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登州府名门望族——招远杨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1&rec=912&run=13

招远杨氏一族,源自明初。始祖杨彦通,选贡。明洪武后期(约1389~1398),由宁波府鄞县至登州府黄县任教谕,悦招之风土,遂籍招,住在城南门外路东,屋仅三楹,历六世而清贫,至七世杨梅,始一振崛起。至九世,杨觐光、杨观光兄弟相继中进士,一个官至二品位及九卿,一个在朝为翰林伴驾侍读,由是家族日益繁盛,前后有70多人名载《登州府志》、《招远县志》。
主要人物有:
杨梅,幼年丧父,与弟杨槐赖母抚养成人。嘉靖年间,以恩贡入太学,万历元年(1573)授凤阳府盱眙知县,为官清廉,政绩卓异,五年(1577)改授京职,以忤权贵外迁直隶正定府同知。万历九年(1581)任潼关佥事,以倦游不至任而归。杨梅性温和,恤贫穷,博施不倦,有古长者风。有子11人,侄1人,孙、曾孙30余人,无白丁,一门雍穆,世泽绵长,后人举人、秀才蝉联不绝。
杨州牧(1559~1608年),廪生,杨槐子。万历二十年(1592),日倭侵朝鲜,他从明朝军队赴朝抗日,曾“发十策献当事”,平定日寇。晚年捐学田百亩赡寒士,乡人敬之。卒后,以子觐光贵膺七赠,累赠南京太仆寺卿阶资德大夫。钦赐祭葬,祀乡贤祠。
杨焌,杨梅子,万历癸卯(1603)举人,历任临清学正、直隶正定府武邑县知县。督民修水利,躬兴农事。其三子皆载县志,长子道缜,天启甲子(1624)举人,次子道简、三子道平皆贡生,能诗。
杨觐光(1585~1635年),州牧子。十岁能解《史记》,万历丁未(1607)进士。历江西布政司参政加按察使、陕西左布政使兼固原兵备道、南京太仆寺卿、南京通政使。为官廉谨刚正济世扶民,卒后赠少司空,加赠南京工部右侍郎,钦恤祭葬。《四库全书》有载。
杨观光(1597~1644),觐光弟。崇祯元年(1628)进士,历翰林院庶吉士、检讨、詹事府少詹事、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晋经筵讲官。为官正道、正事、正言,忧国恤民,乡人赖之,招远民间称“三翰林”,载《明史》和《中国人名大辞典》。子师德、师度,皆载县志。
杨烛,杨梅子,精于医学,犹长外科。同掖县姜镜溟(杨师亮岳父)同施医药于招远普济堂。
杨道缜,杨梅孙,天启甲子(1624)举人。天启年饥,赈粥全活多人。崇祯七年(1634),重修县城文昌祠。
杨大武(?~1642年),杨梅孙,年十七补弟子员,天启丁卯(1627)举于武闱,任曹县防河守备、临清游击,抗清力战而死。
杨威(?~1644),明诸生。清顺治元年(1644),南明福王朱由崧封之副总兵,聚众千余人,以招城为根据地起兵抗清。陷福山、莱阳,给清初统治者以重创。后被清登莱防抚陈锦镇压,遇害。
杨开世(?~1654年),州牧孙,历都察检校、南京户部主事、郎中,司太仓银库。后以父病告归,侍养终身。
杨师亮(?~1681年),原名鸿亮,觐光子。负文武才,以豪勇知名,明亡避仇易名,为清道标骁骑都尉,清大员幕僚,多有创树。书画亦颇有名。
杨鼎鋐,杨梅重孙,明廪生,举乡饮大宾。顺治十五年(1658)修县城学宫之启圣祠。顺治十七年(1660),首倡捐修并监督建成县城魁星阁。
杨钟斗,杨梅重孙,崇祯九年(1636)举人,未仕。生有三子,皆成名。三子文澄1681年举人,任聊城教谕。
杨其渊,崇祯三年(1630)举人,任利津教谕。
杨氏一门,自八世至十一世,进士2人,举人4人,武举1人,贡士庠生各30余人。至后四世善行,望重乡里。十四世,又有杨堂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得中魁首(第一名举人),任利津教谕。十五世杨梦寅,杨钟泰双双中举,杨梦寅任峄县教谕,杨钟泰一门出现3世4举人3贡生之盛。4举人指十五世杨钟泰、十六世杨淑荫、十七世杨植和杨枋 ,3贡生为十六世杨淑蕙及其子十七世杨橄、杨枰。十五世杨钟泰,清嘉庆六年(1801)举人,殿试大挑一等,试用河北各县,以父母年老不宜远行任长山教谕。十六世杨淑蕙,钟泰长子,同治元年(1862)恩贡。杨淑荫,钟泰季子,同治十二年(1873)中乡试,4年后殿试大挑一等,分发直隶候补知县,历任大石、长垣、元城、南乐等县知县,为政清廉,诰授奉政大夫,钦加同知衔。夫人为莱阳武进士高鹤龄之女,生有四子,二举人,一拔贡。十七世杨橄,杨淑蕙长子,光绪十年岁贡,甲申岁贡,征掖县训导,辞不就。一生酷爱书法,新编《招远县志》有其传。十七世杨植,杨淑荫长子,光绪十四年(1888)乡试中举,历任大名、南乐、东明等县知县,诰授奉政大夫,迁升大名府候补知府,钦加同知衔,清末倦游而归,卒于1931年,享年80岁。十七世杨枰,杨淑荫次子,光绪己酉年恩贡,候选直隶州判,未几而卒。十七世杨枋,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
杨氏家族,自古以来耕读传家,世代书香,人才辈出,贤达迭起,明清时期名噪一时,影响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