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
│值观为引领,传播文明,形成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读│
│书活动,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水平。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
│美德建设,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第七章  城乡二元结构战略性调整 │
│ “十二五”期间,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目标,以建成中等城市和提 │
│升“中国金都”城市品牌知名度为核心,加强中心城市、小城镇、新农村和城乡基础设│
│施建设,将招远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到2 │
│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中心城市人口发展到30万人(其中滨海 │
│科技产业园5万人),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发展3万人的小城镇1个、2万人的2个。 │
│ 一、构建新型城乡体系 (一)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
│ 按照“一城两区”(中心城区、开发区、滨海科技产业园区)的城市发 │
│展格局,全力加快城市东扩北展、旧城换新颜、滨海科技产业园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
│精心打造“金轴银线连三片”的城市景观,塑造“金都绿城”城市新形象。一是做强经│
│济开发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好对外开放窗口、产│
│业集聚区和经济发展平台的作用。争取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二是加快城区“东扩北展│
│”步伐,全力建设东城新区。加快新区内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一轴三心三区四带”的规划 │
│布局。将东城新区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为主导,以高品质居住生活和│
│大型文化娱乐设施为特色的城市副中心。三是加快“旧城换新颜”步伐。按照“政府主│
│导、保障先行、先拆后建、净地出让”的原则,加快推进旧村(居)及旧城改造。四是│
│加快滨海科技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快建设形成园区内“四纵四横”的道路骨架,加快招│
│辛快速路、区内供电、通信、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建成 │
│区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万人。加快推进龙口湾临港高端制造业聚集区(招 │
│远部分)建设,实施人工填海造地工程,完成填海面积12.15平方公里,形成4个 │
│人工岛、32.8公里的人工岸线。将产业园建成以旅游休闲、高新技术、现代物流和 │
│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次中心。五是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以“打造精品、提升品位│
│”为目标,重点抓好龙王湖景区、金泉河湿地公园景区、罗山黄金生态旅游区三个城市│
│休闲景观区片建设,同时做好单家河、罗山河、马山河和钟离河的综合治理,全面推进│
│绿化整治和景观改造,努力打造环保、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 │
│二)发展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 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 │
│点,按照“规划建镇、特色立镇、产业强镇、文明兴镇”的要求,分层次、有重点地发│
│展小城镇,促进小城镇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成为区域性人口集聚中心│
│、产业集聚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对蚕庄、玲珑两个省级中心镇实施扩│
│权强镇,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尽快成为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
│强镇、大镇。在城区周边、交通干线附近等人口聚集区域,集中扶持培育一批重点镇,│
│增强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服务网│
│络,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结合起来,推进│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要求,以镇│
│驻地、经济强村、中心村为核心,积极推进迁村并点,建设集中居住区,促进土地节约│
│和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加快农村社会形│
│态向城市社会形态转变,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到2015年,形成新型农村社区 │
│89个(不含四办一区)。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 (一)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发展模式。坚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积极推进城乡 │
│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组织建设“六个一体化”,促进城│
│乡统筹、一体发展;调整城乡管理体制,按照“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
│明确”的原则,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公│
│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新增财力更多向农村倾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
│积极探索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相互衔接的运行机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严格落实被征地│
│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探索建立政府限价房、公共租赁房和进城务│
│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完善各类人才到农村服务的政策体系,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建功│
│立业。 (二)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 │
│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农村路、水、电、房和生态环境建设,力争到201 │
│5年全市所有村庄实现村内街道全面硬化、有统一的垃圾处理和供排水系统、有标准的 │
│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农家书屋、有较完备社区服务项目的“四有村庄”标准。大力推广│
│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支持饲养集中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普及农村户用沼气,│
│争取“十二五”末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80%。深入开展星级示范村、镇创建活动 │
│,力争60%以上村庄达到星级标准,14个镇街区全部达到示范镇标准。 │
│ (三)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全面放开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 │
│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加快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
│征兵、退伍安置、优抚、计划生育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使进城务工人员│
│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进城务工农民就业指导和权益│
│维护,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稳定就业。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 以交通环境、能源体系、通讯网络、供排水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 │
│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形成覆盖全市的网络化、现代化基础设施主框架。交通网络体系建│
│设,完善“六纵六横”的市域主干道路网,加快推进龙青高速、大莱龙铁路升级改造等│
│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城区外环路建设,探索发展通用航空运输业,建设通用机场,在市│
│域内形成一条铁路横贯、两条高速公路相联,国道、省道纵横,农村公路四通八达的道│
│路网络。完善城市水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南水北调”向城区供水工程建设,普及│
│乡村管网供水,确保供水安全。加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力度,完善污水处理网络。加快│
│城市集中供热和燃气工程建设,在有条件的镇驻地和中心村推行集中供热和秸秆燃气、│
│沼气的使用。到2015年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100%,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 │
│90%以上。调整优化电源结构,完善供电网络和供电预警保障机制,确保城乡供电安 │
│全稳定。加强城镇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公安第二消防队组建,进一步健全│
│防洪、防灾、人防和地震监测救援体系。建设高水准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高速宽带城│
│域网的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第三代电信网、下一代广电网和下一代│
│互联网建设;加快无线城市建设,积极发展无线宽带网络和3G移动网络。加快建立信 │
│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第八章 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性提高 继续 │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促进人才、技│
│术和资本的有效结合,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全面提高 │
│科技创新能力 (一)加强科技开发合作研究。加强与国内知名高 │
│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形成高水│
│平的产学研合作格局。大力开展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工艺装备革新,增强企业的研发│
│能力。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应用和推广。“十二五”期间,实施各类科技发展计划3 │
│00项,其中攻关计划15项,星火计划15项,火炬计划15项;申报、鉴定推广科 │
│技成果200项,申请专利2800项;建立5处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 │
│ (二)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
│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大中│
│型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中小企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玲珑集│
│团和招金集团的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大型企业,新建工程技术中│
│心、重点实验室等10个。建立具有特色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招远市电子材料产业技 │
│术服务平台、中国黄金产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科技孵化中心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
│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提供优质服务。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等各类中介服务机│
│构建设,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网络化、专业化、规 │
│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 │
│以电子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产业│
│,围绕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重大生物技术,重点在中医│
│现代化、创新药物与生物制品、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提高研究开发水平,努力抢占生物│
│技术制高点。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研究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加工技术、先│
│进制造模式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我市制造业技术水平。积极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围绕│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农业“良种、良法”、农产品精深加工、│
│食品安全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提高农业设施化、集约化│
│水平。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突破海洋农牧化开发、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与食品安全、│
│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海洋高新技│
│术企业。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
│25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达到80个,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达到15个,高新技术 │
│产业申请专利1000项。 (四)建立健全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认 │
│真落实关于科技投入的各项法规和政策,确保政府科技投入逐年增长。鼓励企业加大自│
│主创新的投入,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对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的研究│
│开发投入。用好国家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金融机构对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
│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个人、民间组织、非营利机│
│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五)切实加强科 │
│普工作。建立和完善公益性科普事业长效机制,加强科普组织体系和科普队伍建设,增│
│强科普工作活力。规划建设布局合理、水平先进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建立科普信息资│
│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大科普参与格局。组织实施全民科学普及行动。建立健全全│
│民科学素质保障体系,让公众享受更高质量的公共科普服务。繁荣科普创作,强化大众│
│传媒科普力度,打造优秀科普品牌。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和谐发展。优先发展 │
│基础教育,“十二五”期间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保持99.9%;小学入学率、巩固率 │
│、直升初中率继续保持100%;初中四年巩固率保持98.8%以上;残疾儿童入学 │
│率、巩固率达到95%以上;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8.8%。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十二五”期间培养、输送1.2万名高素质技术工人,开展技工短期培训7万人次。 │
│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2015年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 │
│分别达到100%和99%,其中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0%以上,初中教 │
│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5%以上,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 │
│达到99%,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取得硕士学位或达到研究生水平者达到20%以上。 │
│积极探索干部教师队伍管理、培养的新机制,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
│的教师队伍。 (二) 开展学校布局调整。对高中段学校、义务教 │
│育学校、幼儿园进适当撤并,到“十二五”末,全市学校处数由目前的95处减少到6 │
│0处左右。坚持校舍危房改造长效机制,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
│。到“十二五”末,全市镇区中心初中、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基本达到《山东省普通中小│
│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要求,达到校舍、设施设备、学校管理、教师配备、教│
│育质量的标准化要求。 (三)切实提高各类教育质量。素质教育。进 │
│一步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严格按照省厅有关规定规范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开│
│齐学科、开足课时;认真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
│前教育。积极开展城乡幼儿园手拉手活动和“送教下乡”活动。推行1—3岁婴幼儿早 │
│期教育工作计划,加快托幼一体化的进程。特殊教育。建立健全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
│支持保障体系,解决残疾儿童教育问题。职业技术教育。以职教集团为依托,开展农村│
│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引导职业学校根│
│据企业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效益、办出吸引力,逐步使全市职业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比例达到平衡。大学教育。重点抓好东北大学黄金学院建设,大力发展本│
│、专科教育,培养黄金行业高级专门人才。 三、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 │
│略 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的总要求,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 │
│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
│人才队伍。到2015年,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达到17%。支柱产业专业人才占 │
│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达到43%,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0%。 │
│ (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才载体建设,打造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
│,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各类创│
│业园区、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载体建设。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双百计划│
│”,实行人才引进“一站式”服务,开展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构建人才配置“市│
│场网络”。大力培育各类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
│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资源共享。整合│
│人才信息资源,建成全市统一的人才基本数据库。加强人才市场监管,推进人才市场法│
│制化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 │
│体素质和能力。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加强党政│
│人才培养。以提高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以提│
│高专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以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为核│
│心,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以普及科技、管理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为核心,加强农村实用│
│人才培训。“十二五”期间争取在重点企业中培养EMBA学员10名,省经信委认证 │
│的职业经理人20名,培训经营管理人才 20000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 │
│家达到35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达到10名,烟台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 │
│年专家达到10名,烟台市学科(技术)带头人达到40名,我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 │
│到5家。年培养技能人才5000人以上,技术工人总量达到50000人以上。培训 │
│和影响带动新型农民11.7万人,绿色证书学员1000人。 (三 │
│)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改善引进人才的优惠条件,使人才工作真正做到引 │
│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努力营造我市集聚人才的人文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深│
│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力度,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
│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实行人才最低年收入指导价位,建立充分体现人才和知识价│
│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人才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各类人才的保障制度。完善人才奖励│
│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的人才奖励体系。第九章│
│ 规划实施 一、政策导向 经济调节政策。围 │
│绕“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制定和实施相关配套政策,引导市场配置资源方│
│向,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研究出台相│
│关政策措施,调节经济运行。合理配置财政性资金、政府投资、物资储备、国有土地和│
│国有资产存量等公共资源,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先天不足,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带动│
│和平衡作用。 产业导向政策。依据国家产业导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本 │
│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出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行业的政策措施。优化投资│
│环境,吸引高新技术项目、高税收、低能耗、无污染的大项目到本市落户,带动全市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和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本地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收购兼并、合│
│资合作、上市融资等途径,开展跨国、跨地区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做大做强│
│。 公共财政政策。全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资金重点投向科 │
│技、教育、文化、卫生、环保、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关系到发展、│
│改革、稳定大局的领域,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加大地方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
│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转移支付比例,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缩小城乡差│
│距和贫富差距。 空间调控政策。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实施空间 │
│分区管制。各类项目的选址,必须符合区域发展方向,并统一布局到规划的工业园区,│
│严格控制用地多、能耗高、污染排放严重的项目。对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采取│
│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制定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政绩考核体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水平,提高项目投资强度,建立以投入—产出和生态效益为主要考核标准的用地规模审│
│核制度。全面引入市场机制,规范各级各类土地征用与出让制度,充分体现合法、透明│
│、公平的要求,完善土地收储制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二、资金筹 │
│措 进一步解放思想,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抓住时 │
│机,瞄准目标,选准重点项目,争取列入国家、省计划,求得专项资金支持,并积极争│
│取更多国债项目和国债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法,拓展招商领域;加快│
│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拓展私人资本的投资领域,有效利用社会│
│闲散资金;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股票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等进入资本│
│市场融资,进一步发挥已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能力;支持企业利用债券、资产证券化等融│
│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搞好银企协调,强化企业与银行和市场的良性互动,落实│
│优势企业、优质项目的信贷资金,努力改善中小企业贷款环境,争取更多的信贷投入。│
│ 三、组织实施 加强规划宣传力度。本纲要经市人代 │
│会审议通过后,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各有关部门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利用各种媒体│
│,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十二五”规划。使“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
│和重点任务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规划、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
│围。 强化规划实施的指导。切实加强各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纲要的衔 │
│接,使总体规划目标任务通过各专项规划的实施得到落实。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年度计划│
│时,须认真贯彻好本纲要精神,分年度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各│
│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责,按各自职能分工,制定针对性强的具体措施,把规划纲要和相关│
│专项规划的任务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政府各部门要结合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引导企业│
│理解和领会政府的战略意图,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使全│
│市的规划目标与企业行为结合起来,推进规划的有效实施。 加大规划 │
│实施的监督。对规划实施过程和执行情况要加强跟踪分析,注意判断经济走势,加强对│
│经济增长速度、就业水平、分配收入、物价指数、人民生活等重要指标的预测预警,进│
│一步完善经济运行分析和规划报告制度,定期向市政府汇报各部门“十二五”规划的执│
│行情况,并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检查。 适时调整规划实 │
│施。在“十二五”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使│
│经济运行与规划目标发生较大偏离时,市政府将适时研究提出调整方案,报市人大常委│
│会审议批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