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别名小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1&rec=905&run=13

招远东北部诸峰连绵,统称罗山山脉。诸峰争奇献秀,而最高最雄亦最有神韵者,为主峰罗山。罗山古称阳丘山,东汉后才叫成罗山。罗山海拔759米,为招远最高峰,古人有“罗峰去天不盈尺”、“势压登莱百万峰”等名句,言尽罗山之雄奇。然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罗山之传于世,主要因其深厚的道家文化和许多迷人的传说。更何况,招远置县之前为掖之罗峰镇,镇因山而命,山以镇而名,知罗峰镇者必知山,知罗山者必知镇,罗峰之传于世早矣。然则如此之名山,流传千百年,竟有罗山、锣山、骡山、螺山多种说法,本文旨在道其原因,昭其正名于世,留其传说于后。
清顺治年间《招远县志·山川》载:“罗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下有班仙洞,羽士班全真修炼处。”这是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也是最权威的关于罗山的书面记载,加之罗峰镇的佐证,完全可以证明罗山是正名。那么,锣山和骡山等名,又是缘何而来的呢?
骡山,按命名原则,当以形命,然则山之为山,何来骡马之形?罗山之西,有山相对,世谓之马山。罗山与之对,西为马山,东为骡山,骡山之名,当来于此。然马山正名应为马耳山,旧志载:“马耳山,在下祥光观西。峰峦秀拔,有竹批双耳之形,故名。里人谓之马鞍山。”旧志又收录咏马耳山之诗数首,可为旁证。马耳山,颇似马山儿化之读法,里人慢慢简化为马山,亦在情理之中。由此,罗山误为骡山,亦在常理之中。又,旧志有螺山之误,言埠头村周太公与四子入螺山采木,忽闻儿啼,近之见一虎在儿傍,逐之,虎忽不见,惟锦被裹儿,抱归育之,年十二始能言,后往螺山修道,与神仙唐公、郎公、化公、志公、张公、寥公同升。两处均误为螺山,何也?或云,罗山曾为海底礁石,至今尚存海蛎子皮和海螺皮,误为螺山,盖缘于此,然不可考,仅作一说。
锣山,亦为罗山之误,罗、锣之误,不是仅仅因为字音相同、字形相似,关键是缘于观音菩萨跑马救人的传说。罗山山脉为招远主要黄金产区,传说是金梁玉柱支撑着这座金山,从老辈起,人们就在这座山里挖金。挖来挖去,金梁被挖得摇摇欲坠,可是只顾发财的人们谁也没有意识到即将来临的危险。这事传到天上,观音菩萨驾临罗山,一看山体马上要塌了,为了救人,就把自己变成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媳妇,骑了一匹枣红色的骏马,在罗山高处的一个石橛子上挂了一面大锣,锣锤无人控制,自动把大锣敲得山响。锣点急促而有韵律,观音菩萨伴着锣点在山梁上跑开了马,这么漂亮的媳妇骑着这么漂亮的骏马在山梁上奔跑,像一朵红云飘忽不定,引得无数人前来观看。那些挖金子的人大部分停止了劳作,跑出来看热闹,只有少数贪心的人仍然在里面抢挖金子。终于,大山塌陷了,大部分人得救了,贪心鬼被埋在大山里。后来,这个故事广为流传,那个挂大锣的地方被称为挂锣橛,罗山也就被误写为锣山了。也有一说先称锣山,后演化成罗山,正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历来争论不休,因无文字记载,已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