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几点认识 —中共招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 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2&rec=230&run=1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着重强化以下工作:
一、繁荣主流文化,增强文化凝聚力。主流文化反映的是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是时代的最强音、社会的主旋律。在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我们的主流文化缺位,就必然为各种非主流的文化所占领,也容易被西方的强权文化所侵袭,逐渐丧失我们的文化独立性,从而从根本上动摇全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因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发展主流文化,大张旗鼓地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理直气壮地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强音。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优秀文学和影视作品,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和肯定。那些体现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的主流文化,已成为凝聚全社会力量、正确引导人们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抵御西方文化渗透和价值观冲突的思想武器。
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生命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但随着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很多人拘于传统文化的形式,而淡化了传统文化的内涵,甚至抛弃传统文化,去热衷于外来文化。因此,发展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外交,推动文化产业出口,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维护文化话语权,不容懈怠。要满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那更需要我们利用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充分挖掘文化底蕴,在保留其传统文化成分的同时,创造性地引入现代化的元素,使其承古创新,符合人民群众的品味需求,推动文化实现进步发展。
三、保护非物文化,增强文化传承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也是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表征。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仅国务院批准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有1200多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而文化因子可以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转化成为体现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使之重新融入现实社会,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最具文化延续性和创造力的保护。我们要从加强民族凝聚力和重构民族精神的大局出发,调动全民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建设、修复的积极性,建立起一个丰富多样的、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环境,从而为促进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吸收外来文化,增强文化吸引力在中外交往日益增多的今天,要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就必须吸收外来文化精髓。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曾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甚至遭遇外来文化的侵袭,但都始终未改变中国本土文化的根基。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因为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吸收,才有了今天经济和社会的长足进步,才有了今天文化的繁荣。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更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要加强对外来文化的了解,以宽广的胸怀容纳外来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从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五、拓展传播途径,增强文化影响力。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文化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而且取决于文化的传播效率。如今,随着互联网、手机网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人们既可以按照传统习惯到电影院买票看电影,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免费欣赏大片;既可以坐在办公室翻阅报纸,也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网上信息。因此,文化传播要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潮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拓展文化传播途径,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要把传播体系建设作为文化事业重点工程,加强媒体传播能力、文化传播渠道等体系建设。与此同时,还要抓住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明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扩大文化传播范围,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