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工作的思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3&rec=211&run=13

招远市教育体育局局长 李玉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促进教育公平,使城乡学生能够平等地接受高水平义务教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招远市教育体育局党委围绕统筹区域内教育资源,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积极开展调研活动,通过走访、座谈、听课、问卷等形式,认真听取基层单位、学校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探讨制约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工作的各种因素,形成了教育工作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重点。
一、 全市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06处,其中普通高中5处,职业学校5处,九年一贯制学校9处,初中18处,小学66处,特殊教育学校、竞技体育学校、实验幼儿园各1处。有教职工6221人,其中专任教师5610人。有学生66104人。近年来,全市教育事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先后获得“山东省农村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基础教育先进单位”等省市级荣誉40多项。
二、 城乡教育一体化工作进程
(一)理顺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宏观管理体制。二○○六年年六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政府办初中、村委办小学”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按照这一管理体制要求,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理顺了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了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到了体制理顺后,全市义务教育指标要求不降低、经费投入不减少、工作措施不减弱,教育质量不下降。
(二)理顺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经费机制。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确保城乡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将义务教育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市义务教育投入由二○○六年的17747万元增加到二○○八年的24933万元。一是城乡中小学公用经费由市财政统一拨付,公用经费标准每生每年从二○○六年的初中386元、小学279元增加到二○○九年的初中607元、小学405元;二是全市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资金由市财政统一安排,二○○六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751万元,改造校舍危房38523平方米;三是中小学教师工资纳入市级财政,教职工月平均工资由二○○六年的2148元增加到二○○九年的3012元;四是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四免一补”,二○○七年以来,全市投入“四免一补”经费 9405万元。
(三)理顺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干部教师管理机制。在干部队伍管理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组织、人事、教育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任用、管理、考核的职责。在教师队伍管理方面,建立健全了教育体育局统一管理教师队伍制度,进一步明确了人事、教育部门在教师调配、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考核等方面的职责。
(四)理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机制。稳步进行学校布局调整,建立了保障校舍安全的“三项长效机制”:一是校舍危房改造与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稳妥实施学校调整,重点加强保留学校校舍改造,提高投资效益。近三年来,全市共撤并中小学18处,在城区新建义务学校两处,其中一处于二○○七年投入使用,另一处正加紧建设,计划2010年投入使用;二是校舍安全动态管理机制。市教育体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设立安全管理办公室,将校舍危房改造作为学校安全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建立校舍安全管理档案,对校舍定期排查,及时发现、鉴定、改造校舍安全隐患。三是危房改造经费保障机制。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校舍危房改造。近年来,全市没有发生校舍安全责任事故。
(五)理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教学行为管理机制。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管理基本规范》,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常规管理的意见》,全市统一课程开设、统一作息时间,统一课时计划、统一学生周末、节假日安排,统一学生的家庭作业量、统一规范评价、考试、招生制度,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环境。
(六)理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学生管理资助体系。每学期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2009年可发放97.2万元,补助972名学生;每学年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助学金1500元,2009年可发放171.5万元。认真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实现了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在就学期间,奖励、评优、学杂费减免、接受资助、升学等方面与我市常住户口学生一视同仁。
三、 当前制约城乡教育一体化主要因素
(一)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省定编制标准与农村学校现状不相适应,教师结构性超编。二○○三年以来,全市农村学生数量锐减,农村学校学生少,班额小,为了开齐学科、开足课时,需在编制外多安排一部分教师;上级规定按学生数量核定教师编制,导致一方面全市教师超编,另一方面农村教师严重不足。二是教师自然减员进入持续高峰期,补充数量严重不足。从2005年开始,教师自然减员每年200人左右,而新补充教师只有60人左右,长此下去,教师队伍会出现“断层”。三是教师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农村小学尤为突出,2003年以来,随着一中新校、金晖学校投入使用,从农村中小学抽调了大量青年教师,加之新教师补充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老化现象严重,小学50周岁以上769人,占农村小学教职工的55.2%。这些人大部分是民师转正人员,年老体弱、患有疾病、学历较低、知识陈旧,不能很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在编不在岗、在岗不任课、任课不适应新课改要求,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二)教育硬件建设的不足。近年来,我市教育经费大多投入新建学校、扩建学校和校舍危房改造,教育硬件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步伐缓慢;二是中小学“班班通”工程、“教师人手一机”工程资金短缺;三是学校操场建设落后,高中段只有一中、义务教育段只有新建的金晖学校敷设了塑胶跑道,其余全部是炉渣、泥沙跑道,学生上操晴天一身尘土、雨天两脚泥泞;四是学校服务设施短缺,如学生冬季取暖问题、喝热水问题;农村学生宿舍设施简陋问题、食堂达不到标准要求问题等。每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提出意见和提案反映,由于资金问题,多年得不到解决。今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提出了推进“两热一暖一改”(热水、热饭、取暖、改厕)试点工作,解决这些问题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三)学校布局调整仍有一定空间。近年来,我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全市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区流动,城乡学校规模差别越来越大。一方面农村生源减少,学校规模小、班额不足的现象特别严重,小学不足200人的有34所,占小学总数的45%;初中不足1000人的有15所,占初中总数的55%。另一方面市区中小学人数急增,各学校班额都超过标准班额,有的学校每个班60多人。同时,教育体育局直属学校与城区三办一区辖区学校缺乏统筹,导致城区一些学生不能就近入学,舍近求远,十分不便。全市中小学仍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四)学前教育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学前教育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但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教育部《幼儿园管理条例》是一九八九年发布的,与目前学前教育实际不完全适应,按照规定,教育部门对幼儿园具有注册、业务管理、收费监管、指导达标上类等职责。而幼儿园院长聘任、教师保育员管理聘任考核、工资福利等由幼儿园主办单位负责。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经费保障体制、教师待遇等体制没有理顺,由此带来许多问题,制约学前教育发展速度和质量。
四、 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工作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一是进一步加强教师支教工作,每年从城区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边远农村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增加支教工作人数,合理选派支教学科,重点派往毕郭、夏甸等教师老化严重的镇,让教师支教形成制度;二是增加每年教师补充数量,保证新招入教师数量占当年自然减员数量的60%以上,将新招入的教师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一定年限;三是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科学调配,统筹考虑全市教师队伍的安排,将高中段学校布局调整后剩余的教师重点充实镇属义务教育学校,争取在三年内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人员短缺的问题,优化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四是加强对学校、对教师考核的管理,科学修订考核标准,调整、加大考核标准中教学质量方面的权重;改善考核办法,既注重学校、教师工作过程的考核,又注重学校、教师工作结果的考核;积极促进校际间、班级间和教师间的科学、合理、公平竞争,通过考核出工作积极性、通过考核出教学行为规范、通过考核出教育质量。五是加强师德教育和师能培养。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严厉查处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有偿家教、以教谋私、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违背师德规范的行为,实行师德不合格一票否决制;按照“远程全员培训、骨干集中培训、校本个性化培训”的思路,强化集体备课、新教师岗前培训、新老教师结对帮扶等效果突出的教师教育活动,实现师德、师能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二)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硬件水平。保证教育经费、学校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不断增长。加强教育硬件建设,一是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二○○九年120万元资金已经敲定;二是加快中小学“班班通”、“教师人手一机”进程。“班班通”是一种多媒体教学系统,它除了具备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外,还通过独创的协同教学软件系统将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电脑三个设备整合使用,实现了局域型“班内通”协同教学和广域型“班外通”远程可视化协同教学。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教师既可以操作电脑,又可以书写标注、绘制几何图形,还可以随时回放、保存板上教学内容。它比以往的教学手段更直观、更便利,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实现人手一台计算机后,充分应用“班班通”开展课堂教学,是教学方面的一次革命。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过程中,推广和普及这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为必要和紧迫。烟台市要求二○○八年到二○一○年各中小学基本普及“班班通”、“教师人手一机”,二○○九年在烟台市电教示范学校普及“班班通”、“教师人手一机”,涉及我市30处学校。前段我市在“班班通”、“教师人手一机”建设方面基本属于空白,没有资金投入,因此今年资金缺口较大,约需1200万元。准备一方面节约办公经费支出,至少挤出340万元;另一方面要多方筹措资金,争取尽早完成任务,特别是迫切希望市财政能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因为教育费附加大部用于丽湖学校建设和教育必须支付的地方,剩余寥寥无几)。三是校舍危房改造。按照校舍抗震设防性能高于当地一般建筑的要求,我市仍有部分校舍不达标;随着时间推移,新的校舍隐患还会出现。校舍安全动态管理机制和校舍危房改造经费保障机制需要每年有一定资金支持。四是提高学校教育设施、服务设施水平。投资改造学校操场,为部分学校操场敷设塑胶跑道;积极推进“两热一暖一改”(热水、热饭、取暖、改厕)试点工作;不断探索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办法。
(三)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促进区域内学校科学、合理布局。根据招远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常住人口变化趋势,以及未来几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学段教育的需求,充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决策,做到既方便学生就读,又适当撤并部分学校,形成规模效益。着眼于高中段学校的布局,形成各学校起点一致、公平竞争的格局,满足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的需求,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着眼于局直属城区初中小学与城区三办一区辖区的学校的统筹,满足城区人民群众对学生就近入学、接受高水平义务教育的需求;着眼于各镇中小学的布局,提升各镇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通过调整结构、合理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充分调研,拟于二○○九年至少撤并5处中小学,在未来的三年内再撤并8—12处学校,全市学校处数由目前的106处减少至80处左右。
(四)建议国家理顺学前教育体制。修订《幼儿园管理条例》,通过立法将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同等管理,促进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九年四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