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辑存(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3&rec=225&run=13

关于招远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
招发〔2010〕8号

根据烟台市委、市政府批准的《招远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围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积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着力解决制约招远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精简统一效能。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责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
坚持上下基本对应。与烟台市政府机构改革相衔接,建立与烟台市政府组织架构相协调的行政组织体系。
坚持因地制宜。在全面履行市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职责的基础上,突出城市管理特点,构建符合招远实际的行政管理体制。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稳妥实施。
二、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体制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许可,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在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贯彻实施中央、省、市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转变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健全办事制度和程序,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按照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科学配置政府财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与垂直管理部门的权责关系,建立健全协调配合机制,严格执法监管。
三、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
1、组建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挂市中小企业局牌子。将市经济贸易局的职责(不包括机电产品进出口管理职责)、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的职责、市科学技术局承担的信息化工作职责,整合划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不再保留市经济贸易局、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市科学技术局不再使用市信息产业局名称。
2、组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市人事局的职责、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职责,整合划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不再保留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原与市人事局合署的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单独设置,列入党委机构序列。
3、组建市住房和规划建设管理局,挂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牌子。将市规划建设管理局的职责、市房地产管理处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责,划入市住房和规划建设管理局。不再保留市规划建设管理局。市房地产管理处更名为市住房保障和交易中心,不再挂市房地产管理局牌子。
4、组建市商务局。将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职责、市财贸办公室的职责、市经济贸易局承担的机电产品进出口管理职责,整合划入市商务局。不再保留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市财贸办公室。
5、组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挂市文物局牌子。将市文化局的职责、市广播电视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责,整合划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不再保留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招远广播电视台独立设置,不再实行局台合一的体制。
6、将市交通局更名为市交通运输局。
7、保留市发展和改革局,挂市物价局、市粮食局牌子。将市物价局、市粮食局并入市发展和改革局。
8、保留市农业局,将其内设的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划入市财政局。
9、保留市卫生局,将下放后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列入市政府工作部门。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职责划入市卫生局。将市卫生局承担的餐饮服务许可和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的职责划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保留市政府办公室(包括外事、侨务、法制和民族宗教工作,对外可使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名称)、市教育体育局、市科学技术局(挂市知识产权局牌子)、市公安局、市监察局(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市民政局(包括老龄工作)、市司法局(与市委政法委员会合署)、市财政局(挂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牌子)、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市审计局、市环境保护局、市统计局、市林业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市政府机构改革后,设置工作部门24个,均为正科级建制。
清理和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已经完成任务的予以撤销;确需保留的予以重新明确;新设置的,按规定程序报批。
市政府机构改革后,调整变动的部门原所属单位,随主管部门划转到新组建的部门管理,相关工作人员随之划转,离退休人员和提前离岗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由新组建的部门负责。
政府工作部门的内设科室和所属事业单位的调整,在省和烟台市部门“三定”意见出台后,参照制定我市政府各工作部门“三定”方案时,按照上级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逐步调整理顺。
四、做好部门“三定”工作
(一)定职责。科学界定部门职责分工,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分清主办、协办关系,明确牵头部门和各自责任。涉及部门职责调整的事项,凡法律法规或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及烟台市委、市政府有明确规定的,按规定执行。部门规章和部门文件不得作为职责调整的依据。在确定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相应承担的责任,落实政务公开、行政问责等制度,强化责任追究。
(二)定内设机构。新组建的部门和调整变动的部门,有关内设机构先随职责调整相应划转,并按照改革要求进行有机整合,加强职能和业务融合,合并分工过细、工作量不大、职能相近的内设机构。未作调整的部门,不增加内设机构,可根据本部门职责任务的变化情况,对现有内设机构进行优化重组。
部门内设机构名称应当体现机构承担的主要任务。内设机构一般称科、室。不设置3人以下的科室。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机关党组织按党章规定设置。机关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按照有关章程设立。
(三)定人员编制。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市政府行政编制总量不突破烟台市下达的行政编制总额。新组建和调整变化的部门,按照“人员编制随职能走”的原则,将相关人员和编制先随职能划转,计入新部门基数后重新核定。其他部门不增加人员编制。
部门领导职数一般按1正2副配备,工作量大、业务面宽的综合管理部门可增配1名副职。市政府部门除党外干部担任正职外,一般不配备专职党组(党委)书记。部门内设科室领导职数按1—2名配备。机关工勤人员编制,一般按机关行政编制员额的10%确定。
“三定”规定的初步意见,由各部门参照烟台对应部门的“三定”意见,结合本地情况拟定提出,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报市政府审定。其主要内容包括:职能转变、职责调整意见;主要职责;内设机构设置意见;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配备意见;与有关部门职能交叉情况和协调解决意见;需要与机关统筹考虑的事业单位调整意见等。
五、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组织实施,于2010年5月底前基本完成。
要加强对机构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做好改革调整变动部门的工作衔接,保持经济正常运行,维护社会稳定。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肃机构改革各项纪律,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改革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圆满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中共招远市委
招远市人民政府
2010年3月31日

中共招远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2月23日 中国共产党招远市
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招发〔2010〕25号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十二五”时期的思路目标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历史上经受挑战、经受考验最多的五年,也是我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新提高,改革开放呈现新活力,人民生活跃上新台阶,城市形象得到新提升,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取得新业绩,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国际政治格局朝着有利于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全球将进入结构性调整过程和创新密集时代,新一轮竞争将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发展的协调性、平稳性、可持续性将不断增强;转方式、调结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将有效化解外需紧缩、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等深层次矛盾;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从区域看,区域间竞争与合作态势更为明显,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三大战略,将为我市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提供新的机遇。总体看,“十二五”时期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发展思路对头,战略谋划得当,政策措施有力,就能乘势而上、大有作为。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中国黄金名城为目标,加快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社会建设战略性推进、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改革开放战略性突破、民生质量战略性提升、城乡结构战略性调整、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性提高,提前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制定“十二五”规划要坚持如下原则: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导向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提前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投资、消费、出口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进一步巩固在全国、全省和烟台市的领先地位,力争位次前移。
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转变。大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基本形成结构高级化、产业高端化的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专利申请量、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大幅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比重有明显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城乡二元结构有较大转变,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建立起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建成省级创业型城市,就业和再就业率进一步提高,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平安文明招远建设取得新成果。
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紧跟科技进步新趋势,调整振兴工业;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为重点,突破发展服务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5)调整振兴工业。以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目标,大力调整振兴工业。优先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发展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努力做强黄金、轮胎和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食品五大支柱产业,提高综合竞争力;改造提升化工、针纺、建材三大传统产业;大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增强支撑带动能力,提高产品质量。
(6) 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做大服务业总量和规模,提高比重和层次,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提升发展商贸流通、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突破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网络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和文化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培育壮大重点园区、特色街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四大服务业载体,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7)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油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发展果品、畜牧、现代渔业、蔬菜瓜果、花卉等高效特色农业;构建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规划建设形成“两条长廊”、“五大板块”;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社会建设战略性推进
在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人口、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8)建立人口综合服务体系。完善人口综合管理服务体制,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阵地与队伍建设,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制定和实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行动方案,进一步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继续探索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服务的新机制,探索实行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和公寓化管理等服务管理模式。
(9)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市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和改建。大力发展公益文化演艺事业,积极举办节庆文化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提高我市文化的软实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10)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中医专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1)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竞技体育,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成绩。积极开发体育产业,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科学规范的体育产业市场。完善全市体育设施,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体育设施网络体系。
(12)协调发展其它社会事业。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保障和提高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大社会救济力度,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加强残疾人工作,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人民武装、人防、双拥、气象、档案、史志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四、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3)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协同发展,形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导向,创新低碳经济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强化对重点用能企业管理,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加快老旧营运车辆淘汰步伐;继续推进节约型机关、学校、企业和家庭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加快实现“资源-废料-原料”的多次循环利用,培育完善黄金、轮胎、粉丝三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扶持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建设一批示范园区。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废旧家电等垃圾回收管理,提高全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市。
(14)积极推进资源节约。把节约土地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积极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提高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自觉性;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矿业秩序整顿,依法管理矿产资源;加强地质勘查,增强后备资源保障能力;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工艺,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5)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治污减排,推动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污管网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推进国家级生态镇和生态市创建工作,抓好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大锅炉烟尘、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等综合整治力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水源安全。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确保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彻底解决罗山河、界河污染问题。加快重点企业污染治理技术再提高工程建设,确保实现污染物减排目标。加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有效治理因开采资源造成的土地、山体破坏。加快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改造,持续改善城镇面貌。加强农村水源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废水乱排和垃圾乱堆现象,解决好环境脏、乱、差问题。
(16)扎实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建立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构建比较完整的生态屏障,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生态需求。全面推进城乡绿化建设,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扎实开展山区生态林建设、水系生态林建设、通道绿化和城镇绿化工程,快速推进城镇绿化建设,持续推动我市森林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改革开放战略性突破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在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新进展,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17)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探索建立适合分税制的财政层级制度,调整和规范市、镇政府间的收支关系;改进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和再分配调节;实现政府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统筹衔接;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强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
(18)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政府问责制;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经济调节机制。
(19)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完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具体政策;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利用生产要素、公平开展市场竞争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建立健全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合理引导和政府监管,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机制建设;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搞好安全生产,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分离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社会事业举办职能;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贯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21)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依法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确认、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全面完成城中村、城郊村和园区村改革任务。深化海域和内陆水域使用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
(22)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围绕引入技术含量、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新增就业等综合指标,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吸引外资考核评价体系。把引进外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推动利用外资向引进大规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转变,向引进工业与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并举转变。加强与跨国公司和战略投资者合作,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项目,引进一批高技术、低污染、低能耗的项目,大力提升我市产业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模式,积极参与国际资本市场运作,实现利用外资形式多元化发展。
(23)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加强出口商品标准化建设,加大出口品牌培育扶持力度,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鼓励出口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撑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鼓励政策,继续加大贸发基金对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品牌战略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技术创新型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坚持进出口并举,扩大重要物资、原材料和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逐步实现资源配置国际化。
(24)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与资源富集地区和企业的战略合作。大力开展“三个引进”活动,加强与中央企业、国内外500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三类投资方”的合作,提高我市国内经济合作水平。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六、民生质量战略性提升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5)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目标,积极推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加强创业扶持,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足额安排创业扶持资金,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强创业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创业能力。加强创业服务,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创业初始成功率。营造全民创业氛围,积极营造崇尚创业、竞相创业的良好氛围。
(26)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完善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加大就业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同步推进的新格局。抓好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全面发挥基层机构促进就业、保障服务、维护权益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继续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努力在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强化发展经济对扩大就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商贸、餐饮、物流、家政、社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协调推进。
(27)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明显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适当提高并确保执行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形成并完善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提高而增加的机制;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家电下乡补贴范围,促进和引导汽车、数码产品消费;大力培育信息服务、旅游、文化娱乐、非义务教育、保健等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服务性消费比重;加强食品药品卫生监管,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防止食品药品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群众安全消费;加快城乡居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28)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目标,优化社会保险费征缴模式,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增强基金支撑能力,提高待遇支付标准。努力实现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统筹和衔接,确保各类保障对象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29)构建安全生产新格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工作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属地管理”、“一岗双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强化网格化管理、无缝隙监管,抓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严格安全生产监察执法,严格安全生产市场准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推进数字化矿山建设,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先进技术和装备,深化全员安全生产培训和社会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
(30)保持社会平安稳定。切实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设施投入力度,建成覆盖无空、衔接无缝、布局合理、运转协调,城乡一体、专群一体、“人、物、技”防一体的集约型、动态性治安防控体系,突出抓好矿山重点要害部位治安监控、涉金企业内部及外围监控、黄金运输链监控“三大系统”,以及城区保安大队、镇(街道、区)保安中队、治安信息员和治安自愿者“三支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重点在流动暂住人口、特殊人群、虚拟社会等管理上实现突破,做到不漏管、不失控、不出事;加强市维稳中心建设,扎实推进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基层综治组织和综治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化解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做好重点地区、混乱部位集中整治,进一步推进和谐稳定模范城市建设,打造“平安金都”。
(31)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坚持以防为主,防御、治理和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完善应急救援机制,整合应急救援力量,改善应急救援条件,提升城市的防护能力。加强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大力整合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和战时应对战争灾害等救援防护队伍、民防技术专家队伍、灾害心理防护专业队伍等救灾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警机制,制定和完善应急救援预案,着力提高各级政府、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快推进安全可靠的防洪抗洪、防震抗震、人民防空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32)妥善做好信访工作。深入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改进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健全人民调解制度,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综合运用教育、协商、调解、法律等方式,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矛盾排查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33)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市的统一,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和侨务工作。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支持和保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开展活动。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要事项公示制度、专家参与制度、社情民意反馈制度等。依法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3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播文明,形成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读书活动,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水平。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七、城乡二元结构战略性调整
“十二五”期间,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目标,以建成中等城市和提升“中国金都”城市品牌知名度为核心,加强中心城市、小城镇、新农村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将招远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
(35)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按照“一城两区”(中心城区、开发区、滨海科技产业园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全力加快城市东扩北展、旧城换新颜、滨海科技产业园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精心打造“金轴银线连三片”的城市景观,塑造“金都绿城”城市新形象。做强经济开发区,争取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城区“东扩北展”步伐,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为主导,以高品质居住生活和大型文化娱乐设施为特色,将东城新区全力建设成为城市的副中心;加快“旧城换新颜”步伐,按照“政府主导、保障先行、先拆后建、净地出让”的原则,加快推进旧村(居)及旧城改造。加快滨海科技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快推进龙口湾临港高端制造业聚集区(招远部分)建设,加快实施人工填海造地工程,将产业园建成以旅游休闲、高新技术、现代物流和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次中心;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以“打造精品、提升品位”为目标,全面推进绿化整治和景观改造,努力打造环保、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36)发展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按照“规划建镇、特色立镇、产业强镇、文明兴镇”的要求,分层次、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小城镇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成为区域性人口集聚中心、产业集聚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在城区周边、交通干线附近等人口聚集区域,集中扶持培育一批重点镇,增强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服务网络,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结合起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要求,以镇驻地、经济强村、中心村为核心,积极推进迁村并点,建设集中居住区,促进土地节约和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加快农村社会形态向城市社会形态转变,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
(37)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发展模式。坚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组织建设“六个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调整城乡管理体制,按照“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原则,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新增财力更多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积极探索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相互衔接的运行机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严格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探索建立政府限价房、公共租赁房和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完善各类人才到农村服务的政策体系,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建功立业。
(38)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农村路、水、电、房和生态环境建设,力争全市所有村庄实现村内街道全面硬化、有统一的垃圾处理和供排水系统、有标准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农家书屋、有较完备社区服务项目的“四有村庄”标准。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支持饲养集中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普及农村户用沼气。深入开展星级示范村、镇创建活动。
(39)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全面放开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加快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征兵、退伍安置、优抚、计划生育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使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进城务工农民就业指导和权益维护,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稳定就业。
(40)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环境、能源体系、通讯网络、供排水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形成覆盖全市的网络化、现代化基础设施主框架。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六纵六横”的市域主干道路网,加快推进龙青高速、大莱龙铁路升级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城区外环路建设,探索发展通用航空运输业,在市域内形成一条铁路横贯、两条高速公路相联,国道、省道纵横,农村公路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完善城市水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南水北调”向城区供水工程建设,普及乡村管网供水,确保供水安全。加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力度,完善污水处理网络。加快城市集中供热和燃气工程建设,在有条件的镇驻地和中心村推行集中供热和秸秆燃气、沼气的使用。调整优化电源结构,完善供电网络和供电预警保障机制,确保城乡供电安全稳定。加强城镇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防洪、防灾、人防和地震监测救援体系。建设高水准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高速宽带城域网的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第三代电信网、下一代广电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加快无线城市建设,积极发展无线宽带网络和3G移动网络。加快建立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八、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性提高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促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的有效结合,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1)加强科技开发合作研究。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形成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格局。大力开展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工艺装备革新,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应用和推广。
(42)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中小企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玲珑集团和招金集团的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大型企业,新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10个。建立具有特色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招远市电子材料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中国黄金产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科技孵化中心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提供优质服务。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网络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43)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以电子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产业,围绕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重大生物技术,重点在中医现代化、创新药物与生物制品、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提高研究开发水平,努力抢占生物技术制高点。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研究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加工技术、先进制造模式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我市制造业技术水平。积极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农业“良种、良法”、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提高农业设施化、集约化水平。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突破海洋农牧化开发、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与食品安全、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
(44)建立健全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认真落实关于科技投入的各项法规和政策,确保政府科技投入逐年增长。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对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投入。用好国家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金融机构对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个人、民间组织、非营利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45)切实加强科普工作。建立和完善公益性科普事业长效机制,加强科普组织体系和科普队伍建设,增强科普工作活力。规划建设布局合理、水平先进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建立科普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大科普参与格局。组织实施全民科学普及行动。建立健全全民科学素质保障体系,让公众享受更高质量的公共科普服务。繁荣科普创作,强化大众传媒科普力度,打造优秀科普品牌。
(46)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教师队伍管理、培养的新机制,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开展学校布局调整。对高中段学校、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进行适当撤并,坚持校舍危房改造长效机制,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现校舍、设施设备、学校管理、教师配备、教育质量的标准化。
切实提高各类教育质量。进一步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严格按照省厅有关规定规范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开齐学科、开足课时;认真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前教育。积极开展城乡幼儿园手拉手活动和“送教下乡”活动。推行1—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计划,加快托幼一体化的进程。特殊教育。建立健全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解决残疾儿童教育问题。职业技术教育。以职教集团为依托,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引导职业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效益、办出吸引力,逐步使全市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比例达到均衡。推进东北大学黄金学院建设,大力发展本、专科教育,培养黄金行业高级专门人才。
(47)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的总要求,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才载体建设,打造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各类创业园区、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载体建设。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双百计划”,实行人才引进“一站式”服务,构建人才配置“市场网络”。大力培育各类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资源共享。整合人才信息资源,建成全市统一的人才基本数据库。加强人才市场监管,推进人才市场法制化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培养。以提高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以提高专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以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为核心,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以普及科技、管理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为核心,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改善引进人才的优惠条件,使人才工作真正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努力营造我市集聚人才的人文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力度,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实行人才最低年收入指导价位,建立充分体现人才和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人才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各类人才的保障制度。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的人才奖励体系。
九、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48)增强党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党的领导是实现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全市各级党委要加强学习,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发展模式。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49)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体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真抓实干,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强大动力。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山东省委、烟台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奋发有为,为胜利实现招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转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关于加强全市
史志编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招办发[2010] 号
各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工委、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工委、管委,滨海科技产业园工委、管委,市直各部门、集团公司,驻招各单位:
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关于加强全市史志编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招远市委办公室
招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6月18日

关于加强全市史志编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招远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近年来,招远市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为准则,史志编纂工作取得了辉煌成绩。招远市作为全国第二轮新志编修工作烟台市试点单位,在烟台市率先出版了续修志书——《招远市志》,并获2008年山东省八个一精品工程优秀县市志书入围奖,《招远年鉴》、《招远市龙口粉丝志》、《招远市村庄简志》等大型志书先后出版并获得广泛好评,市地方史志办公室被评为全国修志先进单位。同时,招远市基层志书编纂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招远林业志》、《招远交通志》、《招远卫生志》、《招远河西金矿志》等一大批基层志书相继出版发行,成为全省基层志书正式出版发行数量最多的县市。但,由于全市基层志书编纂工作缺乏统一规范有序的科学管理,导致基层志书编纂无充电、质量较低,志书效益难以充分发挥。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地方史志编纂工作,提高基层志书编纂质量,把全市地方史志编纂工作纳入统一管理、规范有序、持续发展、提质增效的轨道上来,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现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精神,结合招远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全市地方史志编纂工作的领导
市里成立招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已另文公布),市长任编纂委员会主任,常务副市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地方史志办公室,负责全市各级各类志书的编纂规划、指导、编纂、验收和审批。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和编写机构,安排相对固定的人员从事史志编纂工作,业务上服从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具体指导和管理,并按要求及时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提供年鉴和史志资料。
二、统一各类志书编纂规则及要求
(一)、综合地情文献的编纂。以招远行政区划冠名的综合地情文献,如:市志、年鉴及山志、水志、物产志、人物志等其他志类丛书,由市政府组织编纂,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具体实施,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编纂出版。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提供资料的义务。
(二)、基层志书的编纂。基层志书包括乡镇志、部门志、专业志、村志、厂矿企业志、学校及医院等各类事业单位志,以及各有关单位以大事记、简史等形式出现的史志类丛书等。此类志书由相关单位组织编纂,市地方史志办公室负责指导和审核把关。对志书编纂业务量较大的重点单位,可采取重点扶持的方式派出编辑参与编纂,以便提高志书的质量和时效性。原则上成立10年以上、发展状况较好的各类基层单位均应进行史志编纂。前段已经编修,但经过10年以上变化和发展的单位,应该提请编纂续志。基层志书编纂的业务规范由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制定。
(三)、基层志书编纂的规则。一是申请立项。各基层志书编写前,要及时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提出编纂立项书面申请,以便纳入全市规划,及时得到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的认可和业务指导。二是确定主编。志书的主编,原则上由本单位产生,也可从社会上招聘文字功底较深的人员。无论哪种形式产生的主编,均应接受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专业人员的业务指导。三是编写及指导。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接到基层志书编纂的书面申请后,要及时介入指导,组织编辑人员帮助编纂单位搞好编写大纲和业务规范。整个志书编写过程以基层为主,市史志地方办公室负责全程业务指导,直到成稿为止。四是审查验收。各基层单位志书成稿后,由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组织审查验收,验收合格后,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及时出具审查批复证明。
(四)、依法编纂各类志书。对擅自编纂出版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冠名的地方志、地方综合年鉴和其他综合地情文献的;未经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审查批准,擅自编纂出版各级基层志书的,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将按照国家和省两级《条例》的要求及管理权限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报请市人民政府,由有关行政部门依法给予相关责任人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并销毁其非法编纂和出版的书稿。
三、强化基层志书出版和归档管理
获取出版权。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编纂的基层志书,在得到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出具的成稿审查批复证明后,原则上要持证明到出版社办理书号,正式出版发行;确有困难的,可报烟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办理准印证,作为内部资料印刷交流。
印数及发行范围。各类基层志书的印数可根据发行范围自行确定,一般一次性印足,不宜再版。发行范围除本单位外,要注意与兄弟单位交流。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召开小型发行会,扩大影响和宣传。
成书存档。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出版的各类基层志书,要在出版后15日内,报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30本,以备方志馆存书和上级征调需要。同时,要报市档案馆、图书馆及相关部门存档。
资料归档。为执行本单位的地方史志编写任务或者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收集、积累的地方史志资料,在志书编纂完毕后,应当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归档管理,任何人不得损毁或者据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