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1&rec=884&run=13

段棉田

段棉田(1940~1995),张星镇段家洼村人。1962年12月高中毕业,1963年1月任代课教师,1964年调县水利局帮助工作,1965年10月到纪山公社任水利技术员、规划组长,后任宋家镇水利站站长、党支部书记。先后被评为烟台市水利先进工作者、烟台市优秀水利员、烟台市优秀乡镇水利技术员、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基层水利技术人员,8次受中共招远县委、县人民政府奖励,被收入《齐鲁英才纪念册》。
段棉田一生主要从事基层水利工作,亲自设计、组织并带头施工了宋家镇的180多项水利工程250多座建筑物和50多公里环山渠。针对宋家镇地处丘陵山区、地上水源短流急、地下水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状况,他跑遍了境内的山山水水,认真分析研究,确定了“引蓄结合,长藤结瓜,沟沟造库,节节拦蓄”的治水方法,统一规划,分期施工。经过20多年艰苦奋斗,全镇建成一个“库库相通,库渠相连,能灌能排”的水利网,水浇地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80%以上。勘测设计中,他本着“坚固耐用,造型新颖,美观大方,省工省料”的原则,刻苦钻研,一丝不苟,设计施工的水利工程从来没有因为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而出现任何问题。他的山区治水方法被收入山东省水利厅编写的《灌区设计与施工》一书中,并获得过烟台市农业区划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水利科技三等奖,他被誉为“土专家”广为宣传,省内外5万多人次到该镇参观水利工程。
联合灌区建成后,全镇48个行政村有42个在灌区之内,受益面积2100多公顷,水利工程分布面广,管理难度大。段棉田经过深入调查,提出“库水预分,按亩配水,按方收费,现钱买票,凭票供水,节约归己,超方议价,浪费罚款”的32字配水方法,行之有效,在全县推广。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部分乡镇将水利工程承包下放,造成管理失控,水利设施破坏和失修现象严重。经过多次向镇党委、政府建议,宋家镇由段棉田牵头组建了60人的水利工程管理队伍,负责管理镇属工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村属工程实行不同形式的责任制,对破坏水利设施和水土保持的行为予以通报和罚款。他带领全体人员,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收入,不仅使管理站有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确保全镇水利工程没有一项因老化失修或人为破坏不能正常发挥效益。他们的经验多次在全县和烟台市推广。1988年12月,他带领的水利站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乡镇水利水保站”称号。1990年9月,他本人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段棉田在30多年的工作中,服从组织安排,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钟爱的事业。1963年1月他高中刚毕业便被安排为代课教师,领导告诉他不久可以转正。这期间,公社安排他到县水利局帮助工作,他放弃了刚刚从事的教师工作。在水利局帮助工作一年半,在大抓阶级斗争的年代里因社会关系不纯被下放回家。教育部门知道后,两个学校校长到门请他任中学教师。但是公社领导动员他参加上院水库灌区配套工程,他再一次听从组织安排,投身到风里雨里的水利建设工地。他吃住在离家6.5公里的工地上,几天步行回家带一次干粮和咸菜。当时不挣工资挣工分,没有一分钱的补助,到年底全家三口人两个人挣工分,还欠生产队6.2元钱,但他从来没有怨言。1970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当时他已经被多家电台和报纸表扬,完全符合条件,但他考虑到正是工程紧张阶段,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1972年省农展馆展出纪山公社水利先进经验,段棉田的爱人患了急性肾炎,不满周岁的孩子患婴儿湿疹,他服从组织安排,撇下两个病人去济南办展览。50天的时间里,他白天忙于工作,晚上思念家人,落下失眠症,爱人也因耽误治疗,急性肾炎转为慢性肾炎,一直治疗不好。1973年冬,配套工程结束,工作轻松了,生活也有了补助,可是公社党委见他有工作能力,又动员他回村任支部书记。他回村一干5年多,摘掉了落后村的帽子。工作有了成绩,1979年3月公社党委又调他出任农建队党支部书记。由于工作不断调动,工种几经变换,他的工龄只从1979年算起,以前工作的15年落在空处,他从来没有抱怨。
在多年的基层水利工作中,段棉田既是设计员、组织者,又是具体施工者。工程规划测量时,正是冬天,段棉田中午带着干粮在山上烤着吃,有些山坡有雪打滑,他只能赤着脚测量。工程施工时,难活重活他总是抢着干。水浪河水库更换闸门,瓦匠没有干过,他亲自下到13米以下只容一人的竖井里,一天没有上来,午饭也是在井下吃的。闸门换好后,他的腿脚肿胀,三天后才完全恢复知觉。长期艰苦的工作,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胃病和肝病,但他从来没有耽误工作。1995年1月5日,他突然腹疼难忍,被同事们送到医院急救,诊断为肝血管破裂,2月15日去世。

李大同

李大同(1911~1995),曾用名李殿卿,金岭镇庄头刘家村人。生于1911年2月,6岁入私塾读书,后转入横掌院完小,17岁入招远中学读初中。他在校组织读书协进会,并参加城里组织的农民协会,到乡下教育民众。1930年,入烟台道德中学读书,因家境贫困半年后又回招远中学。期间,他接触了一些中共地下党员,深受教育和影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组织学生抵制日货。1932年,又考入烟台第八中学高中部。1935年夏毕业后,到蓬莱县山后顾家任小学教员。1936年初加入青年团,3月转为中共党员。入党后,以教学为掩护,在招远、黄县一带发展一批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队员,并通过内线工作掌握了国民党九区百余人的武装。1936年12月,中共胶东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在白色恐怖下,党员分散转移,李大同到北京大学旁听,并参加学联活动。1937年5月,到达陕西三原红军办事处,任红军前方总指挥部宣传干事。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李大同调一二O师三五九旅任旅长王震的秘书。1938年2月,改任七一八团教育股长,同年11月,兼任新兵营教导员。1939年,任七一八团政治处副主任。1941年春,他率指战员到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创造“耕二余一”成绩,受到党中央表扬。1942年2月,升任团政治处主任。1943年2月,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军政研究室研究员,后转任组织部党务干事。1944年,被调回三五九旅,先后任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组织科科长,同年被评为旅模范工作者和陕甘宁边区工作模范。1945年6月,他随三五九旅第二梯队南下。9月奉命进军东北,改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一师政治部副主任。1946年4月,任七一七团政委。期间率团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北满剿匪和三下江南战役。1948年3月,任东北解放军第十纵队二十八师政治部主任。9月,参加辽沈战役,胜利完成狙击任务,受到东北野战军总部通令嘉奖。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同年4月,改任师副政委,随军南下。8月,调任第十三兵团政治部秘书长。10月,参加衡(阳)宝(庆)战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大同历任中南军区直属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中南军区干部部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总干部部办公室主任、军衔奖励处处长、军委工程兵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58年,任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为当时招远籍唯一的一名将军。1967年9月,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6月,改任工程兵顾问。1986年,按大军区副职离休。他酷爱书法,擅长行草和隶书。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理事、总参谋部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会长,作品多次在《人民日报》刊载。1995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李祥顺

李祥顺(1948~1998),张星镇狗山李家村人。1969年入伍,197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参加税务工作,生前任招远市国家税务局直属分局稽查股副股长。
李祥顺在工作中严格执法,秉公办事,恪尽职守,从税25年,先后为国家追缴税款930多万元,连续18年被评为招远市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数次被招远市委、市政府记功、嘉奖。群众和同事们把李祥顺戏称为“李上税”。他淡泊名利,敬业爱岗,曾担任过税务征收员、所长、股长、分局副局长、直属分局副股长等职,先后在5个基层税务所当过所长。面对职务升降变动,他无怨无悔,主动把位置让给年富力强的同志,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平凡岗位上。
1974年退伍进入税务系统后,只有完小文化程度的李祥顺,刻苦钻研,勤于实践,很快成为税务系统业务尖子、稽查能手。自学初中和高中课程后,1988年开始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他有一台红灯牌便携式收音机,1982年开始,他天天用这台收音机学习英语,从不间断。1994年征管改革之前,李祥顺就喜欢上了计算机,自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借用一台小霸王学习机开始学习操作。领导看他爱钻研,交给他一台286微机,半年之后,他已相当熟练微机的各种性能,成为全局能使用微机的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李祥顺去世后,人们收集到他的业务笔记30多本,上面记满了税收政策、案例分析、查账技巧等。一次对一家黄金企业进行税收检查时,因账目过于混乱而无法进行,他另辟蹊径,凭账本中一张纸上记录的公式,推算出这个企业的月产量和年销量,又通过调查摸底和与同行业比较,证实了自己的判断。最后摊牌时,企业负责人惊讶于他对企业经营底数把握得如此准确,服气地补缴了税款,接受处罚。1995年下半年,针对当时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他反复探讨,撰写《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实行封闭式管理的构想》,被作为一项有特色的成果收入《中国税制改革与发展论文集》。1996年8月,人们发现他经常手绘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票样,他的衣兜里、床头上满是这些票样,那台286微机成了他亲密搭档,常常工作到深夜。10个月后,他研制成功“发票面额券”,具有较强的使用性和防伪性,可解决各种利用发票的偷税问题,有利于简化发票管理程序。他的设计发明得到国家认可,1998年2月国家专利局向他颁发专利证书。
李祥顺从税以来,廉洁守纪,俭朴自律,他说:“取人一分,人格会下降十分,国家损失或许就是百分。”他妻子没有工作,两个孩子正在读书,自己又长期患病,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但他从不向组织提条件,更不向群众和企业伸手,甚至该得的都坚决不要,树立了良好的公仆形象。1990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招远电焊机厂电焊机研制工作,一年多时间,走访近百家企业,查阅大量技术资料,笔记记了三大本,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产品研制成功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企业因此年增产值250多万元。厂里要奖励他,他分文不要。1993年春天,他听说招远黄金机械厂领导因缺乏生产管理人才而发愁,便主动和企业联系,不知付出多少个节假日,在厂里查账目,核成本,用“量、本、利分析法”,为企业建立一套新的生产管理模式,每年增加效益20多万元。这项革新被烟台市乡镇企业局评为现代化管理最佳成果奖,厂方执意重金酬谢他,他还是分文未取。
李祥顺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1993年以后病情加重,有时从家到单位不足500米的路程要用半个多小时。1998年3月4日,李祥顺病逝的前一天,他拖着病体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审理了8份材料,中午一口饭也没有咽下去。3月5日,他按时到达单位,刚打完考勤卡,心脏病急剧发作,倒在了离办公室仅几步的走廊上,再也没有醒来。这时,离他获得国家专利刚刚一个月,他本想再搞一个详细的操作办法,和专利一起交给组织,但病魔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他的妻子根据他生前愿望,将他的发明专利无偿捐给组织。
李祥顺去世后,招远市迅速掀起向他学习的活动。1999年3月5日,在他去世一周年之际,中共烟台市委追授其“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作出在全市开展向他学习活动的决定。1999年7月2日,国家税务总局追授其“优秀税务工作者”称号。

宋国成

宋国成(1935~1998),梦芝街道西宋村人,196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经济师。生前任西宋村党支部书记、正和集团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1955年1月始,宋国成任大队会计,1964年1月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任职30多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带领群众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先后办起电器厂、电焊机厂、变压器厂及黄金选厂等,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民住宅楼房化、村庄建设公园化,成为率先致富的一颗明星。全国各地党政干部及外国友人纷纷前往参观,山东省党政主要负责人马长贵、梁步庭、马忠臣、高昌礼、陆懋曾、李春亭等,卫生部副部长顾英奇、中顾委常委王首道、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迟浩田、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等先后到西宋村指导工作。1991年,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中,他积极招商引资,与美国合资办起烟台贵人日化有限公司,当年实现工业产值1500万元,利润80万元。他尊重知识和人才,培养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多名,产品有18种填补省内空白,2种填补国内空白,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全国科技成果金箭优秀奖、国家火炬计划重点开发项目等。1994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利税1500万元,集体积累8100万元。
宋国成先后多次被评为招远市和烟台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企业家、模范党支部书记,3次被评为山东省模范共产党员,1982年被评为烟台地区劳动模范,1986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先后担任烟台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齐鲁农民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烟台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1993年3月,挂任招城镇党委副书记,1983年、1988年、1993年,分别当选为山东省第六、七、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8年8月因病去世。

邵云环

邵云环(1951~1999),女,祖籍招远市金岭镇邵家村,1951年6月19日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68年12月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建工处参加工作。1971年9月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学习塞尔维亚语。1975年2月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参编部做塞文翻译工作,1983年5月到1985年5月在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英语,回社后在参编部英文一室从事英文翻译工作。1986年7月调参编部俄文室东欧片从事塞文参考报道选译和调研工作。1990年9月起在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任记者。1993年10月起在参编部俄文东欧片从事塞文选译和调研工作,并于1995年3月起任俄文室副主任,主持东欧片工作。1996年5月调任《参考消息》二编室副主任。1999年3月15日赴南斯拉夫任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参编部党委委员。1994年8月被评聘主任编辑专业职务。
邵云环在新华社参编部工作20年多年,主要从事有关南斯拉夫情况的选报翻译和调研工作。由于平日严格要求,养成明确的政治意识,敏锐的新闻视觉,加上熟练的外文水平、广博的国际知识、勤奋的工作作风、扎实的调研功底,多年来,她准确及时地翻译和撰写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稿件,受到领导和有关方面好评。
1990年9月,她奉派到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工作,正值南斯拉夫发生分裂和波黑战事激烈的时候。她牢记新华社记者职责,凭借多年练就的调研功底,不顾个人安危,两次到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采访。此外还到马其顿和黑山共和国采访过。由于她深入采访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许多有见地、有深度、有现场感的稿件。此外她还写了大量内参综述稿件。在担任《参考消息》二编室副主任期间,她悉心经营“时事纵横”版,不断推出好栏目和精品稿件,较好地体现了《参考消息》的特色,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版面之一。
1999年3月,南斯拉夫局势日趋紧张,科索沃战火一触即发。她主动请缨到贝尔格莱德分社工作,不久北约便开始对南斯拉夫实施轰炸。战火纷飞中,她以非凡的勇气、高尚的品格、善良而正义的心灵,采写了大量准确、鲜明、客观的新闻报导,用事实揭露了北约轰炸造成的严重后果,字里行间洋溢着新华社记者的浩然正气,以及对北约轰炸的谴责、对南联盟人民的钦佩和同情。她尽职尽责、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给同事们留下深刻印象。
1999年5月8日凌晨,北约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邵云环不幸以身殉职,年仅48岁。5月12日上午,她的骨灰由专机接回北京,天安门广场降半旗。5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大会,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工作人员和驻南新闻工作者进行表彰,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宣布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邵云环等为革命烈士。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新华社设的灵堂,向其遗像三鞠躬,对邵云环亲属表示慰问。新华社为邵云环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各界代表200多人出席。6月3日,她少时就读的佳木斯纺织印染厂子弟小学被命名为“云环小学”。10月,为纪念邵云环,定点对息烽县扶贫的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捐赠20万元人民币,邵云环的丈夫曹荣飞捐赠10万元,贵阳市及息烽县两级政府拨款100万元,在原下阳朗小学的基础上,再修建一所云环小学。邵云环的故乡招远市金岭镇修建一座云环公园,园内有邵云环烈士塑像。

徐其暖

徐其暖(1922~1999),辛庄镇高家庄子村人。生于1922年1月13日,194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青救会长、党小组长、村党支部书记和朱宋乡宣传干事等职。1946年因下肢瘫痪在家养病。1949年,带病出来工作,拄着双拐带领党员进行组织整顿。1952年病愈后带头组织全村第一个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任副社长。1957~1983年,连续26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58年,出席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农业生产先进单位农村青年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他始终坚持勤俭办社、民主办社,认真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管理,是全县第一个实行“四榜上墙,一单登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1962年和1963年连续出席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1972年,他创造性地实行民主理财会的财务管理方法,形成一个从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到理财范围和具体办法的民主管理财务体系,极大调动了社员群众当家作主和生产的积极性,使该村成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先进典型,在全国影响很大。1972年夏,农林部副部长杨立功到该村视察。1973年中共山东省委在该村召开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现场座谈会,向全省推广其经验。1973年4月,农林部派出调查组对该村进行专题调查,向全国推广其经验。全国各大报刊刊登该村民主理财经验文章50多篇,先后有25个省、市8万多人到该村观摩学习。1978年,徐其暖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经营管理座谈会议,并在会上介绍经验,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56年,他带领社员建起全区第一座水库,购置安装第一台抽水机。1968年带领群众自己动手建起自来水,成为全县第一个用上自来水的村庄。此后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经过近20年努力,把50多公顷荒滩建成花果园,160公顷丘陵薄地变成高产田。
1964年以来,徐其暖曾任中共界河公社党委委员和招远县委委员、招远县贫协副主任、烟台地区贫协常委、山东省贫协委员,多次被评为县级模范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1983年因年事已高身体衰弱主动退出党支部领导岗位,协助新支部搞好工作,义务为全村送报、收发信件,收集和传递商品信息。1999年8月因病去世。

王宝瑛

王宝瑛(1932~2000),蚕庄镇河西王家村人。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农艺师。
王宝瑛早年毕业于幸福寺小学,后随父去天津新青中学读书,毕业后回村务农。受其父亲影响,对果树、花卉嫁接产生浓厚兴趣。1956年村里成立高级社后任林业队技术员,自此,他认真钻研学习,努力探索创新,在煤油灯下阅读了《米丘林全集》、《杂交育种学》、《果树栽培学》等专业书籍。除正常的林业生产外,他大胆进行科学研究,先后进行过南桔北移、梧桐树嫁接棉花等研究,虽然多次失败,但从未因此气馁。1958年,他在村林业队培育出糖度高、高产、晚熟、耐储藏的苹果新品种,被山东省果树所命名为554号。60年代初,家中生活困苦,他仍不计得失,沉迷于果树栽培研究,家里让他去集市上卖萝卜买点米面,他却全部买成了培育果树苗的土陶罐。当时,他所在的林业队果业生产一直在全公社领先。1978年后,果业生产受到重视,由于新品种苹果苗奇缺,他萌生了快速育苗的想法。1980年试验成功自然条件下苹果快速育苗新技术,接穗速度由过去的年20倍增加到1333倍,实现借根插条、空中育苗的突破。该技术获烟台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1年春,县里引进48根红富士苹果接穗,他用快速育苗新技术进行繁育,是年秋天,出圃红富士果树苗11000株,占当时全国红富士苹果苗木年出圃总量的60%。后,他又对育苗新技术不断充实完善,将红富士苹果育苗由过去的一个芽年周期繁殖20倍提高到62626倍,育苗速度由过去有砧木条件下的2年出圃,提高到无砧木情况下当年下种、当年嫁接、当年出圃。在他带领下,1982年河西王家村果树育苗由原来的1.33公顷增至6.67公顷,1983年全村育苗收入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烟台市之最,村里用育苗收入为每户村民购买一台彩电,成为烟台市彩电第一村。1984年,蚕庄镇在他带动下出圃苗木2000多万株,收入3000多万元。1983~1985年,全县运用育苗新技术培育红富士苹果苗木5000万株,支援全国七省二市引种栽培。其间,省内和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许多人员登门学技,全国各地每年来信2000多封求教。对此,他总是满腔热情接待,无私传授,并将技术要点印刷,坚持每信必回,邮资自负。1987年3月,王宝瑛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农村科技致富能手”称号。1991年他成功培育出上色早、全红果、糖度高、适合套袋、果品受国外消费者欢迎的“招王一号”红富士苹果新品种,获招远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得到上级科研部门肯定和面上推广。
在40多年果业开发研究中,王宝瑛共取得12项科研成果,先后多次获得烟台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1985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1986年7月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86年到北京参加全国农业部门百名精英科普工作会议,受到国家科委主任方毅等接见。先后当选烟台市第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十二届招远市政协常委。1990年,他被调到镇果树站工作,1993年10月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年12月获高级农艺师职称。2000年7月,因病去世。

李树寨

李树寨(1931~2002),大秦家镇小李家村人。1944年3月参加儿童团,先后任村儿童团长、青救会长。1946年随军支前,先后参加了孟良崮、粉子山、诸城等战役战斗,两次荣立三等功。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1955年,任转山乡武装部长。1956年,参加长山岛国防建设,任大队长。1958年,任城关公社红专学校校长。1959年,村里风气不正,局面混乱,村领导班子请求他回村主持工作。李树寨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条件艰苦的农村任党支部书记。
他从整治偷拿集体财物的不正之风着手,使村风很快好转。秋收时,村里没有一人偷吃生产队的花生;70年代村街道两旁栽种成行的葡萄,架上葡萄伸手可摘,但没有人私自摘过一粒。
该村地处丘陵,全村65公顷土地全是山薄地。为发展粮油生产,1960年他就带领社员利用农闲时间整地改土,他总是早上工晚收工,带头苦干。至1980年,共整地60多公顷,全村所有土地基本整改一遍。还带领村民修建水库4座、打机井3眼。1962年,他作为华东地区农业劳动模范,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华东局农业劳动模范、先进集体代表会议。1962~1963年,两次出席山东省社会主义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通过狠抓整地改土,科学种田,该村粮油产量连年上升。
在花生生产上,他提倡巧翻地(对所有的春花生地全部深刨九寸以上)、巧施肥(每亩施土杂肥40~50车)、巧种植(选好种子,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因地制宜)、巧管理(抓好清棵、锄地、追肥、治虫工作)。1972年,在严重干旱、风灾、虫灾、低温影响下,该村仍夺取粮食亩产440公斤、花生亩产302公斤的好收成。是年,他被选为招远县委委员。1973年,他出席山东省和全国油、烟、麻、糖、菜经验交流会,并作典型发言。1974年,参加全国花生育种经验交流会,并介绍经验,先后受到周恩来、华国锋、李先念、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次年,该村花生创丰产做法被山东省农业厅拍成科教片。
1975年,李树寨任大秦家公社党委副书记。1976年任烟台地委军工贫办公室副主任。1977年,任招远县革委会副主任、贫协副主任。1978年,兼任烟台地区花生办公室副主任。此间,他仍兼任村党支部书记,关心村农业生产。1976年,在花生连年高产基础上,他安排村农业技术人员到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学习一年,指导全村实行前促、中控、后保的栽培方法,加强花生生产田间管理。1979年,该村花生亩产达到573公斤,创全国最高记录,受到国务院嘉奖。
1980~1981年,任招远县农业局副局长。1982年退休后,回村继续任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带领群众致富,先后建起选矿设备厂、橡胶厂、滤芯厂、黄金选矿厂及建筑公司。1985年,他患败血症,仍坚持工作,九号台风侵袭时,他拖着病身子亲自指挥抢险救灾,并走访各户检查了解受灾情况。1985年底从村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仍关心村里各项事业发展。1990年村里上自来水,他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到省水利厅争取资金5万元。2002年1月19日他病逝后,村里放哀乐一天,全村男女老少参加他的追悼会。

徐 克

徐克(1917~2002),辛庄镇老店村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2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先后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勋章。
徐克青年时期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2月在青岛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系民先组织负责人之一。此间,他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发展进步学生加入民先组织,壮大革命力量,组织学生声援“一二·九”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八路军,历任山东纵队干事、股长,抗大一分校干事,鲁中军区政治教导员、协理员、临朐独立团政委等职。他参加了蒙山反顽主攻和莱芜徒山、大高、永北、基山突围等战役战斗。他作战机智勇敢,在基山突围战斗中,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敌营侦察敌情,寻找敌人弱点,选择突破口,带领部队以很小的损失,顺利突破敌人包围圈,到达安全地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克历任鲁中南军区卫生部政委、后勤部政委,第三炮兵技术学校政治部主任,第三军械预校政委,后勤兵工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等职,长期从事部队政治工作。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具体指导,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为部队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20世纪50~60年代,徐克曾患有严重肝病,但他考虑到单位人员少、工作忙,不愿意离开工作岗位住院治疗,最后拖成肝硬化明显腹水,才被送往医院,就在那种情况下,他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工作。由于工作劳累,营养跟不上,他的病时有反复,即使步履艰难,他也要坚持上下班,经常在上下班途中累得坐在路上。即使进城开会,他也不顾自己体弱,坚持不要车,步行去参加,有一次走到途中实在走不动了,随行的同志只好拦了-辆农民的马车把他送回单位。他不顾自己健康状况,强忍病痛,长期带病坚持工作,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院校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和军队人才培养上,被教职员工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60余年革命生涯中,徐克始终坚持原则,光明磊落,顾全大局。1952年“三反五反”时,他是鲁中南军区后勤部政委。军区派“打虎队”到后勤部,把部长及几个管钱管物的干部抓起来,搞刑讯逼供,定为“老虎”。部长彭善场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一贯艰苦朴素,徐克为保护同志,不顾个人得失,坚持原则,利用各种形式与机会与打虎队抗争,多次在党委会及军区党委扩大会上,拍着桌子与打虎队主要领导争斗,结果自己被定为“思想老虎”,在军区党委扩大会议上批斗,并给予纪律处分。后来,经过反复调查了解,彭善场不仅不是贪污犯,连多吃多占都没有,予以释放,重新工作,而徐克却为此继续背着处分。许多同志劝他找军区首长撤销处分,他却说:“只要不冤枉好人,我受处分没关系,撤与否也无所谓。”
徐克为人忠厚,诚恳坦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尊重同志,关心部属。“文化大革命”初期,有位战士不小心弄脏了毛泽东像,所在单位把他定为现行反革命,准备让他戴着反革命帽子遣返回乡。徐克知道后,便找到有关部门做工作,要求本着对战士负责的态度,认真考虑这样定性是否符合实际和政策,使事件得到正确处理。
徐克谦虚谨慎,淡泊名利,清廉俭朴,严格要求家属子女,从不为家属子女谋取私利。他的子女和所有人一样,都按照要求上山下乡,一个也没有走后门当兵上大学。他的儿子在基层单位工作,因为表现好多次被单位选送上大学,但报到他那里审批时,他总是把自己亲属的名字划掉。
1982年1月,徐克按正军职离休。2002年7月22日10时,因病在北京逝世。

王麦杆

王麦杆(1921~2002),曾用名王兴堂,齐山镇玉甲村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青年时期以木刻为革命武器,取名“木革”,19岁在上海因作《日寇暴行》木刻,被投入牢房。出狱后改用“木革”的上海话谐音“麦杆”为名。1940年在上海组织“革艺”、“铁流漫画木刻研究社”、“刀笔社”,先后主编《革艺木刻集》、《铁流版画集》、《鲁迅五年祭》等书刊,并在《杂文丛刊》等进步刊物上发表木刻和漫画作品。1946年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美术协会的控制,与丁聪、吴作人、郁风等组织成立上海美术作家协会,同年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在上海成立,他先后被选为这两个协会的常务理事。1950年,在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宣传部工作,兼任贵州美协副主席,1953年之后在天津美院任教至退休。2002年12月7日因病去世。
王麦杆不仅是美术教育家,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先后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市版画研究会名誉主任委员。1981年在天津市举办并应邀到各地巡回展出麦杆台湾风光画展,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为之题字。1983年在唐山举办王麦杆教授画献矿工展览,并将全部展出的原作献给矿工和劳模。1984年应家乡之邀参加招远县书画研究会成立大会,并在故里玉甲村建起家乡文苑,还担任了招远金矿美术博物馆名誉馆长。
王麦杆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多产画家,创作融会中西、贯通古今,不囿于固定画种、内容和技法。他总是和着时代脚步前进,同人民命运共脉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木刻和漫画为主要斗争武器,新中国成立后多以油画、水彩、雕塑来歌颂新社会。晚年遍游祖国名山大川,治印“爱游山人”,游历之时多以宣纸写生,自立画种曰“宣纸水彩”。他在国内外均享有一定声誉。20世纪50年代日本出版的《世界美术全集》、联邦德国波莱斯顿出版的《中国版画集》及国内出版的《世界名画家传记》等书刊,均介绍他是一位有影响的中国画家。他的许多原作被中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刘顺尧

刘顺尧(1939~2002),辛庄镇东良村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上将,中共第十三届、十五届、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五届中央委员。
刘顺尧生于1939年12月29日,1955年12月在长春参加工作,1958年2月参军,历任陆军第三十八军一一四师警卫排战士、师保密室和军机要处打字员。1959年1月被选调到空军学习飞行。196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9月毕业后,在航空兵第二师历任飞行员、副中队长、大队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1981年11月作为优秀副师长被选调到航空兵第三十七师任师长。1983年5月调任乌鲁木齐空军指挥所副主任,1985年8月任该所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0年6月,任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92年9~12月,在国防大学国防研究系学习。1994年4~10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1994年10月,任空军副司令员,1995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1996年11月任空军司令员。2000年6月,晋升空军上将军衔。
刘顺尧在第一航空预备学校和第五航空学校学习5年,刻苦努力,成绩优异,成为空军第一批特级飞行员。在航空二师工作期间,曾两次被评为五好飞行员,参加了保卫西沙作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和国土防空作战。任副团长期间,入空军军事学院学习一年,成绩优秀,毕业后升任团长。任团长两年,所在团连续被评为先进单位。任副师长期间,他分管训练工作,高难课目带头飞,部队战斗力提升很快。任三十七师师长后,他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迅速扭转飞行事故严重的被动局面,使该师连续两年被评为空军先进单位。在乌鲁木齐工作期间,狠抓部队训练和全面建设,所属航空兵第三十七师连续8年7个月保证飞行安全,获空军飞行安全旗,第八飞行学院连续23年保证飞行安全。任兰州军区空军司令时,他总结的按纲施训经验在全空军推广,为空军正规化训练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任空军副司令员时,他分管军事训练、航空机务和院校教育,部队训练质量和战斗力明显提高。任空军司令员后,他扎实推进空军转型建设和跨跃式发展,重视军事理论研究,注重抓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和新武器装备部队的建设,深入开展科技练兵,加大对战法训法的研究演练,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刘顺尧为空军建设和发展倾尽毕生精力。他飞行技术精湛,安全飞行2200小时,因保证飞行安全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他熟悉空军部队情况特别是作战训练工作,经过团以上各级军事主官岗位锻炼,领导经验丰富,在历任岗位上都取得突出成绩。2002年5月因病退出领导岗位,2002年12月30日4时26分在北京逝世。