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观和班仙洞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1&rec=904&run=13

罗山主峰前坡,峭壁千寻,飞崖下覆,悬崖峭壁之上,依石罅建庙宇数间,皆半嵌入岩,庙内有洞,即古班仙洞。仙洞石门为旧八景之一,仙洞的传说也妇孺皆知。然则,洞有班仙洞和半仙洞之争,庙有觉观和日觉观之传,皆有其因。
班仙与半仙之争,缘于一个传说。羽士班氏,元初居罗山修道,时有洞而无庙。班氏其人,旧呼其为班全真,然全真并非其名,而为全真教之意。班氏为全真教徒,居山洞日久,“以清净为心,以不争为福”,后羽化而去,传说颇神,后人遂于其修炼处建庙,名其所居山洞曰“班仙洞”。而民间传说,与老道同住山洞的还有一个小道童。道童打柴遇人参娃,天天一起玩耍,老道设计让道童用红线系到人参娃身上,如愿挖出一棵千年人参。老道命小道将人参煮熟,恰逢老道被附近大户请去。小道被锅内香味引得把持不住,忘记老道不准掀锅的嘱咐,偷食了人参娃,结果飘然成仙。老道回来,只剩半锅汤,喝后成了半仙,所以其洞为半仙洞。此传说收入1991年出版《招远县志》,此处不为其详。至于觉观,今成日觉观,非赖民间流传,洞写生实为修志者之误。1986年版的《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载:“闻名于世的古刹‘日觉观’,坐落在罗山主峰南侧,海拔650米处的半山腰中,号称‘仙洞石门’……”此为第一次出现的日觉观记载。而1991年版的《招远县志》,又依据地名志,有了如下记载:“在招远县东北部,有一座高山名称罗山……南麓650米高处的阳坡有道观‘日觉观’……”就这样,“觉观”变成了“日觉观”,20世纪90年代重修班仙洞时,题“日觉观”于门洞之上。
而修志者何有日觉观之误呢?原来,事情出在老县志上。清顺治年间编写的《招远县志·仙释》中,记述班仙时有句:“后建祠山巅曰觉观,名其洞曰班仙洞。”而旧志为木刻版,“曰”字刻得略瘦,20世纪80年代编修地名志时,几位老同志在摘抄旧县志时,误将“曰”字抄为“日”字,“建祠山巅曰觉观”就成了“建祠山巅日觉观”。就这样,后来以讹传讹,觉观变成了日觉观。
觉者,觉悟之意,佛教中称佛为觉者。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祠庙起名为“觉观”,颇含深意。而古刹觉观,位于罗山之巅,负山东向,日出而觉,起名“日觉观”亦为常理,故觉观误为日觉观,竟不得察者日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